资源简介 4.1.4 预防接种 分层练习(基础+提升+拓展培优,限时3层提升)连线题将左边的传染病名称与右边相对应的疫苗用线连起来小儿麻痹症 A 乙脑疫苗甲型肺炎 B 脊髓灰质炎糖丸麻疹 C 甲肝疫苗乙型脑炎 D 麻疹疫苗结核病 E 卡介苗二、选择题1.下列实例中,属于计划免疫的是( )A.给生病的小孩打针吃药 B.被患病的狗咬后打狂犬疫苗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 D.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2.皮肤能防止病菌侵入人体,下列选项中与这种免疫属于同种类型的是( )A.某人接触花粉等而出现过敏现象 B.白细胞包围、吞噬病菌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 D.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肺结核3.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抗体由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能抵抗相应的抗原B.人体的免疫器官主要有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等C.从免疫的角度分析,卡介苗是抗原D.注射甲流疫苗的免疫类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4.下列措施中,不属于计划免疫的是( )A.婴幼儿注射百白破疫苗 B.幼儿口服脊灰质疫苗C.给糖尿病病人注射胰岛素 D.为青少年注射乙肝疫苗5.2025年4月的最后一周是世界免疫周,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计划免疫是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有计划地给儿童进行疫苗的接种B.接种的疫苗相当于抗原,能让机体产生抗体C.接种疫苗属于非特异性免疫D.接种卡介苗,不能预防乙肝6.为了预防传染病,国家推行计划免疫,给适龄儿童接种疫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预防接种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B.接种疫苗后,人体能产生相应抗体C.人体的皮肤能阻挡病原体侵入,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D.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种免疫对所有病原体都起作用,属于计划免疫7.在女性恶性肿瘤中,宫颈癌的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大多数宫颈癌是由HPV病毒感染所致。注射HPV疫苗可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注射HPV疫苗获得的免疫可以遗传B.注射HPV疫苗可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原C.从免疫学角度看,HPV疫苗属于病原体D.注射HPV疫苗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8.早在唐、宋时期,我国就有将大花病人的痘浆、痘痂等接种于健康人以预防天花的记载。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患天花后康复的人一般不会再患此病B.皮肤和黏膜分别构成了阻挡天花病毒入侵的第一、二道防线C.通过接种痘浆、痘痂获得的免疫功能属于特异性免疫D.未接触过天花的健康人接种天花病人的痘浆、痘痂后体内可以产生相应抗体一、填空题体在接种疫苗后,可以产生相应_______________的从免疫类型来看,注射疫苗预防传染病属于_______________免疫。疫苗就是经过人工处理的_______________病毒。给婴幼儿接种各种疫苗,是国家推行的计划免疫,从预防传染病的角度看,此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二、选择题1.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一种有效措施,下列关于计划免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接种卡介苗可以提高人体对结核病的免疫力B.计划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C.接种疫苗的目的是消灭特定的传染病D.疫苗是用失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2.早在唐、宋时期,我国就有将天花病人的痘浆、痘痂等接种于健康人以预防天花的记载。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患天花后康复的人一般还会患此病B.皮肤和黏膜分别构成了阻挡天花病毒入侵的第一、二道防线C.通过接种痘浆、痘痂获得的免疫功能属于特异性免疫D.未接触过天花的健康人接种天花病人的痘浆、痘痂后体内可以产生相应的抗原3.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A.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都是人生来就有的B.疫苗能直接杀死病原体,替代部分免疫的功能C.白细胞吞噬入侵的病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D.免疫总是对人体有益,免疫的功能越强大越好4.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说法,正确的是( )A.计划免疫能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B.白细胞可吞噬病菌,因此血液属于免疫器官C.免疫对人体总是有益的,免疫功能越强越好D.黏膜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构成了特异性免疫5.下列关于计划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计划免疫能预防所有传染病 B.计划免疫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能力C.接种卡介苗能预防乙型肝炎 D.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三、综合题针灸是我国传承千年、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如果身体出现失眠的原因是心、脾两虚所引起的,在足三里穴进行针灸是最好的选择。图一为人体足三里穴位图,图二是人体对某种病毒感染产生免疫力的过程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图一中某人足三里穴位在被针刺时感到疼痛,但并不会缩回,这属于 反射,由此推测,该人可能是反射的结构基础中的 受损。因此,反射形成的条件是必须要有完整的 和足够强度的刺激。(2)通常,图二中途径 (填“甲”或“乙”)所示的免疫是人们在不患病的情况下获得的,这样的免疫也称为 。其中的死病毒和活病毒都在免疫反应中起到了 的作用,均可刺激人体的免疫细胞产生相应的 。(3)除如图所示的途径外,人体一般还有哪些免疫方式?试具体列举一例说明: 。1.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肝炎。在推广应用乙肝疫苗的过程中,我国重点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乙型肝炎病毒具有简单的细胞结构,是单细胞生物B.乙型肝炎病毒传染性强,可独立地生活C.接种乙肝疫苗也能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D.新生儿计划免疫能有效保护该易感人群2.乙肝疫苗是由乙肝病毒灭活制成,给健康人注射乙肝疫苗目的是( )A.注入抗体,控制传染源B.注入抗原,增强非特异性免疫C.注入抗原,保护易感人群D.注入抗体,切断传播途径3.下列关于计划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计划免疫能预防所有传染病B.接种卡介苗能预防乙型肝炎B.计划免疫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能力D.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在经历大规模疫情后,疫苗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预防接种是为了在未发病的情况下使人产生特异性抗体B.注射一次流感疫苗可以使人当年内不再患流感疾病C给患病个体注射疫苗是为了控制传染源!D接种疫苗可以提高人体产生对特定病原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5、下面三幅漫画寓意的是人体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病原体的防御功能,请分析图片并回答下列问题。(1)环境中众多的病原体不易伤害我们,首先是因为我们的皮肤具有保护功能,抵挡病原体的侵入,如图1所示,这属于第 道防线。(2)为预防某些传染病(如甲型HINI流感),对在免疫上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接种的疫苗通常是用失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在免疫上接种的疫苗是 ,能刺激人体产生 ,这属于人体的第 道防线。(3)以上三幅图所示的免疫作用是人体生来就有的,叫做 性免疫。计划免疫属于 性免疫。6.如图是人体对某种病毒感染产生免疫力的过程示意图,请分析解答问题: (1)通过甲、乙两种途径产生的免疫必须经过人体的第三道防线,该防线主要是由 和 组成的。(2)死病毒和活病毒在免疫反应中起到了抗原的作用,均可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 。该物质的化学本质是 。(3)根据传染病的某些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为 。一.连线题—— B——C——D——A——E选择题1.D【分析】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详解】A.给生病的小孩打针吃药是直接针对已经患病的个体进行治疗,目的是杀死病原体或缓解症状,而不是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疾病,所以不属于计划免疫,A不符合题意。B.被患病的狗咬后打狂犬疫苗是一种受伤后的应急处理措施。因为此时已经存在感染狂犬病的风险,打疫苗是为了在感染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来对抗病毒,而不是按照计划提前接种疫苗进行预防,所以不属于计划免疫,B不符合题意。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是因为其体内已经获得了针对麻疹病毒的抗体,这是特异性免疫的结果,是人体在感染麻疹病毒后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反应,而不是通过有计划地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所以不属于计划免疫,C不符合题意。D.卡介苗是一种用于预防结核病的疫苗。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是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目的是使婴儿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达到预防结核病的目的,符合计划免疫的定义,所以属于计划免疫,D符合题意。故选D。2.B【分析】皮肤能防止病菌侵入人体,这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详解】A.某人接触花粉等出现过敏现象,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过度敏感导致,属于特异性免疫,A错误。B.白细胞包围、吞噬病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皮肤防止病菌侵入人体的免疫类型相同,B正确。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是因为体内产生了针对麻疹病毒的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D.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是通过人工接种疫苗使人体产生针对结核杆菌的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故选B。3.D【分析】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如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等;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如人体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依靠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来消灭抗原。【详解】A.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故A不符合题意。B.人体的免疫器官主要有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等,它们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故B不符合题意。C.卡介苗是一种减毒的活菌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从免疫角度分析,它属于抗原,故C不符合题意。D.注射甲流疫苗后,疫苗会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甲流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这种免疫只针对甲流病毒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而不是非特异性免疫,故D符合题意。故选D。4.C【分析】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详解】A.婴幼儿注射百白破疫苗可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传染病,属于计划免疫,A不符合题意。B.幼儿口服脊灰质疫苗用于预防脊髓灰质炎,是计划免疫的一部分,B不符合题意。C.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导致的代谢性疾病,注射胰岛素是为了控制血糖水平,治疗糖尿病,而不是预防传染病,不属于计划免疫,C符合题意。D.为青少年注射乙肝疫苗能预防乙型肝炎,属于计划免疫范畴,D不符合题意。故选C。5.C【分析】(1)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2)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详解】A.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计划免疫即接种疫苗,可以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如对刚出生的婴儿注射卡介苗、幼儿服用糖丸、对幼儿注射麻疹疫苗预防麻疹都属于计划免疫,A正确。B.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B正确。C.接种疫苗属于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C错误。D.接种卡介苗,进入体内刺激免疫细胞产生抗体,从而对该病原体有清除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接种卡介苗不能预防乙肝,D正确。故选C。6.D【分析】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为计划免疫。【详解】A.接种疫苗确实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疫苗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建立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屏障。这种预防措施不仅能保护个体健康,还能通过群体免疫效应降低社区传播风险,A正确。B.疫苗属于抗原,接种后的疫苗会刺激机体淋巴细胞,从而产生大量抗体,使机体对此病原体有免疫和防御作用,B正确。C.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所以,人体的皮肤能阻挡病原体侵入,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C正确。D.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所以,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种免疫对所有病原体都起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而非计划免疫,D错误。故选D。7.D【分析】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详解】A.注射HPV疫苗获得的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属于特异性免疫,这种免疫不能遗传,A错误。B.注射HPV疫苗可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而不是抗原,B错误。C.从免疫学角度看,HPV疫苗属于抗原,它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HPV疫苗不属于病原体,C错误。D.注射HPV疫苗后,机体针对HPV病毒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故选D。8.B【分析】(1)抗原是指能够刺激人体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病原体或异物;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由此产生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详解】A.患过天花的人体内就有抵抗该病毒的抗体,对天花病毒有防御作用,所以一般不会再患此病。A正确。 B.皮肤和黏膜构成了阻挡天花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不是第二道防线,B错误。 C.通过接种痘浆、痘痂,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获得了的免疫功能属于特异性免疫,抗体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C正确。 D.健康人接种天花病人的痘浆、痘痂后体内可以产生相应抗体,获得,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功能,D正确。 故选B。一、填空题抗体 特异性灭活的或减毒保护易感人群选择题1.C【分析】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叫计划免疫。【详解】A.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的疫苗,接种后人体会产生针对结核杆菌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结核病的免疫力,A正确。B.特异性免疫是指人体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应答。计划免疫通过接种疫苗来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C.接种疫苗的主要目的是让个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以预防特定传染病,而非直接“消灭”传染病。消灭某种传染病需依靠群体免疫、隔离治疗等综合措施,并非接种疫苗的直接目的,C错误。D.疫苗通常是由失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这样它们既能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应答,又不会引起疾病,D正确。故选C。 2.C【分析】(1)抗原是指能够刺激人体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病原体或异物;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由此产生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详解】A.患天花后康复的人,体内会产生针对天花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当再次接触天花病毒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将病毒清除,所以一般不会再患此病,A错误。B.皮肤和黏膜构成阻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第二道防线,B错误。C.通过接种痘浆、痘痂,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天花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这种免疫只针对天花病毒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D.未接触过天花的健康人接种天花病人的痘浆、痘痂后,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痘浆、痘痂中的病原体等属于抗原,D错误。故选C。3.C【分析】(1)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如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等;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如人体接种疫苗后获得的免疫力。(2)疫苗的作用: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病原体具有抵抗力,但疫苗本身不能直接杀死病原体。(3)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如白细胞吞噬病菌等;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如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详解】A.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而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才产生的,A错误。B.疫苗不能直接杀死病原体,它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从而使人体获得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力,B错误。C.白细胞属于吞噬细胞,吞噬入侵的病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正确。D.免疫对人体有保护作用,但并不总是有益的。当免疫功能过强时,可能会对进入人体的某些食物和药物等发生过敏反应,D错误。故选C。4.A【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详解】A.计划免疫是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有关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使人体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A正确。B.白细胞可吞噬病菌,属于免疫细胞,但血液属于结缔组织,不是免疫器官,免疫器官包括脾脏、淋巴结、胸腺等,B错误。C.免疫对人体并不总是有益的,当免疫功能过强时,可能会对进入人体的某些药物和食物等发生过敏反应等,不是免疫功能越强越好,C错误。D.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第二道防线,它们构成了非特异性免疫,而不是特异性免疫,D错误。故选A。5.D【分析】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详解】A.计划免疫能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能预防部分传染病,故A错误。B.计划免疫可以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因此计划免疫能增强特异性免疫能力,故B错误。C.接种卡介苗能有效预防结核病,故C错误。D.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称为计划免疫。计划免疫可以使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避免该传染病的危害,是重要的特异性防御措施,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故D正确。故选D。三、综合题(1) 条件/复杂 传出神经纤维或效应器 反射弧(2) 乙 计划免疫 抗原 抗体(3)非特异性免疫,如皮肤的屏障作用,能阻挡大多数病原体侵入人体【分析】根据反射形成的过程可将其分为两类: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和复杂反射(条件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详解】(1)根据反射形成的过程可将其分为两类: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和复杂反射(条件反射),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图一中某人足三里穴位在被针刺时感到疼痛,但并不会缩回,这属于条件反射。有感觉但不能缩腿,可能是反射弧中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导致神经冲动无法传到效应器引发缩腿动作。反射形成的条件是必须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和足够强度的刺激。(2)通过接种疫苗,人体可以在不患病的情况下获得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力。图乙是通过接种死病毒,也就是疫苗,在不患病情况下获得免疫,这种免疫是计划免疫。其中的死病毒和活病毒都在免疫反应中相当于抗原,可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3)人体免疫除特异性免疫(如上述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外,还有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像皮肤作为人体第一道防线,其屏障作用可阻挡病原体;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等。1.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肝炎。在推广应用乙肝疫苗的过程中,我国重点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乙型肝炎病毒具有简单的细胞结构,是单细胞生物B.乙型肝炎病毒传染性强,可独立地生活C.接种乙肝疫苗也能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D.新生儿计划免疫能有效保护该易感人群【分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并在所生活的细胞中以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3)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详解】A.乙型肝炎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A错误。B.乙型肝炎病毒传染性强,它不能独立地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并在所生活的细胞中以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B错误。C.接种乙肝疫苗产生的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疫,只能预防乙肝,不能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C错误。D、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新生儿计划免疫能有效保护该易感人群,属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D正确。【答案】D2.乙肝疫苗是由乙肝病毒灭活制成,给健康人注射乙肝疫苗目的是( )A.注入抗体,控制传染源B.注入抗原,增强非特异性免疫C.注入抗原,保护易感人群D.注入抗体,切断传播途径【分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详解】A.乙肝疫苗是灭活的乙肝病毒,属于抗原,不是抗体。而且注射疫苗是让健康人产生免疫力,不是控制传染源(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人或动物),A错误。B.注射乙肝疫苗后,人体会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抗体,这属于特异性免疫(针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而不是非特异性免疫(人生来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的免疫),B错误。乙肝疫苗是抗原,给健康人注射乙肝疫苗,会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使健康人避免感染乙肝病毒,这是保护易感人群(对某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的措施,C正确。D,乙肝疫苗是抗原不是抗体,注射疫苗不是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是指采取一定措施止病原体从传染源转移到易感宿主),D错误。【答案】D3.下列关于计划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计划免疫能预防所有传染病B.接种卡介苗能预防乙型肝炎B.计划免疫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能力D.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分析】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压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详解】A.计划免疫能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能预防部分传染病,故A错误。B.计划免疫可以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因此计划免疫能增强特异性免疫能力,故B错误。C.接种卡介苗能有效预防结核病,故C错误。D、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称为计划免疫。计划免疫可以使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避免该传染病的危害,是重要的特异性防御措施,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故D正确。【答案】D在经历大规模疫情后,疫苗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预防接种是为了在未发病的情况下使人产生特异性抗体B.注射一次流感疫苗可以使人当年内不再患流感疾病C给患病个体注射疫苗是为了控制传染源!D接种疫苗可以提高人体产生对特定病原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分析】计划免疫是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详解】A.预防接种是把疫苗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故A正确。B.流感病毒的变异性很强,注射一次流感疫苗不能使人在当年内绝对不再罹患流感疾病,故B错误。C.接种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C错误。D.接种疫苗可以提高人体对特定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而不是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故D错误。【答案】A5.(1)一(2) 抗原 抗体 三(3) 非特异性 特异性【分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指的是皮肤和黏膜,皮肤能抵挡病原体的入侵,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的免疫;而特异性免疫是人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详解】(1)图1表示人体皮肤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能抵挡病原体的侵入,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这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2)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因此,接种的疫苗叫做抗原,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这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3)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的免疫,以上三幅图所示的免疫作用都是非特异性免疫;而特异性免疫是人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计划免疫是通过接种以免产生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疫。6.(1)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2) 抗体 蛋白质(3)计划免疫【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详解】(1)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人体产生抗体是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因此人体通过甲、乙两种途径产生抗体形成的免疫必须经过人体的第三道防线,该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因此,死病毒和活病毒在免疫反应中均可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该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3)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疫苗就是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病毒,注射到人体后能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冀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预防接种》教学设计课题 预防接种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生物 年级 八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冀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 4.1.4 的内容。预防接种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重要手段,学生对预防接种有一定了解,但对其原理、意义和具体操作流程认识不足。本节课通过介绍疫苗的概念、种类、预防接种的原理和计划免疫的意义等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预防接种观念,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 :通过学习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理解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到预防接种是生物体适应环境、维护自身稳定的一种方式,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念。 科学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分析、推理等科学思维方法,理解预防接种的原理和疫苗的作用机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科学探究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数据和得出结论等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社会责任 :让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接种对个人、家庭和社会健康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学会积极参与预防接种工作,为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教学重点 预防接种的原理和计划免疫的意义。教学难点 理解预防接种如何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传染病。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展示一张儿童在医院接种疫苗的图片,提问学生:“为什么儿童需要接种疫苗?接种疫苗对我们的健康有什么作用?” 观察图片,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如接种疫苗可以预防疾病等。 通过图片和问题导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同时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感知预防接种的重要性,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讲授新课 疫苗(8 分钟) 展示疫苗的图片和视频,介绍疫苗的概念,即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然后展示不同种类疫苗的图片,如乙肝疫苗、卡介苗、麻腮风疫苗等,讲解疫苗的种类和作用。提问学生:“你知道自己自出生后都打了哪些疫苗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选取部分小组进行汇报展示,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预防接种的原理(7 分钟) 展示甲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和人体产生抗体的动画,讲解预防接种的原理,即疫苗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提问学生:“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流感病毒的侵袭吗?”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强调免疫的特异性。 计划免疫(5 分钟) 展示计划免疫的流程图和相关图片,讲解计划免疫的概念和意义,即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的传染病。提问学生:“为什么国家要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选取部分小组进行汇报展示,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艾滋病的预防(5 分钟) 展示艾滋病的图片和资料,讲解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主要存在于患者的血液、精液或乳汁、唾液、泪液和尿液中。提问学生:“艾滋病传播的途径主要有哪些?怎样预防艾滋病的传播?”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选取部分小组进行汇报展示,教师进行补充和完善。 知识巩固(10 分钟) 展示几道与预防接种相关的选择题和判断题,如 “某人和麻疹患者接触过,但他后来并没有患此病,原因不可能是( )” 等,让学生进行抢答。然后展示一些生活场景图片,让学生判断图片中的人是否需要接种疫苗,并说明理由。最后,引导学生总结预防接种的关键要点。 观看图片和视频,认真听讲,积极思考,结合自己接种疫苗的记录,参与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并进行汇报展示。 观看动画,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理解预防接种的原理和免疫的特异性。 观看图片,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参与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并进行汇报展示。 观看图片和资料,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参与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并进行汇报展示。 积极抢答问题,仔细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和分析,总结预防接种的关键要点。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疫苗的种类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通过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预防接种的原理和免疫的特异性,提高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图片展示和问题引导,让学生了解计划免疫的重要性和实施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通过图片和资料展示,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危害和传播途径,增强学生的预防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保护意识。 通过抢答和图片判断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巩固学生对预防接种知识的掌握。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疫苗的概念和种类、预防接种的原理、计划免疫的意义以及艾滋病的预防等知识。提问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预防接种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你如何积极参与预防接种工作?”板书设计 预防接种 疫苗 概念: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种类:乙肝疫苗、卡介苗、麻腮风疫苗等。 预防接种的原理 疫苗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 免疫的特异性。 计划免疫 概念:根据传染病发生规律,按免疫程序给儿童接种。 意义: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 艾滋病的预防 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预防措施:安全性行为、避免血液传播、不共用个人用品等。课后作业 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预防接种工作开展情况,包括接种疫苗的种类、接种流程、接种覆盖率等,撰写一篇小调查报告。 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为自己和家人制定一份预防接种计划,确保按时接种疫苗。课后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多媒体演示法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讲解预防接种原理时,部分学生对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过程理解不够深入;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讨论不够充分,部分学生只是被动地听他人发言。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通过更多的实例和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抽象概念;同时,应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监督,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共18张PPT)我们出生后就要陆续接种乙肝疫苗、卡介苗、麻腮风疫苗等多种疫苗来预防不同的传染病。什么是疫苗 接种疫苗为什么能预防传染病 第四节 预防接种学习目标01了解疫苗的种类02能够说出计划免疫PART O1疫苗疫苗《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12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疫苗例如:刚出生的婴儿,通过接种卡介苗,可以预防结核病;通过接种乙肝疫苗,可预防乙型肝炎。出生三个月的婴儿,通过接种百白破疫苗,可以预防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这三种疾病。疫苗 多种疫苗产品 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疫苗北京市免疫程序 你知道自己自出生后都打了哪些疫苗吗?PART O2计划免疫计划免疫甲型肝炎病毒侵入人体的过程甲型肝炎病毒人体刺激淋巴细胞抵抗该病毒的物质侵入产生消灭(病原体)抗 原抗 体(特殊蛋白质)甲型肝炎病毒计划免疫甲型肝炎疫苗是由经过特殊处理过的甲型肝炎病毒制成的,将它接种于人体后,可以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目的: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的传染病。接种过水痘疫苗或出过水痘的人能够抵抗流感病毒的侵袭吗 不能 ,针对特定的抗原只能产生特定的抗体,而这种抗体不能对其他抗原起作用——免疫的特异性。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免疫缺陷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 1.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什么? 2.艾滋病的病原体主要存在于哪里? 艾滋病的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 艾滋病的病原体存在于艾滋病患者和HIV携带者的血液、精液或乳汁、唾液、泪液和尿液中。艾滋病思考:艾滋病传播的途径主要有哪些?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艾滋病思考:怎样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安全性行为;避免注射时经血液传播,不吸毒;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文眉、穿耳等;接受检测并积极治疗HIV等性传播感染。知识梳理预防接种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艾滋病病原体:HIV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计划免疫: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课堂练习某人和麻疹患者接触过,但他后来并没有患此病,原因不可能是( )A.这个人注射过流感疫苗B.这个人抵抗力强C.这个人过去得过麻疹D.这个人接种过麻疹疫苗A4.1.4 预防接种 分层练习(基础+提升+拓展培优,限时3层提升)一.连线题—— B——C——D——A——E选择题1.D【分析】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详解】A.给生病的小孩打针吃药是直接针对已经患病的个体进行治疗,目的是杀死病原体或缓解症状,而不是通过接种疫苗来预防疾病,所以不属于计划免疫,A不符合题意。B.被患病的狗咬后打狂犬疫苗是一种受伤后的应急处理措施。因为此时已经存在感染狂犬病的风险,打疫苗是为了在感染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来对抗病毒,而不是按照计划提前接种疫苗进行预防,所以不属于计划免疫,B不符合题意。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是因为其体内已经获得了针对麻疹病毒的抗体,这是特异性免疫的结果,是人体在感染麻疹病毒后自身免疫系统产生的免疫反应,而不是通过有计划地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所以不属于计划免疫,C不符合题意。D.卡介苗是一种用于预防结核病的疫苗。给刚出生的婴儿接种卡介苗是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目的是使婴儿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达到预防结核病的目的,符合计划免疫的定义,所以属于计划免疫,D符合题意。故选D。2.B【分析】皮肤能防止病菌侵入人体,这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种特定的病原体,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详解】A.某人接触花粉等出现过敏现象,是人体的免疫系统对外来物质过度敏感导致,属于特异性免疫,A错误。B.白细胞包围、吞噬病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免疫,和皮肤防止病菌侵入人体的免疫类型相同,B正确。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是因为体内产生了针对麻疹病毒的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C错误。D.接种卡介苗预防肺结核,是通过人工接种疫苗使人体产生针对结核杆菌的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D错误。故选B。3.D【分析】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体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如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等;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如人体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依靠淋巴细胞产生抗体来消灭抗原。【详解】A.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故A不符合题意。B.人体的免疫器官主要有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等,它们是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故B不符合题意。C.卡介苗是一种减毒的活菌疫苗,接种后可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反应,从免疫角度分析,它属于抗原,故C不符合题意。D.注射甲流疫苗后,疫苗会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甲流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这种免疫只针对甲流病毒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而不是非特异性免疫,故D符合题意。故选D。4.C【分析】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详解】A.婴幼儿注射百白破疫苗可预防百日咳、白喉、破伤风三种传染病,属于计划免疫,A不符合题意。B.幼儿口服脊灰质疫苗用于预防脊髓灰质炎,是计划免疫的一部分,B不符合题意。C.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导致的代谢性疾病,注射胰岛素是为了控制血糖水平,治疗糖尿病,而不是预防传染病,不属于计划免疫,C符合题意。D.为青少年注射乙肝疫苗能预防乙型肝炎,属于计划免疫范畴,D不符合题意。故选C。5.C【分析】(1)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2)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详解】A.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计划免疫即接种疫苗,可以使人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特定传染病的抵抗力。如对刚出生的婴儿注射卡介苗、幼儿服用糖丸、对幼儿注射麻疹疫苗预防麻疹都属于计划免疫,A正确。B.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B正确。C.接种疫苗属于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C错误。D.接种卡介苗,进入体内刺激免疫细胞产生抗体,从而对该病原体有清除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接种卡介苗不能预防乙肝,D正确。故选C。6.D【分析】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为计划免疫。【详解】A.接种疫苗确实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疫苗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建立针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屏障。这种预防措施不仅能保护个体健康,还能通过群体免疫效应降低社区传播风险,A正确。B.疫苗属于抗原,接种后的疫苗会刺激机体淋巴细胞,从而产生大量抗体,使机体对此病原体有免疫和防御作用,B正确。C.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所以,人体的皮肤能阻挡病原体侵入,属于人体免疫的第一道防线,C正确。D.人体的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所以,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种免疫对所有病原体都起作用,属于第二道防线,而非计划免疫,D错误。故选D。7.D【分析】免疫是指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平衡和稳定【详解】A.注射HPV疫苗获得的免疫是后天获得的,属于特异性免疫,这种免疫不能遗传,A错误。B.注射HPV疫苗可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而不是抗原,B错误。C.从免疫学角度看,HPV疫苗属于抗原,它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病原体是能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统称,HPV疫苗不属于病原体,C错误。D.注射HPV疫苗后,机体针对HPV病毒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获得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D正确。故选D。8.B【分析】(1)抗原是指能够刺激人体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病原体或异物;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由此产生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详解】A.患过天花的人体内就有抵抗该病毒的抗体,对天花病毒有防御作用,所以一般不会再患此病。A正确。 B.皮肤和黏膜构成了阻挡天花病毒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不是第二道防线,B错误。 C.通过接种痘浆、痘痂,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获得了的免疫功能属于特异性免疫,抗体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C正确。 D.健康人接种天花病人的痘浆、痘痂后体内可以产生相应抗体,获得,对天花病毒的免疫功能,D正确。 故选B。一、填空题抗体 特异性灭活的或减毒保护易感人群选择题1.C【分析】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叫计划免疫。【详解】A.卡介苗是预防结核病的疫苗,接种后人体会产生针对结核杆菌的抗体,从而提高对结核病的免疫力,A正确。B.特异性免疫是指人体针对特定病原体产生的免疫应答。计划免疫通过接种疫苗来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因此属于特异性免疫,B正确。C.接种疫苗的主要目的是让个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以预防特定传染病,而非直接“消灭”传染病。消灭某种传染病需依靠群体免疫、隔离治疗等综合措施,并非接种疫苗的直接目的,C错误。D.疫苗通常是由失活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这样它们既能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应答,又不会引起疾病,D正确。故选C。 2.C【分析】(1)抗原是指能够刺激人体免疫细胞产生抗体的病原体或异物;抗体是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够刺激淋巴细胞产生一种抵抗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由此产生的免疫属于特异性免疫。(2)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人人都有,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详解】A.患天花后康复的人,体内会产生针对天花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当再次接触天花病毒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抗体,将病毒清除,所以一般不会再患此病,A错误。B.皮肤和黏膜构成阻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第二道防线,B错误。C.通过接种痘浆、痘痂,刺激人体免疫系统产生针对天花病毒的抗体和记忆细胞,这种免疫只针对天花病毒起作用,属于特异性免疫,C正确。D.未接触过天花的健康人接种天花病人的痘浆、痘痂后,体内会产生相应的抗体,痘浆、痘痂中的病原体等属于抗原,D错误。故选C。3.C【分析】(1)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如皮肤和黏膜的屏障作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等;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才产生的,只针对某一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如人体接种疫苗后获得的免疫力。(2)疫苗的作用:疫苗通常是用失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接种疫苗后,人体会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对特定病原体具有抵抗力,但疫苗本身不能直接杀死病原体。(3)人体的三道防线:人体的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黏膜组成,它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组成,如白细胞吞噬病菌等;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如胸腺、淋巴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如淋巴细胞)组成,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可以产生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详解】A.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而特异性免疫是出生后才产生的,A错误。B.疫苗不能直接杀死病原体,它刺激人体产生抗体,从而使人体获得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力,B错误。C.白细胞属于吞噬细胞,吞噬入侵的病菌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C正确。D.免疫对人体有保护作用,但并不总是有益的。当免疫功能过强时,可能会对进入人体的某些食物和药物等发生过敏反应,D错误。故选C。4.A【分析】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传染病若能流行起来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因此,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详解】A.计划免疫是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有关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使人体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目的,A正确。B.白细胞可吞噬病菌,属于免疫细胞,但血液属于结缔组织,不是免疫器官,免疫器官包括脾脏、淋巴结、胸腺等,B错误。C.免疫对人体并不总是有益的,当免疫功能过强时,可能会对进入人体的某些药物和食物等发生过敏反应等,不是免疫功能越强越好,C错误。D.黏膜属于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于第二道防线,它们构成了非特异性免疫,而不是特异性免疫,D错误。故选A。5.D【分析】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详解】A.计划免疫能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能预防部分传染病,故A错误。B.计划免疫可以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因此计划免疫能增强特异性免疫能力,故B错误。C.接种卡介苗能有效预防结核病,故C错误。D.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称为计划免疫。计划免疫可以使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避免该传染病的危害,是重要的特异性防御措施,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故D正确。故选D。三、综合题(1) 条件/复杂 传出神经纤维或效应器 反射弧(2) 乙 计划免疫 抗原 抗体(3)非特异性免疫,如皮肤的屏障作用,能阻挡大多数病原体侵入人体【分析】根据反射形成的过程可将其分为两类: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和复杂反射(条件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详解】(1)根据反射形成的过程可将其分为两类:简单反射(非条件反射)和复杂反射(条件反射),复杂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图一中某人足三里穴位在被针刺时感到疼痛,但并不会缩回,这属于条件反射。有感觉但不能缩腿,可能是反射弧中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导致神经冲动无法传到效应器引发缩腿动作。反射形成的条件是必须要有完整的反射弧和足够强度的刺激。(2)通过接种疫苗,人体可以在不患病的情况下获得对特定病原体的免疫力。图乙是通过接种死病毒,也就是疫苗,在不患病情况下获得免疫,这种免疫是计划免疫。其中的死病毒和活病毒都在免疫反应中相当于抗原,可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3)人体免疫除特异性免疫(如上述通过接种疫苗获得的免疫)外,还有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的免疫,像皮肤作为人体第一道防线,其屏障作用可阻挡病原体;呼吸道黏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血液中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等。1.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肝炎。在推广应用乙肝疫苗的过程中,我国重点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计划免疫,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乙型肝炎病毒具有简单的细胞结构,是单细胞生物B.乙型肝炎病毒传染性强,可独立地生活C.接种乙肝疫苗也能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D.新生儿计划免疫能有效保护该易感人群【分析】(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并在所生活的细胞中以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2)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3)非特异性免疫是生来就有的,能对多种病原体有免疫作用,包括第一、二道防线;特异性免疫是指第三道防线,产生抗体,消灭抗原,是出生后才有的,只能对特定的病原体有防御作用,是患过这种病或注射过疫苗后获得的。【详解】A.乙型肝炎病毒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A错误。B.乙型肝炎病毒传染性强,它不能独立地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并在所生活的细胞中以自我复制的方式进行增殖,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B错误。C.接种乙肝疫苗产生的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疫,只能预防乙肝,不能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C错误。D、预防传染病的措施包括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新生儿计划免疫能有效保护该易感人群,属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中的保护易感人群,D正确。【答案】D2.乙肝疫苗是由乙肝病毒灭活制成,给健康人注射乙肝疫苗目的是( )A.注入抗体,控制传染源B.注入抗原,增强非特异性免疫C.注入抗原,保护易感人群D.注入抗体,切断传播途径【分析】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有: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详解】A.乙肝疫苗是灭活的乙肝病毒,属于抗原,不是抗体。而且注射疫苗是让健康人产生免疫力,不是控制传染源(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人或动物),A错误。B.注射乙肝疫苗后,人体会产生针对乙肝病毒的抗体,这属于特异性免疫(针对特定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而不是非特异性免疫(人生来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的免疫),B错误。乙肝疫苗是抗原,给健康人注射乙肝疫苗,会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从而使健康人避免感染乙肝病毒,这是保护易感人群(对某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的措施,C正确。D,乙肝疫苗是抗原不是抗体,注射疫苗不是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是指采取一定措施止病原体从传染源转移到易感宿主),D错误。【答案】D3.下列关于计划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A.计划免疫能预防所有传染病B.接种卡介苗能预防乙型肝炎B.计划免疫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能力D.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分析】计划免疫是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免疫的程序,有计划地给儿童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压传染病的目的,这种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简称计划免疫。【详解】A.计划免疫能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能预防部分传染病,故A错误。B.计划免疫可以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属于特异性免疫,因此计划免疫能增强特异性免疫能力,故B错误。C.接种卡介苗能有效预防结核病,故C错误。D、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称为计划免疫。计划免疫可以使体内产生相应的抗体,避免该传染病的危害,是重要的特异性防御措施,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故D正确。【答案】D在经历大规模疫情后,疫苗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预防接种是为了在未发病的情况下使人产生特异性抗体B.注射一次流感疫苗可以使人当年内不再患流感疾病C给患病个体注射疫苗是为了控制传染源!D接种疫苗可以提高人体产生对特定病原体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分析】计划免疫是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各种安全有效的疫苗,按照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的给儿童进行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详解】A.预防接种是把疫苗接种在健康人的身体内,使人在不发病的情况下产生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故A正确。B.流感病毒的变异性很强,注射一次流感疫苗不能使人在当年内绝对不再罹患流感疾病,故B错误。C.接种疫苗,属于保护易感人群,故C错误。D.接种疫苗可以提高人体对特定病原体的特异性免疫能力,而不是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故D错误。【答案】A5.(1)一(2) 抗原 抗体 三(3) 非特异性 特异性【分析】人体的第一道防线指的是皮肤和黏膜,皮肤能抵挡病原体的入侵,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了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的免疫;而特异性免疫是人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详解】(1)图1表示人体皮肤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能抵挡病原体的侵入,起到天然屏障的作用,这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2)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物质就是抗原,抗原包括进入人体的微生物等病原体、异物、异体器官等。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人体的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抗体。因此,接种的疫苗叫做抗原,能刺激人体产生抗体,这属于人体的第三道防线。(3)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人生来就有,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的免疫,以上三幅图所示的免疫作用都是非特异性免疫;而特异性免疫是人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种特定的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计划免疫是通过接种以免产生免疫力,属于特异性免疫。6.(1)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2) 抗体 蛋白质(3)计划免疫【分析】人体的三道防线是:第一道防线是皮肤、黏膜,功能是阻挡、杀菌和清扫异物;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功能是溶解、吞噬病原体;第三道防线是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功能是能产生抗体,人体的第一、二道防线属于非特异性免疫,是人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功能;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详解】(1)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人体产生抗体是第三道防线,属于特异性免疫。因此人体通过甲、乙两种途径产生抗体形成的免疫必须经过人体的第三道防线,该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的。(2)抗体是指抗原物质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抗原物质的特殊蛋白质,引起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物质就是抗原。因此,死病毒和活病毒在免疫反应中均可刺激人体淋巴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该物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3)计划免疫是指有计划的进行预防接种,以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某种传染病的目的。疫苗就是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病毒,注射到人体后能刺激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从而提高预防疾病的能力。(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4.1.4《预防接种》(分层练习)(原卷版)+解析.docx 4.1.4《预防接种》(分层练习)(解析版).docx 【核心素养目标】冀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4.1.4《预防接种》教案表格式.docx 【核心素养目标】冀少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4.1.4《预防接种》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