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滨城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试题(B卷)(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滨城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月考物理试题(B卷)(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9月月考》高一物理( B卷)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B C C C C ABD AC BD
1.C
【详解】A.质点代替物体是理想模型法,而非等效替代法,故A错误;
B.加速度定义式采用比值定义法,且加速度由力和质量决定,与无直接正比关系,故B错误;
C.当趋近于零时,表示瞬时速度,运用了极限法,故C正确;
D.速度是比值定义法,但速度大小由位移和时间共同决定,不能简单认为与位移成正比,故D错误。
故选C。
2.A
【详解】设反弹的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根据加速度定义式有
解得
故选A。
3.B
【详解】A.检查仪容仪表需观察细节(如发型、衣着),不能忽略形状大小,故A错误;
B.研究行走轨迹时,学生的大小形状不影响轨迹描述,可视为质点,故B正确;
C.检查是否打瞌睡需观察身体动作,不能忽略姿态,故C错误;
D.“纹丝不动”是相对于教室或地面而言,而非老师自身,故D错误。
故选B。
4.C
【详解】A.广播通知中的“”是检录开始的时刻,而非时间间隔,故A错误;
B.运动员感觉自己“后退”是因为选择了比自己快的运动员为参考系,而非大地,故B错误;
C.比赛的总长度是运动员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属于路程,故C正确;
D.冲过终点时的速度对应瞬时速度,而非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为总位移/总时间),故D错误。
故选C。
5.C
【详解】A.四舱(船)形成组合体,以神舟十三号飞船为参照物,天和核心舱位置不变,是静止的,故A错误;
B.四舱(船)形成组合体,以天舟三号为参照物,天舟二号位置不变,是静止的,故B错误;
C.四舱(船)形成组合体,以天舟二号为参照物,神舟十三号飞船位置不变,是静止的,故C正确;
D.神舟十三号内的航天员通过舷窗看到地球在转动,以地球为参照物,四舱(船)组合体位置在变化,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C。
6.C
【详解】AC.屏幕上的数字“350千米小时”表示列车当时的瞬时速率,该列车在前15分钟内的平均速率小于350千米小时,A错误,C正确;
B.报道中的“4时28分”表示的是时间间隔,B错误;
D.研究列车从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的运行时间时,列车的大小形状可忽略不计,能将列车视作质点,D错误。
故选C。
7.C
【详解】A.以地面为参考系,运油-20A是运动的,A错误;
B.加油时以歼-20为参考系,一旁的白云是运动的,B错误;
C.加油时以歼-20为参考系,运油-20A是静止的,C正确;
D.加油前歼-20在尝试对接时,运油-20A的大小和形状不能忽略不计,不可把运油-20A看作质点,D错误。
故选C。
8.ABD
【详解】A.由图可知,甲、乙都从原点出发,甲从计时开始时出发,乙从开始计时后第3s时出发,故A不正确,符合题意;
BD.甲的速度为
第24~30s时,乙的速度为
第24~30s时,两物体速度相等,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是静止的,故BD不正确,符合题意;
C.第4~19s甲乙通过的路程相等,经过的时间相等,由可知,它们的平均速度相等,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ABD。
9.AC
【详解】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说明甲相对于地匀速下降,乙看到甲匀速上升,说明乙匀速下降,而且,甲看到丙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丙可能停在空中,也可能匀速上升,也可能匀速下降且,故AC正确。
10.BD
【详解】A.如图所示,之间一共有9格,共1.8s,则每一小格表示
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接收到信号所用的时间为
信号传播到被测汽车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是
故A错误;
C.如图所示,测速仪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接受到信号所用的时间为
在时间内,超声波从发出到与汽车相遇,再从第二次相遇的位置反射回去,所以第二次相遇的位置到测速仪的距离为
因为,所以汽车正在向靠近测速仪的方向行驶,故C错误;
D.汽车与超声波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所用的时间为
汽车与超声波第一次相遇的位置到到第二次相遇的位置的距离为
则汽车的速度为,故D正确;
B.测速仪在接收到第一个信号到发出第二个信号的时间为
汽车行驶的距离为,故B正确。
故选BD。
11.(1) 220 50
(2)2
(3)
【详解】(1)[1][2]电火花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频率是。
(2)用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来代替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时间间隔越短,平均速度越接近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所以若不考虑测量误差,则纸带2更精确些。
(3)对纸带3,b、e两点间的距离为,时间间隔为,故b、e两点间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12.(1)2.5
(2)A
(3)偏大
(4)
【详解】(1)由得平均速度为
(2)由速度定义式可知,要使平均速度更接近瞬时速度,应使或趋近于,即应用宽度更窄的遮光条以减小误差。故选A。
(3)题目要求遮光条遮住光源发出的光时,才认为光被遮住,即从题图可知从A开始遮光,到B遮光结束,即,的测量值比真实值大。
(4)由图可知滑块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
13.(1). 14.A 15.0 16. 4 9
【解析】图像可知从学校到东方明珠的路程为
(2).根据题意,此过程中小晨的平均速度
故选A。
(3).题意可知小晨从早上8:00开始到返回学校整个过程位移0,根据平均速度
可知全程平均速度为0。
(4).[1][2]表格数据可知小车在第4s内位移最大,最大位移为9m。
(14).(1)6.9km,5.52km
(2)4m/s
(3)5m/s
(4)2.5m/s
【详解】(1)整个过程的路程
位移大小
(2)全程的平均速度大小
(3)全程的平均速率
(4)最后600 m内的平均速度大小
(15).(1)34m,37.4m
(2)34m/s
(3)0.24s
【详解】(1)小车第一次接收到超声波脉冲时距仪器C的距离为
小车第二次接收到超声波脉冲时距仪器C的距离为
(2)仪器C第一次接收超声波的时刻为
仪器C第二次发射时刻为
仪器C第二次接收超声波的时刻为
则仪器C两次接收超声波的时间间隔为
则小车运行的平均速度大小
(3)从第一次发射开始计时,仪器C第二次发射后0.09s,可得第三次发射时刻为
则第三次发射时小车距仪器C的距离为
设第三次往返时间为,单程时间为,根据位移关系有
代入数据解得滨城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9月月考
高一物理试题(B卷)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试卷、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7小题,每小题4分,共2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物理学研究过程中有许多物理学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极限法、等效替代法、理想模型法、微元法等,以下关于所用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不需要考虑物体的大小和形状时,用质点来代替实际物体,采用了等效替代法
B.加速度是用微元法定义的物理量,加速度与速度的变化量成正比
C.由速度可知,当趋于零时,表示物体的瞬时速度,采用了极限思想
D.速度是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速度与位移成正比
2.2025年6月28日,苏超(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第五轮镇江队与盐城队的比赛中,球员黄玮鸿双手紧贴后背,用正脸迎向飞来的足球,成功封堵对方球员的必进球,这一场景极大地震撼了观众。若足球迎面而来的入射速度大小为,沿原方向反弹的速度大小为8m/s,作用时间为0.25 s,加速度大小为则v0为(  )
A.10m/s B.26m/s C.18m/s D.16m/s
3.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银川二中德育工作处联合年级组不定期抽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检查学生仪容仪表是否合格时可以把学生看成质点
B.研究学生放学回家的行走轨迹时可以把学生看成质点
C.检查学生上课是否打瞌睡时可以把学生看成质点
D.值班老师发现学生晚自习在座位上纹丝不动是以值班老师为参考系
4.某中学2024年秋季田径运动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广播通知径赛检录于9:30开始,此处9:30指的是时间间隔
B.百米赛跑中,一名运动员发现自己在“后退”,他是以大地为参考系
C.运动员跑完1000m比赛,这个1000m指的是路程
D.百米赛跑运动员以9.5m/s的速度冲过终点线,这里的速度是指平均速度
5.载有三位航天员的神舟十三号飞船于北京时间2021年10月16日6时56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成功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与此前已成功对接的天舟二号、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一起构成四舱(船)组合体,如图所示。神舟十三号内的航天员通过舷窗看到地球在转动。下列关于成功对接后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以神舟十三号飞船为参照物,天和核心舱是运动的
B.以天舟三号为参照物,天舟二号是运动的
C.以天舟二号为参照物,神舟十三号飞船是静止的
D.以地球为参照物,四舱(船)组合体是静止的
6.下面的文字来自一篇报道:“G1次中国标准动车组“复兴号”驶出北京南站,瞬间提速。15分钟后,激动人心的数字出现在屏幕上:350千米/小时!历经4小时28分钟的飞驰,抵达上海虹桥站。350公里时速的正式运营、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根据报道可知(  )
A.该列车在前15分钟内的平均速率是350千米小时
B.报道中的“4时28分”表示的是到达虹桥站的时刻
C.屏幕上的数字“350千米小时”表示列车当时的瞬时速率
D.研究列车从北京南站到上海虹桥站的运行时间时不能将列车视作质点
7.9月3日上午,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仪式上,运油-20A加油机伸出加油管,分别与2架轰-6N、2架歼-16以及2架歼-20精准对接,组成3个“品”字形编队,模拟空中加油状态从观礼台上空飞过。平罗中学某班级的学生们观看到这一幕时发出了热烈的掌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地面为参考系,运油-20A是静止的
B.加油时以歼-20为参考系,一旁的白云是静止的
C.加油时以歼-20为参考系,运油-20A是静止的
D.加油前歼-20在尝试对接时可把运油-20A看作质点
多项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每小题6分,共1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错的得0分。
8.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其图像如图所示,其中甲的图线为直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物体是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的
B.以乙物体为参照物,甲物体一直在运动
C.从第4s到第19s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D.整个过程中甲的速度总是大于乙的速度
9.如图所示,甲、乙、丙3人各乘不同的热气球,甲看到楼房匀速上升,乙看到甲匀速上升,甲看到丙匀速上升,丙看到乙匀速下降。那么,从地面上看甲、乙、丙的运动可能是(  )
A.甲、乙匀速下降,且v乙>v甲,丙停在空中
B.甲、乙匀速下降,且v乙<v甲,丙匀速上升
C.甲、乙匀速下降,且v乙>v甲,丙匀速下降,且v丙<v甲
D.甲、乙匀速下降,且v乙>v甲,丙匀速下降,且v丙>v甲
10.如图(a)是停在高速公路上的超声波测速仪测量车速的示意图,测速仪发出并接收超声波信号,根据发出和接收到信号间的时间差,测出汽车的速度;图(b)中、是测速仪先后发出的两个超声波信号,、分别是测速仪检测到的、由汽车反射回来的信号。设测速仪匀速扫描、之间的时间间隔,超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若汽车是匀速直线行驶,则根据图(b)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信号传播到被测汽车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是204m
B.测速仪在接收到第一个信号到发出第二个信号的时间间隔内,汽车行驶的距离为24m
C.汽车正在向远离测速仪的方向行驶
D.汽车的匀速时的速度大小是20m/s
第II卷(非选择题)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4分。
11.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来测量沿斜面运动小车的瞬时速度。接通电火花计时器的电源,然后放手让小车带动纸带运动,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记录下小车的运动信息,改变斜面的倾斜程度,重复实验。图2是实验得到的三条清晰的纸带,已知该电火花计时器的周期为T=0.02s,回答下列问题:
(1)电火花计时器的工作电压是 V,频率是 Hz。(4分)
(2)在处理纸带1、纸带2时,均用D、F两点间的平均速度来代替E点的瞬时速度,若不考虑测量误差,则纸带 (选填“1”或“2”)更精确些。(2分)
(3)对纸带3,b、e两点间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用T和图中物理量符号表示)。(2分)
12.光电计时系统借助光源和光敏管工作,如图甲所示。如图乙,在滑块上安装宽度为的遮光条,滑块在牵引力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并通过光电门,配套的数字计时器记录了遮光条的遮光时间为。
(1)遮光条通过光电门的平均速度 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2分)
(2)为减小用光电门和数字计时器测瞬时速度的误差,使平均速度更接近瞬时速度,下列举措正确的是(  )(2分)
A.换用宽度更窄的遮光条
B.增大滑块距光电门的位移
C.让滑块以更大的速度通过光电门
(3)考虑到光电门的光源射出的光有一定的粗细,当遮光条遮住光源发出的光时,才认为光被遮住,则第(1)问中的测量值比真实值 (选填“偏大”或“偏小”)。(2分)
(4)某同学设计了如图丙所示的挡光片,换用该挡光片重复上述实验,滑块运动方向及遮光片的长度参量如图所示。若数字计时器显示两次开始遮光的时间间隔为,则滑块通过光电门的瞬时速度 。(用、、表示)(3分)
13.小晨同学从学校去东方明珠,如下两张图是他在在线地图软件上搜的相关路线信息,他选择了推荐方案。
(1).从学校到东方明珠的路程为 m。(2分)
(2).小晨同学早上8:00出发,实际经过38min到达东方明珠,则此过程中小晨的平均速度最接近(  )(2分)
A.6.9m/s B.5.5m/s C.4.1m/s D.2.7m/s
(3).到达东方明珠后,小晨逛了30min,共走了3km,然后从到达点返回学校原处,回程路线不变,耗时30min,则小晨从早上8:00开始到返回学校全程平均速度为 m/s。(2分)
(4).到达学校后,小晨在x轴上的运动时在连续的第ns末对应的坐标如表,整个运动过程中,小车在第 s内的位移最大,位移为 m。(4分)
t/s 0 1 2 3 4 5 6
x/m 0 5 8 6
14.学校用大巴车组织同学们去博物馆参观。大巴车从学校出发,先向北沿直线行驶1.5km,用时5分钟,再向东沿直线行驶4.8km,用时14分钟,最后向北沿直线减速行驶600m,到达目的地,用时4分钟。学校到博物馆的直线距离为5.52km。求:
(1)整个过程的路程和位移大小;(4分)
(2)全程的平均速度大小;(3分)
(3)全程的平均速率;(4分)
(4)最后600 m内的平均速度大小。(4分)
15.如图所示为高速公路上常用的位移传感器测速度的原理图。小车D向右运动,仪器C是一个能发射超声波的固定装置,与计算机相连,处于静止状态。某时刻仪器C向小车D发射短暂的超声波脉冲,0.2s后仪器C接收到经小车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脉冲;从仪器C第一次发出超声波脉冲开始计时,经过 再次发射超声波脉冲,此次发射后又经0.22s仪器C再次接收到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脉冲,空气中的声速取340m/s,求:
(1)这两次小车接收到超声波脉冲时距仪器C的距离分别是多少;(4分)
(2)小车运行的平均速度大小;(3分)
(3)若小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第二次发射超声脉冲后0.09 s发射第三次,第三次超声波脉冲从发射到返回所用的时间。(5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