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8张PPT)想象单元主题教学重点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冰天雪地一望无际的草原18 古诗二首第一课时第二课时二年级语文·上教案匹配版读 诗 题第一课时jiānɡ xuě[唐]柳宗元江 雪图片中正是下过雪的江面,看起来是不是很冷呢?你们看到江面上有什么特别的事物吗?孤舟、渔翁“江雪”指的是江上的雪景。柳宗元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代表作品:著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走进作者江 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初读古诗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会 认 字绝 径 踪 灭 舟 钓juéjìnɡzōnɡmièzhōudiào后鼻音平舌音翘舌音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江 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再读古诗朗读古诗,注意读出节奏和停顿。试着结合图片,边读边想象画面。学习古诗前两句,理解诗句含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虚指。很多座山的意思。无,没有。虚指。很多的小路。足迹。消失。诗意:所有山中的飞鸟全都不见了,所有的路都不见人的踪迹。环境冷清思考:“千山”“万径”是真的“一千座山”“一万条小路”吗?为什么这样写?“千山”“万径”都是虚指,指很多座山、很多条小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地域之广、景象之大,营造出一种荒凉、孤寂的氛围。学习古诗后两句,理解诗句含义。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孤零零。蓑衣和斗笠。指老人。独自。诗意:江上只有一只小船,船上有一位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内心孤独理解词语笠蓑蓑衣斗笠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用竹篾夹油纸或箬竹的叶子等制成。群山之中的鸟儿已飞尽,条条小路上也不见行人的踪迹。孤零零的小船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独自在漫天风雪的寒冷江面上垂钓。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绘的画面。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柳宗元参加的革新运动失败,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他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创作背景讨论交流:说说你们心中的柳宗元。孤舟渔翁的形象,体现了柳宗元在逆境中坚守理想、孤傲不屈的精神。“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既是自然景观的写实描绘,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隐喻——在政治失意、生活困顿中,仍保持独立人格与精神追求。江 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朗读背诵远景。要读得低沉、缓慢。渔翁寒江独钓。要读出孤独和坚韧。试着背诵古诗吧!绝灭舟独左右结构会 写 字juémièzhōudú上下结构独体字左窄右宽。“纟”撇向笔画平行。“色”上部不宜太大;横折稍斜;竖弯钩圆转自然,钩底宜平。上横不宜太长;点撇左右呼应;长撇正对横画中点起笔,捺画在撇画中部偏上起笔,撇捺舒展。上撇短斜,框形端正,宽窄适中。竖撇不宜写斜。中横较长,偏上。两点上下相对。“犭”撇画斜度一致,竖钩弯弧自然。“虫”竖画从“口”中间直下,点画位置恰当。课文小结《江雪》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深切孤独,和在经历逆境后的不屈精神。江雪环境精神寒冷凄凉孤独悲愤顽强不屈的精神背诵《江雪》。第二课时复习导入江 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描写的景色“又大又开阔”,一起来看看吧!读 诗 题敕勒歌chì lè ɡē北朝民歌《敕勒歌》是北朝民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族”是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知识链接初读古诗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chì lè ɡēchì lè chuān yīn shān xiàtiān sì qiónɡ lú lǒnɡ ɡài sì yětiān cānɡ cānɡ yě mánɡ mánɡfēnɡ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ɡ借助拼音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xiàn”会 认 字似 庐 笼 盖 苍 茫sìlúlǒnɡɡàicānɡmánɡ平舌音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后鼻音多 音 字似sìshìsì似乎 好似似的只有在“似的”一词中读shì,在其他词中,均读sì。试着用不同读音造句吧!天上的云朵像棉花糖似(shì)的,让人想咬一口。弯弯的月亮好似(sì)一艘小船,挂在夜空中。再读古诗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chì lè ɡēchì lè chuān yīn shān xiàtiān sì qiónɡ lú lǒnɡ ɡài sì yětiān cānɡ cānɡ yě mánɡ mánɡfēnɡ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ɡ注意读出停顿哦!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观察本课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蓝蓝的天空如果你身在牧民居住的大草原中,会有怎样的感觉 草原景色真美丽,让人觉得身心舒畅!草原是多么辽阔呀!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学习古诗前四句,理解诗句含义。平地。敕勒川指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交代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好像。游牧民族居住的圆顶帐篷。笼罩。诗意:美丽的敕勒川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空好像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笼罩在原野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两句诗表现了草天一色、漫无边际的辽阔景象。用牧民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学习古诗后三句,理解诗句含义。青色。辽阔无边。同“现”,是显现的意思。诗意:蓝蓝的天底下,原野一眼望不到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现出隐没于草丛中的牛羊。天苍苍,野茫茫突出了天空的辽远,原野的无边。“苍苍、茫茫”用于形容不同的事物时,有不同的含义。词语积累苍苍天苍苍天空蓝蓝白发苍苍头发白白的松柏苍苍松柏绿绿的茫茫野茫茫原野没有边际大海茫茫大海没有边际云海茫茫云雾浓厚看不清楚风吹草低见牛羊。这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吹、低、见”三个字让原本安静的画面鲜活起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美景图。诗中虽然没有写人,但处处都有人,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同时也写出了牧民生活的自由自在。美丽的敕勒川大草原,就在绵延千里的阴山脚下。天空就像蒙古包的圆顶一样遮着敕勒川大草原。深蓝色的天空广阔无边,碧绿的草原一望无际。一阵风吹过,野草低伏下去,显现出一群肥壮的牛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赏析草原风光图,加深感受!朗读背诵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chì lè ɡēchì lè chuān yīn shān xiàtiān sì qiónɡ lú lǒnɡ ɡài sì yětiān cānɡ cānɡ yě mánɡ mánɡfēnɡ chuī cǎo dī xiàn niú yánɡ边读边想象自己就是一个牧民,试着背诵吧!要读出草原的苍茫辽阔和牧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阴似野低都是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左右的宽窄。会 写 字yīnsìyědī左边第一笔是横撇弯钩,弯钩的弧度不要太大;右边两个横画要写得平稳,长短大致相同。左窄右宽。“亻”撇画长短、斜度适中,竖画正直。“以”竖提端正,撇画稍长,右下点长短适中。“里”框形上宽下窄,横向笔画排布均匀,最后一笔横改为提,竖画正直。“予”宽度适中,竖钩端正。“亻”两笔相接于横中线上方。“氐”横笔从田字格中心起笔,略向上斜,斜钩从撇笔中点斜向右下格钩出。敕勒歌地点 阴山下景色天苍苍 似穹庐野茫茫 牛羊壮草原壮美的画卷课文小结《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敕勒歌》说课稿一、说教材《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和家乡的热爱。“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人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对家乡的赞美之情。二、说教学目标:本节课目标的确立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认知的实际规律,确定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2.过程与方法:解析诗意,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草原的广阔和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三、说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难点: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确定的依据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的确定重难点,即由诵读到理解赏析,其中运用的一些写作手法对八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说如何解决这些重点和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情景法、诵读法、探究法、读写法来指导学生学习。四、教法、学法:1.说教法本节课采用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让授课在讨论、合作的氛围之下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2.说学法学生采用“诵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浅入深,共同合作完成学习内容。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走进敕勒草原1.歌曲引入(播放《天堂》,电子相册展示草原风光图):听完这首歌曲,看了这些草原风光图,请你说说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好吗?(学生自由发言)过渡语:精美的图片展示了草原壮美的风光,一曲《天堂》,唱尽了牧人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而一首《敕勒歌》则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共同来欣赏北朝民歌《敕勒歌》,板书课题。我们先来看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PPT2)2.了解《敕勒歌》、敕勒族、《乐府诗集》的相关常识。《敕勒歌》是北朝时期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教师介绍敕勒族。问:你还知道哪些与这首诗歌相关的知识呢?(学生展示)《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著的乐府诗总集,主要集录了两汉到唐五代的乐府诗,共5000多首,传世佳作众多。它是继《诗经 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辞,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和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辞》被誉为“乐府双璧”。(简单了解,不需要记忆)(二)朗读,感受音韵之美过渡语:当然,《敕勒歌》也是乐府诗中的传世佳作。下面就让我们朗读诗歌,感受这首千古传颂的牧歌。1.展示配乐朗读。2.全班齐读,教师强调字音、停顿、重音和情感。(过渡语:读准读顺了诗歌,这只是诗歌朗读的初步,朗读诗歌一定要注意音调的高低、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还要注意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基调,这样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律美。)字音提示: “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àn”。停顿提示: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重音提示:“穹庐”“笼盖四野”“苍苍”“茫茫”“见”“牛羊”。情感提示:质朴粗犷、豪迈雄壮是北朝民歌的最显著特点,敕勒歌,主要是对敕勒川这个大草原的歌颂,它是在辽远壮阔的大草原上纵情歌唱的歌,境界开阔,整体上要读出豪迈雄壮。例如:“敕勒川,阴山下”读出高亢之调;“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以及“天苍苍,野茫茫”要读出苍远辽阔的意境;而“风吹草低见牛羊”则要读出音调的高低起伏,重音落在“见”“牛羊”上,语调中洋溢对美丽大草原的无比热爱之情。3.学生自由朗读品味。4.教师点读,引导学生点评,感受敕勒歌的音韵美。(三)品读,再现意境美过渡语:清代诗歌评论家许印芳赞誉它有“得意忘言之妙,斯为乐府绝唱”,为什么寥寥数语的《敕勒歌》会成为千古绝唱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这首诗的魅力。1.你在诗中都看到了哪些景物?请大家找出所写的景物,并说说这些景物描写了大草原的什么特点。(学生独立完成(板书:辽阔苍茫、美丽富饶)2.根据景物和特点,想象并描绘敕勒川壮丽的美景。(教师指导: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我们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示例:★ 敕勒川,坐落在雄伟的阴山脚下。站在这个美丽的大草原上,环顾四野,天空就像硕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蓝蓝的天空上漂浮白云朵朵,点点白色的蒙古包散落在翠青色的大草原上,极目远望,无边无际,一片茫茫。这时一阵清风吹过,茂盛的牧草随风轻伏,一群群牛羊闪现出来了。看,那黄的牛,白的羊,东一群,西一伙,在悠闲自得吃着草。骑着马的敕勒族小伙子,一边抽着响鞭,一边纵情地唱着《敕勒歌》,那苍劲豪放歌声随风飘扬,引得一些牛羊也仿佛在侧耳倾听!(四)悟读,体会情感之美过渡语(引导思考探究):敕勒歌这首诗通过阴山、天空、草原、牛羊等简单意象,为我们展现了敕勒川的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壮丽富饶的美丽景色,那么在这些意象和美丽的画面中,抒发着敕勒族人怎样的情感呢?你是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品出来的?(PPT10)1.学生研读诗歌,小组交流探究。2.学生展示。★“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既写出了草原的空旷与辽阔,也表达出敕勒族人对于草原的喜爱之情。在敕勒族人的眼里,他们觉得天空像自己生活的蒙古包,也就是像他们的家呢,这说明天空、草原在他们的眼里就是他们的——(家)家在我们的心中,永远是我们最感温馨和亲切的地方,所以,“天似穹庐”这个比喻,诗中将天空大地,用与牧民们日日相伴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表现出草原牧民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对草原的赞美,他们讴歌草原、讴歌牛羊,就是赞美家乡、赞美生活。★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草地的丰茂、牛羊的肥壮,为的是表现敕勒川的美丽富饶,体现了敕勒人对自己家园美丽富饶的赞美与自豪!小结:这首诗歌敕勒人歌颂了家乡大草原的苍茫辽阔、美丽富饶,歌颂了悠闲富足恬静的美好生活,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敕勒人对大草原感激和热爱、崇敬和膜拜之情!(板书:热爱家乡)3.让我们再次齐读全诗,感受敕勒族人的炽热情怀。(五)析读,品析艺术之美过渡语:请同学们从修辞手法、用词、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结合具体语句,分析、归纳这首诗的写法特点。(PPT11)1.学生研读诗歌,组内交流,教师引导点拨。2.学生展示,教师评价明确。★衬托体现了敕勒川的壮阔苍茫。“敕勒川,阴山下”,用连绵雄伟的阴山,衬托了敕勒大草原的壮阔。★比喻修辞手法,展现了敕勒川的辽远苍茫。“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空就像硕大无比的圆顶毡帐将整个大草原笼罩起来。写天空的硕大是从仰视的角度衬托出了敕勒川的辽阔的。★动静结合。诗的前六句是静态的勾画;“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是动态的描写。风吹草低,这一现啊,不仅现出了牛羊,还现出了草原的灵动。色彩的丰富,画面的灵动,使敕勒川变得更加美丽。★这首民歌的语言直白如画,音调雄壮,艺术概括力极强。用最具民族特色的“穹庐”设喻,描写天空的辽远苍茫,朴素新奇。寥寥几句就十分生动地勾勒出草原独特的壮丽景色,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教师板书:比喻、动静结合、对比、衬托)教师小结:衬托和比喻手法的使用,使草原更加的苍茫辽远;动静结合,使画面充满了动感,弥漫着活力,彰显了《敕勒歌》的艺术之美,形成了阔大恢宏的意境!(六)课堂总结,升华情感整首诗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能够超过它。无论哪个人,也包括我们,只要有机会来到草原,心中涌起的一定是这首诗,口中念出的也一定是这首诗。让我们一起,再来背背这首诗吧!听着你们清脆、明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人,一直都在学习它。像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就叫作——经典(板书:经典),像《敕勒歌》这样的一篇篇经典诗词和一部部经典著作,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板书:文化)。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少年,作为新生的一代,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 我相信,只要这种清脆的读书声永不停息,我们民族文化的薪火就会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同学们,传承经典文化,我们任重而道远!(1)第七单元导读本单元围绕“奇妙的想象”这个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雾在哪里》《雪孩子》3篇课文。这是继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联系生活,合理想象”后又一个以“想象”为主题的单元,课文带领学生在诗意的想象世界中遨游:从柳宗元笔下的江雪世界,到北朝民歌中的壮阔画卷;从雾孩子淘气的魔法游戏,到雪孩子为救伙伴化作云朵的动人蜕变。这些课文都在用独特的想象视角诠释世界,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欣赏能力。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通过想象,能够再现景物画面,感受景物特点;通过想象,能设身处地体会他人的情感,理解他人,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每篇课文都安排了相关的课后题,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或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形成自己的感受。课文 内容《古诗二首》 《江雪》描绘了在大雪纷飞、天地一片寂静的环境中,一位老翁独自在江上垂钓的画面。《敕勒歌》歌咏了草原风光,抒发了牧民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雾在哪里》 把雾这一自然现象化作淘气的孩子,通过捉迷藏的趣味形式展现雾的自然特点,想象充满了童趣。《雪孩子》 雪孩子为了救小白兔而消失了,让我们感受到了雪孩子和小白兔之间美好的友谊。语文园地四 识字加油站: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了解偏旁相同或相关的两个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类似结构的词语。字词句运用:学习用部首查字法查独体字;展示交流改正错别字的方法,复习巩固易错字和易混淆的字;积累并运用描写天气的8个四字词语;学习拟人句,体会语言的有趣。日积月累:背诵古诗《夜宿山寺》。写话:看图写故事我爱阅读:阅读绕口令《分不清是鸭还是霞》,感受绕口令的乐趣。[教学目标]1.认识“绝、径”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似”,会写“绝、灭”等8个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雪花纷飞的寒冷江面上,一位孤独的老人独自垂钓的画面和草原的高远辽阔。4.感受祖国大好山河的壮丽,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1.学习生字词,背诵古诗。2.理解古诗意思,根据古诗的内容展开想象,并把想象的画面表达清楚。[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绝、径”等6个生字,会写“绝、灭、舟、独”4个字。(重点)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江雪》。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雪花纷飞的寒冷江面上,一位孤独的老人独自垂钓的画面。(难点)一、图片导入课件出示冰天雪地和一望无际的草原。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冬天吗?还记得下雪的情景吗?看,图片中的一切都被大雪覆盖住了,就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色的地毯,是不是非常美丽呢?再来看到这张图片,我们一下子从冷冷的雪地来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一眼望去全是绿色,这又是另一种不同的美。那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古诗就分别为我们展现了这两种美,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吧!(出示课题《古诗二首》)。二、交流作者,读懂题目1.出示插图:同学们,图片中正是下过雪的江面,看起来是不是很冷呢?你们看到江面上有什么特别的事物吗?(引导学生观察“孤舟”“渔翁”)2.师:唐代诗人柳宗元看到这样的场景,写下了《江雪》这首诗。(板书诗题《江雪》)3.出示诗题:学生齐读题目,说说意思。“江雪”指的是江上的雪景。4.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著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三、初读古诗,读通读顺教师引导:在柳宗元笔下,江上的雪景又是什么样的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同桌互读,纠正读音,比一比,看谁读得正确、流利。3.出示会认字:(1)生根据拼音认读生字词;(2)给生字组词。(3)师提示学生读音:“径、踪”是后鼻音;“踪”是平舌音;“舟”是翘舌音;(4)去掉拼音,再次认读。4.再次朗读古诗:(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小组比赛读。)(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停顿。(读出五言诗的节奏——一般前两个字后面停顿一下。)(4)师生共读: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读这首诗,好吗?老师读前两个字,同学们读后面三个字。5.试着结合图片,边读边想象画面。四、品读古诗,想象画面?1.学习古诗前两句,理解诗句含义。出示古诗的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1)同桌交流讨论诗句的意思。(2)教师解读,同学对照讲解,看看自己理解的意思是否正确。①千山:虚指。很多座山的意思。②绝:无,没有。③万径:虚指。很多的小路。④踪:足迹。⑤灭:消失。诗意:所有山中的飞鸟全都不见了,所有的路都不见人的踪迹。(从这两句诗可以感受到环境的冷清)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描述的“千山”“万径”是真的“一千座山”“一万条小路”吗 为什么这样写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总结。“千山”“万径”都是虚指,指很多座山、很多条小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地域之广、景象之大,营造出一种荒凉、孤寂的氛围。3.学习古诗后两句,理解诗句含义。出示古诗的后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1)同桌交流讨论诗词的意思。(2)教师解读,同学对照讲解,看看自己理解的意思是否正确。①孤:孤零零。②蓑笠:蓑衣和斗笠。③翁:指老人。④独:独自。诗意:江上只有一只小船,船上有一位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面上钓鱼。(从这两句诗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内心孤独)4.理解词语:出示“蓑、笠”两个字及其组词,并出示释义、图片,加深学生理解。5.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绘的画面。群山之中的鸟儿已飞尽,条条小路上也不见行人的踪迹。孤零零的小船上,一位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翁,独自在漫天风雪的寒冷江面上垂钓。教师总结:在读古诗的时候,加入想象,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蕴,也会丰富我们的感受。6.感悟诗情。(1)教师简介柳宗元创作《江雪》的背景: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期间。唐顺宗永贞元年,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运动。由于保守势力与宦官的联合反攻,致使革新失败。因此,柳宗元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他在任所名为司马,实际上是毫无实权而受地方官员监视的“罪犯”。柳宗元自从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于是,他怀着幽愤的心情,写下了这首令人传颂的名诗。(2)讨论交流:说说你们心中的柳宗元。预设1:孤舟渔翁的形象,体现了柳宗元在逆境中坚守理想、孤傲不屈的精神。预设2:诗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意象,既是自然景观的写实描绘,也是诗人自我形象的隐喻——在政治失意、生活困顿中,仍保持独立人格与精神追求。五、引导朗读,背诵古诗1.朗读指导:这首诗前两句描写的是远景,要读得低沉、缓慢;后两句描写的是孤独的老翁垂钓的画面,要读出孤独和坚韧。看图朗诵,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读出来。2.背诵指导:看图练习背诵,接上下句背诵,指名背,分组背。3.结构梳理,古诗小结。《江雪》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深切孤独,和在经历逆境后的不屈精神。六、指导书写1.请同学们观察“绝、灭、舟、独”,字形结构有什么特点?预设:“绝、独”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灭”上下结构,上宽下窄;“舟”是独体字。2.范写指导:(1)绝:左窄右宽。“纟”撇向笔画平行。“色”上部不宜太大;横折稍斜;竖弯钩圆转自然,钩底宜平。(2)灭:上横不宜太长;点撇左右呼应;长撇正对横画中点起笔,捺画在撇画中部偏上起笔,撇捺舒展。(3)舟:上撇短斜,框形端正,宽窄适中。竖撇不宜写斜。中横较长,偏上。两点上下相对。(4)独:“犭”撇画斜度一致,竖钩弯弧自然。“虫”竖画从“口”中间直下,点画位置恰当。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示书写姿势。4.书写展示,集中点评,及时改正。第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庐、笼”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似”,会写“阴、似、野、低”4个字。(重点)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敕勒歌》。3.结合插图,想象画面,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草原的高远辽阔。(难点)一、复习导入,理解诗题1.复习《江雪》:指名学生背诵。师小结:《江雪》的画面是寒冷孤独的,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描写的景色“又大又开阔”,一起来看看吧! 2.板书课题《敕勒歌》,带领学生齐读,强调“敕(chì,翘舌音)、勒(lè,边音)”的读音。3.知识链接:《敕勒歌》是北朝民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敕勒族”是当时北方少数民族之一。“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二、初读古诗,记忆生字1.朗读诗歌:(1)请学生借助拼音自主读古诗《敕勒歌》。(2)同桌之间互相朗读,互相正音。(3)教师范读:提醒学生“见”在诗中读“xiàn”。(4)请学生把诗中要求掌握的生字圈出来,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记忆。2.出示会认字:(1)指名认读,口头组词。(2)师提示学生读音:“似、苍”是平舌音,“笼、苍、 茫”是后鼻音。(3)去拼音后开火车认读。(4)请学生自主讨论交流:怎样快速记住这些生字?3.学习多音字“似”:给“似”注音并组词,强调:只有在“似的”一词中读shì,在其他词中,均读sì。引导学生用不同读音造句:天上的云朵像棉花糖似(shì)的,让人想咬一口。弯弯的月亮好似(sì)一艘小船,挂在夜空中。4.再读古诗,想象画面。(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小组比赛读。)(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注意朗读节奏和停顿。5.出示本课插图:提问:你看到了什么?预设: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师追问:想象一下,如果你身在牧民居住的大草原中,会有怎样的感觉 预设1:草原景色真美丽,让人觉得身心舒畅!预设2:草原是多么辽阔呀!三、品读古诗,感悟诗境1.学习古诗前四句。(1)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请学生理解诗句大意。提示:“川”是平地。敕勒川指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阴山下”交代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似”是好像的意思;“穹庐”是游牧民族居住的圆顶帐篷;“笼盖”是笼罩的意思。诗句大意:美丽的敕勒川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空好像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笼罩在原野上。(2)品析“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出示草原的图片,引导学生结合图片品析诗句。点拨:这两句诗表现了草天一色、漫无边际的辽阔景象。用牧民最为亲近的生活居所来比喻,饱含了草原牧民对自己家园的热爱。2.学习古诗后三句。(1)出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请学生理解诗句大意。提示:“苍”是青色的意思;“茫茫”是辽阔无边的意思;“见”同“现”,是显现的意思。诗句大意:蓝蓝的天底下,原野一眼望不到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显现出隐没于草丛中的牛羊。(2)品析“天苍苍,野茫茫”。①“天苍苍,野茫茫”突出了天空的辽远,原野的无边。②引导学生说一说这蓝蓝的天空、茫茫的草地带给自己的感觉,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③积累词语:“苍苍、茫茫”用于形容不同的事物时,有不同的含义。出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体会:如:天苍苍-天空蓝蓝的,白发苍苍-头发白白的,松柏苍苍-松柏绿绿的;野茫茫-原野没有边际,大海茫茫-大海没有边际,云海茫茫-云雾浓厚看不清楚。(3)品析“风吹草低见牛羊”。①这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吹、低、见”三个字让原本安静的画面鲜活起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美景图。②诗中虽然没有写人,但处处都有人,有牛羊的地方就有人。同时也写出了牧民生活的自由自在。③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句诗给你什么感觉 学生自由回答。3.引导学生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的方法,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绘的画面。(1)美丽的敕勒川大草原,就在绵延千里的阴山脚下。天空就像蒙古包的圆顶一样遮着敕勒川大草原。深蓝色的天空广阔无边,碧绿的草原一望无际。一阵风吹过,野草低伏下去,显现出一群肥壮的牛羊。(2)播放配乐,赏析草原风光图,加深感受。教师总结:在读古诗的时候,加入想象,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蕴,也会丰富我们的感受。四、引导朗读,背诵古诗1.朗读指导:这首诗要读出草原的苍茫辽阔和牧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看图朗诵,把你看到的、感受到的读出来。2.背诵指导:(1)教师引导:草原多么壮丽富饶,带着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全班齐读一遍。试着背诵。(2)背诵技巧:边读边想象自己就是一个牧民,生活在这里是多么快乐!忍不住放声歌唱。3.古诗小结,完成填空。《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民歌,歌咏了大草原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五、指导书写1.请同学们观察“阴、似、野、低”,字形结构有什么特点?预设:都是左右结构,书写时要注意左右的宽窄。2.范写指导:(1)阴:左边第一笔是横撇弯钩,弯钩的弧度不要太大,第二笔竖,要写得直一些;右边两个横画要写得平稳,长短大致相同。(2)似:左窄右宽。“亻”撇画长短、斜度适中,竖画正直。“以”竖提端正,撇画稍长,右下点长短适中。(3)野:左部稍短,右部稍长。“里”框形上宽下窄,横向笔画排布均匀,最后一笔横改为提,竖画正直。“予”宽度适中,竖钩端正。(4)低:左窄右宽,顶部左右齐平,底部“氐”略高。“亻”两笔相接于横中线上方。“氐”竖提在竖中线左侧,横笔从田字格中心起笔,略向上斜,斜钩从撇笔中点斜向右下格钩出。3.学生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提示书写姿势。4.书写展示,集中点评,及时改正。[教学板书][教学反思]《江雪》是柳宗元的一首五言诗,易于背诵,但二年级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重点字词的妙用方面还有欠缺。所以在教学方面,我配合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融入诗境,从而更直观感受到作者当时写诗的情景,再结合作者创作这首诗时的背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敕勒歌》语言朗朗上口,重在写景,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时,我一方面要做好朗读方面的指导,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想象画面,将文字与画面结合起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第七单元 18 古诗二首18 古诗二首预习目标一: 朗读课文 1.初读古诗。在文中用“△”划出双横线中的生字,用“○”圈出田字格中的生字。 2.再读古诗。画一画两首古诗中描写的景物,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预习目标二: 生字新词 读准下面的生字和多音字。 生字:绝 径 踪 灭 舟 钓 庐 笼 盖 苍 茫 多音字:相似 似的 说一说,下列生字可以组哪些词语。 绝 灭 舟 独 阴 似 野 低预习目标三: 资料积累 搜集作者柳宗元的相关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山河的诗句。 抄写课文中我喜欢的诗句:预习目标四: 理解内容 1.整体感知: (1)《江雪》描绘了一幅( )图,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深切孤独,和在经历逆境后的不屈精神。 (2)《敕勒歌》是一首( ),歌咏了( )的苍茫辽阔,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了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 2.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吧!《夜宿山寺》说课稿一、说教材这一环节,我将从本课的教材地位、文本解读、教学价值三方面来说。教材地位:《夜宿山寺》是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二首》里的第一首古诗。文本解读:《夜宿山寺》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本诗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夸张手法的运用。本诗借用“百尺”极言山寺之高。其实,借用数字百、千、万表示事物之高、深这样的用法,在李白的诗中很常见。这一用法要让学生了解。二是想象的运用。如摘星辰、惊天人……这些奇特的想象,美丽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愉悦、豪放、可爱与率直的情感。教学价值:《夜宿山寺》的教学价值在于想象画面,感受山寺之高,初步感受诗人愉悦、豪放、可爱与率直的情感。这一环节,为教学目标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二、说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教学目标的确立,需要建立在对文本解读的基础上,也需要考虑单元目标和编写意图。本课属于第七单元,单元主题是“想象”,教学重点是“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同时,新课标指出古诗教学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基于以上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1.认识“宿、寺、危、辰、恐、惊”6个生字,书写“危、敢、惊”3个字。2.了解诗句的意思,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想象画面,感受山寺之高,初步感受诗人愉悦、豪放、可爱与率直的情感。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想象画面,感受山寺之高。教学难点想象画面,感受诗人愉悦、豪放、可爱与率直的情感。三、说教学过程和教法学法在遵循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基础上,我准备在这一环节说清两个问题:一是准备带着学生怎么学这首古诗;二是说清为什么要这么学。第一板块:简介作者,破解课题先出示李白图像,顺带简介李白,再回忆以前学过他的诗作,后引出课题《夜宿山寺》。然后,引领学生读准课题,理解题意。这一板块里,课题中的“宿”字,学生可能会不理解。我将通过出示甲骨文“宿”字作,对其进行形象化的讲解来破解此问题。【设计意图】李白是学生熟悉的诗人,一年级曾经学过他的诗。从孩子们已有的认知出发,回顾旧知,引出新课。第二板块:初读古诗,读出节奏先让学生听读,后自由读诗,目的是为了读准字音。后出示本课的生字读音:宿、寺、危、辰、敢、恐、惊,再把这些字送入诗中读。最后,要求学生读出节奏。【设计意图】初读古诗,除了读准字音以外,还应该关注古诗的节奏。用多种形式诵读出古诗的节奏,如男生读、女生读、个读、齐读等。第三板块:体会楼高,感受情感先让学生看课文插图说出自己感受到山之高,然后在诗中找相应的句子“危楼高百尺”,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问题:本首诗是如何写楼高的?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我将从以下几点做突破:1.分析“危”字体会楼之高。危楼即高楼;2.借数字“百尺”体会楼之高。顺带补充李白善用数字百、千、万表示事物之高、深的创作习惯;3.让学生做摘星辰的动作,进一步体会楼之高,感受诗人轻松、愉悦的情感;4.闭眼想象“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画面,体会楼之高,感受诗人豪放的情感。5.分析“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的心理,体会楼之高,感受诗人可爱、率真的情感。通过逐字逐句的分析,明确:古诗是运用夸张和想象来写楼高的,表达了诗人愉悦、豪放、可爱与率直的情感。这一环节在讲解时,要将朗读的指导与字词的学习渗入进去。如字理识字“危”字,比较“辰”与“晨”的区别学习“辰”……在主问题解决后,我将通过配乐范读,引导学生边想象着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边朗诵这首古诗,从而达到熟读成诵的教学目标。再用配乐背,配乐唱进一步加深印象。【设计意图】识字写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多种方式随文识字、写字符合低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而识字又与诗意的理解紧密结合。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歌的韵味,而诗歌的韵味应建立在品读和感悟的基础上。加动作、看图、想象……多种方式带领学生品读古诗,古诗的韵味自然溢于言表。第四板块:课内总结,课外延伸先回扣教学目标,今天我们跟着大诗人李白学古诗、读古诗,并通过想象画面,感受了山寺之高,初步感受到诗人愉悦、豪放、可爱与率直的情感。然后布置课下选择作业 (四者选其一)1.自选乐曲配乐背诵全诗。2.给诗配画。3.创作《新宿山寺》。格式:危楼高百尺,__________。不敢高声语,___________。4.李白还写过哪些诗,找一找,读一读。四、说设计理念和教学特色新课标指出古诗教学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禀承这一理念,我在设计时力求做到:谈化诗意,精析诵读,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富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我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如教师的深情范读,课件的展示,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让学生扮演诗人演绎古诗的意境等。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类文阅读—18 古诗二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 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远——( ) 白——( )2.给下面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1)宿芙蓉山( ) ①房子 ②住,借宿(2)逢雪( ) ①遇上 ②每次(3)白屋( ) ①白色的屋子 ②茅草屋3.古诗所描写的季节是在 季。下面哪幅画面是古诗描绘的景象?( )(填序号)①春暖花开图 ②风雪夜归图 ③农家丰收图参考答案1.近 黑2.(1)② (2)① (3)②3.冬 ②小 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解释]泉眼悄然无声是因为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树荫倒映在水面是喜爱晴天和风的轻柔。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无——( ) 阴——( ) 早——( )2.这首诗描写的是( )季的景色。3.给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正确解释。(填序号)(1)泉眼无声惜细流( ) ①诗人的眼睛 ②泉水的出口(2)树阴照水爱晴柔( ) ①晴天里柔和的春光 ②晴天(3)小荷才露尖尖角( ) ①嫩荷叶的尖角 ②花骨朵的尖角4.把图片与对应的诗句连一连。参考答案1.有 晴 晚2.夏3.(1)② (2)① (3)①4.18《古诗二首》导学案课题 古诗两首 课型 新授课教学目标 1.认识“绝、径”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似”,会写“绝、灭”等8个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通过图文对照、想象画面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雪花纷飞的寒冷江面上,一位孤独的老人独自垂钓的画面和草原的高远辽阔。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能够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学生)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1. 情境导入 + 课题初识(5 分钟) 1. 出示 “冬日寒江雪景图”(无鸟、无人,仅孤舟渔翁),提问:“同学们,图里的冬天和平时看到的冬天有什么不一样?江上的人在做什么?”2. 板书课题《江雪》,范读课题,强调 “雪(xuě)” 的声调,介绍诗人柳宗元:“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在寒冷冬日写下的诗,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1. 观察图片,自由发言(如 “图里没有小动物,江面上只有一个人钓鱼”)2. 跟读课题,标记 “雪” 的拼音,倾听诗人简介,初步感知诗的背景。 1. 图片需突出 “冷、静、孤” 的氛围,避免色彩鲜艳或元素杂乱的画面,贴合诗意。2. 诗人介绍无需展开,仅用 “唐代诗人,曾在寒冷冬日写下此诗” 即可,避免占用过多时间。2. 初读古诗 + 识字正音(10 分钟) 1. 范读古诗:放慢语速,标注停顿(“千山 / 鸟飞绝,万径 / 人踪灭;孤舟 / 蓑笠翁,独钓 / 寒江雪”),让学生用手拍节奏跟读。2. 重点识字: - 出示 “绝、灭、舟、独” 生字卡,结合字义讲解 - 针对 “蓑(suō)、笠(lì)”,展示蓑衣、斗笠图片,带读字音 2-3 遍。3. 组织练读:先自由读(2 遍),再指名读(2-3 人),及时纠正错音和停顿。 1. 跟着教师的节奏拍手跟读,感受古诗韵律。2. 观察生字字形,结合讲解记字义,看着图片读 “蓑、笠”,避免读错。3. 自由练读时圈出不认识的字,指名读时大胆展示,根据指导调整。 1. 识字以 “核心字 + 易读错字” 为主,不展开复杂字形分析,确保 10 分钟内完成。2. 停顿指导以 “二二三” 为基础,若学生读得生硬,可多示范 1 遍,不反复纠正。3. 品读诗句 + 理解画面(15 分钟) 1. 品读前两句(感受 “寂”): - 提问:“‘千山鸟飞绝’是什么意思?‘万径人踪灭’里的‘踪’指什么?”(结合注释讲解 “绝 = 没有,踪 = 脚印”); - 创设情境:“如果你们站在这样的山里,能听到鸟叫、看到行人吗?这让你感觉怎么样?”2. 品读后两句(感受 “孤”): - 指着图片提问:“江面上有什么?渔翁独自钓鱼,周围没有其他人,他看起来怎么样?” - 简单补充:“当时诗人心里也像渔翁一样孤单,但他没有放弃,就像渔翁坚持钓鱼一样。”3. 整体品悟:播放轻柔古筝曲,带领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读完后让学生用 1 句话描述 “诗里的画面”。 1. 结合注释和提问,用自己的话解释前两句(如 “很多山上没有鸟飞,很多小路上没有行人脚印”),说出 “安静” 的感受。2. 观察图片回答 “孤舟、渔翁”,体会 “孤单但坚定” 的感觉,跟着教师的讲解理解诗人情感。3. 听着音乐朗读,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之后举手分享(如 “诗里有很多雪山,江面上有一只小船,一个老人在钓鱼”)。 1. 讲解诗意时不要求 “逐字翻译”,以 “学生能简单描述” 为目标,避免增加负担。2. 情感体会点到为止,不展开诗人背景,重点让学生 “感受孤单与坚持”,不深挖复杂情感。4. 尝试背诵 + 课堂小结(5 分钟) 1.教师指导书写。(板书:危)危的田字格课件。“危”的半包围结构,“ ”居上居中,从竖中线起笔;“厂”横笔写在横中线上方,宽于“ ”;横折钩的钩尖抵竖中线;“乚”的钩部超出上部横折钩。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2.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 1. 指导背诵:“我们可以按‘山林 - 江面’的顺序记:先想‘千山无鸟、万径无人’,再想‘孤舟渔翁钓鱼’,跟着画面背诗句。”2. 组织背诵:先全班齐背(2 遍),再同桌互相背(1 遍),背不出来的地方可以看课本。3. 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读了《江雪》,知道了诗里有寂静的山林和孤单却坚定的渔翁,希望大家遇到困难时也能像渔翁一样坚持。” 1. 背诵不要求 “完全脱稿”,允许学生看课本提示,重点是 “熟悉诗句、能跟着背”。2. 小结语言简洁,不超过 1 分钟,避免占用背诵时间。第二课时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教学提示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用时:(5分钟) 1.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2.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敕勒歌) 1.表达感受。 2.通过对比,初步感知南北朝民歌的语言魅力。 教师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对文章初步感知。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用时:10分钟)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2.检查生字。出示田字格课件:似 庐 笼 苍 茫 (板书:似 庐 笼 苍 茫) 多种形式认读生字。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用时:18分钟) 1.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1)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说出大意即可。(2)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 指名朗诵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3)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 赶快试试吧!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1.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2.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3.全班交流朗诵。 1.教师引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2.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四、识记生字,指导书写。(用 时:7分钟) (一)交流识记字形。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似 苍 阴 野 茫 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加一加:“亻+以”是“似”,“艹+仓”是“苍”,“阝+月”是“阴”,“里+予”是“野”,“艹+汒”是“茫”。 (二)指导书写。 1.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2.学生练写。 教师重点指导“野、阴”“野”:“里”的末笔横改提,顶部左右齐平,底部“予”低,“予”的第三笔横勾从田字格中心左侧起笔,略向上斜行。 “阴”左窄右宽,左边“阝”略高,“阝”的起笔横撇弯勾一笔写成,钩部在横中线上;“月”的“丿”从竖中线起笔,撇尖穿插到左下方。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教学课件)18 古诗二首.pptx (配套教案)18 古诗二首.doc (预习卡)18 古诗二首.docx 《古诗二首》导学案.doc 《夜宿山寺》说课稿.doc 《敕勒歌》说课稿.docx 类文阅读—18 古诗二首.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