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月份政治月考题答案1.【答案】D【详解】A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认识,都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都存在着如实反映和歪曲反映这两种情况,AB错误。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能动反映,颠倒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故C错误。D:材料体现了感性认识必须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D正确。2.【答案】C【解析】②③:70年过去,人们乘坐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多样,路途的时间越来越短。导航技术的成熟发展为自驾出行保驾护航,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开车出门“兜兜风”。这表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实践水平的提升,②③符合题意。①:材料没有体现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①不合题意。④: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本身不能作用于客观事物,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不能够变革社会现实,④错误。故本题选C。3.【答案】C【详解】①: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经过实践检验后的认识,不一定是正确的认识,①排除。②:不能说认识逐步接近真理,真理是可以获得的,②排除。③④:随着我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推进,我国对《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修订,这表明实践的需要推动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③④正确。4.【答案】B【详解】①:“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这说明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①正确切题。②:真理和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真理中往往包含着错误的内容”说法错误,②排除。③:“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真理是对包含着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闸明?,而不是‘一种铸币,现成的摆在那里,可以拿来藏在衣袋里”,这些说明真理具有条件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③正确切题。④:认识具有反复性,④错误。故本题选B。5.【答案】C【详解】①:“推动谬误不断趋近于真理”意味着我们不可能掌握真理,属于不可知论,①错误。②:学术争鸣成就了无数个学术思想繁荣时期,表明学术争鸣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②符合题意:③:从材料可知,学术争鸣不仅创造学术繁荣,而且促进改革开放等实践的发展,说明学术争鸣能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思想先导,③符合题意。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认识不能检验认识是否正确,④错误。6.【答案】C【详解】①: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非人民群众,①说法错误。②:贺词中“把人民的期待变成行动“民之所忧,我必念之“对就业、医疗等问题我一直挂念”等,均体现党始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②符合题意。③:2015年聚焦“全面深化改革”:2022年强调全面小康、摆脱贫困”:2025年细化到就业、养老、医疗等具体民生问题,这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迁,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的变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③符合题意。④:社会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先进的社会意识推动社会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发展。反映社会存在的意识1利津县高级中学2024级高二10月份检测题政治(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mm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1.培根曾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像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蜜蜂酿蜜”的哲学寓意是()A.只有感性认识是正确的,因为它来源于实践B.只有理性认识是可靠的,因为它把握住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客体对主体的能动反映D.将感性认识深化为理性认识,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2.1954年,“春运”二字首次出现在媒体上,大家坐着绿皮火车,慢慢“颠”回家乡。70年过去,人们乘坐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先进、越来越多样,路途的时间越来越短。导航技术的成熟发展为自驾出行保驾护航,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开车出门“兜兜风”。这表明()①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②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③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实践水平的提升④改变人的思想观念能够变革社会现实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随着我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推进,《反不正当竞争法》新修订后将于2025年10月15日起施行。新修订的法律包括总则、不正当竞争行为、对涉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调查、法律责任、附则五章。其目的是健全完善反不正当竞争规则制度,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更好地维护市场竞争秩序,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改表明()①经过实践检验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②认识发展不断克服谬误逐步接近真理③实践的需要推动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④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4.马克思说过:“真理是普遍的,它不属于我一个人,而为大家所有;真理占有我,而不是我占有真理”,很多时候,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真理是“对包含着一连串相互衔接的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而不是“一种铸币,现成的摆在那里,可以拿来藏在衣袋里”。这表明()第1页/共7页①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面前人人平等②真理具有相对性,真理中往往包含着错误的内容③真理具有条件性,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④真理具有反复性,人类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5.围绕青海玛多扎陵湖畔那方“昆仑石刻”所掀起的学术讨论,持续发酵,各种见解或针锋相对,或互为烛照,不断激荡出新的火花。观照中华文明,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到朱熹与陆九渊理学与心学的鹅湖之辩,再到1978年那场为改革开放奏响了理论先声的“真理标准大讨论”,学术争鸣成就了无数学术思想繁荣时期。由此可见,学术争鸣(①推动谬误不断趋近于真理②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重要动力③能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思想先导④能将不同观点加以比较和对照进而检验观点是否正确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每至岁末,国家主席习近平的新年贺词如期而至:我们要继续努力,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我们要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关头勇者胜。(2015年)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全面小康、摆脱贫困是我们党给人民的交代,也是对世界的贡献。(2022年)对大家关心的就业增收、“一老一小”、教育医疗等问题,我一直挂念。一年来,基础养老金提高了,房贷利率下调了,直接结算范围扩大方便了异地就医,消费品以旧换新提高了生活品质…大家的获得感又充实了许多。(2025年)从中可以读出()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标准③社会意识的变化反映出社会生活的变迁④反映社会存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7.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勤劳的中国人民响应号召,投身社会生产建设,修建基础设施,支援边疆开发:改革开放后,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人民群众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进入新时代,打赢脱贫攻坚战,共克时艰战胜世纪疫情,力量和信心始终来自人民。材料表明()①人民群众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②人民群众创造了物质财富,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8.某制药企业始终秉承这样一个信念:“药是为患者生产的,是为人生产的,不是为利润。药品的疗效好第2页/共7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0月考题答案.pdf 利津县高级中学高二年级10月政治检测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