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3节 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基础巩固汽化和液化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B )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变干了C.秋天,清晨的草叶上出现了露珠D.冬天,湖面的水结成了冰2.[物理观念]下列情景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B )A.冰雪消融 B.露珠形成 C.湿手烘干 D.蜡烛滴“泪”沸腾3.(2024·广州期中)小明和小华分别利用图甲所示的相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当水温接近90 ℃时,每隔0.5 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出了如图乙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水沸腾时温度一定会达到100 ℃B.由图乙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较长,原因可能是两人用的水的质量不同C.停止加热,试管中的水还会沸腾一会儿,说明液体沸腾时不需要吸热D.图丙是水沸腾时的现象4.如图所示,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使烧杯内的水(足够多)沸腾,则插在烧杯中的试管里的水( B )A.不能到达沸点,不能沸腾B.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C.能达到沸点,可以沸腾D.若将酒精灯火焰加大,并且延长加热时间,可以沸腾@能力提升5.(2024·广州月考)某兴趣小组用相同的小烧杯甲、乙盛等量的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用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杯为隔水加热,乙杯为隔油加热,加热足够长时间后,测得甲杯外的水温为100 ℃、乙杯外的油温为300 ℃,甲、乙两杯中的水的情况是 B (填字母),最终两杯水的温度t甲 = t乙(选填“>”“=”或“<”).A.甲、乙都沸腾 B.甲不沸腾、乙沸腾C.甲沸腾、乙不沸腾 D.不能确定6.如图是加热-30 ℃的冰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C )A.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温度不变,说明熔化不需要吸热B.水的沸点是98 ℃,说明当地的大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C.冰熔化时温度保持0 ℃不变,说明冰是晶体D.CD段冰处于固液共存态7. 在探究水沸腾的特点实验中.(1)组装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时,应该从固定 陶土网 (选填“陶土网”或“温度计”)开始.(2)当水温上升到91.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并将数据填入表格中.第4 min时的温度如图乙所示,图中三种读数方法中正确的是 B (填字母),此时的温度为 97.0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水温/℃ 91.0 93.0 95.0 96.0 97.5 98.0 98.5 99.0 99.0 99.0(3)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丙中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4)分析图像可得:水沸腾时,要 吸收 热量,温度 保持不变 .(5)请你用水沸腾的特点分析:图丁中的大煲中水已经沸腾,里面炖盅内的鸡汤 不会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6)如图戊所示,先将烧瓶内的水烧开,然后取下,迅速塞上瓶塞并倒置,再向瓶底浇冷水,水又沸腾起来.原因是 浇冷水后,烧瓶内水蒸气液化,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 .@拓展培优8.[科学思维]下表列出了标准大气压下三种气体的沸点,现把这三种气体用先液化然后再逐渐提高温度的方法分离出来,则得到的气体的先后顺序是( D )A.氧、氢、氮 B.氢、氧、氮C.氧、氮、氢 D.氢、氮、氧物质 氧 氢 氮沸点/℃ -183 -253 -1969.如图所示,一次性打火机里的燃料是一种叫丁烷的物质,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在不打火的情况下持续按压放气按钮,会发现有气体从气嘴处喷出,很快就会感觉到气嘴附近温度 降低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这是因为里面的液体迅速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第3节 汽化和液化(第2课时)@基础巩固蒸发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1.(回归教材)(2024·中山三模)在物理探究活动中,某同学在手上涂抹酒精,过了一会儿,酒精消失,手感到凉凉的.根据以上信息,能得出的结论是( B )A.酒精发生了沸腾现象B.酒精蒸发需要吸热C.酒精温度越低,蒸发越快D.这是液化现象,酒精从手上吸热2.[传统文化]《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焙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如图所示).给墙壁烤火能加快湿纸变干的主要原因是( A )A.升高湿纸的温度 B.增大湿纸的表面积C.改变湿纸中的液体种类 D.加快湿纸表面的空气流动液化3.(回归教材)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相同温度的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 D )A.水蒸气蒸腾时有冲击力B.100 ℃的水蒸气比100 ℃的开水温度高C.水蒸气会汽化,汽化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热D.水蒸气会液化,液化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4.(回归教材)如图所示,夏天,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棍会冒“白气”,“白气”的运动方向是 向下落 (选填“向上飘”或“向下落”),“白气”是 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 .常见的液化现象5.[物理观念](回归教材)(2024·广州期末)如图所示,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观察到塑料袋鼓起来了,这是由于酒精 吸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发生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把袋子从热水中拿出来,会立刻瘪下去,因为袋内 酒精蒸气 (选填“空气”或“酒精蒸气”)发生了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第5题图6.[物理学与社会发展]如图所示,2024年12月20日23时1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二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第6题图(1)火箭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塔底部的水池中,利用水的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来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巨大的热量,火箭升空瞬间,伴有迅速扩展的庞大“气团”,这是水蒸气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2)长征火箭是以氢、氧作为燃料的,为了减小火箭的体积,采用降温和 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气态氢、氧变成液态后储存在燃料室中.@能力提升7.如图是一款疗伤喷雾剂,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喷雾剂的主要材料是氯乙烷,它采用 压缩体积 的方法使氯乙烷在常温下液化,从而装进瓶中,这一过程要 放出 热量.夏天使用风扇时,人会感到凉爽,这是因为风扇吹风加快了皮肤表面汗液的蒸发,蒸发要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8.(2024·广州月考)2024年3月4日,广州进入“回南天”,户外的暖湿气流遇到室内温度较低的瓷砖后,这些瓷砖出现了“流汗”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这是汽化现象B.此过程水蒸气需要吸热C.开窗通风可以有效缓解“流汗”现象D.提高室内温度可以有效缓解“流汗”现象9.[科学思维]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如图所示,上方均盖有一块玻璃,过一会儿会看到( D )A.A、B两块玻璃内侧都有小水珠B.A、B两块玻璃外侧都有小水珠C.A玻璃内侧、B玻璃外侧有小水珠D.A玻璃外侧、B玻璃内侧有小水珠10.如图所示,拿两支同规格的温度计,用棉花把甲温度计的玻璃泡包上,并用温度跟室温相同的水把棉花浸湿,这时,可看到甲温度计的示数比乙温度计的示数 低 (选填“高”或“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的物体吸收热量 .两支温度计的温差越大,说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 少 (选填“多”或“少”).@拓展培优11.(2024·佛山期中)如图为西藏冻土区里的“热棒”,里面灌有液态氨,上端有散热片,当外界温度较高时,液态氨受热变成气态,上升到上端,通过散热片向空气中散热,随后气态氨又变成液态氨,下沉到底部,如此往复循环,保持冻土不受夏季高温而熔化.(1)图中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汽化 ,需要 吸收 热量.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液化 ,需要 放出 热量.(2)“热棒”能保持路基冻土,是因为液态氨具有沸点 低 (选填“高”或“低”)的特性.(3)下列关于热棒说法正确的是 D (填字母).A.氨从气态到液态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的B.散热片的作用是降低气态氨的散热效果C.冻土中的水在凝固过程温度降低D.使用它能给路基降温第3节 汽化和液化(第1课时)@基础巩固汽化和液化1.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A.春天,冰雪消融B.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变干了C.秋天,清晨的草叶上出现了露珠D.冬天,湖面的水结成了冰2.[物理观念]下列情景属于液化现象的是( )A.冰雪消融 B.露珠形成 C.湿手烘干 D.蜡烛滴“泪”沸腾3.(2024·广州期中)小明和小华分别利用图甲所示的相同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当水温接近90 ℃时,每隔0.5 min记录一次温度,并绘制出了如图乙所示的水温与时间关系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水沸腾时温度一定会达到100 ℃B.由图乙可知小华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较长,原因可能是两人用的水的质量不同C.停止加热,试管中的水还会沸腾一会儿,说明液体沸腾时不需要吸热D.图丙是水沸腾时的现象4.如图所示,用酒精灯给烧杯加热,使烧杯内的水(足够多)沸腾,则插在烧杯中的试管里的水( )A.不能到达沸点,不能沸腾B.能达到沸点,但不能沸腾C.能达到沸点,可以沸腾D.若将酒精灯火焰加大,并且延长加热时间,可以沸腾@能力提升5.(2024·广州月考)某兴趣小组用相同的小烧杯甲、乙盛等量的水,在标准大气压下,用相同的热源同时加热.如图所示,甲杯为隔水加热,乙杯为隔油加热,加热足够长时间后,测得甲杯外的水温为100 ℃、乙杯外的油温为300 ℃,甲、乙两杯中的水的情况是 (填字母),最终两杯水的温度t甲 t乙(选填“>”“=”或“<”).A.甲、乙都沸腾 B.甲不沸腾、乙沸腾C.甲沸腾、乙不沸腾 D.不能确定6.如图是加热-30 ℃的冰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BC段是冰的熔化过程,温度不变,说明熔化不需要吸热B.水的沸点是98 ℃,说明当地的大气压高于标准大气压C.冰熔化时温度保持0 ℃不变,说明冰是晶体D.CD段冰处于固液共存态7. 在探究水沸腾的特点实验中.(1)组装如图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时,应该从固定 (选填“陶土网”或“温度计”)开始.(2)当水温上升到91.0 ℃时,每隔1 min记录一次温度,并将数据填入表格中.第4 min时的温度如图乙所示,图中三种读数方法中正确的是 (填字母),此时的温度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水温/℃ 91.0 93.0 95.0 96.0 97.5 98.0 98.5 99.0 99.0 99.0(3)根据实验数据,在图丙中画出水温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4)分析图像可得:水沸腾时,要 热量,温度 .(5)请你用水沸腾的特点分析:图丁中的大煲中水已经沸腾,里面炖盅内的鸡汤 (选填“会”或“不会”)沸腾.(6)如图戊所示,先将烧瓶内的水烧开,然后取下,迅速塞上瓶塞并倒置,再向瓶底浇冷水,水又沸腾起来.原因是 .@拓展培优8.[科学思维]下表列出了标准大气压下三种气体的沸点,现把这三种气体用先液化然后再逐渐提高温度的方法分离出来,则得到的气体的先后顺序是( )A.氧、氢、氮 B.氢、氧、氮C.氧、氮、氢 D.氢、氮、氧物质 氧 氢 氮沸点/℃ -183 -253 -1969.如图所示,一次性打火机里的燃料是一种叫丁烷的物质,通常情况下呈气态,它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它液化后储存在打火机里的;在不打火的情况下持续按压放气按钮,会发现有气体从气嘴处喷出,很快就会感觉到气嘴附近温度 (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这是因为里面的液体迅速 (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第3节 汽化和液化(第2课时)@基础巩固蒸发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1.(回归教材)(2024·中山三模)在物理探究活动中,某同学在手上涂抹酒精,过了一会儿,酒精消失,手感到凉凉的.根据以上信息,能得出的结论是( )A.酒精发生了沸腾现象B.酒精蒸发需要吸热C.酒精温度越低,蒸发越快D.这是液化现象,酒精从手上吸热2.[传统文化]《天工开物》记载的“透火焙干”是造纸的一道工序,其做法是将刚生产出的湿纸张贴在烤火的墙上(如图所示).给墙壁烤火能加快湿纸变干的主要原因是( )A.升高湿纸的温度 B.增大湿纸的表面积C.改变湿纸中的液体种类 D.加快湿纸表面的空气流动液化3.(回归教材)被100 ℃的水蒸气烫伤比被相同温度的开水烫伤更严重,这是因为( )A.水蒸气蒸腾时有冲击力B.100 ℃的水蒸气比100 ℃的开水温度高C.水蒸气会汽化,汽化过程中会吸收大量的热D.水蒸气会液化,液化过程中会放出大量的热4.(回归教材)如图所示,夏天,刚从冰箱中取出的冰棍会冒“白气”,“白气”的运动方向是 (选填“向上飘”或“向下落”),“白气”是 .常见的液化现象5.[物理观念](回归教材)(2024·广州期末)如图所示,在透明塑料袋中滴入几滴酒精,将袋挤瘪,排尽空气后用绳把口扎紧,然后放入热水中,观察到塑料袋鼓起来了,这是由于酒精 (选填“吸热”或“放热”)发生 (填物态变化名称),把袋子从热水中拿出来,会立刻瘪下去,因为袋内 (选填“空气”或“酒精蒸气”)发生了 (填物态变化名称).第5题图6.[物理学与社会发展]如图所示,2024年12月20日23时12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十二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第6题图(1)火箭发射时,高温火焰向下喷射到发射塔底部的水池中,利用水的 (填物态变化名称)来 (选填“吸收”或“放出”)巨大的热量,火箭升空瞬间,伴有迅速扩展的庞大“气团”,这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2)长征火箭是以氢、氧作为燃料的,为了减小火箭的体积,采用降温和 的方法使气态氢、氧变成液态后储存在燃料室中.@能力提升7.如图是一款疗伤喷雾剂,医学上针对外伤的疼痛常用“冷疗法”治疗.喷雾剂的主要材料是氯乙烷,它采用 的方法使氯乙烷在常温下液化,从而装进瓶中,这一过程要 热量.夏天使用风扇时,人会感到凉爽,这是因为风扇吹风加快了皮肤表面汗液的蒸发,蒸发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8.(2024·广州月考)2024年3月4日,广州进入“回南天”,户外的暖湿气流遇到室内温度较低的瓷砖后,这些瓷砖出现了“流汗”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是汽化现象B.此过程水蒸气需要吸热C.开窗通风可以有效缓解“流汗”现象D.提高室内温度可以有效缓解“流汗”现象9.[科学思维]常温下两个烧杯,分别盛有冰块和热水,如图所示,上方均盖有一块玻璃,过一会儿会看到( )A.A、B两块玻璃内侧都有小水珠B.A、B两块玻璃外侧都有小水珠C.A玻璃内侧、B玻璃外侧有小水珠D.A玻璃外侧、B玻璃内侧有小水珠10.如图所示,拿两支同规格的温度计,用棉花把甲温度计的玻璃泡包上,并用温度跟室温相同的水把棉花浸湿,这时,可看到甲温度计的示数比乙温度计的示数 (选填“高”或“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两支温度计的温差越大,说明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越 (选填“多”或“少”).@拓展培优11.(2024·佛山期中)如图为西藏冻土区里的“热棒”,里面灌有液态氨,上端有散热片,当外界温度较高时,液态氨受热变成气态,上升到上端,通过散热片向空气中散热,随后气态氨又变成液态氨,下沉到底部,如此往复循环,保持冻土不受夏季高温而熔化.(1)图中①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需要 热量.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需要 热量.(2)“热棒”能保持路基冻土,是因为液态氨具有沸点 (选填“高”或“低”)的特性.(3)下列关于热棒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A.氨从气态到液态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实现的B.散热片的作用是降低气态氨的散热效果C.冻土中的水在凝固过程温度降低D.使用它能给路基降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3.3 汽化和液化 - 学生版.docx 3.3 汽化和液化.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