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文言文阅读(课外) 试卷(含答案解析)-2025-2026学年(语文)七上 期中真题分类汇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7.文言文阅读(课外) 试卷(含答案解析)-2025-2026学年(语文)七上 期中真题分类汇编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7.文言文阅读(课外)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
(24-25七年级上·上海奉贤·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孔子谓南宫敬叔①曰:“吾闻老聃②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③,历郊社④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及去周,老子送之。自周反鲁,道弥尊矣。远方弟子之进,盖三千焉。
(选自《孔子家语》,有删改)
注释:①南宫敬叔:鲁国大夫。②老聃:即老子。③苌弘:周敬王大夫。④郊社:祭祀天地。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1)敬叔与俱( ) (2)及去周,老子送之( )
2.本文中孔子向老聃学习的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从文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 、 的人。
(24-25七年级上·山东烟台·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许衡,字仲平,河内人也,世为农。稍长,尝暑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而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人所遗漏,一毫弗义弗受也。”庭有果,熟烂堕地,童子过之,亦不睨视而去,其家人化之如此。
4.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尝暑中过河阳 (2)或问之 (3)熟烂堕地 (4)亦不睨视而去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下车引之
A.众取啖之 B.童子过之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夫君子之行
6.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
7.简要概括元方和许衡性格上的相同点,并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理由。
(24-25七年级上·河南平顶山·期中)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卢志①于众坐问陆士衡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③?”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珽。”士龙④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⑤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⑥敢尔!”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⑦以此定之。
《世说新语·方正》
【注释】①卢志:字子道。父亲卢珽,祖父卢毓。②陆士衡:陆机,字士衡。父亲陆抗,祖父陆逊。③何物:什么人。魏晋人重视避讳,不能当面说出对方长辈的名字,直指祖父、父亲名字,最为无礼。④士龙:陆云,字士龙。陆机的弟弟。⑤容:或许。⑥鬼子:骂人用语。⑦谢公:谢安,东晋政治家。死后追赠为太傅。
8.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期”是“约定”的意思,与成语“不期而至”中的“期”意思相同。
B.“太丘舍去”的“舍”是“离开”的意思,说明友人的不守信用。
C.“陆逊、陆抗是君何物”与“待君久不至”中的“君”字意思相同,都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
D.“既出户”中“既”的甲骨文字形为,左边像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右边是食器的形状,本义是吃罢,吃过,根据上下文可推测文中的“既”是已经的意思。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10.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在朗读画线的句子时,同学们有不同的想法,你更赞同谁的说法呢?请说明理由。
11.两文均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篇”。方正,指人的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陈元方和陆士衡的“方正”在两文中分别是如何体现的?
(24-25七年级上·福建泉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节选自刘义庆编《世说新语》)
材料二: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②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③矣;独下帷④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节选自朱熹编《三朝名臣言行录》)
【注】①司马温公:即司马光。②患:担忧,忧虑。③息:休息。④下帷:指专心读书。
12.下列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B.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C.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D.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13.根据“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加点字词 方法提示 释义(填写文字)
患记问不若人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 未若柳絮因风起。 (1)若:
独下帷绝编 联系成语解释词义。 韦编三绝 (2)绝:
迨能倍诵乃止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 迨:①及;②等到;③趁,乘。(《汉语大词典》) (3)迨: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15.同是写古代儿童的特点,两则材料的侧重点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
16.(24-25七年级上·四川成都·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范玄平为人,好用智数,而有时以多数失会。尝失官居东阳,桓大司马在南州,故往投之。桓时方欲招起屈滞①,以倾朝廷。且玄平在京,素亦有誉,桓谓远来投己,比入至庭,倾身引望,语笑欢甚。顾谓袁虎曰:“范公可作太常卿。”范才坐,桓便谢其远来意。范虽实投桓,而恐以趋时②损名,乃曰:“虽怀朝宗,会有亡儿瘗③在此,故来省视。”桓怅然失望,向之虚伫④,一时都尽。
(选自《世说新语 假谲⑤》,有删改)
【注】①屈滞:屈居下位、很久不迁升的人。②趋时:附和时势。③瘗(yì):埋葬。④虚伫:虚心期待。⑤假谲:虚假欺骗。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桓时方欲招起屈滞 方:正要
B.以倾朝廷 倾:压倒,胜过
C.顾谓袁虎曰 顾:顾虑
D.一时都尽 尽:消失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范玄平为人,好用智数,而有时以多数失会。
②且玄平在京,素亦有誉,桓谓远来投己
(3)本文出自《世说新语 假谲》篇。作者为何将本文编入“假谲”篇?请结合文中所叙之事,推测原因。
(24-25七年级上·福建南平·期中)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节选《诫子书》)
【乙】
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家信》)
17.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年与时驰 积累记诵 ①
余服官二十年 “服”字词典义项: ①衣服 ②穿着,佩戴 ③从事,做 ②
此君子也 课内迁移: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
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B.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C.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D.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
20.【甲】文中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乙】文中为了使儿子不沾染仕宦子弟的纨绔习气,曾国藩向儿子提出了哪两点告诫?
用意:
告诫:
(24-25七年级上·四川巴中·期中)阅读甲乙丙三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两只右手靠拢在一起,表示“朋友”的意思。
“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
(选自《说文解字》)
[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选自《论语》十二章)
[丙]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①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②天下,管仲之谋也。
(选自《史记 管晏列传》)
[注]①进:荐进,推举。②匡:纠正,扶正。
2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不亦说乎 说: ②吾日三省吾身 省:
②管仲事公子纠 事: ④管仲之谋也 谋:
22.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B.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C.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D.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2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
24.请结合甲乙丙三段文言文,谈谈在交友上你获得哪些启发?
(24-25七年级上·四川宜宾·期中)王子猷、子敬①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惶②取屐;子敬神色恬然③,徐唤左右,扶凭④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⑤。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⑥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⑦不悲。便索舆⑧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⑨,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⑩良久,月余亦卒。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子猷(yóu)、子敬:即王徽之和王献之,两人都是王羲之的儿子。②惶:同“遑”,空闲。③恬然:平静,安然。④扶凭:指搀扶。⑤神字:胸襟气度。⑥都:总,竟。⑦了:完全。⑧舆:轿子。⑨调:协调。⑩恸(tòng)绝:指因悲哀过度而昏厥。
2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 俱:一起 B.子猷遽走避 遽:急
C.子敬先亡 亡:死亡 D.因恸绝良久 良:美好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B.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C.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D.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2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突发火灾,王子猷连鞋都来不及拿就跑了。
B.王子猷一段时间没有听到子敬的消息,觉得子敬肯定去世了。
C.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
D.王子猷在得知王子敬去世后不到一个月也去世了。
28.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
(2)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
(24-25七年级上·四川眉山·期中)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乙】
范式守信
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shào)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③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④尊亲。”乃共克⑤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⑥母,请设馔⑦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⑧拜饮,尽欢而别。
【注释】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克:约定。⑥白:告诉。⑦馔(zhuàn):饭食。⑧升堂:登上大厅。
29.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伯牙破琴绝弦 绝: (2)汤汤乎若流水 若:
(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足: (4)二人并告归乡里 并:
(5)后二年当还 还:
30.【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标点符号印刷的时候弄丢了,根据你对文意的理解,用斜线“/”代替标点,你觉得最合适的一项是( )
A.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 B.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
C.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 D.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
31.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饮食来等候他。
B.元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让她设想好酒食来恭候范式。
C.元伯具体地把事情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安排饮食来等候他。
D.元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安排好饮食来伺候他。
32.甲文告诉我们,交友的理想境界是 ;乙文告诉我们, 是维持友情的纽带。(用2-4字词语填空)
(24-25七年级上·四川成都·期中)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②。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①伯阳:指老子,孔子曾经拜老子为师;②踧踖:局促不安、恭敬的样子。
33.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时李元礼有盛名 时:当时
B.诣门者 诣:拜访
C.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奇:奇异
D.人以其语语之 语:告诉
34.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
(2)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35.本文中的孔融与《陈太丘与友期行》里的元方年纪虽小,却非等闲之辈。请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他们在待人处事的态度上各有什么过人之处。
(24-25七年级上·四川自贡·期中)钓鱼记
予尝步自横溪,有二叟分石而钓,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乙竟日亡所获也,乃投竿问甲曰:“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哉?”甲曰:“吾方下钓时,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目不瞬①神不变,鱼忘其为我,故易取也。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②?”乙如其教,连取数鱼。予叹曰:“旨哉!意成乎道也。”
(选自《田间书杂言》)
注释:①瞬:眨眼②奚其获:哪里能收获呢?
3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予尝步自横溪 (尝:曾经) B.其甲得鱼至多且易取 (至:最)
C.乃投竿问甲日 (乃:就) D.意成乎道也 (道:道理)
37.文中加点的词和成语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乙竟日亡所获也 有志者事竟成
B.吾方下钓 想方设法
C.但知有我而不知有鱼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D.乙如其教 如数家珍
38.文中画线的句子正确的断句的一项是( )
A.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
B.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
C.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
D.子意乎鱼/目乎鱼/神变则鱼逝矣/奚其获?
39.翻译句子
食饵同,钓之水亦同,何得失之异哉?
(24-25七年级上·四川成都·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智犬破案
去杭州百里许,有一古刹①,香火颇旺。一夕,有盗逾墙而入。犬吠,僧觉。盗劈僧首,立仆。遂越②货而亡。翌日,二小僧入室见之,讶甚。乃诣官府诉之,其犬亦从。途经一酒肆,见五六酒徒狂饮。犬伫足不前,僧怪之。俄而犬跃入肆,啮一徒不置。僧疑为盗,缚而送官。吏审之,果然。盖犬有智也。
【注】①刹(chà):寺庙。②越:抢劫。
40.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去杭州百里许 去:距离
B.遂越货而亡 亡:死亡
C.僧怪之 怪:对……感到奇怪
D.乃诣官府诉之 诣:到,往
4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翌日,二小僧入室见之,讶甚。
(2)俄而犬跃入肆,啮一徒不置。
42.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文中犬之“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4-25七年级上·四川南充·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题目。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
(选自《太平广记》)
【注释】①世祚: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
43.下列画横线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是( )
A.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大) B.非学无以广才(增长)
C.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 D.遂成枯落(最终)
44.下列各组句子中横线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乃博览群籍 去后乃至
B.政空诵其文耳 仁在其中矣
C.忽于眠中 于我如浮云
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 夫君子之行
45.下面对甲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段(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
46.翻译下面的句子。
(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2)未该玄言,政空诵其文耳。
(24-25七年级上·四川宜宾·期中)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③,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④,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⑤,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讫(qì):完毕。④别驾从事:部下官吏,相当于随行秘书。⑤野亭:郊外的亭子。
4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计日告之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遂止于野亭 于我如浮云
C.须期乃入 去后乃至
D.其为人若此 为人谋而不忠乎
48.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郭伋受人喜爱,出巡时有孩子们夹道相迎接。
B.文章通过细致地描写郭伋与诸儿的对话,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文章选取了正面例子来展现郭伋诚实守信的品质。
D.郭伋自己计算好了归期,亲自告诉了孩子们。
49.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2)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24-25七年级上·四川泸州·期中)文言文阅读
[甲]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④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⑤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节选)
[乙]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责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李生论善学》)
5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①不亦说乎
②李生说之曰
③学而不厌
④王生益愠
5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学而不思则罔”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择善而从之 D.温故而知新
5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学而/不思则罔 B.可以为师/矣 C.盖/学贵善思 D.请铭之坐/右
5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24-25七年级上·四川广元·期中)[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苏小妹炼字
东坡①与小妹②、黄山谷③论诗。妹云:“轻风细柳,澹月梅花。中要加一字作腰,成五言联句。”坡云:“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妹云:“佳矣;未也。”黄曰:“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妹云:“佳矣,犹未也。”坡云:“然则妹将何说 ”云:“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二人抚掌称善。
(选自褚人获《坚飯集》,有删改)
[注释]①东坡: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②小妹:相传为苏轼的妹妹,其名苏轸。③黄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北宋文学家、书法家。
54.下列文言文语句和成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俄而雪骤 狂风骤雨
B.未若柳絮因风起 事出有因
C.犹未也 过犹不及
D.二人抚掌称善 循循善诱
55.对材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若/柳絮/因风起。
B.未若/柳絮/因/风起。
C.未若柳絮/因/风/起。
D.未若柳絮/因风起。
5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咏雪》写谢安和家中晚辈在大雪日雅集这一乐事, 文虽短而韵味悠长。
B.《咏雪》一文对人物情态刻画细致,谢安由“欣然”到“大笑乐”,侧面凸显了他的慈祥和蔼。
C.《苏小妹炼字》一文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对比的手法对人物进行刻画。
D.苏东坡和黄庭坚对苏小妹的诗表示了肯定和赞赏,由“抚掌称善”可以看出。
5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
(2)二人抚掌称善。
58.甲文中的谢道韫和乙文中的苏小妹均是聪慧的才女,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说她们才情的具体表现。
(24-25七年级上·四川成都·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王右军①年减十岁时,大将军②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③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④开帐,乃见吐唾从⑤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
(选自《世说新语 假谲》)
【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大将军:王敦。③钱凤:人名,字世仪。④及:等到。⑤从:后作“纵”,南北方向。
5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右军年减十岁时 不足
B.屏人论事 屏退,使……离开
C.乃阳吐污头面被褥 同“佯”,假装
D.诈熟眠 敲诈
60.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
②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
61.请结合文章内容,从性格特点和具体行为两个方面简要分析王右军能够避开杀身之祸的原因。
(24-25七年级上·广东惠州·期中)比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
客有问陈季方①:“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②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③,上有万仞④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节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释】①陈季方:陈元方的弟弟。②荷:享有。③阿(ē):山的凹处,此处指山腰。④仞:古代高度计量单位。
6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太丘舍去
③元方入门不顾
6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6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尊君在不 下有不测之深
B.有何功德 白雪纷纷何所似
C.桂树焉知泰山之高 必有我师焉
D.下为渊泉所润 为人谋而不忠乎
65.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三处)。
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
66.同为陈太丘的孩子,《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陈元方和本文的陈季方在人物形象上有何异同?
(24-25七年级上·浙江温州·期中)班级里组织了“跟着古人学交友”活动,同学们引经据典,搜集阅读古人关于“交友”的诗文,整理出了以下材料。请你一起完成以下活动。
【梳理资料】
(甲)
送韩侍御之广德①
李白
昔日绣衣何足荣,今宵贳酒②与君倾③。
暂就东山赊月色,酣歌一夜送泉明④。
【注释】①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三年(758)。韩歆被贬为广德令,李白为其送行。韩侍御即韩歆。②贳(shì)酒:赊酒。③倾:尽,用尽。④泉明:陶渊明,唐人为避唐高祖李渊讳,“渊”字尽改为“泉”字。这里把韩歆比作隐居的陶渊明,这是对他的安慰和赞美。
(乙)
鸡黍之交
范式字巨卿,山阳金乡人也。少游太学①,为诸生,与汝南张劭为友。 劭字元伯。二人并告归乡里②。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拜 ____, 见孺子③ 焉。”乃共克④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⑤以白母,请设馔⑥以候之。 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相信之审⑦邪? ”对曰:“ 巨卿信士, 必不乖违。 ”母曰:“若然, 当为尔酝酒。 ”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独行列传》)
【注释】①太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②告归乡里:请假回家乡。③孺子:小孩子,指张劭的子女。④克:约定 ⑤具:详细。⑥馔(zhuàn):食物,多指美食。⑦审:确定。
67.【解决难点】在读故事时,小语遇到了几个不能理解的词语,请你借助方法提示,帮他解惑。
方法 句子 方法联结 释义
课内迁移法 后期方至 去后乃至(《陈太丘与友期行》) (1)
查阅字典法 二人并告归乡里 《古汉语常用字典》 “并 ”字义项:①兼;②通“屏 ”,屏除;③一同。 (2) (填序号)
语境猜读法 式谓元伯曰 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 (3)
成语关联法 若然 理所当然 (4)
68.称谓代表礼节,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在文中横线上,我们应该填 (A.尊亲 B.家亲)
69.小语发现文中有个句子没有停顿,你觉得该怎么断句?(限断3处)
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
70.在读故事的过程中,小语遇到了读不懂的句子,请你根据上下文帮他翻译。
对曰:“ 巨卿信士, 必不乖违 。”
71.【讨论探究】交友之道,贵相知心。甲诗和乙文都体现出真挚的友情,请结合甲诗和乙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72.【获得启示】班级就“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发表看法,请你参考下列表格,选择下图中最重要的一项特质,并模仿示例,进行留言。
古诗中的友谊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韩侍御之广德》……
古文中的友谊 《刘柳情谊》《鸡黍之交》《管鲍之交》……
(本图来源于《道德和法治》书中《友谊之树常青》)
小文:《割席断交》告诉我们,获得真正的友谊需要志同道合。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找错朋友会造成“话不投机半句多”的尴尬局面。所以,找朋友时必须要了解对方的特长爱好,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人相处,才有可能获得真正的友谊。
我:
(24-25七年级上·四川绵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慍,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岂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7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信:真实
B.王生不说 说:同“悦”,高兴
C.李生故寻王生 故:特意
D.夫善学者不耻下问 耻:可耻
7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B.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C.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D.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75.下列对课文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生告诉王生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却不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
B.李生认为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足自己所学的知识。
C.王生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他听取了李生的劝告后马上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心悦诚服的接受劝导。
D.选文告诉我们好学善思、取长补短,都是正确的学习方法,把握了这些方法,才是学有所成的关键。
76.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2)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24-25七年级上·吉林松原·期中)世俗多言李白在涂采石①。因醉泛舟于江。见月影俯而取之,遂溺死,故其地有“捉月亭”。予②按③李阳冰作《<太白草堂集>序》云:“阳冰试弦歌④于当涂,公疾亟,草稿万卷,手集未修,枕上授简,俾⑤为序。”又李华作《太白墓志》亦云赋《临终歌》而卒。乃知俗传良⑥不足⑦信,盖与杜子美因食白酒牛炙而死者同也。
【注释】①在涂采石:今安徽当涂县内。李白墓即在此。②予:作者洪迈自称。③按:查阅。④试弦歌:做地方官。⑤俾:使、让。⑥良:很。⑦不足:不值得。
77.上文末句说的“杜子美”是谁?
78.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又 李 华 作 《太白墓志》 亦 云 赋 《临终歌》 而 卒。
79.你从选文结尾“乃知俗传良不足信”中感悟到了什么?
80.(24-25七年级上·四川绵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婴喂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
【乙】
沅水又东历临沅县西,为明月池、白璧湾。湾状半月,清潭镜澈。上则风籁空传,下则泉响不断。行者莫不拥楫嬉游,徘徊爱玩。沅水又东历三石涧鼎足均跱①秀②若削成。其侧茂竹便娟,致可玩也。又东带绿萝山,绿萝蒙冪③,颓岩临水,实钓渚渔味之胜地,其迭响若钟音,信为神仙之所居。
(郦道元《水经注沅水》)
【注】①鼎足均跱(zhì):三方均匀耸峙。跨:同“峙”,耸立。②秀:高耸。③蒙冪(mì):蒙覆遍布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沅水又东/历三石涧/鼎足均跱秀若削成
B.沅水/又东历三石涧/鼎足均跱秀若削成
C.沅水又东历三石涧/鼎足均跱/秀若削成
D.沅水又东历/三石涧鼎足均跱/秀若削成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猛浪若奔
②泉水激石
③窥谷忘反
④经纶世务者
⑤颓岩临水
⑥其迭响若钟音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②湾状半月,清潭镜澈。
(4)甲乙两文为了突显水的清澈的特点,分别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24-25七年级上·四川眉山·期中)【甲】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乙】
老翁捕虎
纪昀
族兄中涵①知②旌德县③时,近城有虎暴,伤猎户数人,不能捕。邑人请曰:“非聘徽州唐打猎④,不能除此患也。”乃遣吏持币往,归报唐氏选艺至精者二人,行且至。至则一老翁,须发皓然,时咯咯⑤作嗽,一童子十六七耳,大失望,姑命具食。老翁察中涵意不满,半跪启曰:“闻此虎距城不五里先往捕之,赐食未晚也。”遂命役导往。役至谷口,不敢行。老翁哂⑥曰:“我在,尔尚畏耶?”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童子作虎啸声,果自林中出,径搏老翁,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虎扑至,侧首让之,虎自顶上跃过,已血流仆⑦地。视之,自颔⑧下至尾闾⑨,皆触斧裂矣。乃厚赠遣之。
老翁自言,炼臂十年,炼目十年,其目以毛帚扫之,不瞬⑩,其臂使壮夫攀之,悬身下缒 不能动。《庄子》曰:“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
[注释]①中涵:即纪中涵,当地的县令。②知:主持。③旌(jīng)德县:今在安徽省。④唐打猎:姓唐的猎户。(休宁戴东原曰:明代有唐某,甫新婚而戕于虎,其妇后生一子,祝之曰:“尔不能杀虎,非我子也。后世子孙,如不能杀虎,亦皆非我子孙也。”故唐氏世世能捕虎。)⑤咯咯(kǎ kǎ):咳嗽声。⑥哂(shěn):微笑,讥笑。⑦仆:通扑,扑倒。⑧颔(hàn):下巴。⑨尾闾:尾巴根部。⑩瞬:眼睛转动。 缒(zhuì):把人或物由上往下放。
81.乙文段落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立
B.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
C.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
D.老翁手一短柄斧/纵八九寸/横半之/奋臂屹立
82.下面对文本的文言字词和内容的推断,有明显错误的是( )
A.【甲】文中“公亦以此自矜”中的“以”和“以我酌油知之”中的“以”都可以理解为“凭借”;【乙】文中“先往捕之”“汝呼之醒”中“之”都是代词,代指老虎。
B.【甲】文中“汝亦知射乎?”与【乙】文中“族兄中涵知旌德县时”中的“知”含义与用法一样。
C.华夏自古属于礼仪之邦,初次见面往往携带礼物,古称之为“币”,由此可以推断【乙】文中“乃遣吏持币往”的“币”也是“礼物”的意思。
D.【甲】文中“我亦无他,但手熟尔。”与【乙】文中“我在,尔尚畏耶?”从言语中可以推断出【甲】文中的卖油翁淡定从容,而【乙】文中的打虎翁则是自信满满。
83.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连用“置”“覆”“酌”等一系列动词描述酌油过程,将卖油翁娴熟的技艺和自若的神情具体细致地展现了出来。
B.乙文欲扬先抑,把老翁年老体弱和技艺高超进行对比描写,老翁外貌越老、越村托其打虎技艺之高超、神奇。
C.乙文用“搏”“扑”“跃”等一系列老翁的动作,将虎之凶猛与翁之武艺高强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
D.乙文以“乃厚赠遣之”作结恰到好处,读者自能从全篇悟出唐打猎的杀虎绝技来之不易,揭示了世上的事儿,都是“功到自然成”的道理。
8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2)入谷将半,老翁顾童子曰:“此畜似尚睡,汝呼之醒。”
(24-25七年级上·四川眉山·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诫外甥书》
诸葛亮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①,使庶几之志②,揭然③有所存,恻然④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⑤,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⑥于凡庸,不免于下流⑦矣。
【注】①凝滞:心思局限于某个范围,犹豫不定。②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③揭然:显明的样子。④恻然:恳切的样子。⑤淹留:滞停,停留。⑥窜伏:逃避,藏匿。⑦下流:地位低微。
85.下列是某同学结合语境对句中加点词意义的推断,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夫志当存高远——联系甲文中的“夫君子之行”,可推知“夫”的意义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B.慕先贤——联系乙文中的“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可推知“慕”的意义为“追慕”。
C.若志不强毅——查字典,“若”的义项有“好像”、“如果”、“你”等 ,此处应为“你”。
D.徒碌碌滞于俗——联系词语“家徒四壁”、“徒托空言”,可推知“徒”的意义为“只,仅仅”。
8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
B.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
C.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
D.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
8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成才需要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立志,第二个条件是学习,第三个条件是惜时。
B.甲文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C.乙文阐述了“立志做人”的重要性,“徒碌碌滞于俗”的原因是没有志向,同时也没有珍惜时间。
D.结合甲、乙两文可以看出,诸葛亮认为:作为年轻人,不光要有崇高的志向,还必须有实现志向的具体可行的措施和战胜困难、排除干扰的毅力。
8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
(24-25七年级上·江苏南通·期中)感受南通盐民生活,完成以下任务。
【甲】
灶舍炊烟(夏云晖)
煮海多穷民,黑黧面如鹄。
万灶一缕烟,煎熬盐易粟。
如入陶穴居,四时皆暑酷。
安得采风者,照以光明烛。
(选自南京大学出版社《古诗咏南通》)
【乙】
①凡海水自具咸质。海滨地,高者名潮墩,下者名草荡,地皆产盐。
②一法:高堰地①,潮波不没者,地可种盐。种户各有区画经界,不相侵越。度②诘朝③无雨,则今日广布稻麦稿灰及芦茅灰寸许于地上,压使平匀。明晨露气冲腾,则其下盐茅勃发④。日中晴霁,灰、盐一并扫起淋煎。
③一法:潮波浅被地,不用灰压,候潮一过,明日天晴,半日晒出盐霜,疾趋扫起煎炼。
④一法:逼⑤海潮深地,先堀⑥深坑,横架竹木,上铺席苇,又铺沙于苇席之上。俟⑦潮灭顶冲过,卤气由沙渗下坑中。撤去沙、苇,以灯烛之,卤气冲灯即灭,取卤水煎炼。
⑤总之,功在晴霁。若淫雨连旬,则谓之盐荒。
⑥又淮场地面,有日晒自然生霜如马牙者,谓之大晒盐。不由煎炼,扫起即食。海水顺风漂来断草⑧,勾取煎炼,名蓬盐。
⑦凡盐,淮扬场者质重而黑,其他质轻而白。以量较之,淮扬者一升重十两,则广、浙、长芦者只重六七两。
⑧凡蓬草盐,不可常期,或数年一至,或一月数至。
(选自《天工开物》)
【注】①高堰地:挡水的高坝地。②度:预计,估计。③诘朝:明晨。④其下盐茅勃发:它下面的盐分便像茅草般地结晶析出。⑤逼:靠近。⑥堀:掘,挖。⑦俟:等到。⑧断草:海藻。
89.甲诗中诗人心中的“采风者”是怎样的一种人?你觉得本学期所学课文作者中,谁最符合诗人心中“采风者”的特质?请简要说出一点理由。
90.小通对甲诗非常欣赏,认为这首五言律诗写得很好,小南则认为他说错了文体,这不是一首律诗。小南的依据是什么?
91.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种户各有区画经界
92.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地皆产盐( ) (2)疾趋扫起煎炼( )
(3)若淫雨连旬( ) (4)或数年一至( )
93.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有日晒自然生霜如马牙者,谓之大晒盐。
94.综合乙文及第4题和下面链接的文字,古代南通人生产盐的方法主要有 、 (各填一个字)两种。而乙文中“总之,功在晴霁。若淫雨连旬,则谓之盐荒”一句则侧面照应了甲诗中描绘出的盐民的生活状况: 。(选填诗歌中的一个字)
【链接】
到宋朝初期,秦灶的盐业已经相当发达,大小盐场盐灶遍布海边。当时,官府为控制盐的生产,就管住煮盐的工具——盘铁。盘铁就是大大小小的铁板,平时分开存放,专人保管。通过浸过海水的草料,制成卤水,把它过滤之后就变成盐卤,每个盐民分得一块盘铁,到煎盐的时候把它拼成直径超过一丈的劳盆(大盘子),下边砌灶燃薪,上面浇上盐卤,通过水分的蒸发留下海盐。
(摘自《追梦港闸》)
95.《咏雪》中谢安“白雪纷纷何所似”的提问,胡儿答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如果你是淮扬地区的盐工,你如何评判这句诗的优劣,请结合文中内容说出理由。
(24-25七年级上·山东淄博·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宾客诣陈太丘宿,太丘使元方、季方炊。客与太丘论议。二人进火①,俱委而窃听。炊忘著②箅③,饭落釜中。太丘问:“炊何不馏④?”元方、季方长跪曰:“大人与客语,乃俱窃听,炊忘著箅,饭今成糜⑤。”太丘曰:“尔颇有所识不?”对曰:“仿佛志⑥之。”二子长跪俱说,更相⑦易夺,言无遗失。太丘曰:“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选自南朝刘义庆编《世说新语》)
【注释】①进火:烧火。②著:放。③箅(bì):蒸锅中的竹屉。“箅”的作用是使米不漏到锅中。④馏(liú):把米放在水里煮至水开,再捞出蒸成饭。⑤糜(mí):比较稠的粥。⑥志:记忆。⑦更相:互相。
96.朗读下面句子,并用“/”划分朗读节奏(划两处)。
宾 客 诣 陈 太 丘 宿
97.参考表格中提示的词语含义推断方法,解释加点的词语。
文言词句 推断词义方法 字词释义
宾客诣陈太丘宿 字形辨析法:(言,询问)+(旨,想法、思想) 拜访,拜见
俱委而窃听 课内迁移法:相委而去 ①
尔颇有所识不 查阅词典法:a.偏差,不平正;b.好邪,邪佞;c.略微,稍微;d.很,甚 ②
更相易夺 联系语境法:“易夺”本意为“改变,夺取”,这里可以联想两孩子互相争辩情形,联系下文“他们说的话合在一起,没有一点遗漏”来理解词义 ③
98.小语对敬辞与谦辞特别感兴趣,学了《陈太丘与友期行》后,他模仿文中友人的口吻对陈太丘说了以下这段话。句中画线的敬辞与谦辞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愚兄此次到寒舍拜访贤弟,感触颇多。令郎元方虽年纪尚小,却甚有见识。愚兄言语不周之处,还请见谅。
A.愚兄 B.寒舍 C.贤弟 D.见谅
99.小文根据此文和《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情节导演一个短剧,请你帮他完成下面的导演手记。
原文 表演指导(合理推测人物的神态、语气)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 说:“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尔颇有所识不?” 陈太丘 说:“你们还记得我们说了什么吗?”
“如此,但糜自可,何必饭也!” 陈太丘(欣慰地)说:“ !”
100.根据此文和《陈太丘与友期行》,小语和小文进行了下面的对话,请帮他们补充完整。
小语:我认为《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元方勇敢、聪明、机智,具体表现在① 。
小文:我觉得此文中,元方兄弟有着② 的品质,从“他们偷听太丘和客人的谈论,做饭时忘了放箅子,米都落进锅里”,可以看出。
(24-25七年级上·江苏无锡·期中)小文同学加入了学校新成立的《无锡名人传》社团。在这里,他与历史上的无锡名人对话,感受他们的智慧与风骨。今天,他邀请你和他一起遇见的,是明代无锡的一位高洁之士——王绂。
王绂,字孟端,无锡人。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隐居九龙山,遂自号九龙山人。于书法,动以古人自期。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有投金币购片楮者,辄拂袖起,或闭门不纳,虽豪贵人勿顾也。在京师,月下闻吹箫者,乘兴写《石竹图》。明旦访其人赠之,则贾客也。客以红氍毹①馈,请再写一枝为配。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其高介绝俗②如此。
(节选自《明史·王绂、夏昶传》,有删改)
【注】①氍毹:qú shū,一种毯子。②高介绝俗:清高耿直,不随流俗。
101.下列句中加点字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歌诗(工匠)
B.自号九龙山人(取号,称)
C.长廊素壁(不加装饰的,白色的)
D.明旦访其人赠之(早晨)
102.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三处。
画不苟作游览之顷酒酣握笔长廊素壁淋漓沾洒
103.翻译下列句子。
(1)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
(2)绂索前画裂之,还其馈。
104.小文同学想邀请你和他一同协作,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王绂“高介绝俗”有哪些表现。
(24-25七年级上·浙江绍兴·期中)甲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选自《元曲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版)

过江诸人①,每至美日,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是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选自南朝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注]①过江诸人:西晋败亡,士大夫纷纷南渡长江来江南避难。②戮力:合力,协力。③楚囚相对:比喻在国破家亡时含悲泣苦,束手无策。
105.描绘甲文画线句所展现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6.阅读文段,完成表格。
方法 句子 释义
组词猜读 与儿女讲论文义 轻烟老树寒鸦 (1) 文义:文章的义理 (2) 轻烟:
课内迁移 日中不至 每至美日 (2)
联系成语 油然而生 愀然变色 (3)
查阅字典 皆相视流泪 A.表示动作偏向一方 B.共同,相互 (4) (填字母)
107.乙文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B.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C.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D.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108.课文《咏雪》选自《言语》篇,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选自《方正》篇。乙文更适合归入哪一篇?根据贴士,结合课文与乙文,说明理由。
贴士:
【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
【言语】指会说话,善于言谈应对
(24-25七年级上·江西抚州·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陆九渊,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及总角①,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谓人曰:“闻人诵伊川②语,自觉若伤我者③。”又曰:“伊川之言,奚为④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近见其间多有不是处。”初读《论语》,即疑有子⑤之言支离。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选自《宋史·陆九渊传》)
【注释】①总角:借指童年时期。②伊川:北宋理学家程颐的别称。③伤我者:不符合我的口味。④奚为:为什么。⑤有子:孔子的学生,字子有,位列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被尊为儒学圣贤。
109.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1)遂( ) (2)及( ) (3)省( )
110.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
(2)伊川之言,奚为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
111.《论语十二章》和本文都谈到了学习方法,请结合《论语十二章》及选文内容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学习方法?请选取一种方法进行具体说明。
(24-25七年级上·内蒙古乌兰察布·期中)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②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③,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④。
(刘义庆《小时了了》)
【注释】①孔文举:孔融。②李元礼:李膺,当时的名士。③了了:懂事、明白。这里指聪慧。④踧踖:窘迫、尴尬。
112.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文举至门: (2)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3)人以其语语之:
11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14.作者笔下的孔融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17.文言文阅读(课外)》参考答案
1. 一起 等到 2.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 3. 善于学习 注重实践
【导语】这段文字展现了孔子虚心求学的精神。通过孔子向老子问礼、访苌弘学乐的记载,生动呈现了儒家学派创始人的学术追求。文中“吾乃今知周公之圣”的感叹,既体现了孔子对周礼的推崇,也反映了他通过实地考察获得真知的学习方法。简洁的叙事中蕴含着尊师重道、知行合一的深刻哲理。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1)句意:南宫敬叔和他一起去周国。俱:一起。
(2)句意:等到孔子离开周国时。及:等到。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可根据“吾闻老聃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可知,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师,所以孔子向老聃学习。用原句回答即可。
3.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
根据“吾闻老聃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可知,孔子得知老聃学识丰富,于是就把他当做老师,向他学习。这体现孔子是个善于学习的人;
根据“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可知,孔子不仅向老聃、苌弘他们学习理论知识,还实地考察获得真知,这体现他是个注重实践的人。
【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对南宫敬叔说:“我听说老子博古通今,通晓礼乐的起源,明白道德的归属,那么他就是我的老师,现在我要到他那里去。”到了周国,孔子向老子询问礼,向苌弘询问乐,走遍了祭祀天地之所,考察明堂的规则,察看宗庙朝堂的制度。于是感叹地说:“我现在才知道周公的圣明,以及周国称王天下的原因。”等到孔子离开周国时,老子亲自去送他。从周国返回鲁国,孔子的道更加受人尊崇了。从远方来向他学习的,大概有三千人。
4.①曾经 ②有人 ③掉落 ④离开 5.D 6.梨树没有主人,我的心难道也没有主人吗? 7.①元方和许衡性格上的相同点有:都很正直,坚守原则。
②元方在面对友人的不当行为时,据理驳斥,坚守礼仪规范;元方最后“入门不顾”的行为还体现出他坚持原则,懂得维护父亲的尊严。
③许衡在众人都取路旁无主之梨吃时,唯独他坚守道义,不拿取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们都表现出了对道德规范的坚守和高尚的品德。
【导语】这篇文言文塑造了许衡这一坚守道义、自律甚严的人物形象。文中通过许衡在暑天面对无主之梨却能克制己欲、不取非分之物的事例,以及其家人受其影响,面对熟烂堕地之果亦不觊觎的细节,生动展现出许衡高尚的道德操守。全文语言简洁凝练,以小见大,通过日常小事凸显人物精神品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与教育意义,能让读者深刻感受到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4.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
(1)句意:曾经在暑天路过河阳。尝:曾经。
(2)句意:有人问他。或:有人。
(3)句意:(果实)成熟后坠落地上。堕:坠落、掉落。
(4)句意:也不斜着眼睛看一下就离开了。去:离开。
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例句句意:(友人)下车去拉元方。之:代词,代指元方。
A.句意:众人都摘(梨)来吃。之:代词,代指梨;
B.句意:小孩从(果实)旁边经过。之:代词,代指地上的果实;
C.句意:知道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之:代词,代指某种学问、学业等;
D.句意:君子的品行。之: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故选D。
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重点字词有:无主,没有主人;独,难道;乎,语气助词,表反问,可译为“吗”。
7.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
根据《陈太丘与友期》中“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元方面对友人的失约和骂父行为,以“无信”“无礼”驳斥,坚守礼仪规范;由“元方入门不顾”可知,他坚持原则,维护父亲尊严。
根据选文“道有梨,众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可知,许衡在众人取无主之梨时,坚守道义不妄取,恪守内心准则。
综上,元方和许衡性格上的相同点有:都很正直,坚守原则,品行高尚。
【点睛】参考译文:
许衡,字仲平,是河内郡人,世代务农。渐渐长大后,(许衡)曾经在暑天路过河阳,非常口渴,道路旁边有棵梨树,众人都摘梨来吃,只有许衡端正地坐在树下,神情自若。有人问他(为什么不摘梨),(许衡)说:“不是自己拥有的却去摘取它,不可以。”那人说:“世道混乱,这棵梨树没有主人。”(许衡)说:“梨树没有主人,难道我的心也没有主人吗?别人遗漏的东西,有一丝一毫不符合道义的,也不能接受。”庭院里有果树,果实成熟后坠落地上,小孩经过,也不斜着眼睛看一下就离开了,他的家人就是像这样受到他的感化。
8.B 9.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10.我赞同小豫,根据上下文可知,元方认为友人没有按约定的时间到达,这是失信于人,所以,他回答友人的问话时稍显不悦,重读“久”有强调的意味,暗示友人应该早点来。 11.陈元方:他懂得“礼”“信”的重要,辩驳落落大方,有理有据,“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陆士衡:对卢志在人前直接说出自己的祖父和父亲的名字寸步不让,用“如卿于卢毓、卢斑”巧妙应答,义正词严地反击。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选取了《世说新语》中的两个经典故事,分别展现了陈元方和陆士衡的“方正”品质。陈元方在面对友人失约并辱骂其父时,以理服人,既指出了友人的无信,又批评了其无礼,体现了他的正直与智慧。陆士衡则在面对卢志的无礼提问时,以同样的方式回击,维护了家族尊严,展现了他的刚正不阿。两文通过对话和情节的展开,生动地刻画了两位人物的方正品格,同时也反映了魏晋时期对礼仪和道德的重视。文章语言简练,情节紧凑,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8.本题考查实词含义与内容理解。
B.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友人就离开了;“舍”意思是“舍弃、丢下”,“去”才是“离开”的意思;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期,约定;委,舍弃;去,离开。
10.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在“待君久不至,已去”这句话中,前文提到“期日中。过中不至”,陈太丘与友人约定在中午出行,可过了中午友人还没到。“久”字强调了等待时间之长,突出友人迟到很久,元方知道此事,内心的不悦溢于言表。用稍显不悦的语气读,把重音放在“久”上,能更好地体现出元方对友人失约行为的不满。相比之下,小南说用坚定语气,把重音放“已去”上,没有充分结合语境中等待的漫长过程和元方的情绪,所以小豫的朗读处理更恰当。
11.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根据甲文“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入门不顾”可知,陈元方面对友人对父亲的指责,条理清晰地指出友人既无信又无礼,辩驳时有理有据,不卑不亢;而“入门不顾”这一行为,在维护父亲尊严的同时,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坚守了“礼”与“信”,体现出他的正直和坚守道义。
根据乙文“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如卿于卢毓、卢珽”可知,陆士衡面对卢志在众人面前直接提及自己父祖名字这种无礼行为,毫不退缩。用“如卿于卢毓、卢珽”巧妙回应,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并且义正词严地斥责对方,坚决捍卫了父祖的尊严,展现出他的正直和不容他人冒犯的态度,符合“方正”的品性。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卢志在大庭广众之下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你什么人?”陆士衡回答说:“就像你和卢毓、卢珽的关系一样。”陆云(听后)大惊失色。出门以后,陆云对哥哥陆士衡说:“何至于到这种地步!他或许真的不了解情况呢。”陆士衡严肃地说:“我父亲和祖父的名声在天下传扬,难道会有人不知道?这个鬼东西竟敢这样!”当时人们对陆机、陆云两兄弟的才能高低有所争议,谢安就根据这件事来判定他们的优劣。
12.A 13. 如,及 断 等到 14.(1)谢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
(2)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可以不背诵。” 15.材料一侧重表现谢家小辈的聪慧机敏、有才华;材料二侧重写儿时的司马光刻苦读书、勤于背诵。
【导语】【材料一】这段文字出自《世说新语》,描述了古代家庭在寒雪天的悠闲聚会,围绕一个文学问题展开互动。谢安在雪天与子女聊天,并通过提问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胡儿将雪比作撒盐,兄女则联想到风中的柳絮,显示出孩子们对自然的敏感与联想能力,最后的称赞更突显女性文学才能。这段展现了彼时家庭教育重视文学与审美意识,培养孩子们的思辨能力。
【材料二】材料二摘自《三朝名臣言行录》,描述了司马光在记忆力方面的不足与克服方法。司马光少年时担心记忆不如他人,通过下帷静读反复记诵终获成功,强调了毅力和勤奋的重要性。他认为成诵有助于随时随地思考,提倡通过诵读加深理解。材料展现了古代学者严谨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方法,是对后人学习精神的重要借鉴。
1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句意为: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或在马上”与“或中夜不寝时”是两个并列的情况,分别描述了司马光在不同时间的学习场景,因此它们之间应该断开。“咏其文”与“思其义”是司马光在吟诵诗文后的两个连续动作,即先吟诵再思考,因此它们之间也应该断开。“所得多矣”是对前面学习效果的总结,与前文断开。故断句为: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故选A。
1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若:如,及。根据联系课文法可知,此句中的“若”也应理解为“如,及”,句意为: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2)韦编三绝:反复翻阅,编缀竹简的皮绳磨断了多次。形容读书勤奋刻苦。绝:断。根据联系成语法可知,此句中的“绝”也应理解为“断”,句意为:(司马温公却)独自放下帷幕,把书都翻烂了。
(3)句意为: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根据查阅字典法可知,“迨”在字典中有三个义项,结合句意可知,此处应理解为“等到”。
1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1)重点字词:欣然,高兴的样子;何,什么;“白雪纷纷何所似”是倒装句,翻译是应按正常语序翻译;
(2)重点字词:尝,曾经;成诵,背诵。
1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材料一】“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可知,从胡儿和侄女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两人都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作出反应,用恰当的比喻来形容雪花的飘落。这体现了他们的思维敏捷和反应迅速。尤其是侄女的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富有诗意,更加贴切地描绘了雪花轻盈飘落的景象,突出展现了她的文学才华。故材料一通过谢家小辈对雪花比喻的回答,展现了他们的聪慧机敏和有才华;
根据【材料二】“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可知,司马光在兄弟们已经休息时,仍然坚持读书背诵,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是他学习的重要特点。司马光认为只有通过反复背诵,才能真正掌握书中的内容。他强调“书不可不成诵”,这种对背诵的重视体现了他在学习上的勤奋和毅力。据此可知,材料二侧重写儿时的司马光刻苦读书、勤于背诵。
【点睛】参考译文:
【材料一】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材料二】司马温公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去玩耍休息了;(司马温公却)独自放下帷幕,把书都翻烂了,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温公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16.(1)C
(2)①范玄平为人处世爱用权术,可是有时因为多用权术而坐失良机。
②再说范玄平在京都,一向也很有声誉,桓温认为他是远道来投奔自己,格外高兴、激动。
(3)范玄平是一个喜欢用权术的人,文章中他特意来投奔桓玄,但是却不说实话,这符合“假谲”的特点。
【导语】这则人物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描绘了范玄平以智谋而误失良机的情节。范欲通过桓招起而实现自我提升,然而因功利主观与策略错误,反令桓失望。此故事将范的智巧与实际行事对立展现,刻画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并反映出在官场中趋利避害的社会风气。《假谲》篇因此收录此事,意在揭示以智取巧而忽视诚信,终可能导致策略性失败的道理。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C.有误,句意:(桓温)回头对袁虎说。顾:回头;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
①好:喜欢;智数:智谋权术;以:因为;失会:坐失良机。
②素:向来,一向;誉:声誉,名声;谓:认为。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范玄平为人,好用智数,而有时以多数失会”可知,范玄平为人处世的风格就是喜欢运用智谋权术,这为后文他的行为做了铺垫,表明他有耍弄心机的习性。
结合“尝失官居东阳,桓大司马在南州,故往投之”以及“范虽实投桓,而恐以趋时损名,乃曰:‘虽怀朝宗,会有亡儿瘗在此,故来省视’”可知,范玄平在丢官之后,特意前往投奔桓大司马,这本是他真实的意图。然而,当桓大司马对他热情相待,满怀期待,甚至当场表示要让他担任太常卿时,他却因为担心被人认为是趋附权贵、迎合时势,从而损害自己的名声,选择隐瞒真实目的,改口称是来此地看望夭折的儿子。他这种心口不一、刻意隐瞒真相、用虚假理由掩盖真实投奔意图的行径,正是虚假欺骗的表现。
由此可知,作者将本文编入“假谲”篇,是因为范玄平的所作所为充分体现了“假谲”,即喜欢用权术、弄虚作假、欺骗他人的特点。
【点睛】参考译文:
范玄平为人处世,喜欢使用智谋权术,然而有时因为智谋权术用得过多而事与愿违。他曾经丢了官职住在东阳,桓大司马(桓温)镇守南州,他特意前去投奔。桓温当时正想招揽起用那些屈居下位、长久不得升迁的人,以此来压倒朝廷。而且范玄平在京城,向来也有声誉,桓温认为他是从远方来投奔自己的,等到他进入庭院,便侧身伸长脖子远望,谈笑声十分欢快。(桓温)回头对袁虎说:“范公可以担任太常卿。”范玄平刚坐下,桓温便感谢他从远方前来的心意。范玄平虽然确实是来投奔桓温的,但又担心因迎合时势而损害自己的名声,于是说:“我虽然心怀拜见尊长之心,但恰逢有个夭折的儿子埋葬在这里,所以来探望一下。”桓温听后很失望,先前那种虚心期待的热情,一下子全都消失了 。
17. 疾行,指迅速逝去 从事,做 有才德的人 18.D 19.(1)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就没办法明确志向。不宁静专一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2)勤俭自持,习惯劳苦,既能身处安乐之中又可身处俭省之中 20. 用意: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并做到淡泊宁静,志存高远。 告诫: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懒惰
【导语】这两则文言文选自诸葛亮的《诫子书》和曾国藩的家信,虽然出自不同时代,却都传递了古代士大夫对子孙后代的训诫和厚望。诸葛亮强调修身、养德,并指出学问与志向的重要性,提倡宁静致远。而曾国藩则告诫子孙要保持质朴的生活习惯,避免奢华与懒惰,强调勤俭自持。两者共同反映了古代文化中道德修养与个人志向的重要性,以及对后代寄予的深厚期望。
17.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确定词义。
①空:根据积累记诵,可联想到“奔驰”,“奔驰”指车马疾行。这里的“驰”理解为“疾行”,因此在“年与时驰”中“驰”也可理解为“疾行”,这里“驰”引申为“迅速逝去”。句意: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
②空:根据查字典法确定选③“从事,做”。句意:我做官二十年。服:从事,做。      
③空:“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意思是:别人不知道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君子:指有才德的人。根据课内迁移法可知,在“此君子也”中的“君子”也应理解为“有才德的人”。句意:这就是有才德的人。  
18.本题考查文言文停顿。作答时可结合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分析。
句意:还保持着寒素的家风,极其节俭也可以,稍微丰盛些也可以,太丰盛了我就不敢了。
“尚守寒素家风” 是动宾结构短语,其后应断开;“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是在阐述对于家庭生活条件不同程度的态度,逻辑上层层递进,因此它们之间都应断开;
因此断句为: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
故选D。
19.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
(1)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明确志向。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无以:没办法。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自持:自我克制和约束。习:习惯,适应。处乐:处在安乐的环境中。处约:处在俭省的环境中。
2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①空:《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结合甲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可知,这里作者都是在教导儿子如何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有志向的君子,言语中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淡泊宁静,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学习习惯,树立远大的志向。由此可知,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生活节俭,并做到淡泊宁静,志存高远;
②空:结合乙文“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可知,这表明曾国藩希望儿子成为一个读书明理、勤俭自持的君子。另外,乙文中还提到“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这体现了曾国藩告诫儿子不要沾染奢侈懒惰的习气。
【点睛】参考译文:
甲: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乙:
家中来军营的人,大多称赞你举止大方,我因此稍感欣慰。一般人大多希望子孙做大官,我却不愿意子孙做大官,只希望他们做个读书明理的君子。自己保持勤劳节俭,习惯劳苦,可以处在安乐的环境中,也可以处在穷困的环境中,这样的人就是君子。我做官二十年,不敢稍微沾染官宦子弟的那种奢侈和纨绔习气,饮食起居,还保持着寒素的家风,极其节俭也可以,稍微丰盛些也可以,太丰盛了我就不敢了。
凡是官宦人家,从节俭走向奢侈很容易,从奢侈回到节俭就很难。你年纪还小,千万不可贪恋奢华,不可养成懒惰的习惯。你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不要丢掉高曾祖父以来相传的家风。
21. 说:同“悦”,愉快。 省:自我检查、反省。 事:侍奉,服侍。 谋:谋略。 22.C 23.①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②(管仲)年轻时经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 24.从甲文可知,“同志为友”,即志同道合的人才能成为朋友;从乙文“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知,与朋友交往要讲诚信;从丙文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可以看出,真正的朋友能够相互理解、包容,在朋友有困难时能伸出援手,并且不嫉妒朋友的才能,积极举荐朋友。所以,在交友上我们应寻找志同道合之人,以诚信为本,理解包容朋友,在朋友需要时给予帮助,不嫉妒朋友的成就。
【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由三段不同的古文组成,分别选自《说文解字》《论语》和《史记 管晏列传》。甲段通过造字释义突出了交流与合作的友谊本质;乙段引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强调了学习、交流与内省的重要性,以及交友需以诚信为基础的道理;丙段描述了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以实际事例展示真正友谊的珍贵和彼此信任、理解的可贵品质。整体上,这几段文字共同启发读者在交友过程中的智慧与道德思考。
21.本题考查实词的含义。
①句意:不也是高兴的吗?说:同“悦”,愉快。
②句意: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省:自我检查、反省。
③句意:管仲侍奉公子纠。事:侍奉,服侍。
④句意:这都是管仲的谋略啊。谋:谋略。
22.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
句意:等到公子小白被立为齐桓公之后,公子纠死了,管仲也因此被囚禁起来了。根据句子表达的事情发展顺序以及文意逻辑来进行断句。“小白立为桓公”是一个主谓短语的独立句子;“公子纠死”也是一个主谓短语的独立句子;“管仲囚焉”也是一个主谓短语的独立句子;三个句子主语不同,故断句为: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
故选C。
2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语:知,了解;愠,生气,恼怒;君子,有才德的人;
②重点词语:少,年轻;游,交往;贤,贤能。
2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启示。
在甲文中提到“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这清晰地表明了朋友是彼此志向相同的人。只有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信念,双方在相处过程中才能够有深度的交流与共鸣,携手共进,在人生道路上相互激励与支持,所以我们在交友时要注重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
乙文中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中特别提及“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强调了诚信在交友中的关键地位。朋友之间倘若缺乏诚信,彼此的信任将会崩塌,关系也难以长久维系。无论是日常的交流沟通,还是涉及到合作、互助等事务,诚信都是基石,只有秉持诚信交友,友谊才能稳固且持久。
丙文中鲍叔牙与管仲的故事极具启示意义。管仲贫困时“常欺鲍叔”,但鲍叔牙“终善遇之,不以为言”,这充分体现出鲍叔牙对管仲的理解与包容,没有因这些小事而破坏彼此关系。后来鲍叔牙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牙却“遂进管仲”,他不嫉妒管仲的才能,反而积极举荐,使管仲得以在齐国施展才华,成就霸业。这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朋友之间应相互理解包容,当朋友身处困境时要毫不犹豫地给予帮助,而且不能被嫉妒心蒙蔽,要乐见朋友取得成就并助力其发展。
据此总结:在交友上我们应寻找志同道合之人,以诚信为本,理解包容朋友,在朋友需要时给予帮助,不嫉妒朋友的成就。
【点睛】参考译文:
[乙]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丙]:(管仲)年少的时候常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家境贫困,常常占鲍叔牙的便宜,鲍叔牙始终友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禁起来了。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着(管仲的辅佐)称霸,并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于正统,这都是管仲的谋略啊。
25.D 26.A 27.D 28.(1)子猷急忙逃避,连木板鞋也来不及穿;
(2)子敬却神色安详,慢悠悠地叫来随从,搀扶着再走出去,就跟平时一样。
【导语】《世说新语》通过生动的小故事展现人物性格与风范。本篇描写王子猷与王子敬兄弟的不同处事风格:面对火灾,王子猷表现急切,子敬则从容不迫,展现兄弟间的性格反差。在兄弟病逝时,王子猷表面平静,其实内心悲痛,在触景生情中径取琴弹奏,痛感“人琴俱亡”,深具情感张力。全篇文字简练优雅,叙事清晰,人物情感层次丰富,表现了魏晋风度“任真自然”的特质。
25.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D.句意:于是(王子猷)哭了很长时间。良:很,甚;
故选D。
26.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
“子敬素好琴”是事件的起因,因此第一处应在“好琴”后断开,“便径入坐灵床上”是在起因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所以第二处应在“灵床上”后断开,接着“取子敬琴弹”是因为子敬喜欢弹琴,所以子猷才会在他的灵床前弹琴,因此第三处应在“弹”后断开,所以停顿为: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
故选A。
27.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D.有误,结合文中“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可知,在得知子敬去世后,王子猷哭了很长时间,几乎要昏死过去,一个月后(子猷)也死了,因此选项中“不到一个月也去世了”的表述有误;
故选D。
28.本题考查对句子翻译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 遽,急。走,跑。惶,恐惧,惊慌。
(2)句重点词语:恬然,安然的样子。 徐,慢慢。
【点睛】参考译文:
王子猷和子敬曾经同坐在一个房间里,前面忽然起火了。子猷急忙逃避,连木板鞋也来不及穿;子敬却神色安然,慢悠悠地叫来随从,搀扶着再走出去,就跟平时一样。世人从这件事上判定二王神情气度的高下。
王子猷、王子敬都病得很重,子敬先死了。王子猷问手下的人说:“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子猷)说话时完全不悲伤。就要乘轿子去看望丧事,一路上没哭。子敬一向喜欢弹琴,子猷一直走进去坐在灵床上,拿过子敬的琴来弹,弦的声音已经不协调了,(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子敬,你人和琴都死了。”于是(王子猷)哭了很长时间,几乎要昏死过去,一个月后(子猷)也死了。
29. 断,扯断,割断,剪断 像,好像,如同 值得 一起 返回,回来 30.B 31.A 32. 第一空: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心灵相通) 第二空:诚实守信(真诚、信任、说到做到、言出必行等)
【导语】这两篇文言文分别讲述了关于友谊的故事,展现了古人对知音和诚信的重视。《伯牙鼓琴》通过伯牙与锺子期的知音之情,表达了对心灵契合的朋友的珍惜,锺子期去世后,伯牙因再无知音而终身不再鼓琴,体现了知音难觅的感慨。《范式守信》则通过范式与张劭的约定,强调了诚信在友谊中的重要性,范式如约而至,展现了信守承诺的美德。两篇文章共同传达了友谊中理解与信任的核心价值。
29.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句意:伯牙摔琴断弦。绝:断,扯断,割断。
(2)句意: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若:像,好像。
(3)句意: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足:值得。
(4)句意:两个人一起请假回到家乡。并:一起。
(5)句意:两年以后应当返回。还:返回,回来。
30.本题考查划分停顿。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本句句意:两年前分别,约定在千里之外见面,你何必这么认真地相信呢?
“二年之别/千里结言”主语是“你们”,“二年之别”表示分别的时间,“千里结言”表示约定的地方之远,“尔何敢信之诚也”句式完整,且主语是“你”;
故断句: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
故选B。
3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具,详细。设,安排。候,等候。翻译为:元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安排饮食来等候他;
故选A。
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可知,伯牙在弹琴时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能够从琴声中感受到山之巍峨,伯牙在弹琴时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能从琴声中感受到水之奔腾,两个人心灵相通,可见交友的理想境界是志同道合、志趣相投;
根据乙文“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尊亲。’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等语句可知,范式与张劭约定日期,于两年后去拜访张劭的父母,到了日期张劭请母亲备好酒食来等候范式,后来范式如期到来;可见诚实守信、说到做到、言出必行、真诚是维持友情的纽带。
【点睛】参考译文:
(甲)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像大山一样高峻。”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因为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乙)范式字巨卿,年轻时在太学求学,和汝南人张劭是好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个人一起请假回到家乡。范式对张劭说:“两年以后应当返回,我将拜访你的父母大人。”于是一起约定了见面的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张劭把这件事全部向母亲说了,请母亲准备酒食来等候范式。母亲说:“两年前分别,约定在千里之外见面,你何必这么认真地相信呢?”张劭说:“范式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约定。”母亲说:“如果这样,我应当为你酿酒。”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范式果然来到,二人一起登上大厅拜见饮酒,尽情欢饮,然后分别。
33.C 34.(1)当时李元礼名气很大,担任司隶校尉。
(2)陈韪说:“小时候聪明伶俐,长大了未必优秀。” 35.孔融年纪虽小,但面对陈韪的不友好评价展示出不卑不亢的态度,在明为赞美,实为讽刺的回答中尽显他的机智敏捷;面对父亲不守约定的朋友,元方勇敢维护自己的父亲,有礼有节,显示出孩子的率真。
【导语】这篇文章选自《世说新语》,通过描绘少年孔文举(即孔融)的聪敏机智以及他与大人交流时的从容不迫,展现了他在待人处事上的不凡之处。孔融以机智的回答化解陈韪的轻视,凸显他少年老成、应对不慌的特点。他与《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元方类似,都表现出过人的应变能力和交际技巧,但孔融更多了一份言辞的幽默和机敏,这使得文章颇具趣味性和教育意义。
33.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C.有误,句意:李元礼和宾客(听了)没有不感到惊奇的。奇:惊奇,对……感到惊奇;
故选C。
3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