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二年级语文上册一只想飞的猫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一、教学用书:江苏人民出版社《一只想飞的猫》(2021年6月第1版,2023年5月第3次印刷)二、主题与内容。(一)内容解读。《一只想飞的猫》是陈伯吹先生创作的一部经典童话作品。本书一共由三个故事组成。作者用活泼且充满童趣的语言,编织了奇思妙想的童话世界。《一只想飞的猫》:主角是一只骄傲自大的猫,总吹嘘自己了不起,还盲目想学飞,结果闹了不少笑话(比如从树上摔下来)。故事用夸张的情节讽刺了“虚荣、不切实际”的毛病,让孩子在笑声中明白“踏实比逞强更重要”。《三只小喜鹊说的》:通过小喜鹊们的对话,讲述了它们如何踏实练习飞翔、互相鼓励,还懂得关心他人(比如提醒别的小动物避雨)。与“想飞的猫”形成对比,传递出“谦虚、合作、循序渐进”的道理,充满正能量。《骆驼寻宝记》:骆驼为了找到真正的宝藏,不怕路途遥远、艰难险阻,拒绝了各种诱惑(比如休息、享乐),最终凭借坚持和善良实现了目标。故事凸显了“坚定信念、脚踏实地、不为外物所动”的品质,让孩子理解“真正的‘宝藏’是成长中的收获”。三个故事各有侧重,运用拟人的手法让动物们像人一样说话、思考,增添了故事的趣味性。都通过动物的经历传递朴素的道理,语言生动,情节贴近孩子的认知,容易引发共鸣。读这本书,我们希望孩子们能插上想象的翅膀,喜爱童话、享受阅读,而后学思考、得体会,叩响阅读世界的大门。(二)阅读主题。在《一只想飞的猫》中了解猫、鸭子、公鸡的习性,在《三只小喜鹊说的》中看见公鸡、水牯牛和枣红马的深厚友谊,《在骆驼寻宝记》中听见回荡在沙漠中清脆的驼铃声。从这些故事里,我们的孩子可以感受到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不同,在见证故事中的人物对问题的追求和不断探索中,"切实感受什么是善良和执着,什么是无私与崇高。因而《一只想飞的猫》的阅读主题为:“成长进行时”。三、目标与评价。阅读目标 阅读评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有兴趣、有计划地阅读。 通过观察书面、封底、插图、目录等相关信息,猜测故事的主要内容,唤醒阅读期待。大胆猜测故事情节,通过制定阅读计划,合理安排阅读速度,提升自主阅读能力。借助梳理导图,明确阅读要求,知道尝试与坚持的意义。 能借助思维导图和表格,梳理故事情节,讲清故事中的关键情节。深入剖析角色性格与经历,从不同角度理解故事内容。提取关键信息进行辩论,生动地把故事讲给他人听。感受务实的美好及成长的重要意义。学会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积极成长。 通过角色扮演加深对角色的认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知道故事中传达的道理,明白成长中抵制诱惑、坚持前行的意义。四、情境与任务。(一)教学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读童话吗?童话故事里呀,总有会说话的小动物,有奇奇怪怪的魔法,还有藏着小道理的冒险——就像那只总吹牛想飞的猫,它的故事里藏着好多关于“长大”的秘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一只想飞的猫》,跟着这只调皮的猫,看看它的冒险里藏着什么有趣的成长故事吧!(二)任务框架。成长进行时 任务一:走进想飞的猫 活动一:唤醒阅读期待;活动二:探究目录密码;活动三:预测精彩情节;活动四:制定阅读计划。任务二:在试错中成长 活动一:猫的飞行尝试;活动二:猫的性格放大镜;活动三:逐梦辩论会。任务三:在务实中成长 活动一:情景小剧场;活动二:成长在路上;活动三:成长小脚印。(三)任务说明。1.主题与任务。以“成长进行时”为主题展开系列活动,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深入理解故事内容,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例如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对猫行为的看法,倾听他人意见,共同完成对故事的分析。2.任务与活动。(1)任务一通过观察封面、阅读故事片段,了解作者陈伯吹及故事基本设定,能说出猫的核心行为事件(如空想飞、炫耀本领、摔落失败)。聚焦猫的语言和动作归纳其“自大、好吹嘘、不切实际”的性格特征,并用2-3个关键词描述。(2)任务二尝试以猫的口吻创作“反思式对话”,理解“错误是成长契机”的辩证思维。通过代入猫的视角设计对话,体会其“想飞却失败”的挫败感,以及被动物们疏远的孤独感,建立对“傲慢代价”的直观认知。(3)任务三旨在培养学生的反思与共情能力,引导学生将故事里的道理道理转化为具体的行为指引。类型 内容 课时课前指导 完成任务一 1-2阅读推进 完成任务二 4-5交流分享 完成任务三 1-2五、活动与建议。任务一:走进想飞的猫。【教学过程】活动一:唤醒阅读期待。1.播放一段猫的视频.同学们,你们喜欢猫吗?在你们印象中,猫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对猫的认识,如可爱、机灵、爱抓老鼠等。2.教师总结并引出: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一只与众不同的猫,它有一个特别的梦想,那就是飞。这只想飞的猫会有怎样有趣的经历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一只想飞的猫》。(二)认识封面与封底。1.展示《一只想飞的猫》的封面。(1)学生仔细观察,提问:从封面上,你看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关注书名、作者、出版社以及封面上的图画。2.介绍作者陈伯吹。(1)陈伯吹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写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2)《一只想飞的猫》他的经典作品之一。3.引导学生观察封面和封底。(1)封底上有什么信息?让学生了解封底可能会有内容简介、书评等,简单读一读封底的内容简介,对故事有初步的印象。(2)看了封面和封底,你对这本书有了哪些疑问?或者你最想知道关于这只猫的什么事情?4.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猫为什么想飞?”“猫最后飞起来了吗?”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期待。活动二:探究目录密码。1.引导学生看目录。(1)观察目录,谈发现。(2)知道目录是按照故事的先后顺序排列的,每个故事都有一个小标题。3.学生读一读目录中的小标题。从这些小标题中,你能猜出这本书大概讲了哪些内容吗?选择一两个小标题,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猜测和交流。4.了解学生对目录中的哪个故事最感兴趣,并了解感兴趣的原因,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最感兴趣的故事,说说原因,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具体故事的兴趣。活动三:预测精彩情节。1.阅读分析:抓住情节找线索(1)选取书中猫追赶蝴蝶的精彩片段,不展示完整内容,先呈现开头部分:—哗啦!一只猫从窗子里面猛地跳出来,把窗台上摆着的一只蓝磁花盆碰落在台阶上,砸成两半……两只蝴蝶,正在凤仙花的头顶上来回地跳舞。猫突如其来地飞奔到蝴蝶身旁,张牙舞爪。蝴蝶们大吃一惊,连忙腾起身来,像两个断了线的风筝,倏地飞远了。(2)投影文字并提问:看到这里,你们猜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猫能抓住蝴蝶吗?(3)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预测,然后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分享小组的预测内容。2.继续展示部分内容:“倒霉,扑了一个空!—她们比耗子聪明。”可是猫没肯轻放过她们,只待了一秒钟就跳起身来追赶过去……猫弓起身子,收敛爪子,用他脚趾后脂肪的肉垫,沿着一行冬青树轻身轻脚地走,让这些绿叶子掩护他,缓缓地、悄悄地潜跑上去。投影文字并提问:现在你们觉得猫这次能成功吗?为什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内容和生活经验进行更深入的预测。3.揭晓完整片段。学生对比自己的预测和原文,看看哪些地方猜对了,哪些地方不一样,思考自己预测的依据和偏差的原因。4.总结预测方法。可以根据前文的内容、生活常识、动物的特点等进行合理预测。活动四:制定阅读计划。1.分享阅读方法。(1)单元方法回顾:读整本书是有方法的。(2)你知道那些读书方法 指生说。(3)总结阅读方法:看封面,看作者,看目录,抓情节,找关键……2.制定定阅读计划。(1)出示目录。从目录中可以知道,这本书一共有3个故事,你准备怎样阅读?(2)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初步制定阅读计划。《一只想飞的猫》阅读计划故事名称 阅读时间 阅读感受 完成情况(√ ×)《一只想飞的猫》《三只小喜鹊说的》《骆驼寻宝记》(3)建议学生可以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进行阅读,如每天晚上睡前阅读30分钟,或者周末安排一个小时专门阅读这本书。同时,提醒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做一些简单的记录,如遇到有趣的情节、喜欢的句子等。(4)发放阅读记录卡,让学生记录自己的阅读进度和阅读感受。【教学建议】1.整本书的导读课主要目的在于唤醒学生对阅读的期待,根据学生阅读情况可以分1-2课时完成。2.教学时要把握信息提取与梳理能力,学会从目录中抓取关键信息(如章节标题、角色名称、核心事件等),梳理书籍的整体结构和内容脉络。3.能根据目录标题的关键词、章节顺序等,结合已有知识或生活经验,推测情节发展的可能方向。4.通过预测激发对后续内容的好奇心,带着问题主动阅读,培养“边读边思考”的习惯。5.在阅读过程中对比自己的预测与实际情节,分析偏差原因,提升对文本细节和作者意图的理解。任务二:在试错中成长。【教学过程】活动一:猫的飞行尝试。1.读了《一只想飞的猫》这个故事,想一想:萤火虫遇到了哪些小动物?这只猫最大的愿望是什么?2.引导聚焦:为了飞起来,这只猫做了不少努力。一起找找它到底做了哪些飞行尝试。”3.自主梳理:“猫的飞行尝试”记录。尝试次数 具体行为描述 使用的方法 结果 猫的心理活动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1)生圈画出描写猫动作的动词。(2)用波浪线画出表现猫心理的句子。(3)结合表格,尝试在小组里说一说。活动二:猫的性格放大镜。(一)从“行为”到“性格”。1.聚焦猫的多次飞行尝试。(1)行为1:没练过就敢跳起来飞。(2)行为2:失败了还嘴硬。(3)聚焦“猫的动作、语言、反应”,交流:这是一只怎样的猫?2.小组合作制作“性格证据卡”:在大白纸上画一只简笔画猫,周围贴上便签,便签左侧写性格关键词,右侧写对应的行为细节(可摘抄书中句子)。3.集体展示:“这只猫的性格”分享。(1)每组派代表展示“性格证据卡”。(2)为身边的朋友照镜子。像猫一样____________的人典型事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活动三:逐梦辩论会。1.猫的想飞是值得学习的逐梦方式吗 (1)围绕:猫为什么想飞 它为飞做了哪些是些事 (2)找动机,看行动。2.翻阅书本寻找有力故事情节并结论,结合自己的想法总结论点。3.将小组成员分成正反两方激烈辩论,紧扣故事情节进行探讨。(1)正方:强调“梦想的价值在于敢想”,猫的“想飞”虽不成熟,但包含对成长的渴望,值得被理解和引导。(2)反方:强调“梦想的价值在于实干”,猫的“想飞”因缺乏行动沦为空想,真正的逐梦需要正视现实、踏实努力。4.教师进行相关总结,引导学生懂得真正的逐梦需要“明确目标+踏实行动+及时调整”。实现从“从读懂故事”到“学会成长”。辩论赛评价表评价标准 星级评定 评价结果观点明确,不脱离文本。 ☆☆☆语言流畅,用词准确。 ☆☆☆自然大方,清晰传递观点。 ☆☆☆【教学建议】活动一重在引导学生关注“尝试与坚持”的意义,激发其对“目标与行动”的思考。活动二引导学生学会从细节中提炼性格特点,激发其对“性格与行为”关联的感知。教师要引导学生圈画猫的语言、动作描写(如“吹牛”“摔了也嘴硬”),用“这样的行为体现了猫什么性格”串联分析,再联结自身生活。活动三要培养学生用文本论据支撑观点的能力,激发其辩证看待“梦想与现实”的意识。教师要简化辩论规则,聚焦“从故事里找理由”(如正方用“小猫不放弃”,反方用“盲目尝试受伤”),最后引导总结“追梦需要勇气,也需理性”。任务三:在务实中成长。【教学过程】活动一:情景小剧场。1.阅读《三只小喜鹊说的》(1)简讲故事。(2)引导并提问:“小喜鹊为什么能识破狐狸 ”2.角色我来演。(1)准备道具:狐狸、小喜鹊、公鸡头饰。(2)学生分组选角色,表演“狐狸骗公鸡,小喜鹊大声提醒”的片段,重点演小喜鹊的警惕语气。3.在角色演绎里明理:“小喜鹊用‘观察’和‘勇敢’保护了朋友。”角色我来演评价表评价标准 星级评定 评价结果台词清晰流畅 ☆☆☆通过语气、动作体现角色情绪 ☆☆☆与同组演员配合默契 ☆☆☆活动二:成长在路上。1.梳理“寻宝众生相”(1)阅读文本,找出参与寻宝的动物及结局。(2)指导学生完成梳理。狼 贪吃放弃猴子 贪玩放弃骆驼 坚持到底2.品骆驼言行。出示文中片段。小组交流讨论骆驼身上值得学习的精神。一只瘸腿的骆驼掉在队伍后面,一颠一簸地跟着。到了第七天,就只有骆驼还一颠一簸地前进,别的动物都不见踪影了。“我要寻到宝,献给大家,使禽兽国的公民们都能安居乐业过轻松愉快的日子。”3.教师总结:坚定自己,就是真正的宝藏。活动三:成长小脚印。1.做做成长小计划。(1)发放“脚印形”便签纸。(2)学生写下“今年我要学会的小本领”。1.说说成长小目标。(1)分享成长小目标。(2)贴在“成长树”。3.把故事道理转化成为可触摸的成长体验。【教学建议】活动一教师要对故事冲突的兴趣和对角色善恶的判断意识。锻炼对角色理解、口语表达及小组配合能力。简化剧情,鼓励学生用夸张的语气和动作强化角色。活动二教师要让学生对“坚守目标与成长”产生共鸣,让他们感受到骆驼的执着与自身成长的关联。结合故事反思自身的意识,明白成长中抵制诱惑、坚持前行的意义。活动三要激发学生对自身成长的关注和记录欲,让他们乐于发现自己的进步。从生活中提炼成长经验的习惯,明白“成长藏在小事里”。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严军主编.一只想飞的猫[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21.6(2023.5重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