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6.诗歌鉴赏(对比)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选择题1.(24-25八年级上·辽宁营口·期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甲】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乙】 南园十三首·其五 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 若个书生万户侯?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一个“压”字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B.【乙】诗第一个设问是泛问,也是自问,含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豪情。C.“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不起”的原因是战士们连天作战,已经无力击鼓,斗志难振。D.“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2.(24-25八年级上·辽宁铁岭·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甲】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乙】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颈联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B.【乙】诗颈联“三山”对“二水”,“半落”对“中分”,“青天外”对“白鹭洲”,气势磅礴、对仗精工,佳句天成。C.两首诗都是因楼名而起兴,紧扣题目;进而由传说展开遐想,抚古思今,感慨盛衰变化;接下来回归对眼前实景的描写;最后在此基础之上抒发愁情。D.两首诗的结句都有“使人愁”三个字,【甲】诗抒发游子飘泊天涯的思乡之愁;【乙】诗则抒发自己爱国忧国之情和报国无门之愁。3.(24-25八年级上·辽宁沈阳·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甲】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乙】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都写春天景物,但时段不同,《钱》诗写的是早春时的景物,《春》诗写的是暮春时的景物。B.《钱》诗首联第一句点题,交代了游踪。第二句从大处落笔写远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勾画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中间两联细致描摹早春景致。C.《春》诗开头两句展现因果关系,“细雨”的洒洗,使柳色“阴阴”般深暗,而“残花落尽”方露出流莺的身姿,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景象。D.《钱》诗尾联则含蓄委婉地表达了对西湖春景的喜爱之情;《春》诗结尾两句,想象新奇,意境美妙,将作者强烈的乡思形象化、具象化,一夜春风吹起作者的思乡梦,梦中作者又追逐春风回到了家乡洛城。4.(24-25八年级上·辽宁沈阳·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甲】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①催黄鸟,晴光转绿蘋②。 忽闻歌古调③,归思欲沾巾。【注释】①淑气:和暖的天气。②绿蘋(pín):浮萍。③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以“春”为着眼点,用“几处”说明莺少,用“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B.【乙】诗是一首和诗,诗中的“新”传达了时令特点和景色特征,更表现了景物蓬勃的生机。C.两首诗都采用动静结合和虚实相生的写法描写早春的景物,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色。D.两首诗在表达情感上的不同之处在于:【甲】诗表达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乙】诗表达对家乡的思念。5.(24-25八年级上·辽宁本溪·期中)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甲】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乙】湖上徐元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写春天,甲诗描绘草木萌发的初春之景,乙诗描写万物葱茏的春深之貌。B.甲诗中的“乱”字描绘出花开繁盛的景象,乙诗中的“乱”描绘出莺鸣起伏的景象。C.两首诗都从视觉的角度,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呈现春天斑斓的色彩和勃勃的生机。D.两位诗人分别用“行不足”“人意好”直抒胸臆,抒发游湖赏春之人的愉悦心情。6.(24-25八年级上·辽宁沈阳·期中)阅读下列作品,完成小题。【甲】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乙】村夜唐·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描写西湖早春的景色,语言平易浅近,消听自然。B.乙诗以白描的手法描绘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娓娓道出,清新恬淡。C.甲诗中“乱花渐欲迷人眼”和乙诗中“月明荞麦花如雪”都写出了春花绽放的欣欣向荣。D.乙诗“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喑淡气氛的描绘。7.(24-25八年级上·辽宁锦州·期中)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甲】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乙】送友人入蜀李白见说①蚕丛②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③,春流绕蜀城④。升沉⑤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⑥。【注释】①见说:听说。②蚕丛:传说中古代蜀王之名,此处代指蜀地。③秦栈:从秦入蜀的栈道。④蜀城:成都。⑤升沉:指功名得失。⑥君平:西汉人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算命占下为生。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写景视角多变,颔联写的是远景,颈联写的是月夜俯视及眺望之景。B.【甲】诗颔联中的“随”字,化动为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C.【乙】诗颈联中的“笼”字描画了栈道林荫是由山上树木朝下覆盖而成的特色,同时也与前面的“芳树”相呼应。D.两首诗的内容都和蜀地有关。【甲】诗表达了诗人离蜀时的依恋、不舍;【乙】诗表达了送友人入蜀时对友人的牵挂与宽慰。二、诗歌鉴赏8.(24-25八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 阅读古诗,完成各题。【甲】黄鹤楼唐 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乙】村行宋 王禹偁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①树似吾乡。【注释】①原:原野。(1)下列选项中,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扣题,从神话传说落笔,然后回到现实,写现在的鹤去楼空,因而感慨。B.【甲】诗颔联中“悠悠”一词写出白云飘飘荡荡的样子,“空”字表现作者无限怅惘之情。C.【乙】诗颔联从听觉与视觉方面着笔,运用化动为静的手法,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喧闹。D.【乙】诗以村行为线索,逼真地描绘了山野迷人的景色,语言平易,笔调清丽。(2)请自选角度赏析【甲】诗中画横线的诗句。(3)两首诗都表达了 的思想感情,不同的是【甲】诗中作者还表达了 之情。(24-25八年级上·山东德州·期中)春题湖上①唐·白居易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②是此湖。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注释】①本诗是白居易即将离任杭州刺史时所作。这位自幼向往杭州的白刺史,一到任便体恤民瘼,浚井供饮,把杭州变成了人间天堂。②勾留:耽搁。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春题湖上》是一首写西湖春景的诗,前三联写景凸显“绿”色,尾联抒情重在“留”字。B.《钱塘湖春行》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中间两联分写景物,细致描摹早春景致。C.《春题湖上》颔联“排”“点”两字最为生动传神,青松千层如山之翠屏,月影如珠点缀湖心。D.这两首诗尾联都是间接抒情,抒发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10.两首诗都描绘了春日西湖美景,都紧扣“早春”着笔,采用大处点染、小处着墨的笔法。请结合具体诗句分别进行分析。11.小武选择《春题湖上》参加“诗意中国”课外古诗文朗诵会,老师建议“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中“抽”“展”二字要重读。请你简要说明这样朗读的理由。(24-25八年级上·福建泉州·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各题。【甲】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乙】秋浦①途中(唐)杜牧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②无?【注]:①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诗人被贬官外放时途经此地。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家乡樊川所在地。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薄暮”交代时间,渲染气氛。“东皋”点明地点,“徙倚”意为徘徊,表明心态。B.甲诗颈联展现了放牛的牧童、猎人骑着骏马回家的安逸场景,表达诗人赏景的欢愉陶醉。C.乙诗首句“萧萧秋雨”和“淅淅溪风”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生动地勾勒出来。D.乙诗前两句写景,视听结合,后两句抒情。可谓笔力奇横,表现了杜牧绝句的擅胜之处。13.同样是写“秋”景,两首诗各表达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24-25八年级上·湖南株洲·期中)阅读下面王维的两首诗,回答后面小题。(甲)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乙)汉江①临泛王维楚塞②三湘③接,荆门九派④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⑤。【注释】①汉江:即汉水。②楚塞:指古代楚国地界。③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④九派:长江干流及其支流的统称。⑤山翁:指晋代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晋书·山简传》说他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好饮,每饮必醉。14.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写了诗人奉使出征,独当重任,到边疆察看,过居延属国的内容。B.(乙)诗尾联通过非常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也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情绪。C.(甲)诗用一“直”一“圆”展现了边塞的壮阔;(乙)诗用一“浮”一“动”渲染了水势的磅礴。D.王维的诗以“诗中有画”著称,这两首诗在意境创造上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15.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一样吗?请具体分析。16.(24-25八年级上·福建厦门·期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甲】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乙】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①。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②。[注]①腐儒:迂腐不明事理的读书人。②“古来”二句意为古人存养老马,不是取它的力,而是用它的智。(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叙事,直扣诗题,写诗人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荆门。B.甲诗颔联描绘两岸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江水向原野奔腾而去的壮阔景色。C.乙诗尾联化用老马识途典故,表达虽年老多病,但还有进取之心和报国之志。D.甲、乙两首诗中,“天镜”“落日”两词都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2)两首诗都通过“云”“月”这两个意象抒情达意,请简要分析两者情感表达的不同之处。(24-25八年级上·福建三明·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甲】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乙】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溪②。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③醉,狂歌五柳④前。[注]①辋川:水名,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②潺溪:水流声。③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这里指裴迪。④五柳:陶渊明。这里是作者自喻。17.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乙诗中“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所呈现的画面。18.两诗都是赠诗,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24-25八年级上·贵州六盘水·期中)【甲】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二)【宋】欧阳修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①酩酊插花归。【乙】丰乐亭游春三首(其三)【宋】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注释】①篮舆:竹轿。19.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前两句写出了春天的美景,后两句借太守插花醉归形象的塑造,侧重写醉春之态。B.乙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写景鲜艳斑斓,抒情含意深厚,情致缠绵,眷恋酣畅。C.甲诗“草惹行襟絮拂衣”中“惹”有招惹之意,写出了春草主动牵惹游人衣襟的样子。D.乙诗作者描绘了早春时节,春光烂漫、草木青翠的特点,写出了作者的插花醉归之态。20.简要分析这两首诗的后两句是如何表达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的?(24-25八年级上·北京海淀·期中)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甲】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乙】战城南杨炯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①,千里暗黄尘。【注】①白日:喻指君主。典出宋玉《九辩》:“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2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通过描写出使塞上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的爱国之情。同时“单车”“征蓬”“归雁”等也传达了内心的忧郁和激愤。B.甲诗尾联既是实写,又暗示了边塞将士紧张的战斗生活,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戍守边关、奋勇杀敌的敬意。C.乙诗以征战者的口吻记述戍边生活,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D.乙诗颔联通过典型景物“幡旗”“甲胄”来描绘战场景象。战旗猎猎,盔甲似鱼鳞,不但写出了军队威武,而且写出了士兵斗志。22.两首诗颈联都描写了边塞景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景色的特点。(24-25八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甲]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乙]仲春郊外①王勃东园垂柳径,西堰落花津。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鸟飞村觉曙,鱼戏水知春。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②?【注】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虢州参军任内(673-674)。诗人恃才做物,被同僚所嫉,春天在郊外踏青,领略春光时有感而作。②嚣尘:喧嚣的尘俗。23.下列对[甲][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首诗都是唐代诗人写的五言律诗,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是对仗句,都押平声韵。B.[甲]诗首联记叙言事,交代出使目的、身份及地点;[乙]诗首联移步换景,描写游览所见仲春景象。C.[甲]诗用“直”“圆”展现了边塞大漠的雄浑壮阔,[乙]诗用“觉”“知”细腻传达出诗人郊外踏春的心理感受。D.两首诗都采用点面结合、俯仰结合的手法描写无处不在的春光,把春意渲染得强烈浓郁。24.两首诗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4-25八年级上·河北保定·期中)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甲】野望 (王绩)东皋薄幕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乙】野望 (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戌,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25.甲诗作者王绩,字 是 (朝代)诗人。)26.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 )A.甲乙两首诗都是律诗,律诗要求颔联颈联对仗,全诗通押一个韵,限平声韵。B.甲诗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C.乙诗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戌”,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D.甲诗尾联用典故含蓄表达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乙诗颈联表明了不能报效朝廷功业未就的遗憾。27.(24-25八年级上·江苏无锡·期中)阅读这首诗,根据要求完成赏析。(甲)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①醉,狂歌五柳②前。(乙)送崔九裴迪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注释】①接舆: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②五柳:陶渊明。(1)甲诗首联中的“转”和“日”字用得甚妙,请你分析一下其妙处。(2)试结合甲乙两首诗的内容概括裴迪的形象。(24-25八年级上·浙江台州·期中)赠王桂阳 小 松[南北朝]吴 均 [唐]杜荀鹤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 自小刺头深草里,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 而今渐觉出蓬蒿。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 时人不识凌云木,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 直待凌云始道高。28.两首诗都描写了松最初“小”,但是终会“ ”的特点。(选用诗中的词填写)29.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请结合诗句作具体赏析。(24-25八年级上·福建龙岩·期中)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甲】时世行唐 杜荀鹤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乙】梁甫行三国魏·曹植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30.上面两首诗都描绘了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甲诗更是从吃“野菜”住“ ”穿“ ”多方面展现他们的艰辛,进而写出了他们艰辛的根源在于“ ”(请用文中的词句回答)31.甲乙两诗都语言质朴,感情真挚。请概括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和抒发情感上有什么共同点?(24-25八年级上·河北唐山·期中)[甲]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乙]东栏梨花苏轼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32.[甲]诗中,诗人移步换景,一步数景,用让人目不暇接的自然风景,来展示西湖初春的 特点,抒发了诗人______的感情。33.[乙]诗以雪喻______,因凭栏所见引发春光易逝、人生短促的深思和感慨。34.[乙]诗描写的景物属于春天的哪个阶段?请说明理由。(24-25八年级上·山东青岛·期中)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南湖早春①白居易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②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萍生。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不道③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注释】①南湖:鄱阳湖分南湖、北湖,自星子县、察子口以南称南湖。元和十年(815)夏,宰相武元衡被人谋杀。忠直的白居易 而上疏,请求朝廷蠌捕凶手,血洗国耻,反被政敌诬为越职言事,于是年秋被远贬江州。②返照:阳光倒影、③不道:不是说。35.以下对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一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交代游踪,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远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B.颈联以“乱花迷眼“浅草没蹄”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初春百花盛放,草木繁茂的景象。C.尾联用“最爱”一词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D.全诗紧扣“早春”着笔,运用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加以描绘,形象鲜活,色彩鲜明,清新自然。36.以下描绘春景的诗歌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崔颢的《黄鹤楼》颈联描绘出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做了铺垫。B.王维的《使至塞上》颈联“诗中有画”把作者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描绘中,再次表现出心中的抑郁悲凉。C.《庭中有奇树》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九首,全诗在写景上层层推进。由树到叶,由叶到花(荣),由花到香。而情感也在写景的过程中不断酝酿升华。D.白居易的《南湖早春》第三、四联写白雁因为被雨淋湿了翅膀而低飞,黄鹂也舌头生涩无法成鸣。整首诗感情基调转向低落。37.《南湖早春》一诗,可从诗中的“ 、 ”等景物的描写中看出早春的季节特点。尾联直接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流露出作者 的情感。(24-25八年级上·河北邢台·期中)【甲】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乙】送柴侍御①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注释】①这是作者被贬龙标尉时写的诗,作者友人柴侍御将要从龙标前往武冈。38.下面对【甲】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语义直白,节奏轻快。前句写不避路途遥远,后句写对游览去处的向往与期待,表达了诗人出蜀入楚时的喜悦与兴奋之情。B.颔联化静为动,气势不凡。前句摹写轻舟直下,群山后退,平野推移的动态; 后句著一“入”字,既写出江水奔腾的气势,也表现了诗人的豪情。C.颈联视角变换,比喻精妙。前句俯视,写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后句仰视,写江面云霞蒸腾,映照的美景宛如海市蜃楼。D.尾联反面立意,物我相融。诗人写故乡水一路送“我”远行,表面写水的深情,意在写人的厚意,由此点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离愁别绪。39.同是送别诗,【甲】【乙】两诗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4-25八年级上·云南昆明·期中)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途中见杏花唐·吴融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注释】①应怜:应当怜惜。②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40.上面两首诗中都出现的情景是( )A.黄莺归巢图 B.红杏爬墙图 C.春色满园图 D.暗香浮动图41.两诗均是写赏春,人物心境却不尽相同。请你参照第一首诗的分析示例,分析第二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示例:第一首诗中诗人轻轻地敲打柴门,柴门却久久不开。满院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伸到墙外来了。表现了诗人的欣喜激动。《16.诗歌鉴赏(对比)》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答案 C A D C B C B1.C【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C.有误,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意思是“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不起”是指因为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而非“战士们连天作战,已经无力击鼓,斗志难振”;故选C。2.A【导语】崔颢《黄鹤楼》缅怀往昔,感慨世事无常,借黄鹤楼景抒发思乡孤寂之情;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通过历史变迁,抒发对国家衰落的忧虑及个人志向难酬的不平,两诗皆以景入情,暗含苍凉与闲愁。【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A.甲诗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的是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看到了晴天下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芳草茂盛的景象,是实写眼前所见之景,而非想象之景,选项“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表述不正确;故选A。3.D【详解】本题考查内容理解。D.《钱塘湖春行》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直接表达了对西湖春景的喜爱之情,不是含蓄委婉地表达;故选D。4.C【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C. “两首诗都采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有误。《钱塘湖春行》写的都是诗人眼前看到的实景,没有采用“虚实相生”手法。《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写诗人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中的景物也都是所见所闻的实景,没有采用“虚实相生”手法。故选C。5.B【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B.甲诗“乱花渐欲迷人眼”中的“乱”描绘出了春花初放、参差不齐、繁多杂乱的样子,而非花开繁盛;乙诗“花开红树乱莺啼”中的“乱”描绘出了黄莺在红树上杂乱鸣叫的景象,突出了声音的杂乱。故选B。6.C【导语】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描绘了西湖早春的生机勃勃,语言浅近自然,展现了春天的活力与美丽。《村夜》则通过白描手法,刻画了乡村夜晚的宁静与清新,月光下的荞麦花如雪,营造出一种恬淡的氛围。两首诗都体现了白居易对自然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详解】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C.“月明荞麦花如雪”意为: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片耀眼的白雪。由此可知,乙诗“月明荞麦花如雪”是描绘月光下荞麦花的洁白,并且根据“霜草苍苍”可知,《村夜》整首诗描写的是秋景。与春花的欣欣向荣无关;故选C。7.B【导语】李白的两首诗都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厚情感。【甲】诗通过描绘渡江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依恋之情;【乙】诗则通过描绘蜀地的险峻与美丽,表达了对友人前途的关切与安慰。两首诗都体现了李白豪放而细腻的风格。【详解】本题考查理解辨析选文内容。B.“化动为静”分析有误。依据【甲】诗中“山随平野尽”句意是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山随平野尽”描绘的是山随着平野的延伸而逐渐消失的动态过程,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体现了景物的动态变化,应该是化静为动;故选B。8.(1)C(2)写诗人登黄鹤楼所见之景,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势茂盛,描绘了一幅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作了铺垫。(3) 思乡 吊古【导语】两首诗皆借景抒情,内容丰富,意境深远。【甲】诗以黄鹤楼为依托,通过物是人非、乡关难觅表达对昔人、故乡的感怀,情景交融,【乙】诗以村行为脉络,描写乡村景色,运用多种感官展现自然之美,平易内敛,意味隽永。【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C.【乙】诗颔联“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意思是山谷间(傍晚)传来各种声音,几座山峰默默地伫立在夕阳下。这句从听觉角度写山谷中传来傍晚的各种声音,从视觉角度写山峰静静地矗立在斜阳之下。这里运用的是化静为动(而非化动为静)的手法,本来山谷是静态的,却写出它发出声音,山峰是静态的,写它们像人一样 “无语立斜阳”,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宁静(而非喧闹);故选C。(2)本题考查句子赏析。“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阳光照耀下的汉水平原(晴川),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得十分茂盛。这两句诗主要是描写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看到的景象。在晴朗天空下,能清楚看到对岸汉阳的树木,排列分明,鹦鹉洲的芳草也长得很茂密。从视觉角度呈现出清晰、开阔的画面,“历历”“萋萋”让景色更鲜活。这种美好的景色与诗人漂泊的现状形成对比,以乐景写哀情,自然地引出后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乡愁,为情感的抒发做了铺垫,使思乡之情更浓烈深沉。(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第一空:【甲】诗(《黄鹤楼》):诗的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意思是暮色渐渐降临,我的家乡在哪儿呢?望着江上的一片烟波浩渺,不由得使人愁绪满怀。这句直接点明了思乡的主题。诗人在傍晚时分,望着江上的烟波浩渺,不禁思索自己的故乡在何处,这种愁绪是浓浓的思乡之愁。而前面所写的黄鹤楼的景色,“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思是晴天里,隔着江水,汉阳城的树木清晰可辨,鹦鹉洲上的芳草长得十分茂盛。这句以乐景衬哀情,更加烘托出诗人在异乡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乙】诗(《村行》:诗的尾联“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意思是为什么在吟诗之后突然感到伤感呢?原来是(眼前的)村边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很像自己的家乡(的景物)。这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惆怅情绪。诗人在骑马穿行山间,欣赏美丽的山村景色时,看到村边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感觉就像自己的家乡,从而引发了思乡之情。前面的诗句对山村景色的描写,“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意思是骑马穿行在山间小路上,菊花刚刚开放,(我)骑着马悠然自得,对山野风光的兴致十分浓厚。众多的山谷在傍晚时分传来各种声音,几座山峰静静地矗立在斜阳之中。棠梨树的叶子掉落,呈现出像胭脂一样的红色,荞麦花开放,像雪一样洁白,并且散发着香气。这几句都是在为这种思乡之情的产生做铺垫,在陶醉于美景的过程中突然触发了对家乡的思念。故填写:思乡。第二空:【甲】诗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意思是过去的仙人已经骑着黄鹤飞走了,这个地方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颔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意思是黄鹤一旦飞走就不再回来,只有白云千年以来依旧在空中悠悠地飘荡着。诗人从黄鹤楼的传说入手。仙人乘黄鹤离去,黄鹤一去不返,只剩下黄鹤楼和千载白云,这种对过去传说的追溯和眼前空荡荡的黄鹤楼的描绘,流露出一种对古人的追念和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黄鹤楼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迹,承载着许多传说和故事,诗人在这里凭吊古人,感叹仙人已去,繁华不再,体现出吊古伤今的情感。诗中通过对黄鹤楼周围的白云悠悠等景象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悠远、空灵的意境。这种意境不仅有对现实的描绘,也包含着对历史和传说的缅怀。在这样的意境中,诗人对过去的追思和对现在的感慨相互交织,更加强化了吊古的情感。故填写:吊古。9.D 10.《春题湖上》前两联整体写群山环绕、湖水平展,青松苍翠,月映湖心,这些都是远观的大处写景;颈联细观农桑,写早稻如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蒲如飘展的裙带,小处着墨。《钱塘湖春行》首联点题,交代游踪,诗人游西湖,从孤山寺北到贾亭西,远眺湖面,勾画了西湖早春的轮廓,这是大处落笔。颔联颈联抓住禽鸟和植物,描摹出春天的勃勃生机和花草欣欣向荣的趋势,这是从小处着墨。 11.“抽”“展”两个字的意思是抽穗、舒展,两句诗写的是早稻犹如一块巨大的绿色的毛毯上绒头,舒展的新蒲像少女身上飘曳的罗裙飘带,重读更能表现诗人在欣赏美景时,更关注农事,运用比喻,把农事诗化了,寄托了诗人对人民的关怀。【导语】《春题湖上》和《钱塘湖春行》都由白居易创作,描绘了西湖的早春景色。《春题湖上》以色彩为主,通过“松排”“月点”等生动的比喻,表现绿意盎然的湖光山色,并表达对杭州的留恋之情。《钱塘湖春行》通过描写黄莺、燕子、花草等早春景物,展现生机勃勃的春天。两首诗都运用了细腻的笔法,从宏观到微观,将春天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流露出诗人对自然和美好生活的热爱。9.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D.《钱塘湖春行》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是直接抒情,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而《春题湖上》尾联“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则是间接抒情,通过“未能抛得”“勾留”等词委婉地表达了对西湖的留恋。该选项中说两首诗尾联都是间接抒情,表述错误。故选D。10.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甲诗:根据首联“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可知,诗人从整体上描绘了西湖春天的景色,将其比作一幅美丽的图画,远处群山环绕,湖水平静地铺展开来,展现了西湖的广阔和整体的春日氛围。根据颔联“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可知,进一步从大处着笔,描写了山上层层叠叠的青松翠绿欲滴,以及月光映照在湖中心如同一颗明珠,通过对山和湖的典型景物描写,突出西湖的美丽。根据颈联“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可知,诗人将视角拉近,从小处着墨,把早稻比作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把新蒲比作青罗裙带,细致地描绘了西湖边的田园风光,体现了早春的特点。乙诗:根据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可知,诗人点明了游览的地点(西湖)和大致方位(孤山寺北、贾亭西)。从大处落笔,描绘了西湖早春时湖水初涨,与云相接的开阔景象,勾勒出西湖的轮廓。根据颔联“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可知,诗人从小处着墨,聚焦于“早莺”和“新燕”这两种春天的代表性动物,通过“几处”“谁家”等词,写出了它们的活动,展现了西湖早春的生机与活力。根据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可知,继续从小处着墨,描写了西湖边纷繁的野花和浅浅的青草,“渐欲”“才能”等词准确地表现了早春花草的生长状态。11.本题考查词句理解与朗读设计。根据颈联“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句意:早稻像是从碧毯上抽出的线头,新蒲像展开的青罗裙带。其中,“抽”意为抽穗,形象地描绘出早稻在田间如从碧毯上抽出线头般生长的姿态;“展”意为舒展,生动展现了新蒲像青罗裙带那样自然舒展的样子。这两个字将早稻与新蒲的形态鲜活地呈现出来,且把农事与西湖美景巧妙融合,诗化了农事,更体现出诗人在欣赏西湖春日美景之时,尤为关注农事,饱含着对人民生活的关怀。所以重读“抽”“展”二字,能更好地突出诗句所蕴含的丰富情感以及独特意境,增强诗句的表现力与感染力。12.B 13.甲诗于萧瑟的秋天景色描写中流露出诗人忧郁惆怅、孤独寂寞之情。乙诗描绘了一幅秋日风雨凄迷的景象,营造了萧瑟凄凉的意境,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贬谪途中的孤寂悲凉。【导语】《野望》通过描绘夕阳西下时的秋景,表达了孤独和惆怅之情。《秋浦途中》则在秋雨和溪风中,引发诗人思乡的惆怅。两首诗都以秋景为背景,王绩的《野望》注重抒发孤独感,而杜牧则融入思乡情怀,情感更为深沉。1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B.甲诗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牧人驱赶着牛犊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的画面,看似安逸,但结合全诗来看,诗人在首联中就透露出了自己的彷徨无依,在尾联中又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没有知音,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的心情。所以颈联实际上是通过这种热闹的场景来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而不是表达诗人赏景的欢愉陶醉。故选B。13.本题考查赏析作者情感。《野望》首联:“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傍晚时分诗人在东皋纵目远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处,“欲何依”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彷徨和迷茫,为全诗定下了惆怅的基调。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的画面,通过“皆”“唯”等词,突出了秋日景色的萧瑟,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颈联:“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写傍晚时分牧人驱赶着牛犊回家,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归来的场景,看似热闹,实则以乐景衬哀情,更显诗人的孤独。尾联:“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人在现实中没有相识之人,无人理解自己,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通过“无相识”“怀采薇”,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孤独寂寞和忧郁惆怅之情。故甲诗通过描写萧瑟的秋天景色,表达了诗人孤独、抑郁、惆怅的情感。《秋浦途中》前两句:“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描绘了一幅秋雨绵绵、山路萧萧,溪风淅淅,蒲草在岸边随风摇曳的秋日风雨凄迷的景象,“萧萧”“淅淅”等叠词的使用,更增添了凄凉之感,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后两句:“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诗人在被贬官外放的途中,看到新到寒沙的大雁,不禁向它们发问,你们来的时候是否经过了我的故乡杜陵呢?通过对大雁的询问,委婉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在贬谪途中的孤寂悲凉之感。故乙诗通过描写秋雨、溪风等景物,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贬谪中的孤独痛苦之情。14.B 15.不一样,甲诗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乙诗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言襄阳风光如此美好,欲留下来与山简共谋一醉,表达了诗人追求美好境界、希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导语】王维的《使至塞上》和《汉江临泛》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壮美景象与个人的内心世界。前者呈现了边塞的苍凉与壮阔,表现诗人的沉思与远行心境;后者通过江山美景传达恬淡与怡然自得之感,展现其热爱自然的情怀。两诗以“诗中有画”的风格传递情感,营造了深邃意境。1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B.有误,(乙)诗尾联“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意思是襄阳的风光的确令人陶醉,我愿在此地酣饮陪伴山翁。这是诗人直抒胸臆,表达对襄阳风物的赞美和热爱,没有非常具体细腻的景物描写;故选B。15.本题考查情感理解。《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奉命赴边疆慰问将士途中创作的记行诗,记述出使塞上的旅程以及旅程中所见的塞外风光。首联交待此行目的和到达地点,诗缘何而作;颔联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地,像北飞的大雁一样进入大漠。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颈联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通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展现了边塞奇异、壮阔之景,境界阔大,气象雄浑,流露出对边塞壮阔之景的赞美、赞叹;尾联写到达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虚写战争已取得胜利,流露出对都护的赞叹。此诗前两联表达了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第三四联写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在《汉江临泛》里,从诗的尾联“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可以看出,诗人描绘了汉江流域壮丽的景色,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在领略这般壮阔的自然风光后,诗人直抒胸臆。他沉醉于襄阳的美好风光,想要留下来与像山翁一样的人畅饮,表达出对美好境界的追求,希望能寄情山水,在这如画的风景中获得内心的宁静与愉悦,展现出的是一种积极、悠然的心境。16.(1)A(2)甲诗抒发了表现出诗人离开家乡、闯荡世界的喜悦之情,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乙诗借片云、孤月抒发了诗人漂泊他乡的孤寂之感(或羁旅之悲),只人尽管处境艰难,却仍忧国忧民(或心系国家)。【导语】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以辽阔的自然景观展现诗人初涉江湖的豪情,同时表达对故乡的深切怀恋。杜甫的《江汉》借“云”“月”映衬一种思归的孤独和壮心未泯的复杂心境,两人皆以自然景物烘托情感,但情感基调和人生处境各异。【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A.“从蜀地乘船远至楚地荆门”有误,根据“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可知,应改为“从荆门到楚国”。故选A。(2)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感情。甲诗“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句意: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诗人渡荆门后,看到眼前壮阔的自然景象,山川、原野、江水以及那如飞天镜般的明月、似海市蜃楼的云霞,展现出一幅宏大且美妙的画面,诗人离开家乡去往更广阔的天地游历,内心满是对外面世界的憧憬与探索的喜悦,同时也流露出对所见自然美景的欣赏与热爱之情。乙诗“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句意:看着远浮天边的片云和孤悬暗夜的明月,我仿佛与云共远、与月同孤。“片云”象征着诗人漂泊不定的身世,如同那片孤云与天共远,流露出诗人的孤独与飘零之感;“永夜月同孤”,漫长的夜晚,只有那一轮孤月相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凄凉。以片云、孤月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孤独、漂泊的氛围,情景交融,展现了诗人身处江汉的孤寂处境和凄凉心境,却仍忧国忧民(或心系国家)。17.黄昏时分,渡口那头的太阳缓缓地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正在一缕缕升起又随风飘散了。 18.《赠从弟》借松柏之刚劲,突出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表明诗人志向之坚贞,对堂弟寄寓了无限期望;《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借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体现诗人恬淡自然的生活情趣或归隐山林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趣或对朋友的真切情谊。【导语】两首诗在主题意境上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寄托与生活态度。《赠从弟》通过描写松树在严寒中的坚韧,传达了对从弟要如松般坚强不屈品格的期望;《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则营造闲适与自然融合的意境,表达对友人的关怀及与之同游自然的闲适之情,透露出诗人在世俗名利外追求隐逸生活的志趣。17.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的能力。“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意思是: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在此基础上抓住“渡头”“落日”“墟里”“孤烟”这些意象加以适当想象描绘即可。示例:渡口那边,落日快要坠入河中,残阳铺在水面上,波光一片;村落里面,人家已经开始烧火做饭,炊烟袅袅升向半空中,悠然直上。18.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情感。甲诗《赠从弟(其二)》结合“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可知,诗中松柏的“本性”是:在风声盛大的谷中,依然刚劲挺拔;在冰霜严酷凄惨的环境下,始终保持端正的姿态,即坚贞不屈、不畏严寒。诗人借松柏的这种坚贞之性,象征和赞颂从弟在恶劣环境中坚守自我、刚正不阿、不随波逐流的品格,同时也表达了诗人自己对高尚人格的追求和坚守。表达了对从弟的鼓励和期望,希望他如松柏一样刚劲正直,经得起人生风霜考验,展现亲情之深厚。乙诗《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是诗人的形象写照。写出了作者归隐于田园享受着隐居的生活,听晚树鸣蝉、看寒山泉水,赏渡头落日、墟里孤烟的安逸和潇洒的闲情逸致。尾联“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运用典故,把裴迪比作接舆,用陶渊明自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同时也借对裴迪的称颂表现自己同样超然物外的心境,刻画出诗人怡然自得于隐居生活的安静闲适、超然物外,饮酒时潇洒狂放隐士的形象。乙诗描绘田园风光和闲适生活,以余晖、孤烟、醉歌等意象展现一种闲适淡泊、追求隐逸的心境,以及诗人与好友相聚的自然欢愉,情感上更加轻松自在。19.D 20.甲诗中借太守插花醉归形象的塑造,侧重写醉春之态;乙诗则通过对天已暮,春将老时,游人不管这些,依旧踏花赏春情况的描写,将诗人对春天的眷恋之情写得缠绵酣畅。【导语】欧阳修的《丰乐亭游春》以清新的笔触展示了春日游玩时的迷人景象。前两首透过云淡、日辉、草色等景物,传达春日的生机与诗人的沉醉。在最后一首诗中,红树青山与游人踏花,则把对春天的眷恋深入描画,把春游的欢愉和惜春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19.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分析。D.结合乙诗“长郊草色绿无涯”“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可知,乙诗描绘的是暮春时的景象,不是“早春”时节;而且乙诗也没有提及插花醉归的情形;故选D。20.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意思是:漫步至小亭前遇到太守,坐着一个小竹轿子半醺半醉的,头上插满了鲜花嘻笑归来。这两句诗描述了作者在游玩过程中偶遇太守的情景。“篮舆酩酊插花归”不仅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太守乘着花篮装饰的小轿子,带着几分醉意悠然归去,间接表达了作者对于春天美好时光的享受与珍惜。“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意思是:游春的人们,兴趣正浓,哪管春天将去。丰乐亭前,人来人往,落花遍地。这两句诗表现了游人们不顾春天即将逝去的事实,仍然频繁地在丰乐亭前来回走动,甚至踏过地上的落花的情景,反映了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并未因季节变化而减少。即使面对即将到来的春末,游人依旧享受着最后的美好时光,表现出诗人对美好事物不愿放手、对春天无限眷恋的情感。21.C 22.甲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放眼望去,广阔无垠的大漠上,远处烽火台一缕孤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者一轮圆圆的落日。此句选取了塞外特有的景物“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描绘了雄浑寥廓、奇特壮丽的塞外风光。乙诗:“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冰冻的水寒冷得使马受了伤,悲凉的北风倍添征人思乡怀归的愁绪,此句抓住冬天的景物“冻水”“悲风”,极言天气之寒,突出了寒冷、萧瑟凄清的边塞景色。【导语】王维的《使至塞上》通过描写出使塞外的壮丽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将边塞的风光呈现得极为壮美,表达了作者心灵深处的旷达,同时蕴含着对将士们的敬意。杨炯的《战城南》则展现了边塞战争的残酷,如“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景象刻画真实,情感沉重,表现出征战者的悲痛与思乡情怀。两首诗都通过独特的手法将边塞景色与情感体验巧妙结合,形成对比鲜明的艺术感染力。2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C.乙诗以征战者的视角来叙述戍边生活的艰辛,但是说它“将战场的血腥与残酷场面写得淋漓尽致”则有些夸大。实际上,诗歌并没有直接描写战斗中的血腥场面,而是更多地表现了战争环境的艰苦和战士们面对困难的坚韧不拔的精神。同时,“读者从诗句里可以感受到将士内心的低落与哀怨”也并非完全准确,尽管诗中确实有表达战士们思乡之情和对战争艰难困苦的感受,但尾联写主人公从内心流露出自豪、自信,充满了胜利的希望,所以诗歌更多的是展现了一种英勇无畏和忠诚报国的精神面貌;故选C。22.本题考查诗句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思是: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这两句诗通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四个意象,勾勒出一幅辽阔壮美的边塞风光图。特别是“孤烟直”和“落日圆”两个细节,前者表现出边塞沙漠特有的景象——直立的烽火或炊烟,后者则是日落时分太阳呈现出的完美圆形,二者共同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辽远的氛围,展现了边塞自然景观的独特魅力:雄浑壮阔,宁静和谐。“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意思是:冽冽寒水冻伤了骏马,凛凛悲风愁杀了征人。这两句诗通过“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等词语,描绘了一幅严冬时节边塞战场的景象。这里的“冻水”指的是冰冻的河流或水源,寒气能伤害马匹;“悲风”则形容冷风凛冽,让人感到忧伤和恐惧。这些描述不仅传达了边塞环境的恶劣,还隐含了战士们在如此条件下作战的艰难和内心的痛苦,渲染了一种悲壮的气氛:寒冷凄凉,悲壮压抑。23.D 24.[甲]:表达了诗人被排挤的孤寂(失意)以及心灵被大漠风光净化后慷慨悲壮、达观的情怀。[乙]:沉醉自然的轻松愉悦(闲适),超尘脱俗、思归田园之情。【导语】[甲]诗《使至塞上》通过描绘塞外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表现了诗人以国家安危为重的使命感和豪情。特别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经典对仗,形象地展示了塞外一望无际的壮阔景象。[乙]诗《仲春郊外》则描绘了仲春时节的静谧美景,表现了诗人因才被嫉的郁闷心情,通过自然美景的对比,流露出内心的淡然与超脱。23.本题考查对诗的理解和赏析。D.[甲]诗提到的“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虽然涉及春天的景象,但主要是为了表达诗人的孤独、漂泊之感和边塞的雄浑壮丽景象,并非为了描写无处不在的春光,把春意渲染得强烈浓郁。故选D。24.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结合重点句子分析。[甲]:“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意思是: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这一句诗人把自己比喻成飘飞的蓬草,离群的大雁。随风而去的“征蓬”和进入胡天的“归雁”,也是远赴边塞的诗人自己的写照;诗人以“征蓬”“雁”自比,也暗含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激愤、抑郁、惆怅之情。“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大漠”和“长河”两个意象,展现了边塞的辽阔与壮美。其中,“大漠”二字突出了沙漠的浩瀚无边,而“孤烟直”则描绘了在这样广袤的沙漠中,一缕孤烟直冲云霄的景象,这种景象在常人看来或许孤独、荒凉,但在诗人眼中,却是一种劲拔、坚毅之美的体现。紧接着的“长河落日圆”则描绘了黄河横贯沙漠,落日时分,落日显得格外圆润、温暖,给人以亲切感,同时也带有一种苍茫之感。这种景象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将诗人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入对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此时诗人的心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面对这样的自然景观,诗人被排挤,本是孤独、寂寞和悲伤的,但在这雄浑的景色中,诗人的情感得到了熏陶、净化、升华,产生了一种豁达情怀,显示出一种超越世俗的豁达与豪情。[乙]:这首诗描写了无处不在春天,处处倾泻出活泼的生机,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抒发了诗人超尘出俗、思归田园的思想感情。首联,描写诗人信步走到东园、走过西堰,发现处处春意盎然。颔联,诗人从时间长、空间广两方面写春光无处不在。颈联,写细小的动态“鸟飞”“鱼戏”,并夹杂了诗人的感受,“觉”“知”传达出诗人面对大好春光时欣喜万分、轻松愉快的心理感受。尾联的意思是刚刚雨过天晴,山村的庭院里哪里会染上世俗尘杂呢?诗人从另一个角度,写刚刚下过春雨,山间的农家小院里幽静而清洁,一点儿也没有被尘俗污染,展现了一幅清幽、优美的田园雨晴图。尾联即景抒怀,抒发了诗人“何处染嚣尘”的出尘脱俗之心态。王勃面对色彩斑斓的春色,看到东园、西堰的花红柳绿,鱼鸟戏春,借“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的明净美景,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长期萌动的超尘出俗、思归田园的心态。25. 无功 唐 26.B【导语】王绩的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流露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孤独感。乙诗《野望》为杜甫所作的五言律诗,诗人通过开阔景象表现思乡情感和对时局萧条的失落与无奈。25.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王绩(585年-644年),字无功,号东皋子,祖籍山西祁县,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大儒王通之弟,中国唐代诗人,隋唐大臣。26.本题考查诗句赏析。B.王绩的《野望》中的颔联、颈联主要以简洁的笔触、白描的手法、质朴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与牧人、猎人的日常活动,呈现的是一种悠闲和闲适的意境,而并非“工笔细描”“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故选B。27.(1)“转”字化静为动,将静态的山写活了,传神地表现出山色的愈来愈深,愈来愈浓;日就是指每天(每日),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表现其始终如一的守恒。(2)(直接概括即可)个性狂放:从“复值接舆醉”看出;热爱自然(厌恶世俗):从“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看出;关心朋友:从裴迪对朋友的劝勉可以看出。【导语】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闲适与隐逸的生活情趣。首联中的“转”和“日”字生动地描绘了山水的动态美,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裴迪的《送崔九》则劝勉友人珍惜山水之美,勿如武陵人般短暂游历。两首诗共同塑造了裴迪热爱自然、追求隐逸的形象,体现了诗人们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功名的淡泊。【详解】(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首联“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写山中秋景。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转”和“日”用得巧妙。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这一“转”字,便描绘出了寒山的颜色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变化的动态过程,将静态的山景写活了,生动地展现了傍晚时分山色越发浓郁苍翠的景象,给人以视觉上的动态美感。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则强调了秋水流动的持续性和始终如一的守恒,天天都在潺潺流淌,描绘出了秋水流动不停歇的状态,既体现了时间的推移,又烘托出了辋川的静谧氛围,以动景衬静景,更显环境的清幽。该句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这两个字的使用,使得诗歌首联便展现出一幅鲜活的山水画卷,为全诗奠定了清新自然、闲适静谧的基调,也表达了诗人对辋川风光的喜爱与陶醉之情。(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可以通过对甲乙两首诗中相关诗句的解读来概括裴迪的形象。 在甲诗中,结合“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一句可知,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佯狂避世的隐士,诗人王维以接舆比裴迪,由此可见裴迪有着狂放不羁的性格特点,如同接舆一般豪放洒脱。 在乙诗中,结合“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一句可知,裴迪认为友人崔九归山后应尽情饱览山川之美,这体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也暗示了他自己对自然的向往与追求,厌恶世俗官场的生活。 在乙诗中,结合“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一句可知,裴迪对崔九进行劝勉,劝其不要像武陵渔人那样,仅在桃源短暂停留,而应该真正地归隐山林,享受自然之美,这充分展现了裴迪对朋友的关心之情。 综上,通过甲乙两首诗的内容,可概括出裴迪具有个性狂放、热爱自然、关心朋友的形象特点。28.数千尺(或凌云) 29.都借松初长时弱小,不被人重视,最后能凌云千尺,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想成就一番事业的抱负。(注意结合原文诗句作答)【导语】这两首诗通过描绘松树从幼小到成长的过程,展现出松树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和最终的高大雄伟,暗喻人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砺,终能成就伟业。吴均强调松在草中崛起,杜荀鹤则以松喻指有凌云之志的奇才,寓意深远而激励人心。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在吴均的《赠王桂阳》中,前几句描述小松生数寸时被草掩盖,弱干纤茎易受摧残,但后两句“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表达出对小松未来能长到数千尺、高耸参天的期望与想象,体现出其终将长大长高的特点。杜荀鹤的《小松》里,开头写小松在深草里,接着“而今渐觉出蓬蒿”表明其在成长,而“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中的“凌云”一词,也预示着小松最终会凌云高耸。所以两首诗都展现出松最初虽小,但终会“数千尺”(或“凌云”)的特性。29.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吴均《赠王桂阳》中,小松起初“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未见笼云心,谁知负霜骨。弱干可摧残,纤茎易陵忽”,它生在草间,干弱茎纤,不被重视甚至遭人轻视,然而诗人坚信它“何当数千尺,为君覆明月”,总有一天会长到数千尺高,这里以小松喻自身,表达自己虽出身低微、当下不被看重,但怀有远大抱负与才能,期待有朝一日能施展才华、成就大业,却因时运未济而被埋没的怀才不遇之感。 杜荀鹤《小松》里,“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描绘小松从小在深草中奋力生长,逐渐崭露头角,可“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人们起初并未发觉它是能凌云的良木,直到它高耸入云才惊叹。诗人借小松的成长经历,表达自己如同小松,年少时虽有才华却未被赏识,只有等自己出人头地、建功立业后才会被人认可,抒发了怀才不遇以及渴望成就事业的情怀。30. 蓬茅 麻苎(衣衫) 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31.白描,都写出了老百姓的困苦不堪的悲惨处境,表现了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导语】两首诗以质朴语言展现古代人民的困苦生活,杜诗通过衣食住的艰难反映赋役压迫的根源,传达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而曹诗则通过描绘边海民众的荒凉生活凸显他们的无奈求生,表达对民生困境的同情之情。3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一二空,“夫因兵死守蓬茅”表明因战乱丈夫死去,女子只能守在简陋的茅草屋中,“蓬茅”体现出居住条件的恶劣。“麻苎衣衫鬓发焦”描绘了百姓穿着粗糙的麻苎衣服,头发枯黄,展现出衣着简陋破旧的艰辛。因此用文中词句作答分别为“蓬茅”和“麻苎(衣衫)”。三空,结合“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可知,即使农田荒废、桑柘废弃,即使躲到深山,百姓依然要缴纳赋税、服徭役,这才是他们生活艰辛的根源所在。用原文语句作答即可。31.本题考查对比阅读。【甲】诗中“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直接描述了一位因战乱失去丈夫的女子,住在蓬茅屋内,穿着麻苎衣衫、头发枯黄的形象,没有华丽的词藻和修饰。“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也是简单直白地呈现百姓吃野菜、烧带叶生柴的艰苦生活场景,运用白描手法生动展现百姓苦难。【乙】诗“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简单勾勒出各地气候不同的大环境。“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直接描绘边海百姓像禽兽一样在山林中生存,住所柴门萧条,有狐兔出没,通过这些质朴的描写,呈现边海民的悲惨生活,也是白描手法。【甲】诗通过对百姓衣食住行艰难的描写,如在田园荒废情况下仍要纳税征苗等,深刻表现出百姓被赋税徭役压迫的惨状,体现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乙】诗作者描绘边海人民如野人般的生活,寄身草野、与狐兔为伴的萧条生活,表达出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处境的同情与怜悯。32.大地一片生机勃勃 喜悦 33.梨花 34.暮春。从颜色看,淡白梨花深青柳叶,言梨花已盛开,柳已老;从情状,柳絮纷飞梨花满城,言春已去,夏将至;诗人以极精工的语言写出了春末夏初的景物特点。【导语】《钱塘湖春行》通过描绘西湖初春迷人的自然风景,表现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与陶醉。诗句层层推进,如步移景换,展现诗人内心的愉悦和对春天的赞美。《东栏梨花》则用梨花喻雪,传达了对景物易逝及人生短暂的惆怅,由春景引发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两首诗一欢一惆,各具千秋。3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和主旨。“几处早莺争暖树”,“早莺”点明了时间是初春,“争暖树”的“争”字,生动地描绘出黄莺们争先恐后地飞向向阳的树枝的情景,它们充满活力,仿佛在争抢着春天里最有利的位置,这一动态描写展现出初春时节万物复苏、生命开始活跃起来的状态。“谁家新燕啄春泥”,“新燕”同样体现出是新到的燕子,“啄春泥”这一动作,细致地刻画了燕子忙碌地衔泥筑巢的样子,燕子是春天的使者,它们开始筑巢意味着春天的到来,也表现出春天充满生机的景象,到处都是生命活动的迹象。“乱花渐欲迷人眼”,“乱花”写出了花朵的繁多,“渐欲”表示逐渐就要,说明花朵还在不断生长、开放,即将呈现出繁花似锦的景象,五颜六色的花朵已经开始让人眼花缭乱,这是春天蓬勃生机的体现,花朵们在初春就迫不及待地绽放自己的美丽。“浅草才能没马蹄”,“浅草”表明草刚刚生长出来,还比较矮小,“才能”表示刚刚能够,小草已经开始生长并且能够没过马蹄,这一描写显示出春天的活力,小草开始覆盖大地,整个西湖充满了生命成长的力量。所以第一空可填:大地一片生机勃勃。诗人描绘了西湖初春的诸多美景,从湖水(“水面初平云脚低”)到禽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再到花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每一处景色都描写得细致入微。他对这些景色的精心描绘,本身就透露出他对西湖初春景色的喜爱。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诗人如同一个细致的观察者,把黄莺和燕子的动态美尽收眼底,这种细致的观察源于对景色的喜爱,如果没有喜爱之情,很难如此精准地捕捉到这些生动的画面。“最爱湖东行不足”这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湖东景色的喜爱之情。“最爱”一词毫不掩饰地表明了诗人的情感倾向,他在西湖边漫步,到了湖东还觉得走不够,沉浸在西湖的美景之中。这种流连忘返的状态,充分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他被西湖初春的景色深深吸引,享受着在西湖边游玩观赏的乐趣。故第二空可填:喜悦。3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在《东栏梨花》中,“梨花淡白柳色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描绘出梨花颜色淡白,盛开时如同雪花一样洁白的景象。梨花的颜色和雪相似,都是白色,这是将梨花比作雪的一个重要依据。“惆怅东栏一株雪”直接把梨花比作雪,这种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梨花盛开时洁白如雪的状态,给读者以直观的视觉感受。3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诗中提到“梨花淡白”,梨花盛开呈现出淡白色,这表明梨花已经完全开放。在春天的进程中,梨花初开时可能是花苞状态,颜色也会相对较深或者未完全显色,而此时的淡白是盛开后的状态,暗示春天已经过了早期阶段。“柳色青”中的“青”字表示柳叶已经是深青色。在春天早期,柳叶刚刚发芽时是嫩黄色或者浅绿色,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变深,变为深青说明柳树已经生长了一段时间,不是初春时的新绿状态,这也体现出春天已经接近尾声。“柳絮飞时花满城”描绘出柳絮在空中飞舞的情景。柳絮是柳树成熟后的产物,只有到了暮春时节,柳树才会产生大量柳絮并随风飘飞,这是暮春特有的景象。梨花满城的景象说明梨花已经大面积开放并且到了盛极将衰的时候。如果是春天早期,梨花不会有如此大规模的开放,往往是逐渐开放的过程,而此时满城梨花的盛景表明春天已经到了后期,即将过渡到夏天。综上所述,从颜色和情状两方面都可以判断出《乙》诗描写的景物属于暮春阶段。35.B 36.B 37. 乱点碎红(山杏开放) 平铺新绿(绿萍新生) 遭贬后衰病不堪,无心赏景的消沉郁闷【导语】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通过描绘湖光山色、莺燕争鸣、花草繁茂的早春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欣赏。诗歌语言清新自然,画面感强,情感真挚。《南湖早春》则在描绘早春景色的同时,因诗人被贬的背景,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乐景衬哀情,情感深沉。35.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诗文内容。B.“初春百花盛放,草木繁茂”分析有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句意是纷乱的花朵渐渐让人眼花缭乱,初生的浅草刚刚没过马蹄。其中“渐欲”和“才能”都表明了花草处于初生阶段,尚未达到盛放和繁茂的程度。此时的景象是花草初生,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而非已经繁茂的状态。故选B。36.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诗文内容。B.王维的《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颈联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意思是大漠中孤独的烽烟笔直升起,漫长的河流映衬着圆圆的落日。这一句表现了边塞的辽阔与壮美,体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表现了开阔、雄浑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对边塞风光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而不是表达内心的抑郁或孤独。故选B。37.本题考查内容分析概括。①空,“乱点碎红山杏发’句意是零星的红色山杏花点缀在山间。依据句意可知,“山杏发”指山杏花刚刚开放,表现出了早春时节花朵初绽的景象。据此,可以概括为“山杏开放”;“碎红”指零星的红色花瓣,说明花开得不多,散乱点缀在山间,符合早春花朵稀疏的特点。据此,可以概括为“乱点碎红”。②空,“平铺新绿水萍生’句意是水面上铺满了新生的绿色浮萍。依据句意可知,“平铺”形容水萍在水面上均匀地展开,“新绿”指水萍刚刚长出的嫩绿色,体现了春天万物复苏的景象。因此,可以概括为“平铺新绿”或“绿萍新生”,反映了早春的季节特征。③空,“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句意是不是说江南的春天不好,而是因为年年衰老多病,心情减退。依据句意可知, 诗人白居易在被贬江州后,虽然身处江南美丽的春景中,但因年纪渐长,身体衰弱,心情也因此受到影响,无法完全享受春天的美好。这种对比手法使得诗中的“乐景”反衬出诗人内心的“哀情”,既对自己境遇的不满和无奈,也流露出一种消沉和郁闷的情感。据此,可以概括为:遭贬后衰病衰落,心情消沉郁闷。38.D 39.甲诗主要表达作者在出蜀远游时对家乡的留恋与不舍。乙诗主要写诗人送别友人的忧伤和对友人的宽慰之情。【导语】李白的《渡荆门送别》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出蜀入楚的喜悦与豪情,尾联寄托对故乡的深情。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则通过自然景象的共通性,表达了对友人离别的淡然与慰藉,两者皆以景抒情,但情感基调不同。3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D.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里并不是在送别友人,而是诗人告别故乡,顺着江水向楚地进发,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说故乡的水依然怜爱自己,一路送自己远行,主要是表达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而不是送别友人时的离愁别绪;故选D。39.本题考查情感理解。在【甲】诗中,从“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可看出情感核心。诗的前几句描绘了出蜀途中的壮阔景色,但尾联笔锋一转,诗人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送自己远行,即便自己已渐行渐远,故乡水依然陪伴,体现出诗人对家乡深深的眷恋。此次远行虽有喜悦,但故乡始终是心中的牵挂,不舍之情在字里行间流淌。【乙】诗首句点明友人的行程路线,“送君不觉有离伤”表面是说没有离伤,但实则有强作宽慰之意。“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诗人以青山可同享云雨、明月可共照两地来宽慰友人,虽分隔两地,但情谊相连,同时也隐含着诗人内心的不舍。自己被贬龙标,与友人分别,其中有忧伤,但更多的是对友人的安慰,希望他不要因离别过于伤怀。40.B 41.第二首诗中,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虽然春色满园,但诗人却因自身的境遇而感到忧愁。诗人可能是在漂泊途中看到红杏,联想到自己的漂泊无依,以及对长安的思念,表现出忧愁、伤感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导语】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和唐代吴融的《途中见杏花》都描绘了红杏出墙的春景。叶诗中,诗人通过红杏出墙表现了对春景的欣喜与渴望,而吴诗则通过墙外红杏和行人的对比,表达了行人对春色的向往及内心的孤寂与惆怅。两首诗均展现了独特的春意与情感。40.本题考查意境。《游园不值》诗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直接描绘了红杏伸出墙头的图景,一枝红杏透过墙头传达出春意盎然的生动景象;《途中见杏花》诗“一枝红杏出墙头”同样展现了杏花探出墙外的情景,属于典型的红杏爬墙图。两首诗中都提到了“红杏出墙”的情景。故选B。41.本题考查分析情感。《途中见杏花》:“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的意思是:一枝淡红的杏花探出墙头,而墙外的行人正伤春惆怅。这句话运用了对比手法,将墙内开得非常灿烂的红杏和墙外愁闷的行人做对比,突出墙外行人满面愁绪。“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句意是:这枝杏花的样子好像跟我一样伤春惆怅,我们哪里禁受得了相逢在这春去匆匆难相留的时节?此时娇嫩欲滴的杏花赋予诗人忧思情怀,诗人借花来感叹美好的事物很容易消逝的伤感。结合“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的意思是,天色已晚,寂静的树林中黄鹂鸟最先归来,春色尚早,杏花在陡峭的春寒中独自绽放,却没有蜂飞蝶舞。诗人把黄莺和蝴蝶进行对比,现在是春寒乍暖,黄莺不畏严寒回到自己的故巢,红杏经过漫长严寒的冬季,在春季绽放自己,而“我”也能像他们那样,经历艰难困境后,锋剑出鞘,昂然地展示自己。结合“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句意是:这时候我更怀念长安的千万株桃浓杏淡,可惜暮色已经笼罩住了夕阳的光辉整个神州一片黯淡。诗人由眼前的杏花联想到往年在京城看到的迷人景色,想到家乡春景更是触景伤情,生出无限怀念与惆怅。 由此可见,全诗由红杏引起的愁思为切入点,抒发了对京都的怀念。结合“示例:第一首诗中诗人轻轻地敲打柴门,柴门却久久不开。满院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伸到墙外来了。表现了诗人的欣喜激动”,可知:组织答案时先分析诗歌的具体内容,再分析诗人的情感。示例:第二首诗人在墙外偶然看到墙内红杏伸出墙头展现其美丽的风姿,自己在独行中看到此花,内心不禁涌现羁旅他乡的漂泊之愁;诗人被眼前美景吸引,这时他不由得想起帝乡长安那些开得娇艳的杏花,他们此时此刻应该也是盛开了,只是现在暮色笼罩,我的归乡无期,心中的惆怅始终难以挥去,借红杏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与羁旅他乡的孤独之情。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