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7.文言文阅读(课内)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一、选择题1.(24-25八年级上·安徽合肥·期中)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虽然 疾:快。B.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响:声响、声音 绝:消失。C.互相轩邈 轩:远。蝉则千转不穷 转:同“啭”,鸟鸣,这里指蝉鸣。D.东皋薄暮望 薄:接近。 经纶世务者 经纶:筹划、治理。二、填空题2.(24-25八年级上·山东烟台·期中)请你帮助小文同学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1)自非亭午夜分 (2)晓雾将歇(3)任意东西 (4)徙倚欲何依三、翻译3.(24-25八年级上·山东烟台·期中)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①属引凄异( ) ②晓雾将歇( ) ③从流飘荡( )④东皋薄暮望( ) ⑤至于夏水襄陵( ) ⑥猛浪若奔( )4.(24-25八年级上·四川攀枝花·期中)将下列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汉语。(1)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与朱元思书》)(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24-25八年级上·湖北武汉·期中)解释下列加点的文言字词。①哀转久绝 ②急湍甚箭③自三峡七百里中 ④自非亭午夜分四、文言文阅读(24-25八年级上·湖南衡阳·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题。三峡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6.下列各项中加线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略无阙处(空隙,缺口) B.飞漱其间(冲荡)C.属引凄异(断断续续) D.良多趣味(甚、很)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8.选出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郦道元,字善长,范阳人,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为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并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B.本文刻画了三峡奇绝美景,两岸高山对峙,崖壁陡峭,江水湍急,险滩密布。C.第三段写春冬之时的景色,从静到动,从详到略。D.本文为总分结构,先写三峡地势高峻绵长,然后分别写各季节的自然美景。(24-25八年级上·四川成都·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属引凄异 属:连接 B.飞漱其间 漱:冲荡C.夕日欲颓 颓:颓废 D.清荣峻茂 荣:茂盛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山川之美 水陆草木之花 B.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富阳至桐庐C.不以疾也 自康乐以来 D.其间千二百里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11.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晚上,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B.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译文: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C.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译文:湍急的江流和箭一样快,汹涌的大浪就像奔腾的骏马。D.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译文: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俗事政务的人,也会流连忘返。12.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三个文段都写到了水的清澈。甲文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乙文写“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丙文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B.三个文段都运用多种手法写景。甲文用夸张的手法写夏水的湍急;乙文正侧结合,写水之清澈;丙文化静为动,极写富春江夹岸高山的千姿百态。C.三个文段都寄情于景。甲文表达作者对三峡美景的沉醉之情;乙文表达既沉醉于山水又有与谢公比肩的得意;丙文则借山水表现淡泊名利之心。D.三个文段都用语精准。甲文“清荣峻茂”一字一景,写出三峡春冬之景趣味良多;乙文“五色交辉”写出山川绚烂多彩;丙文“天下独绝”概写富春江沿岸奇山异水之美。(24-25八年级上·四川自贡·期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朋自远方来 朋:志同道合的人。B.传不习乎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C.三十而立: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乐趣。1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错的一项是( )A.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D.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十二章》内容涉及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修身做人、珍惜时间这四个方面。B.第七则写了学习的三种境界:知之、好之、乐之。其中,以学习为乐趣的人境界最高。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强调的是要善于向周围的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学习。D.“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句中的“择”字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他人身上,只有“择其善”去“其不善”,自己才能有所进步。16.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4-25八年级上·四川达州·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与朱元思书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至于夏水襄陵 襄:冲上、漫上 B.乘奔御风 奔:奔跑C.鸢飞戾天者 戾:至、到达 D.窥谷忘反 反:同“返”,返回1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B.不以疾也 自康乐以来C.春冬之时 何陋之有D.则素湍绿潭 蝉则千转不穷19.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A.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B.层层的悬崖排排的障碍,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自认为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C.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自认为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美好的月亮。D.层层的悬崖排排的障碍,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美好的月亮。20.(24-25八年级上·河北石家庄·期中)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甲】三峡郦道元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与朱元思书吴均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②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1)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B.沿溯阻绝 哀转久绝C.实是欲界之仙都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①略无阙处:②虽乘奔御风:③任意东西:④水皆缥碧:(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素湍绿潭,回清倒影。②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4)比较两篇短文的异同。①两文都写了山和水,突出了山的连绵、高峻和水的 、 等共同特征。②从结构上看,两文都是 结构;两文都写了猿鸣,但写作目的不同。《三峡》通过猿鸣烘托环境的萧瑟凄清,《与朱元思书》则通过猿鸣表现了 的景象。(24-25八年级上·吉林松原·期中)【A】答谢中书书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B】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1.A文作者是 ,B文是苏轼的《 》。22.请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夕日欲颓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3)念无与为乐者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3.请翻译下列句子。(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24.AB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这两篇短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5.A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 ”和“ ”。B文写月的名句“ ”。(24-25八年级上·海南省直辖县级单位·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6.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夕日欲颓(tú) B.与其奇者(yù)C.藻、荇交横(xíng) D.怀民亦未寝(qǐng)2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四时俱备( ) (2)晓雾将歇( )(3)月色入户( ) (4)盖竹柏影也( )28.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9.两文都写到了大自然的美好,但表达的思想感情却各不相同,请说说你的看法。(24-25八年级上·山西忻州·期中)在班级举办的“山川之美”诗文阅读交流会上,彩虹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诗文。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泉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豤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郦道元《三峡》)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节选自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明其义·赏美景】30.花草树木,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吟诵的对象。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1)清荣峻茂(2)夕日欲颓31.景语皆相似,情语大不同。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属引凄异。(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品文赏美景】32.“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郦道元和陶弘景笔下的水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看法。(24-25八年级上·山东临沂·期中)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甲】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节选自《三峡》)【乙】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节选自《与朱元思书》)33.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字。(1)属引凄异 属:(2)晓雾将歇 歇:(3)负势竞上 负:3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负势竞上/横柯上蔽 B.水皆缥碧/皆生寒树C.自康乐以来/自非亭午夜分 D.绝 多生怪柏/猿则百叫无绝3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36.“一切景语皆情语”,三篇文章都写到了猿的叫声,请分别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24-25八年级上·广东茂名·期中)《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3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1)略无阙处( )(2)虽乘奔御风( )(3)属引凄异( )3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3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B.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C.文章用“寒”“肃”“凄”“哀”等词,写出三峡秋季的清幽秀丽。D.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渲染了三峡秋季的凄凉氛围。(24-25八年级上·天津北辰·期中)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40.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儿子女儿)B.撒盐空中差可拟(相比)C.太丘舍去,去后乃至(才)D.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丢下,丢弃)41.下列句子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B.白雪纷纷何所似。C.太丘舍去,去后乃至。D.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42.下列句子中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谢安对侄儿侄女的两个答案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了谢太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B.《陈太丘与友期行》表现出陈元方小小年纪就明白事理、聪敏过人,同时从另一个侧面告诉人们做事要讲诚信,讲礼貌。C.友人由“惭愧”转“发怒”,说明友人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对自己的言行感到后悔。“入门不顾”显示出元方率真正直的个性。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24-25八年级上·山西大同·期中)班级开展“品山水之美”主题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面小题。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43.字里有乾坤。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1)沿溯阻绝 溯: (2)晓雾将歇 歇:44.句中有深意。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45.《三峡》中的“高猿长啸”与《答谢中书书》中的“猿鸟乱鸣”都写到了“猿鸣”,请结合选文内容,分析两文中的“猿鸣”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船官浦东即黄鹄山,林涧甚美。山下谓之黄鹄岸,岸下有湾,为黄鹄湾。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依山傍江,开势明远①,凭墉藉阻②,高观③枕流④。上则(1)______,下则(2)______,实舟人之所艰也。(节选自郦道元《水经注》,有删改)【注释】①开势明远:地势开阔辽远。②凭墉(yōng)藉阻:凭借着坚城和天险。③高观:瞻望高远。④枕流:临近水流。46.请根据文意,把下面两句话填入选文相应的空缺处。(只填选项)A.激浪崎岖 B.游目流川47.选文中所写的水流特点与《三峡》中哪个季节的水流特点最为相似?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17.文言文阅读(课内)》参考答案题号 1答案 D1.D【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句意: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虽:即使。B.句意: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停止。响:回响。C.句意: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轩,向高处伸展。故选D。2. 如果 消散 向东 徘徊【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1)“自非亭午夜分”句意: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自:如果。(2)“晓雾将歇”句意:清晨的雾气将要消散。歇:消散。(3)“任意东西”句意:(船)随意地向东或向西漂流。东:向东。(4)“徙倚欲何依”句意:(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处。徙倚:徘徊。3. 连接 消散 顺着 接近 冲上、漫上 飞奔的马【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属,连接。(2)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歇,消散。(3)句意:(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从,顺着。(4)句意: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薄,接近。(5)句意: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襄,冲上、漫上。(6)句意:汹涌的浪涛像飞奔的马。奔,飞奔的马。4.(1)山峦争着向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2)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3)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详解】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争:争着。高:向高处。指:指向。直:笔直。千百:成百上千。峰:山峰。(2)得志:实现志向。与:和。民:百姓。由:遵循。之:代指正道。道:道路,这里指自己的原则。(3)征:征验,表现。色:脸色。发:显露,流露。声:声音,这里指言语。后:之后。喻:了解,明白。5. 消失 超过 于,“在”的意思 如果【详解】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绝:消失。(2)句意: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甚:超过。(3)句意:在七百里三峡当中。自:于,“在”的意思(4)句意: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自:如果。6.C 7.(1)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 8.C【导语】郦道元《三峡》虽为地理散文,却兼具科学精准与文学妙趣。开篇以“七百里”“略无阙处”勾勒三峡雄阔轮廓,“隐天蔽日”尽显山势巍峨。后按四季分层,夏水“襄陵阻绝”“乘奔御风”状其湍急,春冬“素湍绿潭”“清荣峻茂”绘其清幽,秋景“高猿长啸”“哀转久绝”传其凄清,动静相衬,声色交融。末引渔歌点睛,既补实景,又添苍凉意韵,寥寥百余字,将三峡四时之美凝于笔端,堪称山水散文典范。6.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C.句意:声音持续不断。属引:连续不断;故选C。7.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2)至于:到了……的时候;襄:漫上;沿溯:沿,指顺流而下。溯,指逆流而上;阻绝:指被阻断,无法通行。8.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内容理解辨析。C.第③段描写春冬之时的景色:“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景物的影子),先写动态的“素湍”“回清”,再写静态的“绿潭”“倒影”,是从动到静,而非“从静到动”;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在七百里的三峡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中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肃杀凄寒,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停止。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9.C 10.A 11.C 12.B【导语】这三篇文言文都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奇特。甲文通过描写三峡的险峻与壮美,展现了自然的神秘与力量;乙文则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川的美丽,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丙文通过描绘富春江的奇山异水,表现了对自然的陶醉与对世俗事务的淡泊。三篇文章都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细致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与赞美之情。9.本题考查文言词语。C.句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颓,坠落。故选C。1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相同,均为助词,的;B.介词,在/介词,从;C.动词,认为/介词,表示时间界限;D.代词,这/代词,它的;故选A。11.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C.有误,该句重点词语:急,迅速,又快又猛;湍,水势急速;甚箭,“甚于箭”,比箭还快;若,好像;奔,动词活用作名词,文中指飞奔的骏马。正确翻译: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好像飞奔的骏马;故选C。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B.有误,乙文并非正侧结合写水之清澈,而是直接描绘水的清澈,通过“清流见底”一句直接展现,没有侧面烘托。丙文动静结合,极写富春江夹岸高山的千姿百态;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甲】在七百里的三峡之间,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午夜,就看不见太阳或月亮。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中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趣味无穷。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肃杀凄寒,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停止。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乙】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确实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异的山水景色了。【丙】烟雾都消散尽净,天空和群山融为一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水都是浅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好像飞奔的骏马。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一看便让人心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千百座山峰。山间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国家大事的人,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间也昏暗如黄昏;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13.D 14.A 15.D 16.(1)只是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惑,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2)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导语】这篇文选节选自《论语》,集中体现了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修养和人生体悟的核心思想。内容涵盖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做人处事的原则以及对修身自省的深刻认识,如“学而时习”“吾日三省”“三人行”等经典论述,发人深省。文章语言简练、哲理深邃,突出了儒家思想的智慧之美,既表达了对修养与学习的重视,又透露出对真理和道德的执着追求,启示后人不断学习与反思。1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D.句意: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乐:意动用法,即“以……为乐”。故选D。14.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节奏。A.句意: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为人”“与朋友”介词短语,做状语,分别修饰“谋”和“交”,语意完整,中间不断开,分别在“谋”和“交”后面断句,故节奏划分为: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故选A。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D.“学习的关键在他人身上”错误,结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可知,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一句中的“择”字的作用非常重要,它说明了学习的关键在于自己,而非“他人”。故选D。16.本题考查句子翻译。(1)罔:迷惑;则:就;殆:疑惑。(2)义:正当;于:对、对于;如:像。【点睛】参考译文: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品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17.B 18.D 19.A【导语】这两篇文言文描绘了不同的自然景观,展现了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受。甲文《三峡》通过描写三峡的险峻和壮丽,表现出自然的雄伟和神秘,尤其是猿啸声引发的情感共鸣。乙文《与朱元思书》则描绘了富春江的秀丽风光,展现了水的清澈和山的奇特,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事务的超脱。两篇文章都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传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1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B.句意为: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故选B。18.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A.介词,在/介词,从;B.动词,认为/连词,与“来”连用,表示从过去某个时候起始到现在;C.结构助词,的/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D.均为连词,就;故选D。19.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有:叠嶂:排排的峭壁;自非:如果不是;曦月:太阳和月亮。句意为: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故选A。【点睛】参考译文: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如果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断,无法通行。有时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乘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峻,草盛,确实趣味无穷。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之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凄凉得令人眼泪打湿衣裳。”乙:没有一丝风,烟雾也都消散干净,天空和群山是一样的颜色。我乘船随着江流漂荡,任凭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时而向东,时而向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独异,天下独一无二。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一直看下去,可以看见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像飞奔的骏马。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木,让人心生寒意,山峦凭借着(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相互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的山峰。泉水冲击着石头,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猴的叫声也长久没有消失。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露出阳光。20.(1)C(2) 同“缺”,空隙、缺口。 这里指飞奔的马。 向东。 浅青色。(3)①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②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4) 湍急 清澈 总分 山中充满生机(或欢快热闹)【导语】【甲】文通过描绘三峡的自然景象展现其壮丽与险峻,以四季变化为主线,突出三峡的独特魅力。开篇点明两岸山峦重叠、遮天蔽日的特点,营造出幽深神秘的意境。描绘夏季水势汹涌、航行快速,展现自然的壮丽和险峻。以春冬时宁静优美的景色对比夏季的险恶,体现季节的变化。秋季的猿鸣则烘托出凄凉、孤寂的环境特点。【乙】文通过描写自富阳至桐庐之间的山水美景,揭示了自然的清新恬静之美。吴均的笔触轻盈流畅,勾勒出流水和高山的和谐美,描摹“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的景致,语言简练而充满诗意。文中引用“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意在写出自然的宁静对人的身心安慰,表现了置身自然能使人忘却尘世烦忧的惬意。整体风格清新淡雅,充满悠闲意趣。【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连词,如果/介词,从;B.动词,断绝/动词,消失;C.结构助词,的/结构助词,的;D.动词,向上/名词作状语,在上面。故选C。(2)本题考查词语解释。①句意: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②句意: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奔:这里指飞奔的马。③句意: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东:向东。④句意:江水都是浅青色。缥碧:浅青色。(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重点词语有:①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绿潭:碧绿的清潭;回清:回旋的清波;倒影: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②戾:至、到达;望:看;峰:山峰;息心:指平息名利之心;经纶世务:治理国家大事;经纶:筹划、治理;者:……的人;反:同“返”,返回。(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①对于两文写山水特征的比较,需要从文中找出描写山水的关键语句进行概括提炼。《三峡》里第②段提到“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体现了水势浩大、水流湍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更是通过对比突出水的流速之快;第③段“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则展现了水清澈的特点。《与朱元思书》第②段中“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直观地表现了水的清澈见底;“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又突出了水的湍急汹涌。所以共同特征是湍急、清澈。②结构方面:《三峡》第①段总写三峡的整体地貌“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然后第②段写夏水特点,第③段写春冬之景,第④段写秋景,按照季节顺序分写不同时节三峡的景色特点;《与朱元思书》第①段先总述“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接着第②③段分写水的特点和山的形态等,所以二者都是总分结构。猿鸣写作目的方面:《三峡》第④段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等描写猿鸣的语句,所处的环境多是秋季的萧瑟、冷清氛围,通过猿鸣进一步烘托出这种凄凉、孤寂的环境特点;而《与朱元思书》第③段中“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周围的泉水激石声、好鸟相鸣声等共同构成了山林中热闹、富有生机的声音景象,展现出山林充满活力的一面,写作目的截然不同。【点睛】参考译文:【甲】文: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倒影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就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拉长声音鸣叫,声音连续不断,显得非常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渔民的歌谣中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文: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飘荡,任凭船随意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奇异的山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江水都是浅青色,千丈深的地方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汹涌的浪涛像飞奔的马。江两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无数的山峰。(山间的)泉水冲击着岩石,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互相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长久不断地鸣叫,猿不停地啼叫着。那些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治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昏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还能见到阳光。21. 陶弘景 记承天寺夜游 22. 坠落,落下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之意 考虑,想到 只是 23.(1)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2)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24.《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情。《记承天寺夜游》则写出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 25. 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导语】《答谢中书书》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山川之美,展现了自然风光的壮丽与和谐,情感真挚,意境高远,令人向往。《记承天寺夜游》则通过月夜寻友的小事,以闲淡的笔墨勾勒出宁静幽远的月夜美景,表达了作者旷达的心境与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两文皆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语言精炼,意境深远,各具特色,均为古代散文中的佳作。2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文学家陶弘景写给朋友谢中书的一封书信。文章以感慨发端,言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思想。结合B文中“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可知,出自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文章对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被贬黄州的一个生活片段,也体现了他与张怀民的深厚友谊以及对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同时表达了他壮志难酬的苦闷及自我排遣,表现了他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2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1)句意为: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颓:坠落,落下。(2)句意为: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异的山水景色了。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之意。(3)句意为: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念:考虑,想到。(4)句意为: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但:只是。2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1)句重点词语: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2)句重点词语:亦,也; 寝,睡,卧; 相与步于中庭,(我们)一同在庭院中散步;相与,共同、一起;步,散步。24.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意。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的语句分析。甲文《答谢中书书》前半部分描写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最后发出“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叹,表达了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文,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虽感慨身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表达了作者旷达乐观的胸怀。2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文中,结合“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可知,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猿鸟乱鸣”和“沉鳞竞跃”。前者描绘了清晨猿鸟齐鸣的生动场景,后者则展现了夕阳下鱼儿竞相跃出水面的活泼景象,两者都赋予自然景观以勃勃生机。B文中,结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可知,写月的名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此句以积水喻月光,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清澈明亮,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幽远的月夜氛围。据此作答即可。【点睛】参考译文: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确实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异的山水景色了。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解衣入睡,恰好看到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我们)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柏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26.B 27. 全,都 消散 门 大概是 28.(1)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2)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29.甲文表达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乙文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导语】甲文出自南朝谢灵运,描绘山川美景,突出自然的壮美与仙境般的感受,表达了对自然奇观的赞美及个人的游赏之乐。乙文出自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借月下庭院之景,抒发闲适心境和与志同道合者共赏美景的愉悦。两文都通过细腻的描绘表现自然之美,但甲文侧重于千古胜景的宏伟与超脱,乙文则透过日常景致传递出淡泊和怡然的哲思。两者皆展现出作者不同的精神追求与艺术欣赏。26.本题考查字音。A.颓(tú)——tuí;C.荇(xíng)——xìng;D.寝(qǐng )——qǐn;故选B。2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四季的景色都具备,一年四季都有良好的自然景色;俱:全、都; (2)句意:早晨的雾气将要晓雾将消散:歇:消散;(3)句意:月光从门中照入房内;户:门; (4)句意:大概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吧。盖:大概是。2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答题时先要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然后初步翻译,再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调整,做到文从字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1)夕日:夕阳;欲:将要;颓:太阳落山;沉鳞:水中潜游的鱼儿;竞:争相;跃:跃出水面;(2)念:想到;游乐者:共同游乐的人;遂:于是;寻:找寻。29.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分析情感。结合甲文中“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可知,作者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山川的壮丽景色,展现出一幅幅色彩斑斓、动静相宜的山水画卷。从高峰入云到清流见底,从两岸石壁的五色交辉到青林翠竹的四时俱备,再到猿鸟乱鸣、沉鳞竞跃的生动场景,无不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勃勃生机和无穷魅力。作者沉醉于这山水之间,流连忘返,并自认为是“欲界之仙都”,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结合乙文中“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内容可知,本文展现了作者微妙而复杂的情感。在元丰六年的一个夜晚,作者解衣欲睡时,被月色所吸引,欣然起行,并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一同赏月。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的景象,让作者和怀民陶醉其中。然而,在这美好的月色下,作者却发出了“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感慨。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赞美,又透露出他因贬谪而感到的悲凉和无奈。他深知自己身处逆境,但仍能保持乐观的心态,与好友一同赏月、漫步,享受着难得的悠闲时光。这种在逆境中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灵慰藉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坚韧与豁达。据此概括作答。【点睛】译文:【甲】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赏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的景色都存在。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30. 茂盛 坠落 31. (猿的叫声)接连不断,凄惨悲凉。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32.示例:郦道元笔下的水,不同季节呈现不同的特点:夏水湍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潭深水碧,优美沉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秋水清寒肃杀,“林寒涧肃”。陶弘景笔下,水“清流见底”,水中“沉鳞竞跃”,明净清澈、生机盎然。【导语】这两篇文章通过对自然景观的详细刻画,表达了古人对山川美景的热爱与赞美。郦道元的《三峡》描绘了三峡的险峻与壮美,强调其险峻地势和飞速水流,以及猿声的凄清,表现了自然的神秘与悲壮气氛。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则突出山川的仙境之美,通过对山水明净、色彩斑斓的描绘,传达出一种人间仙境般的宁静与和谐美,表达了对自然奇景的由衷赞叹。30.本题考查词语解释。(1)句意: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荣:茂盛。(2)句意:夕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31.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属:连接;引:延长;凄异:凄惨悲凉;(2)晓:早晨;将:将要;歇:消散。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郦道元笔下的水: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中,通过与飞奔的马和风对比,体现夏水速度之快,像“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还展现出夏季水势浩大,能阻断航道,可见夏水湍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里,“绿潭”体现水的碧绿深邃,“回清倒影”描绘了清波回旋、倒映景物的样子,呈现出春冬之水的沉静优美。“林寒涧肃”,从树林和山涧的清冷寂静,可侧面感受秋水的清寒,有一种肃杀的氛围。陶弘景笔下的水“清流见底”直接体现水的明净清澈,“沉鳞竞跃”通过鱼儿跃出水面,表现出水中充满生机。【点睛】参考译文:甲: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片清寒肃杀。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五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跃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33. 连接 消散 凭借 34.B 35.(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和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2)那些极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这(雄奇的)山峰就会平息名利之心;那些治理国家大事的人看到这(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36.甲文通过猿鸣渲染三峡秋天萧瑟凄凉(悲凉或凄清)的气氛;突出三峡山高岭连的特点。乙文通过猿鸣渲染清晨山林生机勃勃的热闹气氛,充满生机与活力。丙文通过猿鸣反衬富春江环境的幽静、和谐。(回答表现出富春江的生机也对)【导语】文本由古代文言文选段《三峡》《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组成,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自然景观描写技艺。通过对春冬、三峡和山水的刻画,生动展现了山川河流的壮美与神秘。猿啼声在各段落中具有不同的情感渲染作用,或突显三峡之哀婉,或映出山水之静谧,表达对自然景色的惊叹与依恋。高古雅致的语言不仅表现出景物的多姿多彩,还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33.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1)句意: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属:连接。(2)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3)句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负:凭借。34.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辨析。A.动词,向上(生长)/方位名词作状语,在上面;B.副词,都/副词,都;C.介词,从/连词,如果;D.形容词,极高的/动词,停止;故选B。3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重点字词有:(1)歇,消散;乱,此起彼伏;颓,坠落;沉鳞,潜游在水中的鱼;竞,争着;跃,跳跃。(2)鸢,这里比喻极力追求名利的人;戾,至、到达;息,平息;经纶,筹划、治理;世务,政务;窥,看;反,同“返”,返回。36.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作用分析。根据甲文“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可知,在描写三峡秋景时,呈现出林寒涧肃的清冷之景,此时高猿长啸,声音属引凄异,在空谷中传响且哀转久绝,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同时以猿声能在山谷间久久回荡,也侧面突出了三峡山高岭连的特点,让人感受到三峡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秋日的凄清气氛。根据乙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可知,在清晨之时,雾气将要消散,猿鸟乱鸣,展现出一片热闹之景,众多动物的鸣叫让山林充满生机,与后文描绘的整个山川景色共同营造出如仙境般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氛围,猿鸣在这里起到了渲染清晨山林生机勃勃、热闹非凡气氛的作用。根据丙文“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可知,文中先写了泉水冲击石头的泠泠声、鸟儿相互和鸣的嘤嘤声以及蝉长久不断的鸣叫声,本就是一片和谐之声,而猿叫也在此间百叫无绝,众多声音交织,更衬托出富春江周边环境整体的幽静、和谐,以有声衬无声,通过猿鸣反衬出环境的清幽之态。【点睛】参考译文:【甲】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映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丙】水都是青白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密而绿的树,高山凭依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无数山峰。泉水拍打在山石上,发出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鸣叫,猿猴千百遍地啼叫不绝。像鸢鸟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会平静下来;忙于治理社会事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横斜的树木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好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时可以见到阳光。37. 阙:同“缺”,空隙、缺口 奔:飞奔的马。 引:延长。 38.(1)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的时候,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2)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39.C【导语】《三峡》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以简练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三峡的自然景观。文章结构清晰,先写崇山峻岭,再言汹涌水势,展现了三峡的雄伟壮丽。作者通过夏季水势浩荡、春冬素湍绿潭、秋季猿啸悲凉等时序描写,突出三峡不同季节的景色变化,展现其独特的自然魅力。末尾引用渔歌,增添了凄婉氛围,使得情景交融,将三峡之美与神韵传达得淋漓尽致。37.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1)句意: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阙:同“缺”,空隙、缺口。(2)句意: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奔:飞奔的马。(3)句意:声音连续不断。引:延长。38.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自非:如果不是;亭午:正午;夜分:指半夜;曦:日光,这里指太阳。(2)荣,茂盛;良,甚、很。3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C.有误,在文中描写三峡秋季景色时,作者使用了“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等语句。“寒”字描绘了树林给人的感觉,带有一种清冷之意;“肃”字体现了山涧的寂静和萧瑟;“凄”和“哀”主要是用来形容猿猴的叫声,这种叫声在空谷中回荡,更增添了一种哀伤、悲凉的氛围。作者通过一系列带有凄凉、肃杀感觉的词语,展现的是秋季三峡的萧瑟、冷清和哀伤的氛围。并非“写出三峡秋季的清幽秀丽”;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在七百里三峡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一点也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阳;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绿色的潭水中有倒影着的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在秋天)每到天刚放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之中一片清寒肃杀。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啼叫,声音连续不断,凄惨悲凉。空旷的山谷中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凉婉转,很久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民们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40.A 41.C 42.C【导语】这两篇短文分别出自《世说新语》,通过简短而生动的故事情节,揭示了古代士族子弟的聪慧与机智。《咏雪》通过对比谢安侄子与侄女的回答,展示了谢家子弟的才情和对文学审美的独特视角,尤其是通过谢道韫答辞的巧思表达。《陈太丘与友期》则通过小元方与父亲友人的对话,表现了元方的机智、明理,同时传达了诚信和礼仪的重要性。这两篇故事皆以小见大,反映了古时家庭教育的文化素养。40.本题考查实词含义。A.句意:和子侄辈的人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儿女,子女,泛指家里的小辈,包括侄儿侄女故选A。41.本题考查文言句式。C.“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句意:陈太丘丢下(友人)而离开,(陈太丘)离开以后(友人)才到。这句话完整表述应该是“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故选C。42.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C.根据“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可知,友人先是发怒,之后在元方有理有据地反驳“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后,友人才感到惭愧,所以是由“发怒”转“惭愧”,而不是由“惭愧”转“发怒”。本项“友人由‘惭愧’转‘发怒’”有误;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咏雪》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盐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飞起。”太傅大笑起来,很是高兴。(谢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时分。过了正午(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便丢下(他)而离开,(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仅七岁,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正午时分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43. 逆流而上 消散 44. 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45.示例:《三峡》中的“猿鸣”渲染了三峡秋天萧瑟、凄凉的气氛;《答谢中书书》中的“猿鸣”渲染了清晨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热闹气氛。 46.(1)B (2)A 47.示例:与《三峡》中夏季的水流特点最为相似。《三峡》中以“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夏水的湍急迅猛;选文以“激浪崎岖”及船夫驾船航行困难表现水流的湍急汹涌。【导语】《三峡》和《答谢中书书》均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自然山水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壮丽山川的热爱之情。郦道元着重刻画三峡的自然险峻与四季山水的变化,通过描写夏水的湍急、猿啸的凄异,展现出江流磅礴之势和人文苍凉之美;陶弘景则从静态的美学角度展现山水之神韵,以山川的静谧、安逸抒发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两篇文字通过不同的风格,不仅记录自然奇景,也传达了深刻的人文情怀。43.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1)句意: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溯,逆流而上。(2)句意: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歇,消散。44.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虽,即使;奔,指飞奔的马;御,驾驭,驾着;疾,快,迅速。(2)自,从,自从;未复,不再,再也没有;与,欣赏、领悟;奇,奇丽的景色。45.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三峡》“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凄异、哀转的猿鸣,与周围林寒涧肃的环境相呼应,更加凸显出三峡秋天那种萧瑟、凄凉的氛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秋天三峡的冷清与哀伤。《答谢中书书》“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此时的画面是清晨时分,雾气渐散,新的一天开始,猿鸟的鸣叫展现出一种热闹、活跃的状态,和周围的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石壁交辉以及青林翠竹等美好景致相融合,共同渲染出清晨时分山川之间充满生机与活力、热闹欢快的气氛,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46.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1)结合前文“依山傍江,开势明远,凭墉藉阻,高观枕流”可知,展现的是一种地势开阔且可凭高远望又临近水流的景象。从所处的位置以及整体营造的那种可以凭高远望的情境来说,填入“游目流川”更为合适,站在高处向远处眺望,目光随着山川河流移动,能够契合“高观”以及地势开阔可望远的状态,让人联想到站在高处极目远眺山川河流的画面。故选B。(2)根据后文“实舟人之所艰也”可知,这是船夫们感到艰难的地方。结合常理,在下方临近水流之处,水流往往会比较湍急、有很多崎岖之处,才会导致船夫行船艰难,“激浪崎岖”恰好符合下方水流的这种汹涌难行的特点。故选A。4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三峡》“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从航道都无法通行这一情况能看出江水上涨后水势浩大,阻断了正常通航道路,可见水流之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与飞奔的马和疾风作比较,形象地突出了夏季水流迅猛湍急的特点。选文中的“激浪崎岖”,直接描述了水流是有着激浪的,也就是浪涛汹涌,道路崎岖意味着水流的状况复杂,给船夫行船造成很大困难,侧面烘托出水流湍急汹涌的状态。所以,选文所写水流特点与《三峡》中夏季水流湍急迅猛、汹涌澎湃的特点最为相似。【点睛】参考译文:《三峡》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候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达江陵,这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在春、冬两个季节的时候,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中有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里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间飞速地往下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的确有很多趣味。(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凉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夫们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答谢中书书》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水经注》船行到官浦东面就是黄鹄山,山林与山涧景色十分优美。山下的地方被称作黄鹄岸,岸下有一处水湾,叫做黄鹄湾。黄鹄山朝着东北方向与夏口城相对,依靠着高山,紧傍着长江,地势开阔辽远,凭借着坚城和天险,站在高处可以临近水流瞻望高远。在山上则可以放眼眺望山川河流,在山下则是激浪汹涌、道路崎岖,这确实是船夫们感到艰难的地方。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