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试卷 中职教材解析与训练.语文职业模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考模拟试卷 中职教材解析与训练.语文职业模块

资源简介

第二部分知识点,考点精练
15.下列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18.下列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A.夜雪初霁,荠麦弭望。
A.二十四桥仍在,泊心荡,冷月无声。
B.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千古凭高对此,慢嗟荣辱。
C.楼船夜雪瓜州度,铁马秋风大散关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
D.彩舟云澹,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秋节!
16.下列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D.纵豆寇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A.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19.下列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B.小楫轻舟,梦入芙蓉铺。
A.此去经年,应是良宸好景虚设。
C.惭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需惊。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惨月。
C.都门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摧发
17.下列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D.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A.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
20.下列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相续。
A.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B.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疑噎
B.归帆去绰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C.出师一表真明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C.缪沉香,消辱暑。
D.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D.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哀草凝绿。
二、高考模拟试卷
高考模拟试卷(一)
姓名:
班级:
一、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分)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
A.秸秆雏形憧憬念滋在滋
项是()
B.犹豫答辨延续跌宕起伏
A.闽宁(min)
部署(shǔ)
C.严酷深蕴楷模史无前例
东麓(Iù)
鳞次栉比(jié)
D.物候循环羱羊兴高彩烈
B.撰写(zhuàn)
奇葩(pā)
3.下列作家、作品、体裁判断正确的一
朔风(sù)
戛然而止(gā)
项是(
C.沼泽(zhǎo)
演绎(yi)
A.叶雨婷—《“探界者”钟扬》一人
矗立(chù)
铮铮誓言(zheng》
物通讯
D.地壳(ké)
花卉(hui)
B.汪曾祺—《鉴赏家》—散文
瀛洲(ying)
相得益彰(zhang)
C.宛敏渭
《统筹方法》—说明文
·105·
中职教材解析与训练语文职业模块
D.周立明一《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
7.下列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候》—议论文
A.读罢《雷锋的故事》,我仿佛又回到了
4.下列句子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苦难的过去。(比喻)
A.时值初春,万物复苏。
B.敌人张牙舞爪地朝我们扑来。(拟物)
B.思人已去,风范长存。
C.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借喻)
C.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珂人。
D.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
D.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借代)
5.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8.下面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恰当的
项是(
A.这一路走来,我虽没有惊天动地的事
A.樊锦诗,致力于守护莫高窟,曾被授
业,但毕竟追求过、奋斗过,因此我不但问心
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
无愧,而且感到获益匪浅。
B.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语言,
B.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
三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完整的
络的害处,列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
小说世界
业的例子。
C.《品质》是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写的
C.人说土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今日女儿
一篇短篇小说
读书面之广竞超过了我,简直是天生丽质,
D.华罗庚是我国现代著名数学家,在数
才华出众。
学理论的研究上作出了许多贡献,在国际上
D.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
有一定的影响
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9.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一项是()
A.熟悉王小明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
A.我们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只从一
不像在荧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外向、不拘小
个方向考虑问题,路子越走越窄。换个角度
节的人。
想一想,或许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B.在第三次家长委员会全体会议上,三
B.随着刘翔的夺冠,全场爆发出了经久
位学生的家长先后发言,对学校的发展提出
不息的掌声,同声呼喊着同一个名字:刘翔!
了非常有益的建议。
C.他在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
C.国内首条采用3D人脸识别闸机的地
“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
铁线路开启商业运营,这将大幅提高地铁运
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
营效率。
奇观。”
D.花与叶的生长先后并不同,有些花木
D.今天,无偿献血成为杭城一道亮丽的
是先长叶再开花,有些是先开花再长叶,木
风景。在武林门献血点,五名三、四十岁的
棉则不然。
公安干警分别献出200毫升鲜血。
·106·答案与解析
第一部分
知识点、考点归纳与训练
考点3.默写
第一单元
1.B【解析】B.巡天遥看一千河。

七律二首送瘟神
2.D【解析】D.地动三河铁臂摇。
考点4.修辞
【知识巩固】
一、填空题
1.A【解析】A项使用了比喻,拟人和对偶的修辞。
1.旭华矢萧瘟枉遥翻
A项中用“红雨”比喻落花缤纷的景象。“随心”
“着意”赋予了“红雨”“青山”人的情感和意识。
2.毛泽东七律·长征
诗句在词性、结构等方面两两相对,句式整齐,音
3.旧社会给劳动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二、选择题
韵和谐,符合对偶的特点。
1.D【解析】D.拂煦(x心).。
2.C【解析】C项中“仿佛”“似乎”表示一种猜测,
2.C【解析】C.“三河”原指黄河、淮河、洛河。这里
并不是将他的脸色比作其他事物。所以没有运
泛指北方。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3.B
考点5.阅读
三、简答题
(一)
第一首描写旧中国,色彩暗淡,人悲鬼欢;第二
1.序言背景心情描写抒情
首反映新中国,色彩热烈,春意盎然。
2.wang bi hua wen
通过对比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旧中国的黑暗与
3.视觉听觉深切同情强烈控诉
落后,热情歌颈了新中国的优越与欣欣向荣。
4.此联既是对这首诗的总结,也是为下一首诗描写
【考点探究】
新中国劳动人民最终消灭血吸虫病作的铺垫。
考点1.字音
5.《七律二首送瘟神》毛泽东
1.C【解析】C.肆虐(nUè),亟待(j)。
(二)
2.B【解析】A.怅惘(wang),华佗(hud)。C.疮痰1.C【解析】C.诗歌中运用对比手法,将旧中国和
(chuang)。D.偌大(ru6),萧疏(xiāo)
新中国的不同景象呈现出来,但“寓景于情”表述
考点2.字形
不准确,应该是“寓情于景”,是把情感寄托在景
1.D【解析】D.“溃乏”应为“匮乏”,“山青水秀”应
物描写之中。
为“山清水秀”。
2.D【解析】D.第一首“一样悲欢逐逝波”并非“无
2.C【解析】A.“义气风发”应为“意气风发”。B.
奈”,结合前一句诗理解,诗歌是通过神话意象含
“惊讶不以”应为“惊讶不已”。D.“裁叛”应为“裁
蓄表达旧中国无法根治疫病的历史悲剧,诗人的
判”。
情感是“悲民之痛”而非“无奈”。
1…
中职教材解析与训猿语文职业模换
3.描绘了劳动人民建设伟大祖国的场景,充分表现【考点探究】
出人民的劳动智慧和力量,同时也渗透了“力拔
考点1.字音
山兮”的伟岸精神和自力更生的进取意识。
1.C【解析】C.熏陶(t6o),眦邻(pi)。
4.尾联点题,总结全诗,回扣题目“送”字的意思,申
2.A【解析】B.荏苒(rn),范畴(ch6u)。C.土坯
明送瘟神的主题。
(pi)。D.支撩(cheng),嘹望(Iiào)。
称瘟神为“君”,是对瘟神的谑称,反语手法,幽默
考点2.字形
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瘟神”的蔑视和喇讽,同时
1.C【解析】C.“篷勃”应为“蓬勃”,“碟变”应为“蝶
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消灭血吸虫、
变”。
送走瘟神的决心,表现了胜利者的豪迈、乐规之
2.B【解析】B.“赈兴”应为“振兴”,“拨地而起”应
情,而且有浓郁的民俗风情。
为“拔地而起”。
5.(1)第一首,内容上写旧中国瘟神猖獗、人民遭殃
考点3.修辞
的悲惨景象,情感上表达了对劳动人民命运的深
1.B【解析】B项中的“一亩三分地”,是用具体的
切关怀和对旧社会的强烈愤恨,感情抑郁、语气
数量词来形容土地少,不是借代,判断错误。
哽咽。(2)第二首,内容上描写新中国劳动人民
2.D【解析】D项中“是读完一本书还是刷完朋友
圈?”“是厚积薄发还是匆匆碌碌?”是对前面问題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战胜瘟
神,征服自然,使祖国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情感
“我们用什么来文量时间呢”的回答,是自问自答
的形式,运用的是设问的修辞手法。
上情绪热烈、语调高亢。
考点4.标点
二宁夏闽宁镇:昔日干沙滩,今日金沙滩
1.D【解析】D项中,“迁得出、稳得住、致得高”是
【知识巩固】
句子的一部分,不是独立完整的引用,所以句末
一、填空题
的句号应该放在引号外面。
1.塞麓瘠茬携匾诠熏
2.B【解析】B项中,“星级文明户”是活动名称,应
2.议论抒情
该使用引号,而不是书名号。
3.文学性新闻通讯
考点5.阅读
二、选择题
(一)
1.B【解析】B.阡陌(qian).
l.giān bian sai lù
2.A【解析】A.“鳞次栉比”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
2.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
集,和“错落有致”意思不同。
个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等密集。
3.D
拔地而起:形容山峰、建筑物等陡然矗立在地
三、简答题
面上。
选材上用了以小见大的写法,从小处落笔,向大3.原隆村村貌描写
处开拓。例如课文以移民创业者万军红为代表,
4.总写了宁夏闽宁镇的发展历程,并引出了“如何
叙述了他从农户到创业者的变化,说明劳动人民
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的话题。
“迁得出、稳得住、致得富”,也诠释了通过劳动创
引出正文部分对闽宁镇20年来巨大变化及其原
造财富、改变生活的真理。(答案不唯一)
因的介绍。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