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复习专项训练题型01 图像分析题(解析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中复习专项训练题型01 图像分析题(解析版)2025-2026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题型01 图像分析题
1.(24-25九上·吉林长春第五十二中学·期中)微型空气质量检测仪是一种检测空气污染指数的仪器。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该仪器和实验探究等方法检测某工业园区气体的成分,并绘制了相关图像。分析下图信息,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A.①中检测仪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能 B.①中显示屏可显示出CO2的含量
C.②中装置气密性不好会影响实验结果 D.③中Q点开始压强增大是因为打开了止水夹
2.(24-25九上·广西南宁天桃实验学校·期中)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同学借助氧气传感器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氧气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其中终点D(203,6.15%)表示时间为203秒时,装置中氧气含量为6.15%。结合图像分析,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加热前的空气样品中氧气含量为20.99%
B.加热点B和拐点C的数值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铜和氧气还没有开始反应
C.从起点A至终点D所对应的时间范围内,铜粉减少的质量等于消耗氧气的质量
D.该实验和课本中的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相比,具有测量更准确和污染较少的优点
3.(24-25九上·广东深圳福田区五校·期末)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相同的稀H2SO4分别与足量Mg、Al、Zn、Fe充分反应,生成氢气质量与反应消耗的金属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图像信息,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A.相同质量的四种金属完全反应,生成氢气质量:Al>Mg>Fe>Zn
B.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Al>Mg>Fe>Zn
C.稀H2SO4完全反应时,消耗金属的质量:Mg>Al>Zn>Fe
D.相同质量的四种金属与足量稀H2SO4反应完后,消耗稀硫酸的质量相等
4.(24-25九上·广东茂名化州·期中)学会对化学反应中有关质量变化的分析和图像描述,是一种自我学习的能力。例如向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3g二氧化锰,请分析反应过程中相关物质的质量变化,下列图像描述正确的是
A. B. C. D.
5.(24-25九上·福建漳州华安县·期中)图像是化学实验分析数据的重要依据。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关系的是
选项 图像 操作过程
A 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B 碳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客器内燃烧
C 电解水
D 硫在充满O2的集气瓶中燃烧
A.A B.B C.C D.D
6.(24-25九上·四川成都第七中学初中学校·期中)绘制图像能帮助我们分析物质变化规律。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量变关系的有
①在密闭装置内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②红磷燃烧测定含量时,集气瓶内水的体积 ③加热高锰酸钾前后二氧化锰质量变化 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集气瓶内气体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7.(24-25九上·广东江门江海区景贤初级中学·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图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B.图B:足量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图C: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
D.图D:足量的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
8.(24-25九上·山东济宁邹城第十中学·期中)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如图甲所示,水的电解
B.在密闭空间内燃烧足量的红磷
C.如图丙所示,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
D.等体积、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二氧化锰的条件下反应
9.(24-25九上·河南濮阳第一中学·期中)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水的电解 B.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固体
C.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向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A.A B.B C.C D.D
10.(24-25九上·广东揭阳普宁流沙南片区·期中)下列图像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水通电一段时间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C.等质量、浓度的双氧水在有无催化剂下反应 D.硫在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A.A B.B C.C D.D
11.(24-25九上·湖北鄂州梁子湖区梁湖初中联盟·期中)下列四个图像不能能正确反应对应关系的是
A.在密闭容器中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容器内压强的变化
B.加热高锰酸钾过程中,固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C.通电分解水一段时间,生成气体的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
D.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12.(24-25九上·山西吕梁汾阳多校·期中)向二氧化锰中加入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A. B.
C. D.
13.(24-25九上·江苏扬州江都区·期中)小组同学想探究用不同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测定氧气含量方法的优劣。他们用足量的蜡烛、红磷和白磷分别在相同体积与状态的空气中燃烧(红磷与白磷燃烧产物均为五氧化二磷),用氧气探测器测定容器中剩余氧气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证明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B.三个实验中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效果最好的是白磷燃烧实验
C.根据图像对比可知,三种物质中,白磷能在更低浓度的氧气中燃烧
D.若将足量蜡烛和白磷放在同一密闭容器中燃烧,氧气的体积分数可降至0%
14.(24-25九上·湖北恩施州利川民族实验中学教联体·期中)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D.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体积不变)中点燃足量红磷
15.(24-25九上·湖南岳阳湘阴县岭北五校联考·期中)下列4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加热分解高锰酸钾 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A.A B.B C.C D.D
16.(24-25九上·河南开封通许县·期中)下列四个图像(顺序依次对应选项)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水的电解
B.加热一定质量固体
C.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向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17.(24-25九上·山东济宁学院附属中学·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图Ⅰ表示向一定量的盐酸和硫酸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溶液
B.图Ⅱ表示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不断滴加水
C.图Ⅲ表示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d点溶液的
D.图Ⅳ表示在恒温条件下,将饱和氯化钠溶液蒸发适量的水
18.(24-25九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期中)下列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红磷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氧气 C.将水通电分解 D.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O2
A.A B.B C.C D.D
19.(24-25九上·贵州铜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期中)下列图像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水通电一段时间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C.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在有无催化剂下反应 D.红磷在盛有一定量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至熄灭
A.A B.B C.C D.D
20.(24-25九上·河南开封金明中学·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B.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C.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D.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21.(24-25九上·重庆江北中学校·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图1,电解水探究实验中,分子总数和反应时间的关系
B.图2,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图3,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引燃红磷
D.图4,在盛有空气的密闭集气瓶中引燃红磷
22.(24-25九上·重庆南开中学校·期中)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加热高锰酸钾固体 B.将水电解一段时间 C.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D.一定量红磷与氧气
A.A B.B C.C D.D
23.(24-25九上·河南南阳邓州·期中)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过程中,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A.四个 B.三个 C.二个 D.一个
24.(24-25九上·山东潍坊诸城·期中)下列图像所表示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向生铁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B.质量相等的两份KClO3,一份单独加热(a),另一份和MnO2混合加热(b)
C.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镁粉中分别加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
D.表示某物质的着火点t℃时,该物质燃烧最旺的点是N点
25.(24-25九上·黑龙江双鸭山集贤县·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水通电 B.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 C.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D.一定质量过氧化氢分解
A.A B.B C.C D.D
26.(24-25九上·江西吉安·期中)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将水通直流电一段时间
C.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D.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27.(24-25九上·山东泰安宁阳县·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分别向等质量的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3的稀盐酸 C.在某温度下,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不断加入KNO3固体 D.浓氨水敞口放置在空气中
A.A B.B C.C D.D
28.(24-25九上·广东梅州平远县实验中学·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图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图B:将足量的硫粉与一定质量的氧气在密闭装置内引燃
C.图C: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D.图D:用等质量的过氧化氢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29.(24-25九·山东青岛崂山区海尔路学校·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其对应关系的是
A.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
B.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C. 等质量的CaCO3分别与足量的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反应
D.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提示:①Zn+H2SO4=ZnSO4+H2↑ ②Fe + H2SO4 = FeSO4 + H2↑
30.(24-25九上·江西赣州章贡区赣州经开区期中考试·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应变化关系的是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电解水
C.一定质量的硫在空气中燃烧 D.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A.A B.B C.C D.D
31.(24-25九上·河南商丘虞城县·期中)下列图像分别表示实验过程中某些物理量的变化,其中错误的是
A.木炭在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在盛有空气的密闭集气瓶中点燃红磷
D.一定质量的镁在足量氧气中燃烧
32.(24-25九上·重庆凤鸣山中学教育集团校·期中)下列图像与反应过程的变化趋势对应正确的个数是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33.(24-25九上·山东菏泽曹县·期中)下列图像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温室中有绿色植物,昼夜测定室内的氧气含量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C.等质量、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下反应 D.水通电一段时间
A.A B.B C.C D.D
34.(24-25九上·重庆长寿实验中学校·期中)以下四个图像与对应操作描述不相符的是
A.电解水
B.加热分解高锰酸钾
C.一定质量的细铁丝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D.一定质量的碳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35.(24-25九上·陕西西安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①表示电解水时生成H2和O2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B.②表示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H2O2溶液在有无MnO2的条件下分解
C.③表示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D.④表示足量红磷在密闭的集气瓶中燃烧
36.(24-25九上·广西南宁碧翠园学校·期中)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电解水生成氢气与氧气的质最关系
B.用酒精灯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用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D.用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集气瓶内压强的变伦
37.(24-25九上·河北邢台信都区部分校·期中)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①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B.②氢气和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③加热分解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D.④向一定量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38.(24-25九上·广东中山第一中学·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B.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D.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39.(24-25九上·重庆长寿区川维中学校·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B.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C.密闭容器中燃烧一定量红磷
D.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
40.(24-25九上·陕西渭南临渭区渭南初级中学·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一定质量的硫与过量氧气反应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电解一定质量的水
D.用过量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41.(24-25九上·重庆北碚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期中)将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与少量红砖粉末混合制氧气,下列图像变化趋势不正确的是
A. B. C. D.
42.(24-25九上·黑龙江哈尔滨虹桥初级中学校·期中)同学们在学习时发现,很多化学知识都可以通过数轴记忆或借助图像分析,请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信息填写空白,使数轴表示的信息正确。
①碱的 性(物理性质)
②物质中 。
(2)某同学向过量的锌粒中加入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固体的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如图1所示。
①请写出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a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成分为 。(填化学式)
③若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锌的质量为g,与硝酸铜溶液反应的锌的质量为g,
则 。(最简整数比)
(3)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如图2所示,当压强相同时,温度越高,氧气的溶解度 。(填“越大”或“越小”)
43.(24-25九上·河南宜阳县·期中)用如图装置探究氧气的性质,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透明实验盒用隔板分成两部分,点燃燃烧室内的蜡烛,将倾倒室内的氧气传感器连接电脑并采集数据;②将氧气缓慢倒入倾倒室;③提起中间隔板;④观察并记录蜡烛的燃烧现象。
(1)图像中P点所对应的操作步骤是 (填序号);
(2)结合图像分析,后蜡烛燃烧的变化情况是 ;
(3)该探究实验能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是 。
44.(24-25九上·江苏苏州工业园区五校联考·期中)某小组同学对氧气制取展开项目式研究。
Ⅰ.项目一:固体燃料制氧气
“氧烛”如图甲所示,利用固体燃料——产氧药块(由氯酸钠和一定量的镁粉、二氧化锰等均匀混合制成)制氧气。该反应需要在300℃左右进行;并伴随少量氯气产生。若温度过低,反应会终止,若温度过高,会产生大量氯气。
(1)氯酸钠与氯酸钾的分解相似,请写出氯酸钠分解的符号表达式 .
(2)启动“氧烛”时,按压点火装置,产氧药块中镁粉与氧气先发生反应,该反应的目的是 ,便于产氧药块中氯酸钠耗尽。
(3)产氧药块中需均匀分布一定质量的镁粉,但不能过多,除了会消耗过多氧气外,还有 。
(4)“氧烛”的填充材料会影响其放氧时间(即完成反应的时间)和外壳温度。兴趣小组同学分别测试了无填充材料、填充材料A和填充材料B三种情况下“氧烛”的放氧时间及外壳温度,结果如图乙所示。根据图像分析,“氧烛”应选择的填充材料是 。(选填“A”或“B”)。
Ⅱ.项目二:用水果果肉作为催化剂,用如图装置探究影响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的因素。
【查阅资料】ⅰ.过氧化氢分解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生物酶。
ⅱ.植物果肉中含有的某些金属离子也可以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
【进行实验】室温下,向烧瓶中加入10mL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再与3g水果果肉混合,记录液柱从0移动至5的时间。
序号 过氧化氢溶液 催化剂 液柱从0移动至5的时间/s
浓度1% 体积/mL 种类 质量/g
① 3 10 苹果果肉 3 286
② 5 10 苹果果肉 3 227
③ 10 10 苹果果肉 3 176
④ 10 10 香蕉果肉 3 14
⑤ 10 10 水蜜桃果肉 3 31
【解释与结论】
(5)进行实验前、用双手捂住烧瓶底部,观察到液柱向右缓缓移动,松手后,液柱又返回原点,说明 。
(6)③④⑤的目的是 。
(7)①中,若将过氧化氢溶液浓度改为1%,则液柱从0移动至5的时间 (“>”、“<”或“=”)286s。
【继续实验】补做实验证明了催化剂质量对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也有影响。
(8)实验方案:室温下,向烧瓶中加入10mL浓度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 。
45.(24-25九上·广东广州第七中学·期中)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人类从未停止对空气的研究。
(1)研究一:实验小组同学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图1是利用气压传感器测定红磷燃烧时集气瓶内气压变化的实验装置;图2是集气瓶内气压的变化情况。
①用酒精灯点燃燃烧匙中过量的红磷。该反应的现象是: 。
②红磷燃烧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橡皮塞塞紧。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通过传感器获得集气瓶内气压变化图像,请分析图像,在下列各选项中选择正确选项填入各线段分析之中。(本题只填序号)
提问: BC段气压上升的原因是 ,CD段气压下降的原因是 ,DE段气压上升的原因是 。
A.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
B.红磷燃烧生成了气体
C.剩余的气体受热膨胀
D.剩余气体遇冷收缩
E.装置漏气
F.水进入后挤压气体压强恢复
G.剩余气体溶于水
(2)研究二:从空气中获得氮气,进而合成氨气。工业合成氨气的流程如图1所示,在铁触媒作用下,用体积比为1∶3的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NH3,合成氨气的产量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如图2:
①“合成塔”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若反应物能充分反应,当加入的氢气和氮气体积相同时(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比等于气体分子个数比),剩余气体为 。
②按下列条件进行合成氨气反应,平衡时氨气的含量最高的是 (填字母序号)。
A.200大气压、300℃ B.200大气压、500℃
C.400大气压、300℃ D.400大气压、500℃
46.(24-25九上·安徽淮南高新区南黄山中学·期中)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阅读以下相关主题科普材料,回答问题。
神舟十七号载3名宇航员在太空执行任务,时长180天,空间站中常用水气整合系统实现CO2的清除和O2的再生(简易流程如图1),科学家通过缜密计算,为了提供3名宇航员在太空生活所需的O2,至少需从地球带486kg的水进行电解。
我国探月工程实现“六战六捷”。未来还将探索在月球建设基地的可能,其中一个前提就是在月球上大规模制造O2,在月球上可以电解熔融月壤(含SiO2、FeO、CaO、Al2O3等)制造氧气。
(1)分析图1流程可知,可循环利用的化合物有 (填物质的化学式)。
(2)图1流程③是萨巴蒂尔反应系统的工作流程,请写出该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3)相对于萨巴蒂尔的二氧化碳转化,清华大学研究人员成功研制出一种纳米纤维催化剂,可将二氧化碳转化成液体燃料甲醇,其微观示意图如图3(图中的微粒恰好完全反应)所示。请画出丁的分子模型 。
(4)远送载人飞船的火箭采用的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作为推进剂,工业上可用次氯酸钾法生产偏二甲肼。结合图像2分析,生产时的最佳时长定为4h而不是5h的原因是 。
47.(24-25九上·山西晋城多校·期中)科学给人知识,历史给人智慧。某校化学小组同学对氧气的发现史、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制取氧气的催化剂等展开了项目式学习活动的探究。
任务一:了解氧气的发现史
【查阅资料】十八世纪七十年代,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金属燃烧实验,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他通过较为精密的定量研究,测定出氧化汞分解前后各物质质量,发现了质量守恒定律。
【阅读思考】
(1)从微观角度解释氧化汞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原因: 。
任务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进行实验1】如图1,小组同学设计了用铜粉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方案,并完成了实验。
【小组讨论】
(2)气球的作用是 。
(3)实验结束后,分析实验数据,发现氧气占空气体积不足1/5,原因可能是 (写一点)。
任务三:探究制取氧气的催化剂
【提出问题】除二氧化锰外,其他物质是否也能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进行实验2】
(4)实验小组分别量取5mL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置于A、B、C三支试管中。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实验1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A中 带火星的木条不复燃
实验2 向试管B中加入,并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B中 和能作该反应的催化剂
实验3 向试管C中加入,并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C中
【反思评价】
(5)实验1的作用是 。
(6)实验2发生反应的符号表达式为 。
(7)小明同学对实验结论质疑,他认为还需要证明 。
(8)为比较的催化效果,小组同学进行如图2所示的实验,实验数据如图3所示。分析图像,得到的结论是 。
【成果分享】通过探究,同学们对氧气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氧气作为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8.(24-25九上·江苏镇江丹阳华南实验学校集团·期中)从古至今,铁及其化合物一直被人类广泛应用。
一、铁及其化合物的应用
(1)明代科学著作《天工开物》中记载:
①开挖盐井,所取盐井水“入于釜中煎炼顷刻结盐”,“釜”指生铁制作的铁锅。上述描述中说明铁具有 性。
②“泥固塞其孔,然后使水转釉”是指高温下CO将红砖中的Fe2O3转化为铁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的氧化物而形成青砖。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2)铁的化合物在现代更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①碳酸亚铁(FeCO3)不溶于水,可作补血剂,其中 元素被人体吸收,促进血红蛋白的生成。
②火星探测器发回的信息表明,火星上存在FeOOH,从而证明火星表面曾经存在过水,其理由为 。
③活性FeOOH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
二、FeOOH的制备
用废铁屑(主要成分为Fe,含少量Fe2O3和FeCO3)制备FeOOH主要流程如下。
【查阅资料】过氧化氢在60℃时开始分解,分解率为50%左右;当温度达到90-100℃时,过氧化氢可以分解90%;当加热到100℃以上时,过氧化氢开始急剧分解。
(3)酸溶时适当提高反应温度和H2SO4浓度,目的是 。
(4)还原发生的反应为Fe2(SO4)3+Fe→FeSO4。沉淀发生的反应为FeSO4+H2O2+H2O→FeOOH+H2SO4。还原发生的反应属于 反应(填基本反应类型)。沉淀时反应温度不宜太高,原因是 。
三、FeOOH的含量测定
已知:FeOOH及铁的氧化物加热分解的原理如下。
①FeOOHFe2O3 + H2O ②Fe2O3 Fe3O4+O2 ③Fe3O4FeO+O2
称取含Fe3O4的FeOOH样品76.6 g,进行热分解实验。测得剩余固体质量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
(5)装配好实验装置后,首先要 。
(6)通过图像分析生成水的质量为 g,其中氢元素的质量为 g,则样品中FeOOH的含量为 %(精确到0.1%)。
(7)当加热到T4℃时,M点固体的成分是 。
49.(24-25九上·辽宁沈阳第一二六中学·期中)某小组以“探究燃烧的奥秘”为主题开展项目式学习。
【任务一】认识可燃物
(1)酒精、煤(含硫)、天然气是生活中常见燃料,写出酒精(C2H5OH)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任务二】探究燃烧条件
小组同学利用如图1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点燃蜡烛后立即塞紧橡皮塞,待蜡烛熄灭后,将滴管中的水全部滴入集气瓶中,铝盒中的白磷立即燃烧。如图2是瓶中①二氧化碳和②氧气的含量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2)导致铝盒中白磷燃烧的原因是 ,其中导致白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分析图像得知,蜡烛熄灭的时间是 (填“t1”或“t2”或“t3”),曲线①中t2之后二氧化碳含量略有上升的原因是 。
(4)由图像中曲线②分析可知:不同可燃物在空气中燃烧除需要氧气、温度达到其着火点之外,还需要的条件是 。
【任务三】调控燃烧
(5)燃料的燃烧效率备受人们关注,使燃料充分燃烧的措施有 (写一点即可)。
(6)现有燃料M(相对分子质量为46)4.6g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4.4gCO2、2.8gCO和5.4gH2O,需要氧气的质量 g,根据以上数据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50.(24-25九上·福建泉州洛江区·期中)排放含磷废水会使水体污染。为除去并收集再利用废水中的磷,某小组开展下列研究。
Ⅰ.比较两种吸附剂的除磷性能
25℃时,分别取含磷浓度为7.5mg·L-1的两份等量含磷废水,用两种吸附剂进行控制单一变量实验,结果如下表(吸附量是指每克吸附剂吸附的废水中磷元素的质量)。
实验编号 实验条件 实验结果
吸附剂 吸附剂质量/g 吸附时间/min 吸附率/% 吸附量/(mg g-1)
① A 0.2 x 75.7 1.42
② B y 260 98.1 1.84
(1)上表中x= ,y= 。
(2)从实验数据判断,“吸附剂X”应选择吸附剂 (填“A”或“B”),除磷效果较好。你的判断依据是 。“吸附剂Y”是 (填物质名称),可以除去色素和异味。净化后的水是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Ⅱ.收集再利用废水中的磷
Ⅰ级吸附后除去的含磷物质(磷酸盐)可经过净化提纯得到用途广泛的单质磷。这让同学们联想到在教材中,化学实验室可用红磷或白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请回答以下问题

(3)请写出红磷燃烧符号表达式(或化学方程式)为 。
(4)根据图像分析,两次实验中,可燃物为 (填“红磷”或“白磷”)时,实验结果更准确;理由是 。
(5)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集气瓶内的容积为220mL,实验前在集气瓶中预先放入了20mL的水,理论上量筒内的水应减少的体积约为 mL。
51.(24-25九上·四川成都第七中学初中学校·期中)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发射并与空间站对接,成功将三名宇航员送达空间,为保障宇航员正常的生命活动,其中少部分氧气由宇航员从地球带入太空,而大部分氧气是在太空站制备出来的。以下是两种常用的制备方法。
方法一:利用宇航员呼出气体中的物质与Na2O2(过氧化钠)反应产生O2。
(1)已知,氮气不与过氧化钠反应,呼出气体中的什么物质能与过氧化钠产生氧气呢
同学们展开猜想:①可能是H2O;②可能CO2;③可能 (填符号)。
实验小组同学根据猜想进行实验。首先使用塑料袋收集一袋呼出气体,并用传感器测出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如图1。然后快速向塑料袋中加入足量的过氧化钠,继续用传感器检测,数据如图2。
(2)根据实验数据得出,二氧化碳 (填“能”或“不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由图可知,放入过氧化钠 秒后,反应基本停止。
(3)实验小组同学又对水和过氧化钠能否反应展开实验探究,如图3。打开分液漏斗活塞,水与过氧化钠接触后,将燃着的木条放在导管P口处,发现木条 ,证明水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氧气。为确保成功且排除其他干扰,加水时应 (填序号)。
a.使水逐滴加入
b.快速加水,浸没过氧化钠后关闭活塞
c.让水全部流下,不做其他操作
实验中发现烧杯中导管口有气泡产生。待反应停止,冷却后,观察到 。
(4)利用过氧化钠制氧气的装置如图4,其中的洗气室相当于实验室中使用的多功能瓶,欲用图3中装置制氧气,连接P口时,应选择图5中的 (填序号)瓶进行洗气。
方法二:将宇航员生活产生的废水、尿液等循环利用,维持人体所需的水和氧气,如图6。
(5)该系统中理论上能够达成100%循环的元素有 (填序号)。
a.碳元素 b.氢元素 c.氧元素
(6)写出太空舱生命保障系统图中水发生的分解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反应条件为“通电”): 。
【视野拓展】固体燃料制氧气
通过查阅资料,同学们了解到:有一种“氧烛”,如图甲所示,利用固体燃料——产氧药块(由氯酸钠和一定量的镁粉、二氧化锰等均匀混合制成)制氧气,其原理是:2NaClO32NaCl+3O2↑。该反应需要在300℃左右进行,并伴随少量有毒氯气产生。若温度过低,反应会终止,若温度过高,会产生大量氯气。
(7)启动“氧烛”时,按压点火装置,产氧药块中镁粉与氧气先发生反应,其符号表达式为 ,该反应的目的是 ,便于产氧药块中氯酸钠耗尽。
(8)产氧药块反应过程中需要维持温度不能过高,其原因是 。
(9)“氧烛”的填充材料会影响其放氧时间(即完成反应的时间)和外壳温度。兴趣小组同学分别测试了无填充材料、填充材料A和填充材料B三种情况下“氧烛”的放氧时间及外壳温度,结果如图乙所示。根据图像分析,“氧烛”应选择的填充材料是 (选填“A”或“B”),请说明理由: 。
52.(24-25九上·安徽安庆桐城杨公中学·期中)某小组同学对氧气制取展开项目式研究。
I.项目一:固体燃料制氧气
“氧烛”如图甲所示,利用固体燃料——产氧药块(由氯酸钠和一定量的镁粉、二氧化锰等均匀混合制成)制氧气。该反应需要在300℃左右进行;并伴随少量氯气产生。若温度过低,反应会终止,若温度过高,会产生大量氯气。
(1)氯酸钠分解生成氯化钠和氧气,请写出该反应化学方程式 。
(2)启动“叙协”时,按压点火装置,产氧药块中镁粉与氧气先发生反应,该反应的目的是 ,便于产氧药块中氯酸钠耗尽。
(3)产氧药块中需均匀分布一定质量的镁粉,但不能过多,除了会消耗过多氧气外,还有 。
(4)“氧烛”的填充材料会影响其放氧时间(即完成反应的时间)和外壳温度。兴趣小组同学分别测试了无填充材料、填充材料A和填充材料B三种情况下“氧烛”的放氧时间及外壳温度,结果如图乙所示。根据图像分析,“氧烛”应选择的填充材料是 (选填“A”或“B”)。
II.项目二:用水果果肉作为催化剂,用如图装置探究影响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的因素。
【查阅资料】i.过氧化氢分解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生物酶。
ii.植物果肉中含有的某些金属离子也可以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
【进行实验】室温下,向烧瓶中加入10mL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再与3g水果果肉混合,记录液柱从0移动至5的时间。
序号 过氧化氢溶液 催化剂 液柱从0移动至5的时间/s
浓度1% 体积/mL 种类 质量/g
① 3 10 苹果果肉 3 286
② 5 10 苹果果肉 3 227
③ 10 10 苹果果肉 3 176
④ 10 10 香蕉果肉 3 14
⑤ 10 10 水蜜桃果肉 3 31
【解释与结论】
(5)丙装置气密性检查方法 。
(6)③④⑤的目的是 。
(7)①中,若将过氧化氢溶液浓度改为1%,则液柱从0移动至5的时间 (“>”、“<”或“=”)286s。
【继续实验】补做实验证明了催化剂质量对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也有影响。
(8)实验方案:室温下,向烧瓶中加入10mL浓度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 。
53.(24-25九上·黑龙江省哈尔滨第四十七中学·期中)请结合下列实验装置图回答问题。
(1)仪器①的名称是 。
(2)若用A装置制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若用G装置测量生成O2的体积,集气瓶上方原有的空气 (填“是”或“否”)对测量结果有影响。
(4)实验室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时,装置内固体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大致趋势如图所示。请结合图像分析,若在t1时停止加热,将固体溶于足量水中、过滤,则滤液中K+与Cl-的个数比 (填“等于”或“小于”或“大于”)1:1。
(5)在D—F中既能收集O2,也能收集CO2的装置是 (填序号)。
(6)实验室采用C装置制取CO2比B装置突出的优点是 ;制取CO2时若盐酸的浓度较大会使制得的CO2中混有HCl气体,能检验并将其除去的一种试剂是 。
a.氢氧化钠溶液 b.硝酸银溶液
答案和解析
1.(24-25九上·吉林长春第五十二中学·期中)微型空气质量检测仪是一种检测空气污染指数的仪器。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利用该仪器和实验探究等方法检测某工业园区气体的成分,并绘制了相关图像。分析下图信息,所得结论错误的是
A.①中检测仪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能 B.①中显示屏可显示出CO2的含量
C.②中装置气密性不好会影响实验结果 D.③中Q点开始压强增大是因为打开了止水夹
【答案】B
【详解】A、由图可知,①中检测仪的能量来自于太阳能,选项正确;
B、①中显示屏上可显示空气污染物,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不属于空气污染物,故不显示,选项错误;
C、②中装置气密性不好,在冷却至室温的过程中,外界空气进入,会占据一定的体积,导致测得结果偏小,选项正确;
D、③中Q点表示燃烧结束,且已经冷却至室温,Q点开始压强增大是因为打开了止水夹,水进入到集气瓶中造成压强增大,选项正确。
故选B。
2.(24-25九上·广西南宁天桃实验学校·期中)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同学借助氧气传感器在密闭装置中进行如图所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氧气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其中终点D(203,6.15%)表示时间为203秒时,装置中氧气含量为6.15%。结合图像分析,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加热前的空气样品中氧气含量为20.99%
B.加热点B和拐点C的数值没有明显变化,是因为铜和氧气还没有开始反应
C.从起点A至终点D所对应的时间范围内,铜粉减少的质量等于消耗氧气的质量
D.该实验和课本中的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相比,具有测量更准确和污染较少的优点
【答案】C
【详解】A、根据图示可知,加热前的空气样品中氧气含量为 20.99%,说法正确;
B、铜与氧气反应会消耗氧气使氧气的体积分数下降,但是加热点B和拐点C的数值没有明显变化,说明铜和氧气还没有开始反应,说法正确;
C、铜粉与氧气反应生成固体物质,故从起点A至终点D所对应的时间范围内,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之和,故消耗氧气的质量等于固体增加的质量,说法不正确;
D、红磷燃烧会生成污染空气的五氧化二磷,铜粉与氧气反应无污染,该实验采用氧气传感器,使测量结果更准确,说法正确;
故选C。
3.(24-25九上·广东深圳福田区五校·期末)质量相同,质量分数相同的稀H2SO4分别与足量Mg、Al、Zn、Fe充分反应,生成氢气质量与反应消耗的金属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分析图像信息,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A.相同质量的四种金属完全反应,生成氢气质量:Al>Mg>Fe>Zn
B.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Al>Mg>Fe>Zn
C.稀H2SO4完全反应时,消耗金属的质量:Mg>Al>Zn>Fe
D.相同质量的四种金属与足量稀H2SO4反应完后,消耗稀硫酸的质量相等
【答案】A
【详解】A、由图可知,最开始时消耗等量的金属,生成氢气的质量:Al>Mg>Fe>Zn,该选项符合题意;
B、该图像不能比较金属活动性顺序,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由图可知,待硫酸完全反应时,消耗金属的质量Zn>Fe>Mg>Al,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结合前面分析可知,相同质量的四种金属与足量稀H2SO4反应完后,金属完全反应,生成的氢气不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氢气中的氢元素全部来自硫酸中,则消耗的硫酸质量不同,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A。
4.(24-25九上·广东茂名化州·期中)学会对化学反应中有关质量变化的分析和图像描述,是一种自我学习的能力。例如向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3g二氧化锰,请分析反应过程中相关物质的质量变化,下列图像描述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详解】A、一定量过氧化氢中加入3g二氧化锰,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水的质量增加,且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水,反应完全后,水的质量不变,图像描述错误;
B、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反应的催化剂,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不变,图像描述正确;
C、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反应完全后,生成氧气的质量保持不变,图像描述错误;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下反应生成水和氧气,过氧化氢质量减少,直至质量为0,图像描述错误;
答案:B。
5.(24-25九上·福建漳州华安县·期中)图像是化学实验分析数据的重要依据。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关系的是
选项 图像 操作过程
A 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受热分解
B 碳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客器内燃烧
C 电解水
D 硫在充满O2的集气瓶中燃烧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A、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由于生成了气体,试管内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B、碳在盛有氧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碳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之和,故瓶内气体的质量逐渐增大,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C、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即,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32=1:8,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不符合题意;
D、硫在氧气中燃烧放出热量,故温度逐渐升高,待完全反应后,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符合题意。
故选D。
6.(24-25九上·四川成都第七中学初中学校·期中)绘制图像能帮助我们分析物质变化规律。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量变关系的有
①在密闭装置内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 ②红磷燃烧测定含量时,集气瓶内水的体积 ③加热高锰酸钾前后二氧化锰质量变化 ④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集气瓶内气体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C
【详解】①在密闭装置内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开始前为高锰酸钾1种物质,反应进行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此时高锰酸钾未完全分解,则装置内物质共有4种,反应结束后高锰酸钾消耗完,装置内物质为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3种,①正确;
②红磷燃烧测定O2含量时,实验前集气瓶内需要加入少量水,用于吸收红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则开始时集气瓶内水的体积不为0,待红磷燃烧停止,装置冷却至室温后,打开止水夹,水进入集气瓶,瓶内水的体积增大,待水停止进入集气瓶后,集气瓶内水的体积保持不变,②正确;
③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则加热高锰酸钾前二氧化锰的质量为0。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锰质量逐渐增大,当反应结束时,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再增加,③错误;
④红磷燃烧放热,则开始时装置内的温度逐渐升高,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装置内的温度与初始相同,④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的有①②④,故选:C。
7.(24-25九上·广东江门江海区景贤初级中学·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图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B.图B:足量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图C: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反应
D.图D:足量的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
【答案】C
【详解】A、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一开始高锰酸钾还未分解,试管中只含高锰酸钾一种固体物质;加热到一定温度高锰酸钾才能分解,随着反应的进行,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当高锰酸钾部分分解时,试管内含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三种固体物质;待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后,试管内含锰酸钾、二氧化锰两种固体物质,故选项图像错误;
B、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被消耗,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压强逐渐减小,最终压强一定比反应前小,故选项图像错误;
C、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催化剂只能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故选项图像正确;
D、足量的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硫,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反应减少至0,故选项图像错误。
故选C。
8.(24-25九上·山东济宁邹城第十中学·期中)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如图甲所示,水的电解
B.在密闭空间内燃烧足量的红磷
C.如图丙所示,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
D.等体积、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二氧化锰的条件下反应
【答案】B
【详解】A、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质量比是4:32=1:8,故A错误;
B、在密闭空间内燃烧足量的红磷,红磷和氧气点燃生成五氧化二磷,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则容器内的总质量保持不变,故B正确;
C、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制氧气,加热到一定温度,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加,当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后氧气的质量不再增加,故C错误;
D、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等体积、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二氧化锰的条件下反应,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的时间短,但是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故D错误;
故选:B。
9.(24-25九上·河南濮阳第一中学·期中)如图所示的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水的电解 B.加热一定量氯酸钾固体
C.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向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A、电解水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该选项不正确;
B、氯酸钾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为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生成氧气的质量,则加有二氧化锰的反应较快,但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该选项不正确;
C、燃烧初期因温度升高压强上升,随后氧气被消耗、体系冷却后容器内压强低于初始值,该选项不正确;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随着过氧化氢溶液的增加,生成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加,该选项正确。
故选D。
10.(24-25九上·广东揭阳普宁流沙南片区·期中)下列图像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水通电一段时间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C.等质量、浓度的双氧水在有无催化剂下反应 D.硫在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A、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故选项错误;
B、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二氧化锰为该反应的生成物,所以一开始二氧化锰的质量为0,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锰的质量逐渐增加,直到反应结束,二氧化锰质量不再增加,故选项错误;
C、等质量、浓度的双氧水在有无催化剂下反应,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速率,不能改变生成氧气的质量,有催化剂时反应速率快,无催化剂时反应速率慢,但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是相同的, 故选项错误;
D、硫在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因为反应放热,所以反应过程中,气体的温度是增加的,直到反应结束,气体温度会逐渐恢复至室温,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1.(24-25九上·湖北鄂州梁子湖区梁湖初中联盟·期中)下列四个图像不能能正确反应对应关系的是
A.在密闭容器中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容器内压强的变化
B.加热高锰酸钾过程中,固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
C.通电分解水一段时间,生成气体的体积与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
D.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答案】A
【详解】A、用红磷测定密闭容器中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放热使装置内压强增大,反应结束后恢复至室温,由于红磷燃烧消耗了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所以装置内最终压强小于初始压强,故该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不符合题意;
B、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固体的质量不断减少,反应停止后,不再减少,故该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符合题意;
C、在电解水实验中,生成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故该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符合题意;
D、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在有无催化剂的条件下制氧气,催化剂能加快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但不能改变生成氧气的质量,所以有催化剂时产生氧气的速率比没有催化剂时产生氧气的速率快,由于是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所以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故该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符合题意;
故选A。
12.(24-25九上·山西吕梁汾阳多校·期中)向二氧化锰中加入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溶液。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关系的是
A. B.
C. D.
【答案】D
【详解】A、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的过程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其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故错误;
B、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氧气的质量从0点开始,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加,当过氧化氢完全反应后氧气质量不再变化,故错误;
C、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会产生水,水的质量是变大的,故错误;
D、过氧化氢是反应物,质量减小,反应完成后,质量变为0,故正确。
故选D。
13.(24-25九上·江苏扬州江都区·期中)小组同学想探究用不同物质在空气中燃烧测定氧气含量方法的优劣。他们用足量的蜡烛、红磷和白磷分别在相同体积与状态的空气中燃烧(红磷与白磷燃烧产物均为五氧化二磷),用氧气探测器测定容器中剩余氧气与时间的关系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实验证明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B.三个实验中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效果最好的是白磷燃烧实验
C.根据图像对比可知,三种物质中,白磷能在更低浓度的氧气中燃烧
D.若将足量蜡烛和白磷放在同一密闭容器中燃烧,氧气的体积分数可降至0%
【答案】D
【详解】A、由图可知,蜡烛熄灭后仍含有氧气,则说明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
B、三个实验中,熄灭后,白磷实验中剩余氧气最少,则含量效果更好,该选项说法正确;
C、由于白磷实验中剩余氧气最少,则说明三种物质中,白磷能在更低浓度的氧气中燃烧,该选项说法正确;
D、由图可知,白磷与蜡烛燃烧均不能将氧气消耗完,故若将足量蜡烛和白磷放在同一密闭容器中燃烧,氧气的体积分数不可降至0%,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14.(24-25九上·湖北恩施州利川民族实验中学教联体·期中)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D.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体积不变)中点燃足量红磷
【答案】A
【详解】A、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符合题意;
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要加热到一定温度才开始分解,达到分解温度后,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一开始剩余固体的质量不变,后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但是不会减少至零,不符合题意;
C、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故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但是最后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不符合题意;
D、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体积不变)中点燃足量红磷,红磷燃烧放出热量,装置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待完全反应后,逐渐冷却至室温,由于消耗了氧气,装置内压强减小,最后压强低于原来的压强,不符合题意。
故选A。
15.(24-25九上·湖南岳阳湘阴县岭北五校联考·期中)下列4个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变化关系的是
A B C D

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用红磷燃烧的方法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加热分解高锰酸钾 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A、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产生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则图中的纵坐标是气体的体积而不是质量,故选项图像不正确;
B、红磷燃烧放热,装置中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但随着氧气的消耗,且冷却后,装置中的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故选项图像正确;
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锰的质量逐渐增加,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保持不变,故选项图像不正确;
D、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作为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选项图像不正确。
故选B。
16.(24-25九上·河南开封通许县·期中)下列四个图像(顺序依次对应选项)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水的电解
B.加热一定质量固体
C.在密闭容器中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向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答案】D
【详解】A、水通电时,负极产生氢气,正极产生氧气,体积比为2:1,图中是质量比为2∶1,错误;
B、高锰酸钾分解要产生二氧化锰、锰酸钾和氧气,随着高锰酸钾的分解,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减少,但由于完全分解后剩余固体中含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所以固体中氧元素的含量不会减小为零,错误;
C、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被消耗,温度恢复至室温,压强逐渐减小,最终压强一定比反应前小,错误;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二氧化锰是该反应的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所以向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氧气的质量从零开始逐渐的增大,正确。
故选:D。
17.(24-25九上·山东济宁学院附属中学·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图Ⅰ表示向一定量的盐酸和硫酸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溶液
B.图Ⅱ表示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不断滴加水
C.图Ⅲ表示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d点溶液的
D.图Ⅳ表示在恒温条件下,将饱和氯化钠溶液蒸发适量的水
【答案】C
【详解】A、向一定量的盐酸和硫酸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溶液,氢氧根离子与氢离子结合生成水,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结合生成不溶于酸的沉淀硫酸钡,沉淀一开始就会出现,此项不符合题意;
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不断滴加水,溶液的pH值增大,但不会大于等于7,此项不符合题意;
C、向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氢氧化铜沉淀可以溶于酸,故氢氧化钠先与硫酸反应,刚开始不产生沉淀;当硫酸被消耗完时,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硫酸铜恰好被反应完时(d点),沉淀质量达到最大且溶液的pH值为7,此项符合题意;
D、在恒温条件下,将饱和氯化钠溶液蒸发适量的水,有氯化钠固体析出,但仍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此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8.(24-25九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期中)下列四个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红磷在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燃烧 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制氧气 C.将水通电分解 D.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O2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A、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所以最终压强小于初始值,故A错误;
B、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固体)、二氧化锰(固体)和氧气,锰元素仍然在固体中,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因此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比不变,故B正确;
C、电解水时,生成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1:2,不是质量比,故C错误;
D、催化剂只改变反应速率,不改变生成物的量,有无催化剂产生氧气的质量时相同的,故D错误。
故选B。
19.(24-25九上·贵州铜仁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期中)下列图像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水通电一段时间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C.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在有无催化剂下反应 D.红磷在盛有一定量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至熄灭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32=1:8,图像错误,不符合题意;
B、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氧气是气体会逸散到空气中,锰酸钾、二氧化锰均为固体,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不断逸出,固体质量逐渐减小,但不会减少到零,直至高锰酸钾完全分解不再变化,图像错误,不符合题意;
C、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因此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在有无催化剂二氧化锰下反应,有二氧化锰的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的时间短,但是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图像错误,不符合题意;
D、红磷在盛有一定量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至熄灭,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使装置内压强增大,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气体减少,则反应结束后冷却至室温,压强减小且小于初始压强,图像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20.(24-25九上·河南开封金明中学·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B.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
C.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D.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答案】C
【详解】A、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质量比是1:8,故选项图像错误;
B、二氧化锰在反应中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选项图像错误;
C、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一开始高锰酸钾还未分解,试管中只含高锰酸钾一种固体物质;加热到一定温度高锰酸钾才能分解,随着反应的进行,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当高锰酸钾部分分解时,试管内含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三种固体物质;待高锰酸钾完全反应后,试管内含锰酸钾、二氧化锰两种固体物质,故选项图像正确;
D、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催化剂只能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故选项图像错误。
故选C。
21.(24-25九上·重庆江北中学校·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图1,电解水探究实验中,分子总数和反应时间的关系
B.图2,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图3,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引燃红磷
D.图4,在盛有空气的密闭集气瓶中引燃红磷
【答案】B
【详解】A. 电解水的反应方程式为,即2个水分子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生成2个氢分子和1个氧分子,反应后分子总数增加了,此选项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所以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中,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不变,但因有氧气生成,则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减少,所以固体中氧、钾元素的质量比随着反应的进行而减小,但反应结束后质量比不再改变,此选项正确;
C.反应前容器中的固体为红磷,所以反应前固体的质量不能为0,此选项错误;
D. 在盛有空气的密闭集气瓶中引燃红磷,反应过程中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反应结束后温度降低,压强减小,但因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所以冷却到室温后容器中的压强小于大气压,此选项错误;
故选B。
22.(24-25九上·重庆南开中学校·期中)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加热高锰酸钾固体 B.将水电解一段时间 C.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D.一定量红磷与氧气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达到一定温度后才产生氧气,固体总质量减小,则锰元素的质量分数先不变,后变大,分解完成后不变,故选项正确;
B、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化学方程式为:,则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2:16×2=1:8,故选项正确;
C、未加过氧化氢溶液前,容器中水的质量为0,加入过氧化氢溶液后,水的质量增加,一直加过氧化氢溶液,水一直增加,二氧化锰质量化学性质不变,一直能催化过氧化氢,水的质量增加时斜率不变,故选项错误;
D、红磷与氧气反应化学方程式为:,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质量比为155:160:315,故选项正确。
故选C。
23.(24-25九上·河南南阳邓州·期中)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实验过程中,下列图像正确的是
A.四个 B.三个 C.二个 D.一个
【答案】B
【详解】①高锰酸钾要达到一定的温度才会分解,所以刚开始加热,没有氧气生成,加热到一定时间,才会分解生成氧气,故图像正确;
②二氧化锰反应的生成物,因此从反应开始时右0开始增多至完全反应后不再增加,故图像错误;
③刚开始加热,未发生反应,固体质量不变,反应开始后,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有气体生成,所以固体的质量减少,直到反应结束,固体的质量不再发生改变,故图像正确;
④加热高锰酸钾固体时,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有气体生成,所以固体总质量减少,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不变,故图像错误。
则图像正确的有二个,故选C。
【点睛】本题是一道图像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确定正确的图像。
24.(24-25九上·山东潍坊诸城·期中)下列图像所表示的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向生铁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B.质量相等的两份KClO3,一份单独加热(a),另一份和MnO2混合加热(b)
C.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镁粉中分别加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
D.表示某物质的着火点t℃时,该物质燃烧最旺的点是N点
【答案】C
【详解】A、生铁的主要成分是铁和碳,向生铁中加入足量的稀硫酸,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碳和稀硫酸不反应,故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小,但是不会减少至零,不符合题意;
B、质量相等的两份KClO3,一份单独加热(a),另一份和MnO2混合加热(b),在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不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故加入二氧化锰的反应速率快,但是最后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不符合题意;
C、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镁粉中分别加入相同浓度的稀盐酸,一开始酸不足,金属过量,酸完全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相等,后酸过量,金属不足,金属完全反应,镁和稀盐酸反应:,锌和稀盐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Zn>Mg,故最后镁生成氢气的质量大,符合题意;
D、某物质的着火点是t℃,M、N、Q点达到了着火点,会燃烧,由于Q点氧气的含量最高,则Q点燃烧最旺,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5.(24-25九上·黑龙江双鸭山集贤县·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应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水通电 B.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 C.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D.一定质量过氧化氢分解
A.A B.B C.C D.D
【答案】D
【详解】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故选项错误;
B、向一定质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该反应中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选项错误;
C、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剩余固体的质量不断减小,氧气质量不断增加,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加,当高锰酸钾分解完毕后,氧气不再生成,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故选项错误;
D、一定质量过氧化氢分解,不管有无催化剂,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故选项正确。
故选:D。
26.(24-25九上·江西吉安·期中)下列图像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相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将水通直流电一段时间
C.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D.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答案】C
【详解】A、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加热到一定温度高锰酸钾才能分解,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逸出,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最终剩余固体为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错误;
B、通电分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而不是质量)之比为2:1,错误;
C、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二氧化锰只能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有二氧化锰的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时间短,正确。
D、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被消耗,温度逐渐恢复至室温,压强逐渐减小,最终压强一定比反应前小,错误。
故选C。
27.(24-25九上·山东泰安宁阳县·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分别向等质量的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3的稀盐酸 C.在某温度下,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不断加入KNO3固体 D.浓氨水敞口放置在空气中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分别向等质量的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和硝酸铵固体,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温度升高,硝酸铵固体溶于水吸热,温度降低,故A错误;
B、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溶液的pH>7,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pH=3的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溶液的pH值会随着稀盐酸的加入而减小,由于反应生成水,加入的盐酸中有水,溶液的pH 不会小于或等于3,只会无限接近3,故B错误;
C、在某温度下,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不断加入KNO3固体,还会继续溶解硝酸钾,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大,至达到饱和,溶液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故C正确;
D、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浓氨水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会不断挥发出氨气,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会逐渐变小,故D错误;
故选:C
28.(24-25九上·广东梅州平远县实验中学·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图A: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B.图B:将足量的硫粉与一定质量的氧气在密闭装置内引燃
C.图C: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D.图D:用等质量的过氧化氢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
【答案】D
【详解】A、高锰酸钾固体分解生成锰酸钾固体、二氧化锰固体和氧气,由于生成了氧气,反应后固体质量不断减少,但固体质量不会变成零,故A错误;
B、硫粉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反应后气体的质量不断增加,但反应前气体的质量不能是零,故B错误;
C、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分解的过程中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C错误;
D、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应速率而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故等质量的过氧化氢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但使用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故D正确。
故选D。
29.(24-25九·山东青岛崂山区海尔路学校·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其对应关系的是
A.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反应
B.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
C. 等质量的CaCO3分别与足量的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反应
D.常温下,相同质量的锌和铁分别与足量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硫酸反应
提示:①Zn+H2SO4=ZnSO4+H2↑ ②Fe + H2SO4 = FeSO4 + H2↑
【答案】B
【详解】A、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得到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不是质量比,故选项图像不正确;
B、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溶液质量分数先逐渐增大,然后不变,故选项图像正确;
C、等质量的碳酸钙与等量的稀盐酸(足量)完全反应,放出二氧化碳质量相等,粉末状碳酸钙与盐酸接触充分,反应速度比块状要快,故选项图像不正确;
D、由反应的质量关系,可知、,向等质量的金属锌和铁中分别滴加足量且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稀硫酸,若消耗硫酸相同,则生成氢气质量相同,故开始两斜线重合,后因硫酸过量,铁消耗硫酸多,生成氢气多,拐点高些,故选项图像不正确。
故选:B。
30.(24-25九上·江西赣州章贡区赣州经开区期中考试·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应变化关系的是
A.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电解水
C.一定质量的硫在空气中燃烧 D.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A.A B.B C.C D.D
【答案】C
【详解】A、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可以得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五分之一,即装置内气体体积减少五分之一,而不是五分之四。故选项不正确;
B、电解水时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不是质量比,故选项不正确;
C、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气体,由于氧气是过量的,则硫会完全反应则固体质量慢慢减小变为零,故选项正确;
D、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产生的氧气的质量,最终由于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曲线会重合,故选项不正确;
故选C。
31.(24-25九上·河南商丘虞城县·期中)下列图像分别表示实验过程中某些物理量的变化,其中错误的是
A.木炭在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B.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在盛有空气的密闭集气瓶中点燃红磷
D.一定质量的镁在足量氧气中燃烧
【答案】C
【详解】A、木炭在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燃烧,放出热量,瓶内温度随反应的发生而上升,反应结束后再恢复到原始温度,选项正确;
B、加热高锰酸钾制备氧气,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开始时一种固体,反应过程中三种固体,反应结束后两种固体,选项正确;
C、在盛有空气的密闭集气瓶中点燃红磷,消耗氧气,气体减少,压强减小,最终压强减小,选项错误;
D、一定质量的镁在足量氧气中燃烧,氧气过量,镁被反应完,图中反应后镁的质量为0,选项正确。
故选C。
32.(24-25九上·重庆凤鸣山中学教育集团校·期中)下列图像与反应过程的变化趋势对应正确的个数是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A
【详解】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水,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一定量的过氧化氢分解,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从0开始逐渐增大,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至完全反应所需的时间短,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故错误;
加热到一定温度,高锰酸钾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没有分解之前,只有高锰酸钾一种固体,分解过程中有锰酸钾、二氧化锰和高锰酸钾三种固体,高锰酸钾反应完全,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两种固体,故正确;
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压强增大,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不断消耗,待红磷熄灭,温度恢复至室温,由于氧气的消耗,最终压强一定小于初始压强,故错误;
红磷和足量的氧气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随着反应的进行,红磷不断反应,则红磷的质量不断减少,由于氧气足量,则最终红磷反应完全,质量减小至0,故错误;
故选A。
33.(24-25九上·山东菏泽曹县·期中)下列图像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温室中有绿色植物,昼夜测定室内的氧气含量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C.等质量、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下反应 D.水通电一段时间
A.A B.B C.C D.D
【答案】B
【详解】A、植物白天能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因此氧气含量增加,正午时植物的光合作用最强,消耗的二氧化碳最多,释放的氧气最多;夜晚,植物光合作用很弱,释放的氧气越来越少,午夜时光合作用最弱,呼吸作用较强,因此氧气的含量最低,故A错误;
B、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剩余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保持不变,故B正确;
C、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在有无催化剂条件下制氧气,加入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的速率,不影响生成氧气的质量,加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至反应完全所需的时间较短,但是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等,故C错误;
D、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4:32=1:8,故D错误;
故选:B。
34.(24-25九上·重庆长寿实验中学校·期中)以下四个图像与对应操作描述不相符的是
A.电解水
B.加热分解高锰酸钾
C.一定质量的细铁丝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D.一定质量的碳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答案】C
【详解】A、在电解水实验中,“正氧负氢”,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不符合题意;
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由于生成了气体,固体质量逐渐减小,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C、一定质量的细铁丝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由于容器的体积不变,故瓶内气体的体积不变,符合题意;
D、一定质量的碳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质量逐渐增大,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5.(24-25九上·陕西西安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①表示电解水时生成H2和O2的质量与时间的关系
B.②表示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H2O2溶液在有无MnO2的条件下分解
C.③表示加热一定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
D.④表示足量红磷在密闭的集气瓶中燃烧
【答案】C
【详解】A、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即,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32=1:8,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故A错误;
B、二氧化锰只能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速率,则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H2O2溶液在有无MnO2的条件下分解,最后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故B错误;
C、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固体混合物的质量不断变小,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则反应前后钾元素的质量不变,则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完全反应后保持不变,故C正确;
D、足量红磷在密闭的集气瓶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装置内的压强逐渐增大,当红磷熄灭后,由于燃烧消耗氧气且温度冷却至室温,装置内的压强减小,小于初始压强,故D错误。
故选C。
36.(24-25九上·广西南宁碧翠园学校·期中)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电解水生成氢气与氧气的质最关系
B.用酒精灯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用等质量、等溶质质量分数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D.用红磷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集气瓶内压强的变伦
【答案】A
【详解】A、电解水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质量比为1:8,该选项不正确;
B、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则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减小,但不会减为零,该选项正确;
C、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但不能改变生成物质量,则加有催化剂的反应较快,但最终生成氧气质量相同,该选项正确;
D、红磷燃烧放热,则开始时装置中的温度瞬间升高,压强增大,但随着氧气的消耗,压强又慢慢减小,且冷却后,压强小于开始时的压强,该选项正确。
故选A。
37.(24-25九上·河北邢台信都区部分校·期中)下列图像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①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B.②氢气和氧气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C.③加热分解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D.④向一定量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答案】D
【详解】A、电解水时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质量比是1:8,故A错误;
B、氢气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根据方程式可知,反应前分子个数为3,反应后分子个数为2,故B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则③加热分解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固体中锰元素的质量不变,故C错误;
D、在过氧化氢制氧气中,二氧化锰作为该反应的催化剂,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质量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38.(24-25九上·广东中山第一中学·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
B.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C.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D.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答案】C
【详解】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分别制取氧气,有催化剂的反应速率快,但是最后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故选项错误;
B、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固体质量逐渐减小,生成物中有固体生成,故试管内剩余固体的质量不会为零,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故选项错误;
C、将水通电分解一段时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故选项正确;
D、红磷燃烧放热使气体膨胀气压变大,最终红磷耗尽氧气熄灭温度恢复室温,由于氧气被消耗所以最终气压比反应前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故选项错误。
故选:C。
39.(24-25九上·重庆长寿区川维中学校·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操作中各量变化关系的是
A.用等质量、等浓度的双氧水分别制取氧气
B.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C.密闭容器中燃烧一定量红磷
D.加热一定量高锰酸钾固体
【答案】B
【详解】A、催化剂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生成物质量,则加有催化剂的反应较快,但最终生成氧气的质量相同,该选项不正确;
B、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2:1,但由于,则生成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为4:32=1:8,由图可知,生成氧气和氢气的质量比为2g:0.25g=8:1,该选项正确;
C、红磷燃烧放热,装置中的温度升高,压强增大,但随着氧气的消耗,氧气质量减小,且冷却后,装置中的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该选项不正确;
D、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过程中氧气质量增加,但开始时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0,该选项不正确。
故选B。
40.(24-25九上·陕西渭南临渭区渭南初级中学·期中)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A.一定质量的硫与过量氧气反应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电解一定质量的水
D.用过量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答案】D
【详解】A、一定质量的硫与过量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随着反应的进行,硫的质量不断减小,由于氧气过量,最终硫反应完全,质量减小至0,故A错误;
B、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固体,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二氧化锰的质量从0快开始逐渐增大,至高锰酸钾反应完全,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再发生变化,故B错误;
C、电解一定质量的水,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C错误;
D、用过量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红磷不与氮气反应,因此集气瓶内氮气的质量保持不变,故D正确;
故选:D。
41.(24-25九上·重庆北碚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期中)将一定量过氧化氢溶液与少量红砖粉末混合制氧气,下列图像变化趋势不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C
【详解】A、过氧化氢在红砖粉末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过氧化氢的质量逐渐减小至零,不符合题意;
B、过氧化氢在红砖粉末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由于过氧化氢溶液中本身含水,故随着反应的进行,水的质量从一定质量开始逐渐增大,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C、过氧化氢在红砖粉末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该反应中的固体是红砖粉末,该反应中,红砖粉末是催化剂,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即固体的质量不变,符合题意;
D、过氧化氢在红砖粉末的催化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的质量逐渐增大,待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2.(24-25九上·黑龙江哈尔滨虹桥初级中学校·期中)同学们在学习时发现,很多化学知识都可以通过数轴记忆或借助图像分析,请按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信息填写空白,使数轴表示的信息正确。
①碱的 性(物理性质)
②物质中 。
(2)某同学向过量的锌粒中加入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固体的质量随反应时间的变化如图1所示。
①请写出时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②a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成分为 。(填化学式)
③若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的锌的质量为g,与硝酸铜溶液反应的锌的质量为g,
则 。(最简整数比)
(3)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变化如图2所示,当压强相同时,温度越高,氧气的溶解度 。(填“越大”或“越小”)
【答案】(1) 溶解 氮元素的化合价
(2) 、 1∶151
(3)越小
【详解】(1)①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氢氧化铜难溶于水,自左往右碱的溶解性逐渐增强,故可填碱的溶解性;
②NO中氮的化合价为+2价,NaNO2中氮的化合价为+3价,HNO3中氮的化合价为+5价,自左往右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逐渐变高,故可填氮元素的化合价;
(2)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增大,后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相等,说明硝酸银完全反应,硝酸铜部分或全部反应,t1时的溶液质量小于反应前溶液质量,t2的溶液质量与反应前溶液质量相等,因此t1时的溶液质量小于t2的溶液质量;
①时为锌先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化学方程式为:;
②由以上分析可知,a点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成分为、;
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
根据题意由:
(3)根据图2可知,当压强相同时,温度越高,氧气的溶解度越小。
43.(24-25九上·河南宜阳县·期中)用如图装置探究氧气的性质,实验步骤如下:
①将透明实验盒用隔板分成两部分,点燃燃烧室内的蜡烛,将倾倒室内的氧气传感器连接电脑并采集数据;②将氧气缓慢倒入倾倒室;③提起中间隔板;④观察并记录蜡烛的燃烧现象。
(1)图像中P点所对应的操作步骤是 (填序号);
(2)结合图像分析,后蜡烛燃烧的变化情况是 ;
(3)该探究实验能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是 。
【答案】(1)③
(2)先剧烈燃烧、发出白光,之后逐渐恢复正常燃烧状态
(3)具有助燃性
【详解】(1)由图可知,P点后氧气的浓度不断地减小,所以对应的操作步骤是提起中间隔板,故填:③;
(2)氧气具有助燃性,则25s后提起中间隔板,氧气进入燃烧室,蜡烛先剧烈燃烧、发出白光,之后逐渐恢复正常燃烧状态;
(3)提起中间隔板,氧气进入燃烧室,蜡烛燃烧的更旺,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
44.(24-25九上·江苏苏州工业园区五校联考·期中)某小组同学对氧气制取展开项目式研究。
Ⅰ.项目一:固体燃料制氧气
“氧烛”如图甲所示,利用固体燃料——产氧药块(由氯酸钠和一定量的镁粉、二氧化锰等均匀混合制成)制氧气。该反应需要在300℃左右进行;并伴随少量氯气产生。若温度过低,反应会终止,若温度过高,会产生大量氯气。
(1)氯酸钠与氯酸钾的分解相似,请写出氯酸钠分解的符号表达式 .
(2)启动“氧烛”时,按压点火装置,产氧药块中镁粉与氧气先发生反应,该反应的目的是 ,便于产氧药块中氯酸钠耗尽。
(3)产氧药块中需均匀分布一定质量的镁粉,但不能过多,除了会消耗过多氧气外,还有 。
(4)“氧烛”的填充材料会影响其放氧时间(即完成反应的时间)和外壳温度。兴趣小组同学分别测试了无填充材料、填充材料A和填充材料B三种情况下“氧烛”的放氧时间及外壳温度,结果如图乙所示。根据图像分析,“氧烛”应选择的填充材料是 。(选填“A”或“B”)。
Ⅱ.项目二:用水果果肉作为催化剂,用如图装置探究影响过氧化氢溶液分解速率的因素。
【查阅资料】ⅰ.过氧化氢分解酶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生物酶。
ⅱ.植物果肉中含有的某些金属离子也可以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
【进行实验】室温下,向烧瓶中加入10mL不同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再与3g水果果肉混合,记录液柱从0移动至5的时间。
序号 过氧化氢溶液 催化剂 液柱从0移动至5的时间/s
浓度1% 体积/mL 种类 质量/g
① 3 10 苹果果肉 3 286
② 5 10 苹果果肉 3 227
③ 10 10 苹果果肉 3 176
④ 10 10 香蕉果肉 3 14
⑤ 10 10 水蜜桃果肉 3 31
【解释与结论】
(5)进行实验前、用双手捂住烧瓶底部,观察到液柱向右缓缓移动,松手后,液柱又返回原点,说明 。
(6)③④⑤的目的是 。
(7)①中,若将过氧化氢溶液浓度改为1%,则液柱从0移动至5的时间 (“>”、“<”或“=”)286s。
【继续实验】补做实验证明了催化剂质量对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也有影响。
(8)实验方案:室温下,向烧瓶中加入10mL浓度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 。
【答案】(1)
(2)持续放热,维持反应温度
(3)产生大量氯气,导致收集到的氧气不纯
(4)B
(5)装置气密性良好
(6)比较不同果肉的催化效果
(7)>
(8)加入5g苹果果肉,记录液柱从0移动至5的时间(合理即可)
【详解】(1)氯酸钾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氯酸钠与氯酸钾的分解相似,氯酸钠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钠和氧气,符号表达式为;
(2)产氧药块中镁粉与氧气先发生反应,该反应的目的是持续放热,维持反应温度,便于产氧药块中氯酸钠耗尽;
(3)由于镁粉过多,反应放热多,温度过高,会产生大量氯气,导致收集到的氧气不纯,所以产氧药块中需均匀分布一定质量的镁粉,但不能过多;
(4)根据图像分析可知,由于材料B能够更好防止热量散失,维持产氧药块温度,延长放氧时间,所以“氧烛”应选择的填充材料是B;
(5)进行实验前,用双手捂住烧瓶底部,烧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则可观察到液柱向右缓缓移动,松手后,液柱又返回原点,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6)根据表格数据可知,③④⑤中过氧化氢溶液的浓度、体积以及催化剂的质量相同,催化剂的种类不同,故③④⑤的目的是比较不同果肉的催化效果;
(7)①②③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其它条件相同时,过氧化氢溶液浓度越大,液柱从0移动至5的时间越短,即反应速率越快;①中,若将过氧化氢溶液浓度改为1%,过氧化氢溶液浓度减小,则液柱从0移动至5的时间>286s;
(8)根据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唯一的原则,若要证明催化剂质量对过氧化氢溶液的分解速率也有影响,则设计实验中除催化剂的质量不同外,其它条件相同,则实验方案为:室温下,向烧瓶中加入10 mL浓度为5%的过氧化氢溶液,加入5g苹果果肉,记录液柱从0移动至5的时间(合理即可)。
45.(24-25九上·广东广州第七中学·期中)空气是一种重要资源,人类从未停止对空气的研究。
(1)研究一:实验小组同学利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图1是利用气压传感器测定红磷燃烧时集气瓶内气压变化的实验装置;图2是集气瓶内气压的变化情况。
①用酒精灯点燃燃烧匙中过量的红磷。该反应的现象是: 。
②红磷燃烧后,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把橡皮塞塞紧。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通过传感器获得集气瓶内气压变化图像,请分析图像,在下列各选项中选择正确选项填入各线段分析之中。(本题只填序号)
提问: BC段气压上升的原因是 ,CD段气压下降的原因是 ,DE段气压上升的原因是 。
A.红磷燃烧消耗了氧气
B.红磷燃烧生成了气体
C.剩余的气体受热膨胀
D.剩余气体遇冷收缩
E.装置漏气
F.水进入后挤压气体压强恢复
G.剩余气体溶于水
(2)研究二:从空气中获得氮气,进而合成氨气。工业合成氨气的流程如图1所示,在铁触媒作用下,用体积比为1∶3的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NH3,合成氨气的产量与温度和压强的关系如图2:
①“合成塔”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若反应物能充分反应,当加入的氢气和氮气体积相同时(相同条件下气体体积比等于气体分子个数比),剩余气体为 。
②按下列条件进行合成氨气反应,平衡时氨气的含量最高的是 (填字母序号)。
A.200大气压、300℃ B.200大气压、500℃
C.400大气压、300℃ D.400大气压、500℃
【答案】(1) 产生大量白烟并放热 C AD F
(2) 氮气/N2 C
【详解】(1)①用酒精灯点燃燃烧匙中过量的红磷,该反应的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并放热;
②BC段气压增大,是因为红磷燃烧放出大量的热,使装置内气压增大,故选C;
CD段气压减小的主要原因是红磷燃烧消耗氧气,剩余气体遇冷收缩,使装置内气压减小,故选AD;
DE段气压增大,是因为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后,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增大,故选F。
(2)①在铁触媒作用下,体积比为1∶3的氮气和氢气合成氨气NH3,则化学方程式是;
当加入的氢气和氮气体积相同时,相当于氮气过量,氢气不足,因此氢气全部参与反应而氮气有剩余,剩余气体为氮气;
②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相同条件下,温度越低、压强越高,平衡时氨气的含量越高,因此进行合成氨气反应达到平衡时氨气的含量最高的是400大气压、300℃,故选C。
46.(24-25九上·安徽淮南高新区南黄山中学·期中)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阅读以下相关主题科普材料,回答问题。
神舟十七号载3名宇航员在太空执行任务,时长180天,空间站中常用水气整合系统实现CO2的清除和O2的再生(简易流程如图1),科学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