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酬答唱和诗鉴赏 课件(共3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酬答唱和诗鉴赏 课件(共32张PPT)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以诗会友,以情相和
—— 酬答唱和诗
福州高级中学 郗倩
诗歌鉴赏复习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赠怀素草书歌(节选)》
《题弟侄书堂》
《寄江州白司马》
陆龟蒙
虽失春城醉上期,
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
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
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
不怕江花不满枝。
皮日休
野侣相逢不待期,
半缘幽事半缘诗。
乌纱任岸穿筋竹,
白袷从披趁肉芝。
数卷蠹书棋处展,
几升菰米钓前炊。
病中不用君相忆,
折取山樱寄一枝。
《鲁望春日多寻野景日休抱疾杜门因有是寄》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考情总览
综观近五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中的诗歌鉴赏,酬唱诗的考查比例越来越高。需注意的是,酬唱诗是从诗的功用角度命名的,而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是从诗的内容角度命名的。
年份 试卷 题目 作者及朝代
2024年 全国甲卷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 宋·吕本中
2023年 新课标Ⅰ 《答友人论学》 宋·林希逸
上海卷 《次韵毛君游陈氏园》 唐·孟浩然
2021年 全国甲卷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 宋·陈师道
新高考Ⅰ 《寄江州白司马》 唐·杨巨源
2020年 全国卷Ⅰ 《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 唐·陆龟蒙
新高考Ⅱ 《赠赵伯鱼》(节选) 宋·韩驹
盘点近五年全国卷中的酬唱诗
主观题分析:
15.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6分)
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6.从本诗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15.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15.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16.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6分)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
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
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
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
二十三年折太多。
身世背景:此诗是诗人于敬宗宝历二年(826)冬,罢和州刺史后,回归洛阳,途经扬州,与罢苏州刺史后也回归洛阳的白居易相会时所作。当时淮南节度使王潘在扬州设宴招待刘禹锡、白居易两位诗人,白居易在酒席上把箸击盘,吟诗一首,题为《醉赠刘二十八使君》,为刘禹锡长期被贬的不幸遭遇鸣不平。刘禹锡回忆往事,感慨万端,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白居易。
对自身-感伤、哀怨、物是人非
对朋友-劝勉友人等
——表心志
思想情感1:表明心志——诗人自身经历
思想情感2:表谢意(含婉拒)
近试上张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酬朱庆馀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此诗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官,借以征求张籍的意见。
全诗选材新颖,视角独特,以“入时无”三字为灵魂,巧妙含蓄地将自己能否踏上仕途与新妇紧张不安的心绪作比,寓意自明,令人惊叹。
诗中以越女、采菱姑娘比朱庆馀,以“齐纨”比他人的平庸作品,以“菱歌”比朱庆馀的优秀作品。
表现了对朱庆馀的欣赏,暗示他不必为考试担心,巧妙而含蓄的表明自己的意见。
思想情感3:表干谒请托之意
思想情感4:表酬和作答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裴迪是王维的好友,两人同隐终南山,常常在辋川“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此诗描绘了幽居山林,超然物外之志趣,因而以接舆比裴迪,以陶潜比自己。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抒发了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接舆是春秋时期楚国的隐士,因不满当时的社会动荡与政治黑暗,拒绝出仕为官,常佯狂避世(《论语 微子》记载其曾边行边歌,讥讽孔子 “知其不可而为之”)。
王维此处用 “接舆” 代指友人裴迪(诗题明确是 “赠裴秀才迪”),既暗赞裴迪有隐士的清高避世之态,也暗示二人所处的 “辋川” 是远离官场的隐居之地,与接舆 “避世” 的境遇呼应。
思想情感5:表思念、同情、钦佩、劝勉等真切情谊
1、表心志:抒发自己的人生态度、理想或感慨
2、表谢意(含婉拒):感谢对方,或委婉拒绝请求
3、表干谒:求推荐、求帮助(多委婉含蓄)
4、酬和作答:直接回应对方的诗或话题
5、表深情:思念、同情、劝慰、钦佩
辨关系明情境
读深意
悟情感
品手法
析典故
解题关钥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2021:新高考Ⅰ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
③莫谩:不要。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情境还原:
聚焦白居易 “江州贬谪困境”(联系课内篇目《琵琶行》)
—— 空间上:远离长安(望阙天遥)”,
处境上:仕途失意 + 精神孤独(病鹤孤、离鸿断)

(一)辨关系,明情境:锚定鉴赏基础
关系辨析:明确杨巨源与白居易 “政坛知己 + 文坛挚友” 的双重联结 —— 二人共历中唐政治风波,对宦海沉浮有共鸣;文学理念相近,为 “共情式关怀” 奠定基础,排除了普通应酬诗的空泛感。
(二)品手法析典故:挖掘艺术张力
手法解析:
开篇反问:“平安否?住得无?” 直击牵挂,一浅(身体平安)一深(生活状态),拉近距离,奠定情感基调;
虚实结合:“湓浦似衣带、庐峰胜香炉”,以 “实景(江州风物)” 锚定处境,以 “虚写(听闻想象)” 暗含慰藉,避免单纯诉苦;
意象象征:“离鸿” 喻书信中断与孤独,“病鹤” 喻失意心境,将抽象情感转化为具象形象,增强感染力;
典故解读:
惠远东林:借东晋慧远隐居东林寺典故,既承认白居易 “寄情佛教避世” 的合理性(共情),又暗含 “隐居非遁世” 的暗示(为劝勉铺垫);
雨花社:代指佛教修行团体,以 “莫谩拘牵” 委婉劝诫 —— 不否定佛教慰藉作用,但反对过度沉溺消极避世,体现 “理解中不失引导” 的分寸感。



(三)读深意悟情感:升华鉴赏内核
情感分层:
基础层:纯粹牵挂:开篇问 “平安”、年末 “题诗”,不问名利只关安好,体现 “雪中送炭” 的真挚友情;
核心层:深切理解:不指责白居易的消极,反而以 “病鹤孤”“离鸿断” 捕捉其孤独,用 “惠远东林” 认可其精神寄托,做到 “先共情,再劝勉”;
升华层:殷切期许:尾联 “青云依旧是前途”,以 “青云” 喻理想,用 “依旧” 唤醒初心,传递 “贬谪是暂时,理想不熄灭” 的信念,超越个人赠友,成为普世的困境鼓励。
杨巨源与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诗友,二人交往密切,情谊深厚。杨巨源与白居易大约相识于元和九年(814)前后,当时二人同在长安为官,白居易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杨巨源任秘书郎。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出于对杨巨源诗名的景仰和诗坛前辈的敬重,作《赠杨秘书巨源》一诗,称赞杨巨源诗风清新,少有匹敌,诗友遍布海内,为二人日后交往奠定了感情基础。
同年,白居易因上疏请求捕惩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元凶,被贬为江州司马。出于对政治的敏感,往日朋友多不敢与他书信往来,但杨巨源却作《寄江州白司马》关怀和劝慰他,加深了二人的友情。诗中“莫谩拘牵雨花社,青云依旧是前途”一句,劝白居易不要被眼前的境遇牵制,要保持远大的抱负和志向。
此后二人继续保持密切的唱和往来。元和十三年(818)春,杨巨源转虞部员外郎,白居易作《闻杨十二新拜省郎遥以诗贺》,表达对杨巨源升迁的由衷欣喜。同年秋,白居易又作《答元郎中、杨员外喜乌见寄》,回应杨巨源等人对自己回京的期盼。
背景补充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
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
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④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内容分析,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该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比较接近。
B.第三句使用“一衣带水”的典故,表现出朋友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
C.第六句中的“病鹤”指的是白居易,他怀恋长安,时常遥望京城的宫阙。
D.诗人最后开解朋友,目前虽然身处贬谪之中,但未来的前途依然很远大。
B 项,第三句是说诗人曾经听说湓水萦绕像衣带,是对江州此地景物的描绘,并未有表现朋友间“天涯若比邻”之意,此项对用典解释有误。
寄赠诗
两人应为朋友关系
湓江的河道狭窄弯曲
香炉峰的形状胜似真正的香炉
离群的鸿雁
染病的孤鹤
唯有题诗寄情
遥望京城长安
寄江州白司马① 杨巨源
江州司马平安否?惠远东林住得无②?湓浦曾闻似衣带,庐峰见说胜香炉。
题诗岁晏离鸿断,望阙天遥病鹤孤。莫谩拘牵雨花社③,青云依旧是前途。
[注]①江州白司马:即白居易。②惠远:东晋高僧,居庐山东林寺。③莫谩:不要。④雨花社:指佛教讲经的集会。
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6分)
①“劝诫”是这首诗的主旨,诗人在尾联点明该主旨,劝说白居易不要沉迷于宗教,消磨了志气,要对人生充满信心。
②诗歌的第二句在问候中提到僧人和寺庙,为结尾正式劝诫做了铺垫。
课后作业:【2021·全国甲卷·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南丰先生出山之作①
陈师道
侧径篮舁两眼明②,出山犹带骨毛清③。
白云笑我还多事,流水随人合有情。
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
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
【注释】①南丰先生:即曾巩,陈师道敬重仰暮的师长。②侧径:狭窄的路,篮舁:竹轿。③骨毛清:谓超凡脱俗,具有神仙之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出山之初的曾巩,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明净爽利、风骨秀异的高士形象。
B.颔联两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白云和流水对于曾巩出山的态度。
C.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
D.陈师道在诗中书写了曾巩的人生志趣与处世情怀,笔端饱含敬佩之情。
2.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诗句大意】
在狭窄的山路上,曾巩乘坐着竹轿,眼前一片光明,带着一身清爽。白云和流水也像是有了人的情态,白云笑我出山是多事之举,而流水却对我情谊颇深,一路随着送我出山。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然而,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
14.C
【解析】“住在山中的僧人虽然不能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但其生活也令人羡慕”错误,原文“不及鸟飞浑自在,羡他僧住便平生”指的是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并不是僧人不像飞鸟一样自由自在,而是作者自己身不如飞鸟自在。
15.在陈师道看来,曾巩是如何处理“仕”与“隐”的关系的?请简要分析。
①在曾巩那里,“仕”与“隐”并非截然对立,而是可以兼容于一身的;②曾巩向往离世高蹈、超凡脱俗,但他又不能忘情于天下苍生,原意承担社会责任,有深厚的济世情怀。
【解析】颈联和尾联转到曾巩对“仕”与“隐”的看法。颈联说:身在官场,终不如山中飞鸟那般自由自在,隐居山中的僧人,这一生就可以悠然闲适地度过,这种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看出,曾巩对隐居生活是充满了向往的。尾联“未能与世全无意,起为苍生试一鸣”可见,他与红尘俗世也并非全然了断,为了替天下苍生发声鸣不平,他最终还是放弃了隐居生活,决然出山。在“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之间,他选择了后者,把个人之乐暂且放下,将苍生之忧挂在心头。在这一点上,他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可谓异代同心。
【2024全国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次韵钱逊叔泛舟虹桥①宋·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鷃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人不至③,清樽画航倩分题④。
[注]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写春水、草色,围绕色彩落笔,营造出一种愉悦的情感氛围。
B.春水新涨,水面辽阔宽广,在波间漂浮的船只显得如同蜉蝣一样细小。
C.斥鷃见于《庄子·逍遥游》,用来与鹏做对比,因此诗中缺字应是“鹏”。
D.诗歌的尾联写到了“分题”,以此收束,与题目中的“次韵”形成照应。
15.请赏析颈联“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中“软”“低”二字的艺术效果。(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