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中职教材解析与训练.语文基础模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三单元 中职教材解析与训练.语文基础模块

资源简介

答案与解析
第一部分
知识点、考点归纳与训练
考点3.词语
第一单元
1.B【解析】A.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C,伴侣:这里指同学。D.苍茫:旷远迷茫。

沁园春·长沙
2.A【解析】B.携:携手。C.指点:评论。D.意气:
【知识巩固】
志向、气概或精神状态。
一、填空题
考点4.文本赏析
1.qin zheng rong gěqide
1.D【解析】《沁因春·长沙》属于长调。
2.毛泽东词牌名长沙
2.B【解析】相对于文中上句“万山红遍,层林尽
3.承上启下
染”,作者是在远眺;那么这句“漫江碧透,百舸争
二、选择题
流”,作者是在近观,所以写的是近景。
1.B【解析】怅:惆怅,感慨。
考点5.阅读
2.D【解析】应为“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
3.D【解析】“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词词牌名题目
错误,应为“以游水搏浪之虚来写人生奋斗之实。”
2.食邑万户的侯爵大军阀、大官僚
三、简答题
3.视…如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
1.(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4.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刻画了一群青春年少、神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2)描绘
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自信昂扬的有志青
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秋色图。
年形象。
2.①独立寒秋图。②湘江秋景图。③峥嵘岁月图。
(二)
④中流击水图。
1.(1)满江。
【考点探究】
(2)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考点1.字音
(3)本指鸟盘旋地飞,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l.A【解析】B.吮吸(sh心n)。C.慰藉(jie)。D.道
(4)深秋天气。
劲(jing)
2.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万类
2.A【解析】A.漫江(man),百舸(g),百侣曾游
3.生动刻画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给碧绿清澈的
(1ǚ)。
江面增添了昂扬奋进的气息。
考点2.字形
4.失意、恼恨因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
1.A【解析】A.“不知所错”应为“不知所措”。
5.不能。“沉浮”有两个含义:①在水面上出没;
2.D【解析】D.“书生义气”应为“书生意气”。
②比喻起落盛衰消长。在文中,“沉浮”一词是针
1…
中职教材解析与训练语文塞础模块上册
对“国家命运”而言,所以这个词用的是它的比
和斗争,展现了革命根据地欣欣向荣的景象,歌
喻义。
颂了革命人民顽强的战斗意志和高尚的生活情

风景谈
操,抒发了对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革命根据地
【知识巩固】
的挚爱之情。
一、填空题
【考点探究】
1.妩颀怠秃曳碣跌脊
考点1.字音
2.狭义诗歌小说戏剧形散而神不散
l.C【解析】A.戈壁(g),浅濑(1ài)。B.高秆
3.沈德鸿雁冰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gan),隆起(I6ng)。D.西装苹履(Iǚ)。
二、选择题
2.D【解析】A.粗糙(cāo),黑越魈(xū)。B.泥浆
1.D【解析】答见(piē).
(jiang),促膝而坐(xi)。C.氛国(n),荷枪
2.A【解析】濑:沙石上的急流。
(he),怡然自得(yi)。
3.B【解析】第一空:前半句说大自然单调平板,后
考点2.字形
半句说加上人的活动有改变,前后形成转折。
1.C【解析】“辩认”应为“辨认”,“万赖俱静”应为
“然而”和“但是”都能表转折,而“如果”表假设,
“万籁俱静”。
这里并非假设情况,所以C选项“如果”不合适,2.B【解析】“安祥”应为“安详”,“遗笑大方”应为
先排除C。第二室:“加上了人的活动”后就产生
“胎笑大方”。
“完全改观”的结果,是一种顺承关系。“才”表示考点3.修辞
条件充分后才怎样,“就”更能体现这种顺承,即1,D【解析】D项是一般疑问句,不是反问。反问
一旦加上人的活动就有了改变,所以“就”更合
是明知故问,无疑而问。
适,A选项“才”不合适,排除A。第三空:“这不2.D【解析】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似
是‘风景’吗?”是反问句,“难道”常用来引导反问
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在现实情境中,
句,加强反问语气,所以这里用“难道”,D选项
热空气一般不会发出如此明显、巨大如同“哄哄
“然而”不符合,排除D。第四空:“自然是伟大
的火响”的声音。作者通过对热空气声音的极度
的”和“人类更伟大”有转折意味,“然而”能很好
夸大,突出了环境的寂静以及那种燥热的氛国,
地体现这种转折,表达在承认自然伟大基础上,
让读者对当时的环境特点有更强烈的感受。
强调人类更伟大。因此,本题答案为B。
考点4.标点
三、简答题
1.D【解析】并列词语之问用顿号。应为“严肃、坚
①《风景谈》就是谈风景,这里的“风景”,不仅包
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
括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人们的活动。表面上谈
2.A【解析】《塞上风云》是一部电影,要用书名号。
的是自然“风景”,实际上是在写主宰“风景”
考点5.阅读
的人。
(一)
②全文描绘了六幅内容不同而相互联系的风景
l.che shangàojū
画:沙漠驼铃、高原晚归、延河夕照、石洞读书、
2.(1)指女性化妆打扮。(2)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
桃林小憩、黎明剪影。反映了延安军民的生活
丰富,连续不断。
2第一部分知识点、考点归纳与训练
第三单元
单元要点
课题
作者
主要内容
文体
这是一首讽刺剥削者不劳而获的诗。诗中明确提出了不劳
伐檀
《诗经》
而获和劳而不获的尖锐矛盾,对剥削者的“寄生生活”表达了强
诗歌
烈的憎恨和辛辣的嘲讽。
全诗充满了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
无衣
《诗经》
将士们同仇敌忾、舍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气概,其矫健
诗歌
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课文通过对郭橐驼种树之道的记叙,说明“顺木之天,以致
种树
其性”是“养树”的法则,并由此推出“养人”的道理,指出为官治
寓言体
柳宗元
郭橐驼传
民不能“好烦其令”,指摘中唐时期吏治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
传记散文
者同情人民的思想和改革弊政的愿望。
念奴娇·
本词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颂一代儒将周瑜的
苏轼

赤壁怀古
丰功伟绩,抒发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
小说通过对成名一家不幸遭遇的描写,深刻揭示了为政者
之自私、贪婪和凶残,批判了封建官僚制度的腐朽与统治者横征
促织
蒲松龄
小说
暴敛的罪恶,表现了老百姓为生计奔波的劳苦、辛酸和艰难,寄
托了作者对受尽欺凌和迫害的下层群众的深切同情。
伐檀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160篇)有十五国风,是带有地方色彩
米无衣
的音乐:“雅”(105篇)分为大雅、小雅,是朝
课对积累
廷的正乐;“颂”(40篇)有周颂、鲁颂、商颂,
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所以,《诗经》
1.了解《诗经》
中的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人
歌词。
自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500余年间的诗歌
《诗经》“风”中的民间歌谣所反映的生
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篇)。
活内容比纯粹出于上层社会的“雅”“颂”广
·59
中职教材解析与训练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阔得多,生活气息也更浓厚。其中,既有对
《无衣》
苦难生活的倾诉和悲叹,又有对繁重徭役的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奢侈淫逸,朝政
愤慨和不平;既有描绘劳动情景的农歌和牧
腐败黑暗,统治集团内江,造成国弱兵残。
歌,又有感情真挚、格调清新的恋歌。
周幽王岳父申侯趁机勾结犬戎攻入国都,幽
《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
王死,周域大半沦落,于是平王举室东迁。
言直至九言等各种句式,只有个别诗以杂言
勇武善战的秦地人民,眼看沦陷的国土将要
为主,如《伐檀》。
遭到敌人的蹂躏,便纷纷响应秦襄王兴师御
《诗经》常常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
敌的号召,保家卫国,参军参战,一鼓作气击
复的几章间,仅有个别字句的改换,造成一
退了侵扰的贼兵。《无衣》便是在此历史背
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
景下产生的,本诗标题“无衣”的意思是当时
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因此在“国风”中使用
军情紧急,征衣一时难以齐备。
最普遍。
知识梳理
为了获得声韵上的美感,《诗经》中大量
知识点1.重点字词
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这有助于表
(1)字音
达曲折含蓄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
《伐檀》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
伐檀(tn)
稼穑(s)
手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尤其是比兴,不仅
三百廛(chn)
狩猎(shòu)
表现了诗人的感情,而且有助于诗人对事物
县貆(xuan huan)
素餐(sù)
的刻画,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大
伐辐(fú)
伐轮(Idn)
大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手法,使它可以在短小
河溽(chin)
三百囷(qun)
的篇幅中创造极为动人的形象和境界。这
县鹑(chún)
素飧(sun)
一手法,在中国诗歌中一直被传承和发展。
《无衣》
总之,《诗经》内容丰富,思想和艺术上
无衣(y)
同袍(po)
成就很高,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
兴师(xing)
戈矛(g)
重要地位。
同仇(chu)
同泽(zé)》
2.时代背景
矛戟()
偕作(xi)
《伐檀》
同裳(chang)
甲兵(jiǎ)
这里将《伐檀》作为反剥削诗歌看,而对
偕行(xing)
于当时的社会性质及诗人身份,因史料不足
(2)词语
难以确认,姑且保留《诗经选注》的看法,即
《伐檀》
一群伐木者砍檀树造车时,联想到剥削者不
坎坎:用斧砍树木的声音。
种庄稼、不打猎,却占有这些劳动果实,非常
兮:语气助词,多用于韵文的句末或句
愤怒,于是你一言我一语地提出了责问。
中,表示停顿或感叹,相当于“啊”。
·60·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