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中职教材解析与训练.语文基础模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六单元 中职教材解析与训练.语文基础模块

资源简介

答案与解析
第一部分
知识点、考点归纳与训练
考点3.词语
第一单元
1.B【解析】A.飞翔: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C,伴侣:这里指同学。D.苍茫:旷远迷茫。

沁园春·长沙
2.A【解析】B.携:携手。C.指点:评论。D.意气:
【知识巩固】
志向、气概或精神状态。
一、填空题
考点4.文本赏析
1.qin zheng rong gěqide
1.D【解析】《沁因春·长沙》属于长调。
2.毛泽东词牌名长沙
2.B【解析】相对于文中上句“万山红遍,层林尽
3.承上启下
染”,作者是在远眺;那么这句“漫江碧透,百舸争
二、选择题
流”,作者是在近观,所以写的是近景。
1.B【解析】怅:惆怅,感慨。
考点5.阅读
2.D【解析】应为“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
3.D【解析】“以游水搏浪之实来写人生奋斗之虚”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词词牌名题目
错误,应为“以游水搏浪之虚来写人生奋斗之实。”
2.食邑万户的侯爵大军阀、大官僚
三、简答题
3.视…如粪土名词的意动用法
1.(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4.回忆当年的战斗生活,刻画了一群青春年少、神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2)描绘
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自信昂扬的有志青
了一幅绚丽多彩、生机盎然的秋色图。
年形象。
2.①独立寒秋图。②湘江秋景图。③峥嵘岁月图。
(二)
④中流击水图。
1.(1)满江。
【考点探究】
(2)搏击,这里形容飞得矫健有力。
考点1.字音
(3)本指鸟盘旋地飞,这里形容鱼游得轻快自由。
l.A【解析】B.吮吸(sh心n)。C.慰藉(jie)。D.道
(4)深秋天气。
劲(jing)
2.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万类
2.A【解析】A.漫江(man),百舸(g),百侣曾游
3.生动刻画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给碧绿清澈的
(1ǚ)。
江面增添了昂扬奋进的气息。
考点2.字形
4.失意、恼恨因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
1.A【解析】A.“不知所错”应为“不知所措”。
5.不能。“沉浮”有两个含义:①在水面上出没;
2.D【解析】D.“书生义气”应为“书生意气”。
②比喻起落盛衰消长。在文中,“沉浮”一词是针
1…
中职教材解析与训练语文塞础模块上册
对“国家命运”而言,所以这个词用的是它的比
和斗争,展现了革命根据地欣欣向荣的景象,歌
喻义。
颂了革命人民顽强的战斗意志和高尚的生活情

风景谈
操,抒发了对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革命根据地
【知识巩固】
的挚爱之情。
一、填空题
【考点探究】
1.妩颀怠秃曳碣跌脊
考点1.字音
2.狭义诗歌小说戏剧形散而神不散
l.C【解析】A.戈壁(g),浅濑(1ài)。B.高秆
3.沈德鸿雁冰子夜林家铺子春蚕
(gan),隆起(I6ng)。D.西装苹履(Iǚ)。
二、选择题
2.D【解析】A.粗糙(cāo),黑越魈(xū)。B.泥浆
1.D【解析】答见(piē).
(jiang),促膝而坐(xi)。C.氛国(n),荷枪
2.A【解析】濑:沙石上的急流。
(he),怡然自得(yi)。
3.B【解析】第一空:前半句说大自然单调平板,后
考点2.字形
半句说加上人的活动有改变,前后形成转折。
1.C【解析】“辩认”应为“辨认”,“万赖俱静”应为
“然而”和“但是”都能表转折,而“如果”表假设,
“万籁俱静”。
这里并非假设情况,所以C选项“如果”不合适,2.B【解析】“安祥”应为“安详”,“遗笑大方”应为
先排除C。第二室:“加上了人的活动”后就产生
“胎笑大方”。
“完全改观”的结果,是一种顺承关系。“才”表示考点3.修辞
条件充分后才怎样,“就”更能体现这种顺承,即1,D【解析】D项是一般疑问句,不是反问。反问
一旦加上人的活动就有了改变,所以“就”更合
是明知故问,无疑而问。
适,A选项“才”不合适,排除A。第三空:“这不2.D【解析】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似
是‘风景’吗?”是反问句,“难道”常用来引导反问
乎只有热空气在作哄哄的火响”,在现实情境中,
句,加强反问语气,所以这里用“难道”,D选项
热空气一般不会发出如此明显、巨大如同“哄哄
“然而”不符合,排除D。第四空:“自然是伟大
的火响”的声音。作者通过对热空气声音的极度
的”和“人类更伟大”有转折意味,“然而”能很好
夸大,突出了环境的寂静以及那种燥热的氛国,
地体现这种转折,表达在承认自然伟大基础上,
让读者对当时的环境特点有更强烈的感受。
强调人类更伟大。因此,本题答案为B。
考点4.标点
三、简答题
1.D【解析】并列词语之问用顿号。应为“严肃、坚
①《风景谈》就是谈风景,这里的“风景”,不仅包
决、勇敢和高度的警觉来”。
括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人们的活动。表面上谈
2.A【解析】《塞上风云》是一部电影,要用书名号。
的是自然“风景”,实际上是在写主宰“风景”
考点5.阅读
的人。
(一)
②全文描绘了六幅内容不同而相互联系的风景
l.che shangàojū
画:沙漠驼铃、高原晚归、延河夕照、石洞读书、
2.(1)指女性化妆打扮。(2)形容文章或谈话内容
桃林小憩、黎明剪影。反映了延安军民的生活
丰富,连续不断。
2中职教材解析与训练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第六单元
单元要点
课题
作者
主要内容
文体
本文记述了孔子和四位弟子在一起畅谈理想时的融洽
子路、曾皙、
先秦诸子
《论语》
而生动的场面,表现出各个人物的志趣和精神风貌,反映了
冉有、公西华侍坐
散文
儒家的政治理想和治国理念。
本文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个经典篇章。课文中
孟子以形象的比喻分析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并结合
先秦诸子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自己的“仁政”“民本”思想提出解决“民不加多”问题的具体
散文
措施。这场对话集中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民本”思想,也
充分反映了孟子高超的语言艺术。
《劝学》课文围绕“学不可以已”展开论述,指出学习的
先秦诸子
劝学
《荀子》
意义在于改变、发展和提高自己,阐述学习的作用在于弥补
散文
不足,助力进步,说明学习的要诀在于积累、坚持、专一。
《公输》一文记述了墨子说服公输盘和楚王,成功阻止
先秦诸子
公输
《墨子》
楚国攻打宋国的经过,表现出墨子“兼爱”“非攻”的思想和
散文
高超的论辩艺术。
《庖丁解牛》主要讲述了庖丁为文惠君解释自己是如何
先秦诸子
庖丁解牛
《庄子》
通过解牛这一过程领悟“道”,从而实现“人牛合一”,达到真
散文
正的自由境界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
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宋儒把《论语》《大
寡人之于国也
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待坐》选自《论语·先进》。
课前积累
(2)《孟子》
1.文学常识
相传为孟子及其弟子公孙丑、万章等人
(1)《论语》
所著,是一部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
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
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
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全面地反映了孔子
修养。本文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26·
第一部分
知识点、考点归纳与训练
(3)语录体
摄(she)
端章甫(f)
一种文体,常用于门人弟子记录导师言
饥馑(jin)
撰(zhuàn)
行,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
喟然(kui)
铿尔(kēng)
篇章结构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故称之为语
毋(wú)
冠者(guàn)
录体。
沂(yi)
哂(shěn)
2.时代背景
瑟(sè)
小相(xiàng)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风乎舞零(yú)
千乘之国(sheng)
一般认为,这段对话发生在孔子自卫返
以俟君子(s)
鲁之后的四年里(前484一前481)。此时孔
《寡人之于国也》
子已年近70岁,子路小孔子9岁,是四人中
粟(sù)
兵刃(rèn)
最年长、辈分最高的。曾皙比孔子小,年纪
洿池(wU)
庠序(xiang)
在四人中排第二。另两人,冉有小孔子29
孝悌(ti)
鱼鳖(biē)
岁,公西华小孔子42岁。孔子当时刚刚结
饿莩(piao)
衣(yi)帛
束周游列国,他的政治主张始终得不到实
蓄养(xù)
数罟(cùgǔ)
现,回到鲁国后,产生过“道不行,乘桴浮于
谨(jin)
鸡豚(tun)狗彘(zhi)
海”的念头。此场谈话发生于孔子在政治上
不可胜食(sheng)养生丧死(sang)
失意之时。
弃甲曳(ye)兵
《寡人之于国也》
(2)特殊字词句式
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又称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魏惠王)三十五年,“卑礼厚币以招贤者”,于
①通假字
是贤者数人之中就有孟子不远千里来到魏
①鼓瑟希
希:同“稀”,舒缓。
都大梁。二人一见面,梁惠王就想得到“以
②莫春者莫:同“暮”,将尽,晚。
利吾国”的良策,孟子则以“何必日利,亦有
②词类活用
仁义而已矣”为对,指出专言求利的严重危
>)名词作动词
害性和躬行仁义的重要意义。正是在接触、
①端章甫端:穿礼服。章甫:戴礼帽。
交流的过程中,孟子与梁惠王彼此有了进一
②风乎舞雪风:吹风。
步了解,于是有了《寡人之于国也》这篇传诵
③三子者出,曾皙后后:走在后面。
千古的政事问答。
>)形容词作名词
知织梳理
①比及三年,可使有勇勇:勇气。
②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小:小相。
知识点1.重点字词
大:大相。
(1)字音
〉》动词作名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异乎三子者之撰撰:讲述。一说,
待坐(shi)
曾皙(x)
才能。
·127·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

error当前文档不提供在线查看服务,请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