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40张PPT) 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件(共40张PPT) 2025-2026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辩证)唯物论
(第2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辩证唯物)认识论
(第4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唯物)辩证法
(第3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社会历史观
第5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价值观、人生观
第6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
唯物
主义
历史
唯物
主义
物质、意识、运动、规律
联系、发展、矛盾
认识、实践、真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基本规律、人民群众
价值观、价值判断与选择、人生价值的实现
思考:小牧童怎么就知道牛在斗角的时候,尾巴总是朝下的呢?人的正确认识从哪里来?
哈哈!牛在斗角的时候,尾巴总是朝下,绝不会竖起”
我对牛的认识还不如一个小牧童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 1 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猜一猜它是谁?
1.班里面很多人都有
2.有她没她感受到的是两个世界
3.我们的身体需要她
4.主要是五官需要
5.使我们心灵的窗户更明亮
相识
邂逅眼镜之缘
实验并肩克难
相知
总议题:小眼镜大世界
邂逅眼镜之缘

七嘴八舌
款式、颜色、材质、风格、功能、种类……
说一说你对眼镜的理解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认识
(一)认识
认识是 主体 对 客体 的 能动反映。
主体
人类特有
≠动物
性质:积极的(不是被动的)
对象: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思维
注意:意识和认识
(1)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
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
(2)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有正误之分。
1.认识的含义
一、认识与实践
一、认识与实践
2.认识的形式(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含义: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
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
含义: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认识
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上图中哪个认识是感性认识?哪个是理性认识?
物理学规律
哲学观点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
苹果砸到我的脑袋,痛!
万有引力定律.....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感性认识 感觉: 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例:红色、咬起来嘎嘣脆、酸酸甜甜、冰凉的 知觉: 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 例:对苹果整体认知(又红又甜又圆的苹果) 表象:
通过感知而形成的感性形象
例: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
理性认识 概念 用语言概括出苹果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苹果是水果的一种,是蔷薇科苹果亚科苹果属植物,其树为落叶乔木。 判断 苹果是植物,不是动物,形状近乎圆形,不是三角形、方形,颜色常见为红黄绿,不是黑蓝紫,有的是甜的,有的是酸的… 推理
苹果中含有铜、碘、锰、锌、钾等元素以及大量维生素C,可以推理出苹果可以保护人体的心血管、增强人体免疫力并且改善呼吸系统和肺功能等。根据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规律。
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
思考:上述语句说明了什么道理?
实践
实验并肩克难

项目内容:
通过实践检验肥皂水、醋、盐水、洗涤液水这四个哪个能有效防止镜子起雾的现象。
活动过程:
在小镜子分别涂抹各种液体,并用纸巾吸干净,然后用热水蒸一下,观察结果。
镜子、原料、纸杯、纸巾、热水
猜想:
可以有效防止镜子起雾现象。
活动道具:
如何解决眼镜起雾的现象
(1)防止镜面起雾实验是实践活动吗?
(2)防止镜面起雾实验需要哪些要素,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3)为何要做这个实验?这和燕子筑巢有无区别?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4)该实验是单独一个人的活动吗?所用材料如何产生的?为何古代人们没有做这种实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实践活动-科学实验活动
小组合作 集思广益
3.实践的含义
(二)实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主体
对象
性质
主体:人(人才有实践,动物没有)
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不包括主观世界
性质: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思考、辩论、发表言论等都不是实践。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观念中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一、认识与实践
实践关键词:
做、行动、实施、改造、改革、试验、调查、考察、走访,都属于实践。
航天、疫苗研发、科考、高考改革、技术创新等
工人做工、农民种地、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
航天、疫苗研发、科考、高考改革、技术创新等
革命、改革开放、完善国家制度、政策、法律等
①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② 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 探究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等
①港珠澳工程建设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
③ 载人航天工程
最基本的实践形式
提示:基本形式不等于实践的所有形式,实践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还有其他的实践形式,如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等。
4. 实践的基本形式
一、认识与实践
1.山东农业大学小麦育种研究实验
2.塞罕坝护林员植树造林
3.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4.燕子筑巢
5.哲学家独自冥想哲学命题
6.神州十九号载人飞船宇航员进驻天和核心舱开展太空实验活动
7.社会主义革命
8.人们参与“碳中和”环保行动
判断下列活动是否属于实践活动?如果是,属于哪种实践形式?



×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
我能行
防止镜面起雾实验需要哪些要素,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主体:人
对象:眼镜
手段:道具
这些要素都是客观的,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侧重点:实践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5.实践的特点
一、认识与实践
A 实践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实践
实践的主体
(人、体力、智力)
实践的对象
(自然界、人类社会)
实践的手段
(工具、设备)
B 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也具有客观性。
为何要做这个实验?这和燕子筑巢有无区别?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②主观能动性
关键词:蓝图、计划、方案、规划
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人将在实践中形成的认识用于指导实践。
实践具有能动性
实践主体的能动性
(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主体的创造性
该实验是单独一个人的活动吗?所用材料如何产生的?为何古代人们没有做这种实验?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③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社会性关键词:强调合作、分工、共同完成
历史性关键词:时代、条件不同、水平、规模不同
判断: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所以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分析:实践活动既可以表现为集体行动,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该观点混淆了单个人的孤立活动和单个人的实践活动。 但单个人的孤立活动(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
归纳:实践的四个特点
特点 理解 侧重点
①直接现实性 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强调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②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 强调实践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③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强调实践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④社会历史性 社会性:实践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 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不同的历史阶段,实践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各不相同。 ①社会性,强调实践受横向因素的影响
②历史性,强调实践受纵向因素的影响
对号入座
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活动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大家是否曾疑惑过,我们是怎么知道哪些食物能吃,哪些食物不能吃的呢?
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
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个冒险品尝西红柿的人是幸运者,而那些为分辨可食用蘑菇与有毒蘑菇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人就不那么幸运了。鲁迅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并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
思考:从食物的食用之谜被揭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如果没有人们食用食物的实践活动,食物的食用之谜就不会被揭开,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通过知识的学习
和传递获得认识
间接经验
亲身实践
获得认识
直接经验
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
思考:是不是意味着认识的来源还有书本等?
实践是认识唯一来源
注意:1.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两个——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2.两种经验,都是来源于实践,都是实践的产物。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强调认识的产生,即从无到有)
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的名言警句、诗句或俗语谚语有: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近水知鱼性,近山知鸟音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实践
产生新问题、
提出新要求
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
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推动人们去探索研究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强调认识向前发展,从原有认识到新的认识,由浅入深)
推动
认识不断深化
名言评析:
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书到用时方恨少。
认识的对象和主观认识都不能充当标准。
①客观事物
②主观认识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本身无法证明
多数人公认的观点
科学理论
权威的话
原有的认识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
(桥梁)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强调认识正误,如何检验)
主观认识
客观世界
体现“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诗句或俗语谚语有: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金不怕火炼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注意:科学理论、权威的观点、专家结论、多数人的意见、公理、定律,
都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判断:①科学实验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
②科学实验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

×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思考:人类进行月球探测的目的是什么呢?
认识
后续月球以及更远的行星
探测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探月
行动
获得
应用于
认识
实践
实践
获得
应用于
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它的实际意义 。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补充: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根本任务: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事物的本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强调认识的归宿和运用,指导实践)
体现“实践是认识的目的”的诗句或俗语谚语有:
学以致用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认识对实践有什么作用呢?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要求我们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要求我们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结合刚刚所学:尝试总结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总结归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方法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实践的发展, 错误的认识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练一练:
1.目前,科学家研制出的一款新型高速3D生物打印机,能利用“动态界面打印”技术,精准打印出3D细胞结构。这项技术为癌症研究提供了一种精准复制特定人体器官和组织的利器,为癌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这表明( )
A.意识能通过实践创造出符合需要的客观物质
B.经实践检验的研究成果能推动医疗事业发展
C.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D.医学科学实验以获得真理性认识为最终目的
C
物质具有客观性,创造的是客观事物
实践检验的成果有可能正确,有可能错误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的认识
从何而来
认识
实践
决定
反作用
含义:
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基本形式: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最基本的)
变革社会的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直接现实性、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含义:
形式及其关系:
主体对客体能动地反映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区别:二者含义、形式、阶段不同
联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本框小结
拓展:关于认识的知识
含 义
认识性质
认识的阶段
认识的唯一来源
获得认识的基本途径
认识的根本任务
认识的根本目的
认识的特点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正确认识(真理)与错误认识(谬误)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