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复活(节选)》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复活(节选)》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壹 了解作者及作品的主要内容
贰 把握小说情节和人物形象
叁 赏析小说的艺术技巧
肆 探究小说主题和创作意图
学习要点
了解作者
01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
托尔斯泰生于贵族家庭,1847年从喀山大学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回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910年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他的许多作品都以鲜明的艺术形象和精湛的写作技巧描绘沙皇俄国的社会生活,深刻揭露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和社会矛盾。列宁曾称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了解作品
02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托尔斯泰在相继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进入晚年的他世界观发生了根本转变,他的艺术批判力量达到了高峰,达到了“撕毁一切假面具”的“清醒现实主义”。他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重新审视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俄国社会的真实图景。这无疑是他艺术探索的结果,同时更是他精神探索的结果。以广大农民的眼光观察俄国现实生活,代表农民阶级发表意见,这是他晚期创作巨大批判力量的主要源泉。
初读文本
03
请同学们提出自己阅读中产生的疑惑,或者交流自己在阅读中觉得感兴趣的内容。
交流、展示
探究文本
04
任务一:初探聂赫留朵夫的“复活”
哪一段能直接体现聂赫留朵夫已经“复活”了,请找出具体文本证据。
请根据文本分析聂赫留朵夫的“复活”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历程。
该如何理解聂赫留朵夫的“复活”?
第65段:
“他对她毫无所求,只希望她不要像现在这样,希望她能觉醒,能恢复她的本性。”
注意区别:第60段“他的心灵里此刻正要完成一种极其重大的变化”
“正要”意味着这种变化尚未完成,
也即他尚未“复活”
1.1能直接体现聂赫留朵夫已经“复活”的文本
1.2聂赫留朵夫“复活”的心理历程
事件 文本内容 心理状态
受审见到玛丝洛娃 震惊
狱中 见到 玛丝 洛娃
眼泪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12段)
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20段)
后悔、激动
聂赫留朵夫窘态毕露地说(53段)
窘迫、尴尬(玛丝洛娃要钱的举动说明依然把他当作当初的聂赫留朵夫,他的赎罪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这个女人已经丧失生命了”(57段)
“这个女人已经无可救药了”(59段)
“他应该在精神上去唤醒她”(65段)
挣扎、动摇
怎样理解第60段“不稳定的天平”?
利己
利 他
给她钱
一刀两断
恢复本性
毫无所求
唤醒
1.3聂赫留朵夫“复活”的真正含义
聂赫留朵夫的“复活”是一个从自私、利己到完全利他的转变,是人性的“复活”与道德的重生。小说完整地体现了聂赫留朵夫从纯洁到堕落,再到觉醒及最终“复活”的过程,反映了一次灵魂的清洗与道德的革新。
任务二:再探玛丝洛娃的“复活”
分析选文部分玛丝洛娃的心理状态。
找到能反映玛丝洛娃“复活”的文本内容。
如何理解玛丝洛娃的“复活”?
2.1玛丝洛娃的心理历程
玛 丝 洛 娃 笑容、眼神的变化 心理状态
笑容消失了,眉头痛苦地皱起来
惊讶
嫣然一笑
温顺表情、惊讶地盯着
眯细眼睛,眉头皱是更紧了
眼睛不看他……脸突然变得阴沉了
斜睨的目光突然盯住了不放
皱着眉头看了他一眼……十分镇定……眼睛特别有神
谄媚
痛苦
憎恨、厌恶
拒绝、不解
2.1玛丝洛娃的心理历程
玛 丝 洛 娃 笑容、眼神的变化 心理状态
没有抬起眼睛来
猜疑
转过眼睛不去看他
斜睨的眼睛像在瞧他,又像不在瞧他
瞟了他一眼,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妖媚地笑了笑
急促地瞅了一眼
她鄙夷不屑地微笑着说
做出一种要讨男人喜欢的媚笑
气愤、痛恨
决定利用
2.2寻找选文中关于玛丝洛娃“复活”的描写
第72段:“她伸出一只手,但是没有同他握。”
在聂赫留朵夫的真诚下,马丝洛娃开始有所触动,面对告别,她并没有像一个决定利用聂赫留朵夫的妓女那样摆出媚态,而是有所迟疑,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描写恰恰反映出玛丝洛娃对整个事件的观察和思考,虽然她紧接着又露出了她妓女的媚笑,但这一点点思考和迟疑就成为玛丝洛娃“复活”的苗头,正如聂赫留朵夫再次称她为“卡秋莎”一样,她的纯洁本性并未真正被湮灭。
2.3如何理解玛丝洛娃的“复活”
从纯洁的卡秋莎到沦落风尘的玛丝洛娃,她的“死亡”是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结果。聂赫留朵夫的再次出现,最初激起了她的恨意,但看到聂赫留朵夫的真诚和改变,玛丝洛娃的纯洁本性再次被找回。她的“复活”体现在宽恕、重新爱人与找回自己的尊严与希望中。
任务三:三探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之难
结合整部小说思考:聂赫留朵夫想“复活”,为何那么难?
如何定性聂赫留朵夫这一人物形象?
3.1聂赫留朵夫想“复活”,为何那么难?
1.自己会因赎罪对象的反应而动摇。
2.他所在的阶层认为寻欢作乐、始乱终弃、盘剥农民、徇私舞弊、镇压革命等是合理的,认为聂赫留朵夫的赎罪是疯了,嘲笑他,给他带来压力。
3.他身边的亲人总是在阻止他,用自己对世事的理解去“拯救”他,“拯救”越真诚,就越阻碍其觉醒。
3.2聂赫留朵夫的形象界定
作为特权阶层中的公爵,在各种困境中坚持觉醒,很长一段时间孤军作战,其间有过犹豫,但凭自省、自我批判、良心、毅力等实现精神的觉醒,成为上流社会的揭发者、抗议者、叛逆者……
任务四:终探社会层面的“复活”之含义
结合整部小说思考: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个人的“复活”及其心理历程,对社会而言有什么意义?
4.补充、拓展社会层面的“复活”之含义
托尔斯泰通过聂赫留朵夫为玛斯洛娃四处奔走的经历,描绘了一幅沙皇俄国社会各阶层的“死亡”图景:
· 司法系统的虚伪与腐败: 法庭上的官员们昏庸、冷漠,整个法律体系不是为了正义,而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 政府的专制与残暴: 监狱、流放、官僚机构,无一不在摧残人的生命与精神。
· 教会的伪善: 官方教会的仪式僵化,神职人员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失去了真正的宗教精神。
· 贵族阶级的寄生与堕落: 聂赫留朵夫所处的上流社会奢靡、空虚,道德沦丧。
在这个背景下,“复活”就有了社会批判和理想寄托的含义。它呼吁整个社会需要一场彻底的“复活”——即打破这些不人道的制度,建立一个基于爱、公正与平等的全新社会秩序。聂赫留朵夫最终放弃贵族身份,正是这种社会性“复活”的象征。
全文总结
05
主旨:
《复活》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社会、宗教、法律等方面的综合思考,体现了作者对人类道德与价值的不断寻求。托尔斯泰的创作带有浓浓的自传成分,反映着作家的生活经历和精神上的艰难探索。“复活”后的聂赫留朵夫,标志着托尔斯泰的思想探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艺术特色:细节描写
1.在刻画聂赫留朵夫时,作者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来刻画他的精神状态,成功运用了“心灵辩证法”。他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体现人物心灵的辩证发展过程,使人物的感情变化能够顺应自身性格的逻辑,自然而真实。
2.在刻画玛丝洛娃时,作者采用了大量的动作、笑容、眼神等的细节描写。将玛丝洛娃此时在笑容掩盖下的唯利是图、工于心计、世俗贪婪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符合人物自身的真实情况,来整个人物形象丰富、立体,也让后文玛丝洛娃的“复活”更有冲击力,更震撼人心。
作业:
1.再读选文,细致揣摩文本细节描写的魅力。
2.完成配套作业中的相关练习。
3.分层作业:阅读《复活》全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