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5一2026学年高一第一学期十月阶段测政治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5一2026学年高一第一学期十月阶段测政治试卷(扫描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2025-2026学年高一政治 10月月考答案
一、选择题(80分)
1. A【解析】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A正确;私有观念是私
有制的产物而非原因,B错误;私有制不是永恒存在的,C错误;私有制瓦解了
氏族共同劳动,D错误。
2. B【解析】阶级产生的首要前提是生产资料私有制,①错误;生产关系在一
定历史阶段起决定性作用,④错误;②③符合列宁对阶级的定义,正确。
3. D【解析】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途径是变革资本主义制度,①错误;
资本主义社会破产和贫困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②错误;③④正确揭示
了经济危机的本质和特点。
4. B【解析】罢工体现资本主义阶级矛盾尖锐,①正确;罢工不能从根本上改
变工人被剥削地位,②错误;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生产无限扩大与劳动人民
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③错误;罢工根源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④正确。
5. A【解析】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阶级对立,①正确;但未认识到无产阶级
的革命力量,②正确;他们对理想社会有详细设想,③错误;不主张无产阶级
斗争,④错误。
6. C【解析】唯物史观是在批判吸收德国古典哲学基础上创立,①错误;唯物
史观对认识和改造世界起指导作用而非决定性作用,④错误;②③正确阐述了
唯物史观的意义。
7. A【解析】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强调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力量和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实践发展,①②正确;③④虽正确但与题干主旨不符。
8. D【解析】空想社会主义也批判资本主义并描绘未来社会,①②不是科学社
会主义的超越之处;③④分别从经济根源和实现道路角度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
的优越性。
9. C【解析】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曲折性,①错误;社会主义没有统一模式,
③错误;②④正确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10. D【解析】揭示资本家剥削秘密的是剩余价值学说,①错误;《共产党宣言》
发表前工人阶级已开始联合斗争,③错误;②④正确体现了《共产党宣言》的
历史作用。
11. A【解析】明末出现雇佣关系,体现资本主义萌芽,①正确;自然经济开始
解体而非迅速解体,②错误;施复夫妇作为雇主占有剩余价值,③正确;明末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尚未形成对立状态,④错误。
12. A【解析】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A正确;B中“永恒不变的普世价值”表述错误;C、D分别是中国古代和资产
阶级的理想社会构想。
13. C【解析】新中国成立不能迅速改变贫困面貌,①错误;中国人民有了主心
骨是中国共产党诞生,④错误;②③正确阐述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4. B【解析】中国革命“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党的建设、武装斗争,B正
确。
15. C【解析】“进京赶考之路”体现的是革命胜利后的警醒,①③与主题不符;
②④正确体现了该活动的意义。
16. C【解析】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民主革命,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C
正确。
17. D【解析】③④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当代体现,能证明李大钊预言的科
学性;①②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成就,与题干“社会主义”主题不符。
18. C【解析】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标志进入社会主义社会,①错误;1949年
新中国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主人,④错误;②③正确描述了 1953 年的历史阶段
特征。
19. D【解析】过渡时期主导因素是国营经济,①错误;国家对私营工商业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而非彻底改造,②错误;③④正确阐述了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20. C【解析】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是“一化三改”,①③正确;②④不符合
总路线内容。
21. A【解析】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曲折不是因为未借鉴苏联经验,③错误;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仍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④错误;①②正确体现了
探索的启示。
22. A【解析】1952-1957年经济成分变化是三大改造的结果,目的是建立社会
主义生产关系,①正确;当时未完成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②错误;三大改造
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之一,③正确;当时建立的是单一公有制,④
错误。
23. B【解析】②是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意义,③是十月革命的意义,①④正
确描述了党的八大后的历史成就。
24. D【解析】三大改造的实质是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D正确;A是
“一五”计划的任务,B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措施,C是三大改造的结果。
25. D【解析】材料主张体现了夺取资本和发展生产力,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
造和④工业化目标符合该主张;①③与材料主旨不符。
26. B【解析】1979年处于改革开放初期,B正确;A是 20世纪 90年代,C是
1978年,D是 1956年。
27. D【解析】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D正确。
28. B【解析】袁隆平的事迹体现了敢闯敢试、改革创新的精神,①④正确;②
③与“改革先锋”精神无关。
29. C【解析】理论特色是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①错误;民族特色是批
判继承中华传统文化,③错误;②④正确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
30. C【解析】奖章设计体现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②③正确;
①是加入 WTO的意义,④是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与奖章内涵不符。
31. A【解析】农村改革初期的标志是小岗村“大包干”,A正确;B、C、D均
属于后续发展阶段的内容。
32. C【解析】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C 正确;
A是改革的根本目的,B错误,D 是改革的具体内容。
33. C【解析】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C正确。
34. C【解析】②④从现代化建设需求和市场经济属性角度支持对外开放,①③
是国内改革内容,与对外开放无关。
35. B【解析】③是邓小平理论的主题,④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②
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①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正确
排序为③-④-②-①。
36. C【解析】“模拟政协”活动体现对中国政治制度的认同,C 正确。
37. B【解析】①③体现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肯定和生命力的信念,属于文化自信;
②是教育投入,④是科技合作,与文化自信无关。
38. A【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③错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体现制度自信,④错误;①②
对应正确。
39. A【解析】当代中国信心和决心的根本来源是“四个自信”,A 正确;B、C、
D是重要来源但非根本。
40. D【解析】制度自信提供制度保障,①错误;理论自信提供科学理论指导,
③错误;②④正确阐述了“四个自信”对共同富裕的价值。
二、主观题(20分)
41. 参考答案(10分)
①鸦片战争后,中国尝试了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资本主义道路,但都未
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2分)
②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建立新中国,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3分)
③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必然性,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确立
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发展
进步奠定了根本制度基础。(3 分)
④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
系,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改善,充分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2分)
42. 参考答案(10分)
①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
动力。(2分)
②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如雄安“一枚印章管到底”)优化了营商环境,提高了
行政效能,体现了我国通过制度创新激发发展活力,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
能力现代化。(3分)
③混合所有制改革(如杭温高铁)允许非公有资本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坚持和
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营造
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3分)
④高水平对外开放(如霍尔果斯口岸外贸发展)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构建新
发展格局,扩大了我国外贸“朋友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开放中不断推进。
(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