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检测语 文 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们可以从各种各样的艺术史的分析中发现:寻找图文的对应关系,一直是其研究的关键所在。但是,有时图似乎是从属于文(文本)了。这是否无形之中有可能忽略了图本身的一些特殊性质?或者说,我们是不是还应该进一步寻找和关注图文不相对应的关联呢?
通常,人们习惯地以为,视觉是直观的、具体的和感性的,它就缺乏深刻而又复杂的意义蕴含。这样想当然,却是大有问题的。事实上,从历史的角度看,人是在使用和理解文字之前就在创造和接触图像了,也就是说,人与图像的关系史在时间的长度上远远超过了人与文字的关系史。为什么语言这一人的特殊能力在表达美的时候却有可能见绌于人的视觉的可能?因为,从历史的角度看,视觉系统的进化要比语言系统的进化长久得多,可能是超出了多少万年!在谈论人类文明的时候,人们却往往看重语言,尤其是作为文本的语言。可是,在文字还没有出现的史前时代,制作图像的历史早已经开始了,而且,这种对图像的执著及其体现出来的简约特点等,完全可能令今人赞叹不绝。野兽派大师马蒂斯曾庆幸自己的画与原始人的洞穴画有点像!图像的表现与传达不仅由来已久,一直没有中断地持续到了今天,而且,人们时常发现,用语言来描述视觉艺术的魅力就像诗人艾略特所形容的那样,“是对说不清的东西的搜罗/用的又是使不上劲的工具”。因而,没有理由认定,人对可视图像的把握就一定可以胜于对文字的读解,或者说,对于视觉图像的体会与读解的难度会亚于对文字构成的文本所进行的苦读细品。恰恰相反,有时,有关图像的言语进入和阐释可能显得更为复杂和艰难,人们不仅在面对人类先民运用文字之前的绘画(例如原始洞穴中的壁画)时还显得有点似懂非懂,而且,即使是对人类社会比较晚近的具象艺术的理悟与阐释也有相当的困难,或者说,把握起来总是有一定的限度,而不可能完全达到一种透明无碍的程度。
视觉图像超语言的特点(图文不对应)所导致的不确定的、多义性的特点恰是艺术的一种令人“识之愈真,乘之愈往”的迷人力量所在。那种可以一目了然,无须任何探究或回味的图像世界绝非艺术家的最高追求目标。图像世界变成一个富有挑战意味的体验与释义的空间,正是创造性心智与想象的一种结果。应该看到,恰恰是在创造性的图像维度里,蕴藏着特殊的文化能量和历史讯息。这就是说,图像所对应的是一个远比人们想当然的情景要丰富得多的阐释与鉴赏的文化空间。所以,德国文人库特·图霍尔斯基由衷地产生过“一帧图像胜过一千个语词”的感叹。一八八四年,英国著名美术批评家罗斯金也意味深长地强调过,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以这样三种方式撰写其自传书稿的:功绩卷、语词卷和艺术卷。我们要理解其中的一卷,就非得读过其他两卷才行;但是,在这三卷中,唯有最后一卷才是相当可信的。换一句话说,艺术有可能透过图像并在参照“功绩”和“语词”时,为人们认识自身提供最为深切而又独特的例证。从某种意义上说,由图像构成的艺术史是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而且是文字组成的百科全书所无法替代的。
(摘编自丁宁《关联性:艺术史思考的一大纽结点》)
材料二:
作为百科全书式长卷的画师,张择端不可能是一位仅有画艺而无思想之人。《清》卷[注]是写实性绘画,但却非实地录像。画什么不画什么,是由画师的思想决定的。那么,《清》卷表达了张择端的什么思想倾向呢?这同样可以通过他作画时所处的政治环境来考察。画师创作此画时,北宋社会已进入经济繁荣而军事贫弱的时代。针砭时弊,关注国民民生,成为北宋文人讨论的核心问题,文学史上表现忧患意识的名篇佳作大都出现在宋朝,愤懑的诗文布满朝野,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苏轼“人生识字忧患始”名句的出现,绝非偶然。他们将忧国忧民的思想,在朝中常常通过北宋特有的台谏制度表达出来。这使得关注社会现实和朝廷政治,不但成为一般朝官的重要特点,也成为当时艺术家较为普遍的创作倾向。《清》卷中不绘清明时节开封常见的蹴鞠、射箭、荡秋千、杯盏互酬等欢娱场面,反而描绘了诸多带有不祥之兆的景象,如飞奔闯市的惊马、争道的文武官员、缺失的消防、懈怠的军曹、占街的商贾等等,这些都是张择端有意识的选择。他在受命绘制汴京风俗画时,通过绘画,以曲谏的方式向徽宗谏言,希望挽回败政。徽宗是一个排斥平铺直叙绘画构思,强调立意与笔韵的艺术家皇帝,完全会读懂张择端的隐忧之心与曲谏之意。遗憾的是,他已深陷蔡京、童贯给他设计的“丰亨豫大”的物质享受中,对《清》卷绝不会接受,赏给向后的弟弟向宗回,几乎成为此画的必然结果。此图在编纂《宣和画谱》之前就已被遣送出宫,《画谱》不载,顺理成章。
(摘编自余辉《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
[注]:《清》卷,即《清明上河图》。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人与图像的关系史在时间的长度上远远超过了人与文字的关系史,因而图像的意义蕴含要比文本深刻而又复杂。
B. 史前壁画虽然简约,但有时具有不确定的、多义性的特点,人们理悟与阐释这些图像时,往往有相当的困难。
C. 图像世界变成了体验与释义空间,是创造性心智和想象的结果,图像维度里蕴藏着特殊的文化力量和历史讯息。
D. 由图像构成的艺术史这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具有相当高的可信度,比文字组成的百科全书更为重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马蒂斯认为自己的画作与原始人洞穴画相似,体现他对洞穴画简约特点的认可。
B. 库特 图霍尔斯基认为“一帧图像胜过一千个语词”,是因为图像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空间。
C. 《清明上河图》中避开清明常见欢娱场景,凸显社会隐患,是为了实现“画谏”
目的。
D. 徽宗不接受《清明上河图》,是因为写实性画风不符合他对立意与笔韵的要求。
3. 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中画横线句观点的一项是(3分)
A. 立断斜阳吟不透,一声牧笛满林秋。 B.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C.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 D.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 材料一的首段前,原文配有一幅画《换信》。该画取材于威廉 莫里斯《人间天堂》中“塞西莉公主与女仆调换信件,从而将处死送信人改为成全姻缘”的故事。请结合材料,谈谈作者在此处配该图,旨在反映什么状况。(4分)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阐述《清明上河图》的创作与解读体现了怎样的图文关系。(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狄更斯
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坐落在河边,位于黑衣修士区。那地方经过后来的改建,现在已经变了样了。当年那儿是一条狭窄的街道,街道尽头的一座房子,就是这家货行。街道曲曲弯弯直达河边,尽头处有几级台阶,供人们上船下船之用。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和码头相连,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凡此种种,在我的心里,已不是多年前的事,而是此时此刻眼前的情景了。它们全都出现在我的眼前,就跟当年那倒霉的日子里,我颤抖的手被昆宁先生握着,第一次置身其间时见到的完全一样。
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跟各色人等都有生意上的往来,不过其中重要的一项是给一些邮船供应葡萄酒和烈性酒。我现在还记得,这种买卖的结果之一是有了许多空瓶子。于是有一些大人和小孩就着亮光检查这些瓶子,扔掉破裂的,把完好的洗刷干净。摆弄完空瓶子,就往装满酒的瓶子上贴标签,塞上合适的软木塞,或者是在软木塞上封上火漆,盖上印,然后还得把完工的瓶子装箱。这全是我的活儿,我就是雇来干这些活儿的孩子中的一个。
连我在内,我们一共三四个人。我干活儿的地方,就在货行的一个角落里。在我如此荣幸地开始独自谋生的第一天早上,童工中年纪最大的那个奉命前来教我怎样干活儿。他叫米克·沃克,身上系一条破围裙,头上戴一顶纸帽子。他告诉我,他父亲是个船夫,在伦敦市长就职日,曾戴着黑色天鹅绒帽子参加步行仪仗队。他还告诉我,我们的主要伙伴是另一个男孩,叫粉白·土豆。后来我才发现,原来这并不是这个孩子起初的名字,而是货行里的人给他取的诨名,因为他面色灰白,像煮熟的土豆般粉白。
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当时我感到绝望极了,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深深地感到羞辱。那天上午,每当米克·沃克离开时,我的眼泪就直往下掉,混进了我用来洗瓶子的水中。我呜咽着,仿佛我的心窝也有了一道裂口,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似的。
账房里的钟已指向12点30分,这时,昆宁先生敲了敲窗子,打手势要我去账房。我进去了,发现那儿还有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
“这位就是。”昆宁先生指着我说。
“这位,”那个陌生人说,语调中带有一种屈尊俯就的口气,还有一种说不出的装成文雅的气派,给我印象很深,“就是科波菲尔少爷了。你好吗,先生?”
我说我很好,希望他也好。其实,老天爷知道,当时我心里非常局促不安,可是当时我不便多诉苦,所以我说很好,还希望他也好。
“感谢老天爷,”陌生人回答说,“我很好。我收到谋得斯通先生的一封信,信里提到,要我把我住家后面的一间空着的屋子——拿它,简而言之,出租——简而言之,”陌生人含着微笑,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说道,“用作卧室——现在能接待这么一位初来的年轻创业者,这是本人的荣幸。”说着,陌生人挥了挥手,把下巴架在了衬衣的硬领上。
“这位是米考伯先生。”昆宁先生对我介绍道。
“我的地址是,”米考伯先生说,“城市路,温泽里。我,简而言之,”说到这儿,他又带着先前那种文雅的气派,同时突然再次露出亲密的样子,“就住在那儿。”
我朝他鞠了一躬。
“我的印象是,”米考伯先生说,“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前往城市路,似乎还有困难——简而言之,”说到这儿,米考伯又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
我全心全意地向他道了谢,因为他愿不怕麻烦前来领我,对我真是太好了。
“几点钟?”米考伯先生问道,“我可以——”
“8点左右吧。”昆宁先生回答。
“好吧,8点左右。”米考伯先生说,“请允许我向你告辞,昆宁先生,我不再打扰了。”
于是,他便戴上帽子,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离开账房后,他还哼起了一支曲子。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成为“一名小童工”的遭遇等内容,表现了大卫内心的震惊、悲愤和无助。
B. 通过叙写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跟各色人等有生意,雇佣童工做最低级工作等事实,反映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蕴含着作者的批判现实主义态度。
C. “在我如此荣幸地开始独自谋生的第一天早上”,表明“我”虽处境恶劣,但对能自食其力感到欣喜与满足,“我”年纪虽小,但敢于面对残酷的现实。
D. 面对陌生的米考伯用屈尊俯就的口气、装成文雅气派的问询时,“我说我很好,希望他也好”的回答真实反映了“我”局促纠结中怀有希望的复杂心理。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选文用第一人称叙事,“我”是故事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大大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人物情感更动人;以“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故事情节叙述杂而不乱。
B. 文中插叙大段米克·沃克的讲述,在内容上,表现出伙伴都是出身于社会底层;在结构上,为下文写“我”因被抛弃而做了童工感到痛苦、绝望、羞辱做好铺垫。
C. “我呜咽着,仿佛我心窝也有了一道裂口,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似的”,虽然运用了夸张的语气,但却表现出“我”因遭人遗弃而去做童工时真实的心理状态。
D. 为塑造“我”这一艺术形象,作者主要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直接表现“我”复杂的内心世界;同时相关的肖像、动作、语言等描写又使“我”的形象更加丰满。
8.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第二段的作用。(4分)
9.米考伯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概括米考伯的形象特征并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尧曰:“劳之,匡之,辅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上》)
材料二: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昔者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然俱王天下者,何也?必国富而粟多也。夫富国多粟生于农,故先王贵之。凡为国之急者,必先禁末作奇巧,末作奇巧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是以先王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故禁末作,止奇巧,而利农事。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嵩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粟也者,民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三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粟者,人主之大务,治国之道也。
(节选自《管子·治国》)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是故以天下A与人易B为天下C得人难D尧舜之治E天下F岂无所用G其心哉?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稼穑,“稼”是种植,“穑”是收获谷物;“稼穑”是种植收割,泛指农业劳动。
B. 振,文中指救济,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振之以威怒”的“振”词义不相同。
C. 治,治理得好,与《谏逐客书》中“举地千里,至今治强”的“治”词义不相同。
D. 众,使动用法,使……增多,与《大学之道》“先正其心”的“正”用法一样。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在圣人的眼中,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相处,应自觉遵从各种尊卑长幼的人伦秩序,不用国家引导教化。
B. 《管子》认为,在国家治理方面,应重视百姓生活。君主想治理好国家,一定先想方设法让百姓富裕起来,再去治理。
C. 相比农业,末作和奇巧两种行业花费的时间少而获益多,在国家治理情况紧急的时候,应先禁止二者,防止百姓游食。
D. 当百姓富裕后,他们就会安于家乡,看重家园。而安乡重家的百姓,会敬重君主,畏惧犯罪,更容易服从国家的管理。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然则民舍本事而事末作。(4分)
(2)今也仓廪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4分)
14. 在国家治理方面,两则材料对农业的认识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夕旅怀
李 白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
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
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芳草歇柔艳,白露催寒衣。
梦长银汉落,觉罢天星稀。
含悲想旧国,泣下谁能挥。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头两句写秋风带来的寒意袭人,“吹”字表明秋风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飞”字突出了乡思之浓烈。
B. 七、八句写萧瑟的深秋芳草不再柔艳,寒冷的霜露催着人赶快置备御寒衣物,表现出诗人羁旅的愁苦。
C. 九、十句写诗人梦到灿烂的银河,而梦醒后只看到天上星星稀少,表明诗人美好的理想追求难以实现。
D. 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诗人在夜里含悲流泪,思念故乡,却无人安慰。“谁能挥”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无依。
16. 诗中写山、水、云、月这些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两句明确了要向先进典型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而对于反面典型则要对照反省,引以为戒。
(2)《秦风·无衣》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一句“_______”,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_______”一句,道出了大家仇敌是共同的,必须一起抗击共同敌人的共识。
(3)“落花”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比较常见,往往弥漫着春光不再、时间流逝、美人迟暮、物是人非等方面的感慨与忧惧,如“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苏超——这场火爆出圈的“草根”足球风暴,以其全民热度、文化深度、跨界广度,迅速从______到一票难求。这场绿茵场上的集体狂欢,如同一面多棱镜,清晰折射出文旅体商深度融合的巨大潜能,生动演绎了将体育赛事“热度”转化为城市文旅“流量”,最终转化为消费“增量”的完整路径。
①苏超带来了观赛狂潮,但其实开局反应平平,②赛事组织方担心2000个座位坐不满,③观众甚至被送票观赛,被调侃为“自娱自乐”。④出人意料的是,第二轮观赛人数开始激增,⑤第五轮和第六轮场均观众都超3万人以上。其中第五轮苏州对阵扬州,144万人上演抢票大战,中票率夸张到仅约3%,比卡塔尔世界杯的购票中签率5%还要低;第六轮南京主场观众人数更是达60396人,在中国业余足球赛事中,这样的观赛规模可谓__________。
这股席卷而来的苏超热潮,(甲),甚至可以说,演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现象和社会事件。它点燃了无数普通人的足球激情,让“去现场看苏超”成为周末新风尚。更重要的是,苏超以其强大的凝聚力,成为了城市活力与地方文化认同的鲜活载体,不仅重塑了人们对“草根”足球的认知,(乙)。这张名片生动证明,植根本土、贴近民众的体育赛事,完全有能力激发出巨大的社会能量与经济价值,为城市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随着赛程的深入,许多在省内异地城市求学工作安家的人突然发现,(丙),而这种困惑在观赛时竟奇妙地转化为一种深刻的理解与共情——既有对“此城”拼搏精神的感同身受,亦有对“彼城”情感印记的由衷牵挂。城市之间在对抗中慢慢滋长出更多的情感共鸣,让赛场既充满火药味又富有人情味,创造性实现“输赢皆赢家”,“散装江苏”完成从“对抗”到“共荣”的升华,这场始于对抗的碰撞终以携手共舞的姿态席卷全国。
18.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写道:“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B. 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其作品《茶馆》深刻展现了社会变迁。
C. 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D.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20. 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 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22. 文中第二段使用了许多数字,请分析有什么作用?(3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
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把人带往远方。——狄金森《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说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1. B 2. D
3. C 4. ①有些绘画作品难以看懂。
②图像与文本存在对应关系。
③图像似乎从属于文本。
5. ①图像有超语言的特点,《清明上河图》通过描绘惊马、懈怠军曹等景象,揭示北宋隐忧,为清明节日赋予新的释义空间。
②解读艺术图像需参考“语词”,结合北宋忧患诗文等历史背景解读《清明上河图》,能更准确把握其中隐忧与曲谏之意。
③图像为文字提供例证,《清明上河图》用可信的直观场景记录社会图景,形成艺术卷,和功绩卷、语词卷共同组成北宋的自传书稿。
【答案】6. C 7. D
8. ①突出恶劣的环境特征。从“老鼠横行”“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到处是污垢和腐臭”等语中看出货行环境恶劣:外部狭窄、泥泞;内部破败不堪,腐臭难闻。
②衬托灰暗的人物心境。“我”小小的年纪,就不得不出来谋生,而且是在如此糟糕的环境中,恶劣的环境衬托了“我”当时灰暗的心境,凸显“我”遭遇的悲惨,让人心生同情。
③暗示深刻的小说主题。第二段借“我”的见闻反映了19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暗示了英国社会想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问题并改进现有制度,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9. ①长相滑稽:对他体型、头及脸的肖像描写,突出他长相滑稽的特点。
②为人善良:说话时替“我”着想,“露出亲密的样子”,写其善良;“我”觉得米考伯“对我真是太好了”,“全心全意地向他道了谢”,侧面反映出米考伯的善良可亲。
③爱慕虚荣又迂腐:对手杖与眼镜的描写,突出他生活贫困却极力掩饰,答应来接大卫后告辞时的一系列动作描写,显示其“文雅的气派”,体现他爱慕虚荣、喜欢讲排场的性格特点;说话中“屈尊俯就”、喜欢卖弄,写其迂腐的味道。
【答案】10. ②④⑥
11. C 12. A
13. (1)农夫整年劳作,不足够用来维持自己生活,既然这样,那么百姓就舍弃根本的事业(农业)从事末等的工作(商业)。
(2)现在粮仓空虚,百姓没有积蓄,农夫卖孩子的原因,是君王没有办法均衡他们的收入。
14. ①材料一认为农业只是养育百姓的基本保障,国家治理更重要的是人伦教化和重视人才;
②材料二认为农业是富国强兵、广地安民的根本,是君主治国的重大任务。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后稷教导老百姓耕种收获。栽培谷物,谷物成熟百姓得到养育。人类是有规律的,(光是)吃饱,穿暖,居住得舒服,如果没有教化,那就和禽兽差不多。圣人又为此忧虑,便派契做(掌管教育的)司徒,把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伦常关系(的道理)教给百姓:父子之间要有亲情,君臣之间要有道义,夫妻之间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要有尊卑次序,朋友之间要有诚信。尧说道:“慰劳他们,纠正他们,辅助他们,使他们自行得到人伦道理,又随着救济他们,对他们施加恩惠。”圣人这样为百姓思虑担忧,还有空余时间耕种吗?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和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那些把耕种不好百亩田地作为自己忧虑的,是农夫。把钱财分给别人叫做惠,把好的道理教给别人叫做忠,为天下发现人才叫做仁。所以把天下让给人容易,为天下发现人才却很难。尧和舜治理天下,难道不用心思吗?也不是(只)用在农耕上。
材料二:
大凡治理国家的方法,一定要首先使百姓富裕。百姓富裕就容易治理,百姓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百姓富裕就安于家乡看重家园,安于家乡看重家园就会敬重君主畏惧犯罪,敬重君主畏惧犯罪就容易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富裕,治理得乱的国家往往贫穷。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先使百姓富裕,然后再加以治理。
从前的君主,法度不一致,号令不相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是什么原因?必定是国富而粮多。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前的君王重视农业。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商业、手工业,禁止了这些,百姓便无法游荡求食,百姓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百姓从事农业土地就得到开垦,土地开垦粮食就增加,粮食增加国家就富裕。因此,先代君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商业、手工业,以利于农业。现今从事商业、手工业的人们,劳作一天可以吃用五天。农夫整年劳作,不足够用来维持自己生活,既然这样,那么百姓就舍弃根本的事业(农业)从事末等的工作(商业)。放弃农业而从事商业,那土地也就荒芜国家贫穷了。
从嵩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作物种得早凋落得晚,是五谷粮食增产成熟的地方。现在粮仓空虚,百姓没有积蓄,农夫卖孩子的原因,是君王没有办法均衡他们的收入。粮食,是百姓归附的东西。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所以,舜第一次迁徙建成“邑”,第二次迁徙建成“都”,第三次迁徙建成“国”。舜没有采用严重的刑罚和禁令,而百姓都归附他,这是因为离开他必然有害处,追随他必然有好处。先代圣王,善于为百姓除害兴利,所以天下百姓都归附他。所谓兴利,就是有利于农业;所谓除害,就是禁止危害农业。农业发展则收入的粮食增多,收入粮食增多则国家富强,国富则百姓安于家乡看重家园,安乡爱家则即使改变风俗和习惯,驱赶民众迁移百姓,甚至于杀戮他们,百姓都不会憎恶。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粮食,是君王的重大任务,是治国的方法。
【答案】15. C 16. ①写山的连绵无边,突出离家之远、归乡之难;以流水自喻,说叫归乡无期;借浮云暗示自己漂泊孤寂;借明月表明自己的乡思之浓。②借景抒情,通过描绘凄寒的秋夜景象来突出羁旅之愁、乡思之苦。
【答案】17. ①. 见贤思齐焉 ②.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③. 岂曰无衣 ④. 与子同仇 ⑤. 昨夜闲潭梦落花 ⑥. 可怜春半不还家(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多情只有空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答案】18. C 19. ①无人问津/不温不火 ②前所未有/史无前例
20. ③甚至给观众送票观赛,被调侃为“自娱自乐”
⑤第五轮和第六轮场均观众都超3万人
21. 甲:早已超越单纯的足球赛事范畴
乙:更打造了一张有特色的城市名片
丙:自己产生了属于哪座城市的困惑
22. ①使用“2000个座位”“3万人以上”“144万人”等具体数字,内容真实可信;
②“2000个座位坐不满”与“后期场均超3万人”形成对比,凸显苏超从冷清到火爆的变化;
③用“3%中票率”等数据将“热度”“火爆”等抽象概念具体化,清晰呈现赛事规模与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