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课件(共3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师说》课件(共3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8张PPT)
为师要讲《师说》了,
各位同学可要听好了!
中国文化史上第一篇论述教师的不朽之作。
课前提问
这知识怎么进不到施主脑子里去啊?
同学们请看,
这位施主就是作者韩愈。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
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故称作“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它以儒家思想为基本内容,取法先秦两汉散文文法。
古文运动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监。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可以为官。因此,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普遍存在着尊“家法”而鄙师的心理。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施主请看写作背景
施主们不听,
为师emo了!
“师说”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马说》 周敦颐的《爱莲说》 柳宗元《捕蛇者说》
“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属议论文,大多是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有点像现代杂文的风格。“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
阿弥陀佛,请听为师说
句读 ( ) 或不焉 ( ) 经传( )
近谀 ( ) 老聃 ( ) 传道( )
李蟠 ( ) 苌弘 ( ) 无少( )
择师而教之 ( ) 不耻相师( )
dòu
fǒu
zhuàn

dān
chuán
pán
cháng
shào
jiāo
xiāng
正字音
施主且慢,此处是重点!
3.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1.作名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专门技艺人
十年春,齐师伐我——军队
2.作动词
吾师道也——学习、效法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

施主请听示范朗读!
逐句翻译,一人一句!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
学者:求学的人
所以:用来……的
受:同“授”,传授
之:指知识和道理。
而:连词,表假设关系,如果。
闻:知道,懂得。
乎:相当于“于”,
师之:(以之为师,意动用法)
庸:表现反问语气
是故:因此,所以。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古之学者
必有师
提出中心论点
教师的职能
从师的原因
从师的标准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我佛慈悲
nie chu
第二段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道:从师的风尚。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出:超出。
犹且:尚且,还。
众人:一般人
下:低于。
圣益圣:圣人更加圣明。益,更加、越发。
身:自己。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惑:糊涂。
这也不会,
那也不会,
施主的良心不会痛吗?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第二段
句读(dòu):古人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句,应是“不知句读”,“之”是其标志。与下文“惑之不解”结构相同。
或……或……:译为“有的……有的……”。
不(fǒu):通“否”指不从师学习
遗:放弃。
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以祝祷、占卜等为主,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百工:各种工匠
相师:互相学习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族:类
曰师曰弟子云者:称“老师”称“弟子”等等。云者,有“如此之类”的意思
相若:差不多
官盛:官职高,此处用作名词,指官职高的人
谀(yú):阿谀奉承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羞与为伍,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乃:竟
欤(yú):语气助词,这里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第二段
再不闭嘴,为师可要念紧箍咒了!
对象 从师态度 结果 对比方式 对比作用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于其子
于其身
巫医乐师
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择师而教之
耻师
不耻相师
耻师
圣益圣
愚益愚
小学大遗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纵向对比
横向对比
自身对比
论证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解析:提出分论点1
第二段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第三段
师:以……为师,意动
徒:类,辈
贤:道德、学问、才能
术业:学问和技艺
攻:研究
如:动词,像
是:代词,这样子
而已:代词,这样子
第三段
圣人无常师
解析:提出分论点2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第四段
好:喜爱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通:普遍
于: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
嘉:赞许
行:做
贻:赠送
《师说》是一篇有着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有着卓越见解的议论文。在本篇议论文中,作者运用流利畅达的笔触,通过反复论辩,申明了为师的性质与作用;从师的重要意义与正确途径,批评了当时普遍存在的不重师道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
主旨
艺术特色
结构严谨,论说层次清晰。
运用对比、反复进行论证,增强表达效果。
文章气势雄壮,语言错综往复,变化无穷。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顶真的作用:前后紧凑,气势通畅,前后事理有机联系,充分阐明它们之间的辨证关系。


哟哟,施主同桌这是睡着了吗?
据老师接受采访时表示:下午延时课,只要是认真学习做作业的都会奖励一颗糖果。没有拿到糖果奖励的涉事学生拿着同桌的水枪从第五排走到第二排对着老师的脸射。
老师很生气,就对学生进行了训诫,把学生拎起来假装往窗户外。据老师说,窗户最多只能打开二十公分,只是为了教育学生。
当地教育局发布情况通报:小学教师林某某在上数学拓展课时,学生陈某某用水枪朝教师林某某面部喷水,林某某对该学生进行了不当惩戒,威胁到该学生人身安全。对林某某作出记过处分,给予该校校长诫勉谈话。另外,公安部门经立案调查,对林某某作出行政拘留处理。
热点拓展
另一方面,有的老师徜徉在山水语文里,赞叹着学生的才华,有的老师还在为管理班级纪律苦苦挣扎。沐浴在同样的阳光下,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生命体验。和不被关注的县中学生一起不被关注的还有县中学生的县中老师。根据这位学生的行为表现,一言难尽,我想正常的老师都会很生气。你当然可以说,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但是一个班只要有一个这样的学生,老师也会焦头烂额。
更加讽刺的是,人们关心的是升学率,是培养了多少清北,是议题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双师课堂…是教学比赛。而把一个学生引导向善向美的路途最是一路荆棘,可是人们并不关心,而如果稍有不慎,就名誉扫地,甚至葬送职业生涯。比如被行政拘留的林老师。
热点拓展
你怎么看?
《师说》理解性默写
1.【2022年北京卷】每个人都难免有自己的知识盲区,遇到不懂的领域,应该虚心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正如《师说》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9全国3卷】《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018全国1卷】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________________”,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4.【河南省豫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淡化了人们地位的高低、年龄的大小,紧接这两句总结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的观点。
5.【广东省五校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8月综合能力检测】“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致。
1.【2022年北京卷】每个人都难免有自己的知识盲区,遇到不懂的领域,应该虚心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正如《师说》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或: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2019全国3卷】《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2018全国1卷】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好古文”,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4.【河南省豫东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联考】韩愈《师说》中“(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两句淡化了人们地位的高低、年龄的大小,紧接这两句总结出“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的观点。
5.【广东省五校普通高中2023届高三8月综合能力检测】“没有人是天生懂道理的”,这与《师说》中“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一致。
6.【2022届湖北武汉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在《师说》一文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7.【2021-2022学年广州市六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韩愈在《师说》中除了提出地位和年龄不作要求的标准外,更重要的是推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直指士大夫阶层的门弟观念,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8.【2022年10月山东淄博中学高一上学期月考】《师说》中强调从师学习不必在乎别人比自己年长还是年幼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后,接着运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例加以论证。
9.【2021年12月山东潍坊高一上学期学科素养测评】在韩愈的《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轻视师道、拒绝从师学习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2021年广州市番禺区高一上学期期末】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了当时社会不从师的不良风气。他说士大夫们出于对自己孩子的爱护,可以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但是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确让人费解。
6.【2022届湖北武汉高三下学期4月调研】在《师说》一文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7.【2021-2022学年广州市六区高一第一学期期末】韩愈在《师说》中除了提出地位和年龄不作要求的标准外,更重要的是推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结论,直指士大夫阶层的门弟观念,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8.【2022年10月山东淄博中学高一上学期月考】《师说》中强调从师学习不必在乎别人比自己年长还是年幼的是“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观点后,接着运用“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的事例加以论证。
9.【2021年12月山东潍坊高一上学期学科素养测评】在韩愈的《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轻视师道、拒绝从师学习的理由是“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0.【2021年广州市番禺区高一上学期期末】韩愈在《师说》中批评了当时社会不从师的不良风气。他说士大夫们出于对自己孩子的爱护,可以做到“择师而教之”,但是自己“则耻师焉”,的确让人费解。
11.(2024·陕西安康·三模)韩愈在《师说》中把所谓的君子和巫医乐师百工在“从师学习”问题上进行对比,并感叹说“ , ”。
12.(2024·江西景德镇·三模)在韩愈眼中,其实不同教师的职责也有所不同,如他在《师说》中首先将教师的职责界定为“ ”,却又认为“童子之师”的职责只是“ ”。
13.(2024·安徽淮北·一模)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 ”,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14.(2024·江西·一模)韩愈《师说》中认为每个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有困惑是正常的,但如果有困惑却不向老师学习,结果只能是“ , ”。
15.(2024·内蒙古通辽·二模)《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则在《师说》中将这种认识直接表述为“ , ”的师生关系。
11.(2024·陕西安康·三模)韩愈在《师说》中把所谓的君子和巫医乐师百工在“从师学习”问题上进行对比,并感叹说“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2.(2024·江西景德镇·三模)在韩愈眼中,其实不同教师的职责也有所不同,如他在《师说》中首先将教师的职责界定为“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却又认为“童子之师”的职责只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13.(2024·安徽淮北·一模)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古之圣人才智超出一般人很远,“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才智低于圣人很多,“而耻学于师”,这就造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14.(2024·江西·一模)韩愈《师说》中认为每个人并不是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有困惑是正常的,但如果有困惑却不向老师学习,结果只能是“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15.(2024·内蒙古通辽·二模)《荀子·劝学》中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韩愈则在《师说》中将这种认识直接表述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师生关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