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35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职业模块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35张PPT)中职语文高教版职业模块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书愤
陆游
课堂导入
“半夜卧榻惊坐起,满腔赤诚寄家国”。古往今来,无论是踱步江畔的屈原还是心怀寒士的杜甫,他们都怀揣着对祖国最深沉的爱。有这样一个人,他心中所想,梦中所做,甚至弥留之际的殷殷嘱托都是他热爱的那片满目疮痍的土地,这个人就是陆游。在那个颠沛流离的时代,陆游经历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愤》。
学习目标
把握诗歌主旨,理解书愤之“愤”。
02.
理解诗人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04.
了解陆游的生平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01.
鉴赏诗歌对比、虚实结合、用典等手法。
03.
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任务一】
因积极主张抗金,受到主和派的排挤。嘉定二年(1210),85岁的陆游留下绝笔诗《示儿》,含恨离世。 陆游“六十年来万首诗”,一生存诗9300首。陆游诗歌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也有很多抒写日常生活的清新之作。
走近作者
陆游(1125—1210),南宋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在即。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一再遭受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写作背景
书愤
"书"∶动词,写,抒发。
"愤"∶愤懑、悲愤。
解读题目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诵读诗歌,赏析手法
【任务二】
诵读诗歌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理解诗意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理解诗意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初步感知
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精练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诗歌意境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能笼罩全诗、全联或全句的字词句。
诗眼
全诗以“愤”为情感基调,不是一怒了之,而是富于变化:
前四句回顾过去,重在激愤;后四句结合现实,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
初步感知
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赏析诗歌
1、所“书”何事?
2、所抒何“愤”?
3、如何抒“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赏析诗歌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1、所“书”何事?
“愤”报国无门
“愤”壮志难酬
“愤”年华空老
“愤”收复无望
根源: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他们是阻挠收复失地的绊脚石。
赏析诗歌
2、所抒何“愤”?
所“愤”之一:世事艰
所“愤”之二:空自许
所“愤”之三:鬓先斑
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对比
①诗人自身的对比,昔日的豪气壮举和今日的年迈衰颓的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
②理想与现实的对比,理想“塞上长城”与现实“镜中衰鬓”对比。
赏析诗歌
3、如何抒“愤”?
③诸葛亮的矢志北伐、积极进取和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对比,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赏析诗歌
3、如何抒“愤”?
运用列锦的修辞手法,六个名词的叠加,勾勒出两幅豪壮的战争图画,展示了声势宏大、勇猛进攻的抗敌场面。
指特意用名词或者名词性短语(词组)组成一种特殊的非主谓句,用来写景抒情、叙事抒怀的修辞格。表面上看,造成意象的脱节,实际上这是诗人有意为读者留下的空白,增加审美情趣。
列锦
“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由九个名词组合而成,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表现诗人悲凉孤寂的心境。
诗人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是写景,实际寓情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
列锦举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如何抒“愤”?
虚实相生
赏析诗歌
3、如何抒“愤”?
虚写
①首联“中原北望气如山”以虚写实,用有形的“山”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
②颈联“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处远处落笔,是虚写。
实写
①首联上句写实,写年轻时的雄心壮志。
②颈联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着墨,是实写。
“塞上长城空自许”——借用刘宋名将檀道济自比为“万里长城”的典故。表明诗人年少时以捍卫国家、扬威边疆的雄心壮志。但一个“空”字又表现了他徒负才华、大志落空的无奈和怅惘。
用典
赏析诗歌
3、如何抒“愤”?
檀道济早年曾随刘裕平定孙恩、桓玄之乱。一路西进,所向披靡。刘裕代晋建宋后,檀道济升任将军。他对刘宋江山赤胆忠心,屡立战功。元嘉七年(公元430年),檀道济奉命领军北伐,屡获胜利,一直攻到山东历城(今济南)。没想到此时北魏军队大举反攻,檀道济军粮不继,陷入重围之中。但他没有惊慌失措,而巧妙地稳定了军心。这次北伐,檀道济表现出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以至于北魏惧惮他的威名,竟然画下他的像用来驱鬼,再也不敢轻易南犯。
典故拓展
“出师一表真名世”——借用《出师表》的典故,用典明志,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曾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话,诗人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用典
赏析诗歌
3、如何抒“愤”?
这首诗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激昂中又透着悲怆。
诗歌主旨
对比阅读《蜀相》《书愤》
【任务三】
对比阅读
[唐]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宋]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那知: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
艰:艰难,道出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倾力报国,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
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表达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首联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首联
【蜀相】
【书愤】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自”和“空”二字修饰,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
颔联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颔联
【蜀相】
【书愤】
陆游以长城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两相比照,何等悲怆?
颈联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颈联
【蜀相】
【书愤】
天下计:推崇其济世雄才
老臣心:赞扬其报国忠忱
雄才大略和生平业绩、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表明其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表达了对诸葛亮未成功就身亡的痛惜,以及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
尾联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澿。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尾联
【蜀相】
【书愤】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泪满襟:对其献身精神的景仰、事业未竟的痛惜。
对比阅读
联系社会背景及作者身世,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蜀相》以乐景写哀情:“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融情于景,抒发感慨,凭吊古人与感慨自身相结合,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书愤》最突出的手法是用典、对比。先回忆过去,然后写现在,最后以诸葛亮自况,全诗着重写“愤”,大气磅礴,笔力雄健。
不同点
对比阅读
联系社会背景及作者身世,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
(1)背景经历:动乱年代;晚年之作,壮志难酬
(2)都借用诸葛亮事迹表达情感
(3)都体现了深沉的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相同点
1.书愤》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慨叹世事艰难,追述了作者年轻时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
2.《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诗人徒自抒发蹉跎岁月,壮志未遂而鬓发先斑的感慨。
3.《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通过追诉早年抗金杀敌的英雄事迹,有力地烘托出作者“气如山”的气魄,表达了一种高昂的战斗情绪。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情景默写
4.《书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用三国诸葛亮慷慨北伐同当今南宋朝廷妥协不抵抗作对比,以古鉴今,褒贬分明。
5.《书愤》中,诗人之“愤”有四:所愤之一乃“_________________”(愤报国无门); 所愤之二乃“____________________”(愤壮志难酬);所愤之三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愤年华空老);所愤之四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愤无人领军)。
早岁那知世事艰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情景默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