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一定要争气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4 一定要争气 教案

资源简介

《一定要争气》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裕、差”等生字,会写“念、差”等字,会写“生物、从事”等词语。
2.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了解童第周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一定要争气”的,他是怎样“争气”的。
3.借助关键语句体会童第周的品质。
【单元任务情境】制作闪光人物档案
【本课情境】逆境奋发的学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情境创设,任务驱动:
1.上节课,我们为机智勇敢的司马光制作了闪光人物档案,今天我们要认识一位“逆境奋发的学者”,先来看他的“成就勋章”——中科院院士、中国海洋科学的奠基人、生物学研究专家、中国克隆之父、世界首例克隆鱼研究者。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童第周。看到他的成就,你有什么想说的?(指生自由发言)
2.多么了不起的科学家啊,课文是这么介绍他的。(齐读第一段第一句)“卓著”这个词可不能乱用,它强调了童第周取得的科研成果是非常突出、十分厉害的。让我们再读这句话,重点读好这个词。
3.如此伟大的科学家,17岁时期末考试平均成绩才45分,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指生自由提问)(预设:他是怎么学习的?他如何取得这么大的进步?)
4.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看看他的逆袭之路。(齐读课题)篆书的“争”像上下两只手在争夺物体。“争气”的意思就是“立志向上、不甘落后”。让我们读出这种气势,再读课题。
任务一:读文记字词
1.读完课题,你又有什么疑问?(指生自由提问,预设:童第周是因为自己成绩差,所以要争气吗?他是如何争气学习的?争气的结果怎么样?)
2.接下来,让我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经过课前预习和刚才的朗读,相信本课的生字一定难不倒你们。自己先来练习读一读吧。(指生读,再请小老师带读,最后齐读。)
4.读准了字音,那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这些生字呢?(指生自由发言,预设:加一加、结合形声字特点、借助熟字)
5.欧洲是地名,在世界地图上找一找,欧洲在哪里?(指名回答)补充:世界主要由七大洲五大洋组成,中国所处的地方是亚洲,而欧洲紧挨着亚洲。
6.这是本课要写的字,我们先按结构给本课的生字分分类。哪个字容易写错?(预设:念、考、试、退)教师范写,学生自由书写。
任务二:理“争气”轨迹
1.闯过字词关,相信同学们再读课文,一定会读得更明白。请默读课文,特别关注“一定要争气”这句话在文中出现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
2.你们在文中找到了几处“一定要争气”?(4处)齐读这四句话。
3.童第周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想到“一定要争气”的?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4.交流小结:
①第一处(第2段):童第周成绩进步,拿到成绩单的时候。
②第二处(第3段):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学生的时候。
③第三处(第5段):童第周成功剥离了青蛙卵外膜,震惊了欧洲同行的时候。(补充说明:“同行”指的是“同一行业的人”,在这里指跟童第周从事相同研究工作的人,念作“同行háng”)
④第四处(第6段):童第周向科学高峰不断攀登的时候。
5.这四处“一定要争气”,其实就像四个脚印,串起了童第周成长中最重要的两个故事。一次和他中学读书时的经历有关;一次是他去比利时留学时的经历。任务三:讲“争气”故事
1.请再次默读课文,梳理这两次重要的成长经历。
2.指名交流。校对表格时,先说故事的内容,再总结这两次的“争气”有什么不同?(读中学时为“自己”争气;留学时为“中国人”争气。)
3.你能看着表格,尝试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预设:童第周读中学时,他因文化基础差,被校长要求退学或降级,但他夜以继日、努力学习,最终各科成绩都赶了上来,拿到成绩单时,他想着一定要争气,自己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经过努力自己也一定能办到。这是他在为自己争气。留学期间,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中国学生常被外国同学瞧不起,他便刻苦钻研、反复实践,成功完成剥离青蛙卵外膜的实验,震惊欧洲同行,实验成功后,他想着一定要争气,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认为难办的事,中国人经过努力照样能办到,这是他为中国人争气。
4.看看这张表格,你有什么发现?
①两段经历都是按照“原因、行动、结果和感想”这样的结构去讲故事的。(我们发现了文章写作的结构)
②童第周的“争气”是不断升级的,从为自己争气,到为国家争气,体现了他的成长。
③我感受到童第周不服输、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精神。(这张表格让我们对人物品质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小结:通过表格的梳理和讨论,我们不仅了解了童第周的求学经历,也初步感受到了他的坚持不懈和为国争光的精神。
结课:同学们,今天在我们一起讲述了童第周的“争气”之路。下节课,我们要去细细看看他到底是怎么一步步把“争气”的念头,变成实实在在的行动,最终站上更高的舞台。
第二课时
回顾基础:
1.在深入探索童第周的“争气”行动前,我们先通过练习回顾生字词,打好基础——就像童第周打下学习基础一样。
任务一:解码“为自己争气”的力量
1.童第周中学时的“争气”故事,藏着他最动人的坚持。默读第2自然段,用“——”划出让你心头一震的句子。
2.引导:我们先一起来读读下面这句话,看看童第周面对退学或降级处理时,是怎么做的。
(1)校长要他退学或降级,经过童第周再三恳求,才同意他跟班再试读一个学期:“再三”是“一而再,再而三”,表示多次的意思。从中你体会到什么?(童第周不愿放弃、不甘落后的精神。)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这份不甘落后的精神吗?(指名朗读,齐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童第周,你当时会是什么神态,又会怎么说?
过渡:成绩的进步可不是嘴上说说那么简单,童第周是怎么做的呢?
(2)早晨天不亮,他就悄悄起床,借着校园的路灯看书。夜里同学们入睡了,他又到路灯下面去看书。值班老师发现后,关了路灯,让他进屋睡觉。他趁老师不注意,又溜到厕所外的灯下学习。
①这里强调了三个时间节点:分别是“早晨天不亮”“夜里同学们入睡了”“值班老师发现后,关了路灯”,为什么这么写?(突出童第周学习的刻苦)
②想想这些时间点,其他同学在干什么?(休息、睡觉)
小结:通过写这三个时间点,将童第周的行为与周围人的状态进行对比。周围同学在休息的时候,童第周却一心扑在学习上。从中,你感受到童第周身上怎样的精神品质?(勤奋刻苦、坚韧执着、信念坚定)让我们通过朗读,读好这份勤奋刻苦。
③看,这就是灯下读书的童第周,如果换做是你,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会有什么感受?(寒冷、困倦、光线昏暗导致眼睛酸痛、孤独……)童第周面对这些困难,他选择了什么?(坚持、忍耐、克服)相信他心里一定回荡着一句话——一定要争气!(齐读)
过渡: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深受感动?
(3)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的各科成绩都赶了上来,几何还考了满分。(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天道酬勤,分数进步的背后,凝结了多少心酸和汗水啊!
(4)童第周看着成绩单,心想: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事,我经过努力也一定能办到。
①你能读懂这句话吗?请完成下面的填空。(预设:首先要坚定信念,其次要不断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②从这句话中,你能看出童第周身上怎样的品质?(自信坚毅、不服输)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
3.从成绩垫底到满分,从自我怀疑到坚信“努力能办到”,童第周用行动解锁了“自信坚毅”的品质——这是“为自己争气”的终极答案。
任务二:读懂“为国家争气”的担当
1.从中学校园走向世界,童第周的“争气”升级了,让我们一起来读第3自然段。
2.28岁的童第周踏上了留学之路,他的身后是沦陷的东北,看看下面这段资料。看完之后,你们是什么感受?(伤心、悲痛)童第周当时的心情和你们是一样的!难怪他会说“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齐读)
3.再看看当时其他国家是怎么评论中国的?其他国家的学生又会怎么瞧不起中国留学生呢?(指生自由说)难怪童第周会说“一定要为中国人争气”(齐读)这时的童第周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爱国、有责任感)
4.面对外国学生的嘲笑,童第周选择用行动证明自己。他接受了什么任务?(剥离青蛙卵的外膜)这是一个怎样的实验呢?请看这两个数据,青蛙卵细胞直径仅为1.5毫米,显微镜下手术精度约0.01毫米,比绣花精密百倍!
5.童第周后来获得外国人的尊重了吗,你从哪里可以知道?默读3-5段,找到相关的语句。
交流:
(1)教授兴奋地说:“童第周真行!”
①教授为什么如此兴奋地称赞童第周?(因为实验的难度很大,不但要有熟练的技巧,还要耐心细致,多年来没人能够做成,而童第周成功了,所以教授称赞他真行!)应该怎么读好这句话?(指生有感情朗读)
②面对“青蛙卵外膜”剥离这样的世界难题,多少年来无人能够完成,童第周是怎么做成的?(他“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反复实践”。)从中,你感受到他身上怎样的品质?(沉稳务实、专注投入、执着坚韧)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句话。
过渡:除了获得教授的认可,他还得到了谁的尊重?
(2)“青蛙卵外膜.....欧洲同行。”
①“震惊”一词让你感受到什么?(童第周的能力让世界刮目相看)让我们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6.在九一八事变以后,童第周完成了“没人能完成的实验”,这一举动对中国来说,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九一八事变后,童第周的实验突破打破列强对中国人的偏见,提振民族自信,彰显民族气节,推动科学救国,为民族赢尊严。)
7.童第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为中国人争气,为中华民族争气,让我们一起来读——应该要用怎样的语气读?(坚定自豪)再读这句话。
8.童第周的两次“争气”,哪一次更让你感动,为什么?(个人的争气是基础,而为国家争气的背后,是深植于心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我们首先要做到为自己争气,才能有能力为国家争气。)
9.从个人倔强到民族担当,这是最动人的成长!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两个句子。(感情朗读)
任务三:种下“为未来争气”的志向
1.童第周用勤奋和科研为自己、为国家争气,这份“不服输、敢突破”的精神,在今天依然闪耀。看看华为制造和贵州的“天眼”望远镜,它们正续写着新时代的“争气”故事。
①华为芯片突破:面对国外技术封锁,华为潜心研发,攻克芯片难题,打破垄断,用自主创新证明中国科技“能行”,是为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争气。
②贵州“天眼”:从被质疑“做不成”到成为全球最大射电望远镜,“天眼”用领先世界的观测能力,让中国在天文领域赢得尊重,是为国家科研实力争气。
2.从童第周的实验室到华为的研发车间,从“天眼”的观测台到我们的书桌前,“争气”从来都不是远在天边的事。它可以是你为了一个目标咬牙坚持的每一分钟,是面对困难时“我能行”的那份倔强。想想看,在你的生活里,哪一刻让你觉得“一定要争这口气”?那又是什么样的感觉呢?(自由说话)
结课:今天我们不仅看到了童第周的“争气”故事,更触摸到了他身上的“品质内核”:这是逆境中不低头的倔强,是为目标拼到底的勤奋,更是把个人努力和国家连在一起的担当。这些品质,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种在我们心里的种子——下次遇到困难时,想想童第周灯下的身影、显微镜前的坚持,让“一定要争气”的劲头,陪我们走好自己未来的路。课后,请为童第周制作闪光人物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