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2张PPT)看图猜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 杨万里看图猜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 岑参看图猜诗这些诗句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古诗,除了品味诗歌的美之外,你有没有发现其他的特点或知识 这些意境优美、琅琅上口的古诗,不仅给我们带来优美的意境、还蕴涵着物候知识呢,今天我们一起与竺可桢、宛敏渭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看看他们理解的古诗的别样魅力。课前导入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竺可桢 宛敏渭理清文章条理,培养对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和应用的能力。壹分析举例子、分类别等说明方法在文中的作用,品味体会本文生动的语言特点。贰抓住唐宋诗中描写的物候特点及规律,对文中诗作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叁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激发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的精神。肆教学目标壹 · 知 人 论 世作者简介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绍兴人。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气象事业创始人之一。对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研究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以及变迁方面,在研究物候学和自然科学史方面著有论文多篇,对台风、风暴也有研究。在研究工作中注意结合生产实际,为农业服务,著有《竺可桢文集》和《竺可桢日记》等。作者简介宛敏渭(1910-2000),又名竹邦,庐城镇人。他从30年代就开始气象学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我国的农业气象学作出了重要贡献。1910年1月出生,中国民主同盟成员。1931年毕业于国立中央研究院气象气象班专科。他是安徽省气象事业的创始人,曾任安徽省气象测候所所长、视导员,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副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物候组组长,中国气象学会农业气象顾问,北京气象学会理事,中国地理学会气象委员。他是中国农业气象学、物候学开创人之一。著有《中国动植物物候图集》、《物候学》、《中国物候观测方法》、《北京的自然历》等书,主编《中国动植物物候观测年报》10 册,合著《气象学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部分篇章,发表论文20 余篇。他的《物候学》获全国优秀图书。《唐宋诗中的物候》 选入中学语文课本。作者简介文体知识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科学客观地介绍事物,阐明整理的一种文体。定义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分类文体知识说明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顺序举例子(充分具体) 列数字(具体准确)打比方(生动形象) 分类别(条理清晰)下定义(科学严密) 作比较(突出)作诠释(详细) 引资料(科学权威/更有趣)摹状貌(对事物的外在特征进行概括性阐释)画图表(使人一目了然,更直观)说明方法贰 · 整 体 感 知贾思勰 黄宗羲 瀛洲 瀼西縠文 花卉 譬如 疾苦称道 吹嘘 参天 滹沱蕃 涪 绉xiéxīhúpìjíchēngránghuìyíngxūcānfúzhòufānhū tuó称道不置: 至理名言:相得益彰:表示常常谈起,置:停止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彰:显著最正确的道理,最精辟的言论字词检测“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说的就是唐宋诗歌中吟咏的四季景色。本文借唐宋诗中的一些诗句,介绍相关的物候知识。物候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题目解析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物候:是指受环境(气候、水文、土壤)影响而出现的以年为准周期的自然现象,它包括树木花草的发芽、展叶、开花及秋季的叶变色和脱落,候鸟(燕子、布谷鸟、大雁等).昆虫(蝉、蟋蟀等)的南飞、北迁、始鸣、始见、绝见湖泊河流的封冰、流凌、冰融,以及初雪、终雪、初霜终霜日期等。物候能较直观地显示出自然季节的变化。题目解析请根据文中的介绍,给物候下一个定义。物候是一年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2):交代说明的内容及目的。第二部分(3—7):列举唐宋诗句揭示物候现象和规律。第一层(3—5):说明唐宋诗人诗中植物所反映的物候知识。第一层(6—7):说明唐宋诗人诗中候鸟所反映的物候知识。第三部分(8):总写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特点。指出物候研究的方向,表现出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叁 · 思考探究思考探究——第一段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1、文章开头所引两句诗的目的在于什么?为了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进而引出本文说明的目的。思考探究——第一段2、文中哪些语句说明了人类研究大自然语言的目的?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思考探究——第一段3、“石头和花卉虽没有声音和语言,却有它们自己的一套结构组织来表达它们的本质。”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花如解语应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石头无言,但它有标示自己年龄的方法;花卉无言,却有自己的一套特殊的“话语”系统一一花开花落,彰显四季的变化。从课文内容来看,很多植物、候鸟虽不能言语,但都能反映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一定的物候现象,具有暗示自然规律的作用。思考探究——第二段1·唐宋诗歌中的内容与物候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许多唐宋诗歌能够揭示大自然的本质,反映物候规律。思考探究——第二段2·唐宋大诗人为什么能对物候的歌咏有杰出的成就?他们关心民生疾苦,搜集各地大量的竹枝词、民歌,又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民歌、竹枝词编成诗句。思考探究——第二段3·作者引用明末学者黄宗羲的话的目的是什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道出了诗人为何能掌握大自然语言,编成诗句。思考探究——第三-五段1、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我们得到的物候学知识是什么?2、引用李白诗和王安石诗在于说明什么?3、引用李益诗、刘禹锡诗、王之涣诗在于说明什么?思考探究——第三-五段1、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我们得到的物候学知识是什么?第一是芳草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种循环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思考探究——第三-五段2、引用李白诗和王安石诗在于说明什么?为了说明树木抽青是初春重要指标。思考探究——第三-五段3、引用李益诗、刘禹锡诗、王之涣诗在于说明什么?说明杨柳抽青之所以成为初春代表的原因之一:分布区域广。文人轶事顾况戏白居易白居易当初去参加科举考试,刚到京城,拿自己写的诗去拜见著作佐郎顾况。顾况看到诗稿上白居易的名字,凝视着白居易说:“米价方贵亦弗易!”(京城的米价正贵,居住也并不容易当他打开诗稿,看到第一首诗写的是:“离离原枭,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由得赞叹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居住就容易了。”于是顾况到处赞扬白居易,使得白居易的知名度大大提高。思考探究——第三-五段“树木抽青是初春很重要的标志”一段中引用了大量的材料,目的何在 这就要同学们在读文章时要注意材料之间的关系,关注这些诗句中涉及的地点变化,你会发现树木抽青是随地点变化的,从而表明杨柳抽青因地点不同,在时间上也有早晚。思考探究——第三-五段抽青和绿是相同的,为什么要分两段来写 第4、5段各有侧重,第四段侧重表达绿就是一种标志,第五段侧重于以杨柳这一事物为例来谈春天到来的早晚。从第四段到第五段是由面到点,由抽象到具体。思考探究——最后一段读课文最后一段,并分析其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内容上:提醒读者注意物候变化是有区域性的,而且古今也有差异,要注意把我国的物候现象同世界其他地区的物候现象结合起来分析研究,为我们学习物候知识指出了正确的方法,是对前文内容的补充说明,使文章的说明更严密。结构上:总结全文。诗 人 诗 文 物候现象阅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包含物候现象的主要诗句,并说明包含了那些物候现象?请填写下表思考探究诗 人 诗 文 物候现象白居易李白王安石李 益刘禹锡王之涣毛泽东杜甫陆游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草木有一年一度的循环规律;循环随物候转变。东风已绿瀛州草,紫殿红楼觉春好。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洛阳三月飞胡沙物候有区域性漠南春色到滹沱,碧柳青青塞马多。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春风杨柳千万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杨柳是初春的象征;物候的地域性和历史变迁是分不开的。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侯鸟与物候的关系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先动意先香。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侯鸟可以预告农时思考探究思考探究作者举唐宋诗中的咏物诗为例时,为什么不根据朝代分开来举例呢 以时间为顺序,不更有利于读者理解吗 作者虽然没有分唐、宋举例,时代界限不清,但文章的思路还是十分清晰。文章从第3自然段到第7自然段都是以实例来说明唐宋诗中的物候,这几段是以物候为类别说明的,没有把唐代和宋代的诗分开而是将其结合起来,表明他们相似或相同的景物描写,相同的语言。肆 · 归纳总结归纳总结细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充分具体地说明了唐宋诗人的诗句中所描述的物候知识,增添了真实性。举例子作者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先介绍草木的荣枯变化,再介绍候鸟的来去分布,由植物到动物一一道来,清晰准确分析了唐宋大诗人作品中的物候现象,山川鸟兽,月露风光无所不及。分类别归纳总结细读课文,哪些语言体现了生动性?哪些体现了准确性?“阿公阿婆,割麦插禾”杏花开了,好像它传语农民赶快耕土;他花开了,好像它暗示农民赶快种谷子。原文引用谚语和俗语增强了说明文的文学色彩,体现了生动性。分析归纳总结细读课文,哪些语言体现了生动性?哪些体现了准确性?1.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以地层学的方法,初步摸清了地球表面,即地壳里三四十亿年以来的石头历史。2.到如今,在物候学上,花木抽青也还是春天的重要指标之一。3.从这一角度看来,花香鸟语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原文“三四十亿年” “到如今”——表示时间上的限定,“初步”表示程度上的限定,“从这一角度看来”表示范围上的限定,说明了不同的自然景物与物候的关系,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分析归纳总结本文作者在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还把情感的表达、哲理的思考融入其中。仔细阅读文章,找出相关语句,并简要说明。如课文开头就提到,做科学研究,主要的任务就是“了解这种本质,使石头和花卉能说出宇宙的秘密”,最终达到“理解大自然,改造大自然”的目的。在介绍唐宋诗人时,说他们之所以能在物候的歌咏方面作出杰出的成就,是因为他们“一方面关心民生疾苦”,“一方面又热爱大自然”,表现出对他们的崇敬、赞美之情。课文最后,作者指出物候是因地而异因时而异的,必须与世界其他地区共同讨论,指明了物候研究的方向,表现出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思考。归纳总结本文由两句古诗引出了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继而引出本文说明的内容。唐宋大诗人的作品中有许多物候知识为了具体说明这个问题,作者主要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为了清晰的说明这个问题,作者还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先介绍草木的荣枯变化,再介绍候鸟的来去分布,由植物到动物一一道来,最后总结全文。可见,处处留心皆学问,只有仔细观察身边的事物,才能增进自己的见识、修养。课文小结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