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大余崇义三县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PDF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大余崇义三县联考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政治试题(PDF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上犹中学
高一年级思想政治学科综合检测(一)参考答案
1
23
45678
910111213141516
B
BB B D B CD A B C
1.【答案】B【详解】②④:由材料中“其中1件象牙质铲形器型体硕大、人工打制痕迹明显”
可知:跋山遗址群属于旧石器时代遗存,人们主要是以采集天然的食物为生。此时,人们共同
劳动,以氏族为基本单位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平均分配劳动产品,②④符合题意。①:新石器时
代,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开始出现,①与题意不符。③:奴隶社会时期,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
劳动的分工,③错误。故本题选B。
2.【答案】C【详解】①:不能笼统地说氏族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同时材料也没有体现氏族制
度阻碍生产力发展,①排除。②③:这种分工使得个体家庭逐渐与共产制的部落族群相分离,
转变为由一个个独立的家庭内部分工所组成的社会分工,这说明这种社会分工的演变为私有制
产生创造条件,有利于生产关系的质变,②③符合题意。④:原始社会不存在社会化大生产,
④排除。故本题选C。
3.【答案】B【详解】①: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人类进入文明附代的开始,①说法错误。
②:积累的劳动是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直接的劳动是劳动者直接参与生产过程,
创造价值的劳动形式。“积累的劳动”与“直接的劳动”的对抗意味着阶级的对立,②说法正
确。③:马克思认为,社会进步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矛盾和对抗中发展起来的。“生产建
立在阶级的对抗上”表明生产关系状况制约生产的发展,③说法正确。④:阶级斗争是推动阶
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而不是推动所有社会发展的动力,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
4.【答案】D【详解】①:此处描述的社会现象折射出统治者对底层人民剥削无度,农民苦不堪
言,导致社会贫富分化严重,而不是生产力的无序发展,使社会贫富分化严重,①说法错误。
②:农民因税多而不得不冒若生命危险去捕蛇,蒋氏三代都因捕蛇而死,乡邻把收入尽数去交
租税,但仍不够,沉重的赋役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②符合题意。③④:封建地主阶级
凭借对土地的占有,使农民不得不依附地主,屈从于地主阶级的奴役。封建土地所有制是造成
农民贫困生活的根源,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④符合题意,③排除。故本题选D。
5.【答案】B【详解】①④:罢工原因在于资本家为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不断加大对工人的
剥削,这反映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①④符合题意。
②:以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为标志,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
史舞台,②错误。③: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发生以生产过剩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危机
。这种生产过剩是相对过剩,不是绝对过剩,③错误。故本题选B。
6.【答案】C【详解】①:材料中没有描绘未来美好蓝图,而在分析经济危机的形成,①错误。
②:傅里叶认为资本主义导致了大批工人失业等问题,这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②正确。③
:材料体现的是经济危机的现象,没有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不可缓和,并且资本主义
社会的阶级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但可以缓和,③错误。④:傅里叶由生产到积累再到经济危机
,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借鉴,④正确。故本题选C。
7.【答案】B【详解】【详解】①③: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社会历史,批判地吸收了德国古
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创立了唯物史观。马克思通过剖析资本
主义社会,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吸
收和改造了人类历史上思想文化发展中有价值的东西,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使社
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①③符合题意。②: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
思想来源,②错误。④:《共产党宜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④错误。故本题
选B。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上犹中学高一年级
思想政治学科综合检测(一)
5.2024年12月9日,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员工开始举行新一轮警告性罢工。此次罢工恰逢
大众汽车集团与劳工代表就削减工资和可能关闭工厂等问题举行第四轮集体谈判,此次罢
命题人:朱健、刘晓莉;做题人:上犹中学南校区政治组;审题人:朱健
工是此轮谈判中的第二次罢工。近此年,欧洲国家时常出现了“罢工潮”()
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①反映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②表明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展经济斗争
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素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素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③体现出以生产绝对过剩为特征的经济危机,是伴随资本主义的痼疾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④原因在于资本家为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不断加大对工人的剥削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傅里叶认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工业的发展、劳动力向城市工商
题目要求的。
业集中等等,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充分积累,而恰恰这些也导致了大批工人失业、流落街头、
1.2024年3月22日,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跋山遗址群是一处旧石器时代
工资和生活水平下降、社会贫富差距必将走向分化,经济危机爆发。傅里叶的观点()
中期旷野遗址,目前出土文化遗物4万余件,包括石制品3万件以及少量竹、木质等有机物标本。其
①为未来的社会描绘了美好的蓝图
中1件象牙质铲形器型体硕大、人工打制痕迹明显,为国内首次发现。
②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罪恶
下列情景中,可能会出现在当时所处时代的是()
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不可缓和
①石器工具广泛用于农业和畜牧业生产
②人们采集天然食物,实行平均分配
④为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提供了一定的思想滋养
③开始出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
④人们以氏族为基本单位共同占有生产资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马克思提出的唯物史观与剩余价值学说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两个伟大发现”。
2.某“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牲畜这一特殊财产的存在,
马克思在人类思想史上的这两大发现(
使得个体家庭逐渐与共产制的部落族群相分离,分工也演进得更为精细,较大范围的部落内的两性分
①批判的吸收与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成果
工转变为由一个个独立的家庭内部分工所组成的社会分工。下列对材料的解读,其中正确的是()
②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思想来源
①氏族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助推社会分工演变②这种社会分工的演变为私有制产生创造条件
③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③这种社会分工的演变有利于生产关系的质变④社会化大生产有利于原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④科学认识社会发展,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某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指出:“当文明一开始的时候,生产就开始建立在级别、等级和阶级
8.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关于剩余价值的生产有如下阐述:“资本并没有生产剩余劳动,
的对抗上,最后建立在积累的劳动和直接的劳动的对抗上。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
而劳动者,无论是自由的或是不自由的,都必须在维持自身生活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以外,
所遵循的规律。”对此解读有误的是()
追加超额的劳动时间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生产生活资料。”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文明一开始的时候”指的是原始社会氏族制度形成时期
①资本家凭借着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权剥削着工人
②“积累的劳动”与“直接的劳动”的对抗意味若阶级的对立
②资本家靠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全部价值获取利润
③“生产建立在阶级的对抗上”表明生产关系状况制约生产的发展
③资本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剥削雇佣劳动的基础上的
④“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揭示了只有阶级斗争才能推动社会发展
④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所作的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捕蛇者说》正是他的名篇。
9,李大钊是在中国大地上举起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旗帜的第一人,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
传播者。1919年1月,李大钊在《每周评论》上发表的《新纪元》一文中指出,十月革命
矣。’”“而乡邻之生日蹙,弹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此处描述的社会现
“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它将“带来新生活、新文明、新世界”,
象表明,在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应当走十月革命的道路。下列对十月革命认识正确的是()
①生产力的无序发展使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②沉重的赋役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
①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③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是造成农民贫困的根源④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②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③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
高一思想政治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