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新考向情境题】八上历史第1、2单元测试卷2025中考题仿真模拟湖北等地适用(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被流放新疆伊犁。与亲人离别时,林则徐吟 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此诗句体现了林则 徐( C )A. 彻底禁绝鸦片之决心 B. 因仕途渺茫而倍感痛苦C. 深怀爱国和忧民之心 D. 充分认识到鸦片的危害2.马克思、恩格斯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 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 这一表述可用来说明( B )A.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B. 中国抵抗英国侵略的正义性C. 第二次鸦片战争必然会失败 D. 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软弱无能3.下面为圆明园石柱回归展上的文物,当年它们流失海外是因为( A )A.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 《北京条约》的签订C. 英国军队强占香港岛 D. 英军攻陷定海4.近代浙江曾流传一首民歌:“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是红头巾。”“红头巾”曾在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统领华尔。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D )A. 三元里人民抗英 B. 虎门销烟C. 关天培英勇抗敌 D. 太平天国运动5.“《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指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是当时 符合历史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的方向和道路。”这表明《资政新 篇》 ( A )A. 体现近代中国发展要求 B. 深受洋务运动的影响C. 提出了科学的革命纲领 D. 具有先进理论的指导6.据记载,京师同文馆开设的课程有数理启蒙、几何原本、微分积分、万国公法、练习译书等;福州船政学堂开设的课程有英文、地理、代数、几何、航海天文学、航海实践课等。下列关于这些学堂课程设置的说 法,较为合理的是( B )A. 学习课程较为单一 B. 注重学习西方技术C. 改变清朝封建制度 D. 全盘照抄西方文化7.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折》中说:“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由此可知,他主张( A )A. 创办民用企业 B. 兴办军事工业C. 任用维新人士 D. 发展资本主义8.19世纪60年代,中亚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兵侵占新疆大部分地 区。19世纪70年代,俄国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区。1874年,日本派军 队进攻中国台湾。1883年底,法国攻击驻守越南的清军,中法战争爆 发。这些史实说明这一时期( A )A. 中国边疆危机十分严重B.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 列强已就侵华达成一致D. 中国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9.诗歌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下列诗歌,推断其共同反映 的是( B )《悲平壤》(节选) 黄遵宪 大东喜舞小东怨,每每倒戈飞暗箭。 长矛短剑磨铁枪,不堪狼藉委道旁。 一夕狂驰三百里,敌军便渡鸭绿水。 一将囚拘一将诛,万五千人作降奴。 《哀威海卫》(节选) 袁昶 我军左威右镏岛,形胜天然 鬼工造。 增台巨炮震九地,火弩水雷 环百道。《悲平壤》(节选) 黄遵宪 大东喜舞小东怨,每每倒戈飞暗箭。 长矛短剑磨铁枪,不堪狼藉委道旁。 一夕狂驰三百里,敌军便渡鸭绿水。 一将囚拘一将诛,万五千人作降奴。 堡坞却作偃月形,杀气飞鸟 不敢停。 如何黑云朝压垒,壮士夕化 虫沙并。A. 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B.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 《马关条约》的签订10.如图为19世纪末英国某画报刊登的漫画。与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相 关联的是( D )A. 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B. 使列强获得了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特权C. 五口通商局面形成D.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11.《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介绍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 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 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大败,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 醒也因此而开始。请判断,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 是( C )A. 虎门销烟 B. 太平天国运动C. 公车上书 D. 洋务运动12.“维新运动绝不能算作是完全的失败。从一开始,它的下面便是一阵思想的巨浪。当1895年以后政治的活动展开时,它所唤起的感情和 注意力反过来又加深和扩大了这阵巨浪。”这主要反映了戊戌变法( D )A. 是一次成功的政治变革 B. 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C. 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 D.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13.【近代中国遭受的侵略战争】(8分)材料一:鸦片战争前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通过瓷器及茶叶贸易每年 都有大量的贸易顺差,而西方廉价的纺织品、工艺品却无法进入中国 市场,这显然无法满足西方列强对中国市场的需要,因此鸦片战争无 法避免地发生了。——摘编自李事明《鸦片战争对沿海居民生活的影响》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清朝统治阶级的心理打击是巨大的,这次 战争以后增开了通商口岸,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因此深入长江中下游地 区。与此同时,某些腐朽而僵固的封建传统观念发生变化,这一变化 虽然是被迫的结果,但却包含着合理的成分。因此,就社会观念的更 新来说,186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材料三:至贵国而有之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 不谙通变之所由致也。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 荣之阶梯耳,岂足济夫实效? ……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之 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实以急 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存立之一大要图。——摘编自1895年《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 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对鸦片战争起因的认识。(2分)[答案] ①中国保持对西方贸易顺差;②西方列强(英国)为打开中国 市场。(每点1分,共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2分)[答案] ①西方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②清朝统治阶级遭受巨 大心理打击;③清朝社会观念发生转变;等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上述战争带给你的启示。(4分)[答案] 原因:①清政府墨守常经不谙通变;②日本因时制宜,更张新 政。(每点1分,共2分)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②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提高在国际上的 竞争力;③弱国无外交;等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14.【近代农民运动】(8分)材料一:在天京附近,太平军又大破清军江北、江南两大营。到1856年夏,上至武汉,下至镇江连成一片,尽在太平军控制下。但就在这大好形势下,9月2日,太平军的重要领导人杨秀清被杀,其部下也有5 000余人被杀害。次年5月,石达开被逼走,更造成了人心冷淡、锐气减半的局面。而清政府则公然和外国侵略者勾结起来,使太平军从此进入了十分困难的战略防御阶段……1862年,在形势险恶的情况下, 太平军还在上海、宁波有力地打击了外国洋枪队。1864年7月19日,天 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材料二: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 便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险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 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 害。另外,外国教会为了扩大势力和影响,不择手段,为非作歹,兴 风作浪,这就更激起底层广大民众的愤怒,结果,教案频发。再加上 19世纪末华北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理所当然地培育起广大民众的仇 外心理和感情,因为吃不饱穿不暖, 自然要想法活命,所以义和团运 动的兴起就不足为怪了。——摘编自李根《李鸿章为臣的谋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归纳太 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4分)[答案] 影响:①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②沉重地打 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每点1分,共2分)原因:①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每点1分,共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2分)[答案] ①列强的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②外国教会的不法行为 激起了底层广大民众的愤怒;③19世纪末华北地区的自然灾害使底层 民众难以生存。(答出两点即可,2分)(3)上述两大运动共同体现了中国人民具有怎样的斗争精神?(2分)[答案] 具有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2分)15.【史料中的信息】(10分) 材料一:第一批留美幼童合照 1872年,第一批留美学生由上海乘轮船赴美, 1875年最后一批送毕。按规定,学生出洋后, 学习西学仍兼讲中学。“不准半途而废,亦不 准入籍外洋” ,学成后听候酌量器使,奏明委要材料二:博物馆相关展品信息。①清代大沽海口营盘全图 复制件。1859年6月25 日,英法军舰再次与大沽 炮台上的清军发生激战 ②福州船政局于1869 年建造完工的我国第 一艘蒸汽轮船—— “万年清”号炮舰模型 ③1894年在黄海海战 中奋勇作战却不幸沉 没的“经远舰”的出土 文物(实物原件)材料三:晚清《启蒙画报》上《小英雄哥》的插图。图片配文:小英 雄,雄且英,家 之麟凤国之桢 (支柱) …… 创作背景 评论近代以来,康有为、梁启超 等人创办报纸,掀起了国人 办报的高潮。1900年,“京 城大乱” ,彭翼仲痛定思 痛,“欲从根本上解决,辟 教育儿童之捷径,遂有《启 蒙画报》之举” 萨空了:《启蒙画 报》曾是我最喜欢的 读物。这个画报灌输 了许多科学常识给 我,像世界人种的分 类,五大洲的形 状……(1)根据材料一,提取材料图文中反映的历史信息。(2分)[答案] 清政府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此举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每点1分,共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件展品反映的共同主题。你认为其中哪件展 品的史料价值最高?请说明理由。(4分)[答案] 共同主题:近代中国的海防建设。(2分)展品③的史料价值最高。理由:展品③属于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 (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彭翼仲创办《启蒙画报》的历 史背景,并谈谈该画报的历史价值。(4分)[答案] 历史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民族危机加深。(2分) 历史价值:有国际视野,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画报记录了 历史事件和人物等信息,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 会生活;等等。(答出一点即可,2分)16.【民族英雄】(10分)重要的历史人物会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一定影响。下图历史 人物的事迹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图1 关天培 图2 邓世昌 图3 洪秀全根据上述材料,围绕“民族精神” ,选取其中两幅图片, 自拟标题,运 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表述成文)[答案] (示例)选择图1 、图2。标题:民族英雄铸民族之魂。论述: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掠夺殖民地,开辟海 外市场,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毒品鸦片,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督 率将士殊死抵抗,终因弹尽援绝,壮烈殉国。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爆发,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 世昌指挥全舰将士奋勇作战,最终与舰同沉,壮烈牺牲。综上所述,民族英雄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 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铸造了中华民族之魂。(10分)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4张PPT)统编版八上历史 新考向情境题 阶段性检测八上历史第1、2单元测试卷2025中考题仿真模拟 湖北等地适用范围:第1-2单元第一、二单元测试卷(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被流放新疆伊犁。与亲人离别时,林则徐吟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此诗句体现了林则徐( )CA. 彻底禁绝鸦片之决心 B. 因仕途渺茫而倍感痛苦C. 深怀爱国和忧民之心 D. 充分认识到鸦片的危害2.马克思、恩格斯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这一表述可用来说明( )BA.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B. 中国抵抗英国侵略的正义性C. 第二次鸦片战争必然会失败 D. 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软弱无能3.下面为圆明园石柱回归展上的文物,当年它们流失海外是因为( )AA.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 《北京条约》的签订C. 英国军队强占香港岛 D. 英军攻陷定海4.近代浙江曾流传一首民歌:“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是红头巾。”“红头巾”曾在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统领华尔。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DA. 三元里人民抗英 B. 虎门销烟C. 关天培英勇抗敌 D. 太平天国运动5.“《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指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是当时符合历史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的方向和道路。”这表明《资政新篇》( )AA. 体现近代中国发展要求 B. 深受洋务运动的影响C. 提出了科学的革命纲领 D. 具有先进理论的指导6.据记载,京师同文馆开设的课程有数理启蒙、几何原本、微分积分、万国公法、练习译书等;福州船政学堂开设的课程有英文、地理、代数、几何、航海天文学、航海实践课等。下列关于这些学堂课程设置的说法,较为合理的是( )BA. 学习课程较为单一 B. 注重学习西方技术C. 改变清朝封建制度 D. 全盘照抄西方文化7.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折》中说:“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由此可知,他主张( )AA. 创办民用企业 B. 兴办军事工业C. 任用维新人士 D. 发展资本主义8.19世纪60年代,中亚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兵侵占新疆大部分地区。19世纪70年代,俄国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区。1874年,日本派军队进攻中国台湾。1883年底,法国攻击驻守越南的清军,中法战争爆发。这些史实说明这一时期( )AA. 中国边疆危机十分严重B.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 列强已就侵华达成一致D. 中国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9.诗歌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下列诗歌,推断其共同反映的是( )《悲平壤》(节选) 黄遵宪 大东喜舞小东怨,每每倒戈飞暗箭。 长矛短剑磨铁枪,不堪狼藉委道旁。 一夕狂驰三百里,敌军便渡鸭绿水。 一将囚拘一将诛,万五千人作降奴。 《哀威海卫》(节选)袁昶我军左威右镏岛,形胜天然鬼工造。增台巨炮震九地,火弩水雷环百道。《悲平壤》(节选) 黄遵宪 大东喜舞小东怨,每每倒戈飞暗箭。 长矛短剑磨铁枪,不堪狼藉委道旁。 一夕狂驰三百里,敌军便渡鸭绿水。 一将囚拘一将诛,万五千人作降奴。 堡坞却作偃月形,杀气飞鸟不敢停。如何黑云朝压垒,壮士夕化虫沙并。A. 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B.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 《马关条约》的签订续表√10.如图为19世纪末英国某画报刊登的漫画。与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相关联的是( )DA. 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B. 使列强获得了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特权C. 五口通商局面形成D.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11.《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介绍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大败,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请判断,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是( )CA. 虎门销烟 B. 太平天国运动C. 公车上书 D. 洋务运动12.“维新运动绝不能算作是完全的失败。从一开始,它的下面便是一阵思想的巨浪。当1895年以后政治的活动展开时,它所唤起的感情和注意力反过来又加深和扩大了这阵巨浪。”这主要反映了戊戌变法( )DA. 是一次成功的政治变革 B. 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C. 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 D.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13.【近代中国遭受的侵略战争】(8分)材料一:鸦片战争前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通过瓷器及茶叶贸易每年都有大量的贸易顺差,而西方廉价的纺织品、工艺品却无法进入中国市场,这显然无法满足西方列强对中国市场的需要,因此鸦片战争无法避免地发生了。——摘编自李事明《鸦片战争对沿海居民生活的影响》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清朝统治阶级的心理打击是巨大的,这次战争以后增开了通商口岸,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因此深入长江中下游地区。与此同时,某些腐朽而僵固的封建传统观念发生变化,这一变化虽然是被迫的结果,但却包含着合理的成分。因此,就社会观念的更新来说,186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材料三:至贵国而有之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谙通变之所由致也。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荣之阶梯耳,岂足济夫实效?……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之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实以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存立之一大要图。——摘编自1895年《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对鸦片战争起因的认识。(2分)[答案] ①中国保持对西方贸易顺差;②西方列强(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每点1分,共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2分)[答案] ①西方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②清朝统治阶级遭受巨大心理打击;③清朝社会观念发生转变;等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战争带给你的启示。(4分)[答案] 原因:①清政府墨守常经不谙通变;②日本因时制宜,更张新政。(每点1分,共2分)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②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提高在国际上的竞争力;③弱国无外交;等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14.【近代农民运动】(8分)材料一:在天京附近,太平军又大破清军江北、江南两大营。到1856年夏,上至武汉,下至镇江连成一片,尽在太平军控制下。但就在这大好形势下,9月2日,太平军的重要领导人杨秀清被杀,其部下也有5 000余人被杀害。次年5月,石达开被逼走,更造成了人心冷淡、锐气减半的局面。而清政府则公然和外国侵略者勾结起来,使太平军从此进入了十分困难的战略防御阶段……1862年,在形势险恶的情况下,太平军还在上海、宁波有力地打击了外国洋枪队。1864年7月19日,天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材料二: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便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险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害。另外,外国教会为了扩大势力和影响,不择手段,为非作歹,兴风作浪,这就更激起底层广大民众的愤怒,结果,教案频发。再加上19世纪末华北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理所当然地培育起广大民众的仇外心理和感情,因为吃不饱穿不暖,自然要想法活命,所以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就不足为怪了。——摘编自李根《李鸿章为臣的谋略》#1.2.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归纳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4分)[答案] 影响:①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②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每点1分,共2分)原因:①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每点1分,共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2分)[答案] ①列强的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②外国教会的不法行为激起了底层广大民众的愤怒;③19世纪末华北地区的自然灾害使底层民众难以生存。(答出两点即可,2分)(3)上述两大运动共同体现了中国人民具有怎样的斗争精神?(2分)[答案] 具有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2分)15.【史料中的信息】(10分)材料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72年,第一批留美学生由上海乘轮船赴美,1875年最后一批送毕。按规定,学生出洋后,学习西学仍兼讲中学。“不准半途而废,亦不准入籍外洋”,学成后听候酌量器使,奏明委要第一批留美幼童合照材料二:博物馆相关展品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清代大沽海口营盘全图 复制件。1859年6月25 日,英法军舰再次与大沽 炮台上的清军发生激战 ②福州船政局于1869 年建造完工的我国第 一艘蒸汽轮船—— “万年清”号炮舰模型 ③1894年在黄海海战中奋勇作战却不幸沉没的“经远舰”的出土文物(实物原件)材料三:晚清《启蒙画报》上《小英雄哥》的插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片配文:小英 雄,雄且英,家 之麟凤国之桢 (支柱)…… 创作背景 评论近代以来,康有为、梁启超 等人创办报纸,掀起了国人 办报的高潮。1900年,“京 城大乱”,彭翼仲痛定思 痛,“欲从根本上解决,辟 教育儿童之捷径,遂有《启 蒙画报》之举” 萨空了:《启蒙画报》曾是我最喜欢的读物。这个画报灌输了许多科学常识给我,像世界人种的分类,五大洲的形状……(1)根据材料一,提取材料图文中反映的历史信息。(2分)[答案] 清政府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此举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每点1分,共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件展品反映的共同主题。你认为其中哪件展品的史料价值最高?请说明理由。(4分)[答案] 共同主题:近代中国的海防建设。(2分)展品③的史料价值最高。理由:展品③属于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彭翼仲创办《启蒙画报》的历史背景,并谈谈该画报的历史价值。(4分)[答案] 历史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民族危机加深。(2分)历史价值:有国际视野,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画报记录了历史事件和人物等信息,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等等。(答出一点即可,2分)16.【民族英雄】(10分)重要的历史人物会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一定影响。下图历史人物的事迹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图1 关天培 图2 邓世昌 图3 洪秀全根据上述材料,围绕“民族精神”,选取其中两幅图片,自拟标题,运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答案] (示例)选择图1、图2。标题:民族英雄铸民族之魂。论述: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掠夺殖民地,开辟海外市场,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毒品鸦片,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督率将士殊死抵抗,终因弹尽援绝,壮烈殉国。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指挥全舰将士奋勇作战,最终与舰同沉,壮烈牺牲。综上所述,民族英雄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铸造了中华民族之魂。(10分)Thanks!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新考向情境题】八上历史第1、2单元测试卷2025中考题仿真模拟湖北等地适用(时间:60分钟 满分:60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2分,共2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被流放新疆伊犁。与亲人离别时,林则徐吟 出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此诗句体现了林则 徐( C )A. 彻底禁绝鸦片之决心 B. 因仕途渺茫而倍感痛苦C. 深怀爱国和忧民之心 D. 充分认识到鸦片的危害2.马克思、恩格斯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一文中写道:广州城的无 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炮火夷为平地…… 这一表述可用来说明( B )A. 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B. 中国抵抗英国侵略的正义性C. 第二次鸦片战争必然会失败 D. 清政府在战争中的软弱无能3.下面为圆明园石柱回归展上的文物,当年它们流失海外是因为( A )A.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B. 《北京条约》的签订C. 英国军队强占香港岛 D. 英军攻陷定海4.近代浙江曾流传一首民歌:“洋人好比一只鹰,黄毛高鼻绿眼睛。鹞鹰凶恶怕弓打,洋人怕的是红头巾。”“红头巾”曾在战斗中击毙了洋枪队统领华尔。与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D )A. 三元里人民抗英 B. 虎门销烟C. 关天培英勇抗敌 D. 太平天国运动5.“《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指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是当时 符合历史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的方向和道路。”这表明《资政新 篇》 ( A )A. 体现近代中国发展要求 B. 深受洋务运动的影响C. 提出了科学的革命纲领 D. 具有先进理论的指导6.据记载,京师同文馆开设的课程有数理启蒙、几何原本、微分积分、万国公法、练习译书等;福州船政学堂开设的课程有英文、地理、代数、几何、航海天文学、航海实践课等。下列关于这些学堂课程设置的说 法,较为合理的是( B )A. 学习课程较为单一 B. 注重学习西方技术C. 改变清朝封建制度 D. 全盘照抄西方文化7.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折》中说:“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由此可知,他主张( A )A. 创办民用企业 B. 兴办军事工业C. 任用维新人士 D. 发展资本主义8.19世纪60年代,中亚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兵侵占新疆大部分地 区。19世纪70年代,俄国出兵侵占新疆伊犁地区。1874年,日本派军 队进攻中国台湾。1883年底,法国攻击驻守越南的清军,中法战争爆 发。这些史实说明这一时期( A )A. 中国边疆危机十分严重B.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 列强已就侵华达成一致D. 中国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9.诗歌是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之一。阅读下列诗歌,推断其共同反映 的是( B )《悲平壤》(节选) 黄遵宪 大东喜舞小东怨,每每倒戈飞暗箭。 长矛短剑磨铁枪,不堪狼藉委道旁。 一夕狂驰三百里,敌军便渡鸭绿水。 一将囚拘一将诛,万五千人作降奴。 《哀威海卫》(节选) 袁昶 我军左威右镏岛,形胜天然 鬼工造。 增台巨炮震九地,火弩水雷 环百道。《悲平壤》(节选) 黄遵宪 大东喜舞小东怨,每每倒戈飞暗箭。 长矛短剑磨铁枪,不堪狼藉委道旁。 一夕狂驰三百里,敌军便渡鸭绿水。 一将囚拘一将诛,万五千人作降奴。 堡坞却作偃月形,杀气飞鸟 不敢停。 如何黑云朝压垒,壮士夕化 虫沙并。A. 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B.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 《马关条约》的签订10.如图为19世纪末英国某画报刊登的漫画。与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相 关联的是( D )A. 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B. 使列强获得了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的特权C. 五口通商局面形成D. 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的新形式11.《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介绍说,1840年以来,中国因 外患而遭受的每一次失败都产生过体现警悟的先觉者,但他们的周围 和身后没有形成一个群体。甲午大败,中国的民族具有群体意义的觉 醒也因此而开始。请判断,这里“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的标志性事件 是( C )A. 虎门销烟 B. 太平天国运动C. 公车上书 D. 洋务运动12.“维新运动绝不能算作是完全的失败。从一开始,它的下面便是一阵思想的巨浪。当1895年以后政治的活动展开时,它所唤起的感情和 注意力反过来又加深和扩大了这阵巨浪。”这主要反映了戊戌变法( D )A. 是一次成功的政治变革 B. 有利于科学技术的传播C. 是一场救亡图存的运动 D. 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二、非选择题(共4题,共36分)13.【近代中国遭受的侵略战争】(8分)材料一:鸦片战争前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通过瓷器及茶叶贸易每年 都有大量的贸易顺差,而西方廉价的纺织品、工艺品却无法进入中国 市场,这显然无法满足西方列强对中国市场的需要,因此鸦片战争无 法避免地发生了。——摘编自李事明《鸦片战争对沿海居民生活的影响》材料二:第二次鸦片战争对清朝统治阶级的心理打击是巨大的,这次 战争以后增开了通商口岸,西方资本主义势力因此深入长江中下游地 区。与此同时,某些腐朽而僵固的封建传统观念发生变化,这一变化 虽然是被迫的结果,但却包含着合理的成分。因此,就社会观念的更 新来说,1860年具有更加明显的标界意义。材料三:至贵国而有之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 不谙通变之所由致也。夫取士必以考试,考试必由文艺,文艺乃为显 荣之阶梯耳,岂足济夫实效? ……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之 辛酸,厥能免于垂危者,度阁下之所深悉也。当此之时,我国实以急 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存立之一大要图。——摘编自1895年《大日本海军总司令官伊东佑亨 致大清国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书》(1)根据材料一,概括对鸦片战争起因的认识。(2分)[答案] ①中国保持对西方贸易顺差;②西方列强(英国)为打开中国 市场。(每点1分,共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主要影响。(2分)[答案] ①西方侵略势力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②清朝统治阶级遭受巨 大心理打击;③清朝社会观念发生转变;等等。(答出两点即可,2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甲午中日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 谈谈上述战争带给你的启示。(4分)[答案] 原因:①清政府墨守常经不谙通变;②日本因时制宜,更张新 政。(每点1分,共2分)启示:①落后就要挨打;②只有提高综合国力,才能提高在国际上的 竞争力;③弱国无外交;等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14.【近代农民运动】(8分)材料一:在天京附近,太平军又大破清军江北、江南两大营。到1856年夏,上至武汉,下至镇江连成一片,尽在太平军控制下。但就在这大好形势下,9月2日,太平军的重要领导人杨秀清被杀,其部下也有5 000余人被杀害。次年5月,石达开被逼走,更造成了人心冷淡、锐气减半的局面。而清政府则公然和外国侵略者勾结起来,使太平军从此进入了十分困难的战略防御阶段……1862年,在形势险恶的情况下, 太平军还在上海、宁波有力地打击了外国洋枪队。1864年7月19日,天 京陷落,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材料二: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 便陷入了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险境地,各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的 政治与经济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使广大的中国人民深受其 害。另外,外国教会为了扩大势力和影响,不择手段,为非作歹,兴 风作浪,这就更激起底层广大民众的愤怒,结果,教案频发。再加上 19世纪末华北地区遭受自然灾害……理所当然地培育起广大民众的仇 外心理和感情,因为吃不饱穿不暖, 自然要想法活命,所以义和团运 动的兴起就不足为怪了。——摘编自李根《李鸿章为臣的谋略》(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归纳太 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4分)[答案] 影响:①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②沉重地打 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每点1分,共2分)原因:①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每点1分,共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2分)[答案] ①列强的侵略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②外国教会的不法行为 激起了底层广大民众的愤怒;③19世纪末华北地区的自然灾害使底层 民众难以生存。(答出两点即可,2分)(3)上述两大运动共同体现了中国人民具有怎样的斗争精神?(2分)[答案] 具有不畏强暴、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2分)15.【史料中的信息】(10分) 材料一:第一批留美幼童合照 1872年,第一批留美学生由上海乘轮船赴美, 1875年最后一批送毕。按规定,学生出洋后, 学习西学仍兼讲中学。“不准半途而废,亦不 准入籍外洋” ,学成后听候酌量器使,奏明委要材料二:博物馆相关展品信息。①清代大沽海口营盘全图 复制件。1859年6月25 日,英法军舰再次与大沽 炮台上的清军发生激战 ②福州船政局于1869 年建造完工的我国第 一艘蒸汽轮船—— “万年清”号炮舰模型 ③1894年在黄海海战 中奋勇作战却不幸沉 没的“经远舰”的出土 文物(实物原件)材料三:晚清《启蒙画报》上《小英雄哥》的插图。图片配文:小英 雄,雄且英,家 之麟凤国之桢 (支柱) …… 创作背景 评论近代以来,康有为、梁启超 等人创办报纸,掀起了国人 办报的高潮。1900年,“京 城大乱” ,彭翼仲痛定思 痛,“欲从根本上解决,辟 教育儿童之捷径,遂有《启 蒙画报》之举” 萨空了:《启蒙画 报》曾是我最喜欢的 读物。这个画报灌输 了许多科学常识给 我,像世界人种的分 类,五大洲的形 状……(1)根据材料一,提取材料图文中反映的历史信息。(2分)[答案] 清政府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文化;此举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 (每点1分,共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三件展品反映的共同主题。你认为其中哪件展 品的史料价值最高?请说明理由。(4分)[答案] 共同主题:近代中国的海防建设。(2分)展品③的史料价值最高。理由:展品③属于实物史料,是第一手史料。 (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彭翼仲创办《启蒙画报》的历 史背景,并谈谈该画报的历史价值。(4分)[答案] 历史背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民族危机加深。(2分) 历史价值:有国际视野,为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画报记录了 历史事件和人物等信息,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社 会生活;等等。(答出一点即可,2分)16.【民族英雄】(10分)重要的历史人物会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产生一定影响。下图历史 人物的事迹能够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图1 关天培 图2 邓世昌 图3 洪秀全根据上述材料,围绕“民族精神” ,选取其中两幅图片, 自拟标题,运 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表述成文)[答案] (示例)选择图1 、图2。标题:民族英雄铸民族之魂。论述:19世纪中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掠夺殖民地,开辟海 外市场,英国向中国大量走私毒品鸦片,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军进攻虎门炮台,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督 率将士殊死抵抗,终因弹尽援绝,壮烈殉国。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爆发,北洋舰队与日本联合舰队在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致远舰管带邓 世昌指挥全舰将士奋勇作战,最终与舰同沉,壮烈牺牲。综上所述,民族英雄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 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铸造了中华民族之魂。(10分)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新考向情景题】统编八上历史第一、二单元测试卷.pptx 【新考向情景题】统编八上历史第一、二单元测试卷(原卷版).docx 【新考向情景题】统编八上历史第一、二单元测试卷(解答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