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 体积变化之谜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会做物体热胀冷缩的实验。2、能用不完全归纳法总结出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2教材分析本节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的教学内容。属于探究过程能力训练单元,本节教学内容从学生身边的事例入手,通过实验,使学生观察到“热胀冷缩”现象的同时,归纳出“物体一般有遇热膨胀,遇冷收缩”的性质,得出结论。3重点难点了解热胀冷缩现象和归纳法这种思维加工方式。4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师:大家都善于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你们看见过这种现象吗?出示:原来铺在路面上平平整整的两块水泥板不知什么时候翘起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说出体积变大了。师:体积为什么会变大呢?你们想不想当个小科学家?这节课我们就去研究体积变化之谜。(板书课题)(二)提出猜想师: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有原因的,我们先来猜想一下是什么原因呢?师:想想马路上水泥板会受到自然界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学生进行各种猜想。师:对了,温度高时就热,温度低时就冷。(三)验证猜想:师:大家的猜想正不正确呢,我们需要找到证据来验证。师:还记得物质存在的几种形态吗?板书气体、液体、固体下面通过三个实验来研究气体、液体、固体在遇热、遇冷时,体积的变化情况。出示实验要求活动1:会吹气球的空气-----气体的热胀和冷缩实验材料:玻璃管、橡胶塞、烧瓶、水槽、热水、冷水、气球、红墨水。(一)学生合作探究。1、把气球套在玻璃管的一端,用橡皮筋扎紧使之不漏气。2、把玻璃管的另一端穿过橡胶塞。3、把带玻璃管的橡胶塞盖在玻璃试管上,压紧使之不漏气。4、把口部套有气球的玻璃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情况。5、把口部套有气球的玻璃试管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二)学生交流、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玻璃管顶端的气球在热水中慢慢地鼓胀起来了。在冷水中就慢慢地瘪下去了。(三)学生总结:气体遇热遇冷体积变化情况。玻璃试管浸入热水中后,管中的空气被加热体积变大,从而使其中的部分空气被挤入气球,使得气球鼓胀。当试管移入冷水中后,管中的空气逐渐变凉,体积变小,使得气球慢慢瘪了下去。师生共同总结:气体具有遇热膨胀、遇冷收缩的性质,也就是热胀冷缩的性质。活动2:高低变化的水柱----液体的热胀和冷缩实验材料:玻璃管、橡胶塞、细塑料管、烧瓶、水槽、热水、冷水。(一)合作探究:1、烧瓶中装满水,加入两滴墨水染色。2、将玻璃管穿过烧瓶塞,把带着玻璃管的瓶塞盖在烧瓶上,塞紧使其不漏水。在瓶塞上部的玻璃管上套一根橡皮筋,移动橡皮筋,使它与管中液柱高度一致。3、把口部密封的玻璃小瓶放入热水中,观察小瓶上塑料管液面变化情况。4、把口部密封的玻璃小瓶放入冷水中,观察小瓶上塑料管液面变化情况。(二)学生交流、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把烧瓶浸入到热水中,玻璃管中的液体升高了。把烧瓶移入冷水中后,玻璃管中的液体下降了。(三)总结液体遇热遇冷体积变化情况。液体具有遇热膨胀、遇冷收缩的性质,也就是热胀冷缩的性质。活动3:神奇的硬币----固体的热胀和冷缩实验材料:酒精灯、长镊子、1角的硬币、木板、2枚钉子、冷水(一)学生合作探究1、在木板上钉两枚钉子,使钉子之间的空隙刚好可容硬币通过。2、点燃酒精灯,用长镊子夹住硬币放在酒精灯的外焰上烧。3、约烧两分钟后,再次试着让硬币通过两个钉子间的间隙。师:为什么硬币在酒精灯上烧过之后,就通不过两个钉子之间的缝隙了?为什么停一会儿,或浇了冷水后,硬币就又通过去了?生猜想。并回答自己的想法。小结:硬币受热体积变大(直径增大了,当然厚度也变厚了),就通不过钉子之间的缝隙了。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物体遇热膨胀。硬币离开酒精灯的火焰,停一会儿,或用冷水浇后,就会出现遇冷收缩(直径变小,厚度变薄)的现象,所以就又能通过钉子间的缝隙了。学生汇报交流展示探究过程及结果。四、分析与总结:师:我们三个实验都做完了,小组内交流一下能得出什么结论?出示:气体、液体、固体都具有遇热膨胀遇冷收缩的性质,也就是热胀冷缩的性质。师:通过今天的学习,谁能说说铺得平平得水泥板为什么翘起来了?五、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1、铁轨为什么每隔一段就有一个缝隙?2、为什么电线夏天不直?3、夏天自行车轮胎为什么不能充气太足?4、如何打开瓶盖?六、课外探讨:通过研究,我们知道一般的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外星人友友也来到地球了,他遇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中午,友友准备喝点凉水,打开冰箱的冷冻层,发现水被冻成了冰,玻璃瓶也裂开了。1、我们回去利用家里的冰箱,设计实验研究一下这是怎么回事?2、称一称冷热水的重量:在地球上,冷水重还是热水重?先猜想一下,再来设计几个实验或查阅资料寻找答案。七、板书设计:体积变化之谜气体、液体、固体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