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外………………○………………装………………○………………订………………○………………线………………○………………) (………………○………………内………………○………………装………………○………………订………………○………………线………………○………………) (密封线内不准答题)秘密★启用前|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0930质量检测试题高二年级 政治(命题人 )答卷注意事项:学生必须用黑色(或蓝色)钢笔、圆珠笔或签字笔在试卷上答题。填涂答题卡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时字迹要清楚、工整本卷共21小题,总分为100分。一、单选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的核心是( )A.文化自信 B.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C.文化创新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文化相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与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2021年春节档影片《你好,李焕英》放映以来,受到观众好评②2021年3月初全国两会在北京胜利召开③2021年3月12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完成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发射④2021年11月5日至10日我国将在上海举办第四届进博会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解放战争是我们党同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决战,既是兵力火力之战,更是民心向背之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时感慨:“辽沈战役的胜利是东北人民全力支援拼出来的。”这说明人民群众是()A.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社会历史的创造者 C.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D.社会发展的引领者4.马克思认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每一次斗争的结局都是整个社会受到革命改造或者斗争的各阶级同归于尽”。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①阶级斗争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段②阶级斗争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③任何社会的发展都需要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④阶级斗争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5.2023年起我国新生效的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2022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2022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2023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保护法》等共计8部,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①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的规律②有利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③说明上层建筑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遵循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状况的规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2020年11月14日.以“红色土地·全面小康”为主题,湘赣两省共同主办的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在长沙开幕。一张张展板、一件件文物诉说着先烈们崇高精神和价值追求。参观的青年学生们以鞠躬、敬礼、献花等方式表达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纷纷表示继承先烈遗志,当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说明(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②价值观对人们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导向作用③人们应树立理想信念,在努力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④选择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马克思、恩格斯说:“一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命,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这说明()①人类活动具有意识性、目的性②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8.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发展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乌龙茶、红茶六大茶类,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一个土陶小泥炉,一壶沸腾的红茶,一团燃烧的炭火,多少年来,“围炉煮茶”是许多人的社交消费方式。2022年11月29日,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成功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此可以看出()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传统文化对国人的生活具有深刻影响③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④文化与经济不仅相互影响,而且相互交融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户籍制度改革以来,已有1.5亿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让1.5亿多群众喜圆安居梦,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启动渐讲式延迟退休改革,中国社会的种种变化告诉我们()①要认清历史主体,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的利益②上层建筑符合现实的完善,将促进社会发展③量的积累终将带来飞跃,量变质变循环往复④改革不是目的,为人民改革,改革才有意义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0.“初心不因来路迢遥而改变,使命不因风雨坎词而淡忘”这是“85后”基层干部李夏的微信签名。2019年8月,在抗击超强台风“利奇马”时,他临危受命受命、一线救援,在转移群众过程中突遇山体塌方,以身殉职,年仅33岁。他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的感人故事引发社会强烈反响。中宣部追授李夏“时代楷模”称号。李夏同志的事迹启示我们要( )①立足自身,以追求个性发展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基础②胸怀祖国,在作出正确价值选择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③始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④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清明节礼敬祖先、慎终追远和亲近自然、珍惜生命的节俗主题在中国传承千年,至今不辍。随着时代变化,出现了鲜花祭扫、网上缅怀等寄托思念的多种方式。对清明节习俗作适应性的调整与更新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全面继承中华传统文化B.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C.要彻底抛弃清明节中的传统习俗D.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12.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到2035年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我们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需要()①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③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抵制或剔除落后文化④树立文化自信,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主体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3.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发展高层对话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我深深感受到,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实现人民对生活安康、社会安宁的梦想”。这说明()①社会存在决定于社会意识②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③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④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14.2020年4月1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不失时机推动改革,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这是基于()①完善生产关系能促进经济发展②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发生根本变化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受上层建筑的影响④改革能解决社会发展中的各种社会矛盾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15.把“开学第一课”的课堂搬到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下,邀请了南昌市老兵宣讲团成员为同学们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在南昌舰上迎来了“开学第一课”,同学们学习旗语、打军体拳......2023年9月,江西省各大中小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开学第一课”。这些做法( )①让红色精神在青少年中焕发出新的光芒②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爱国情、强国志③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④是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主要途径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6.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部署,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需要。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的实质是( )A.改革生产力以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B.调整生产关系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C.改革经济基础以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和变革D.调整上层建筑以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二、主观题(共5题,6小问,52分)17.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广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支撑。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谈谈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10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近年来,芒市文化和旅游局创新性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将地方戏曲、剪纸、孔雀舞等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引进课堂、融入生活。采取非遗传承人进课堂、非遗演出进校园、建立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等多种形式,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常态化开展。为了提升“非遗进校园”的吸引力和活动意义,针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非遗传承人采取降低学艺难度,增加趣味性,最大程度地吸引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注意力,扩大非遗在青少年人群中的影响,让孩子们从小在心底埋下“非遗”种子。芒市结合当地民族特色,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创新优秀文化进校园实践模式,通过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活动、非遗巡演、非遗展览等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活动、不断加强优秀文化渗透力、拓宽公共文化辐射力、提升特色活动吸引力、增强文明氛国感染力。同时,组织专业院团复排传统傣戏《二楞招亲》《福气图》《娥并与杂洛》等剧目在校园进行演出,将非遗项目通过舞台表演艺术展示出来,培养了一批喜爱非遗。热爱非遗、掌握非遗制作技能的青少年。非遗文化进校园,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牵拉起那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弦,把传承思想融入日常学习中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的功能”的相关知识,说明芒市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的意义。(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965年9月,在党中央亲切关怀和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西藏自治区宣告成立。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政权,实行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全国一道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了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专制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社会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和发展,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历史发展”的知识,探究西藏自治区为何能创造“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10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25年9月3日,新中国阅兵史上规模最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军乐团携新曲目、新编排、新配置亮相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接受党和人民检阅。联合军乐团突出“抗战”主题,编排上设置14个排面,富意中国人民14年抗战历程,设置80名礼号手,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曲目上暖场环节为4首抗战歌曲联泰,分列式将展现新创“抗战胜利”主题曲目。彰显时代特色,在装备方队和空中梯队通过时,根据各军兵种特点,有针对性地新创部分进行曲,充分展现新时代人民军队政治建军新风貌、力量结构新布局。创新演奏形式,优化增加木管声部比例,创新运用礼号、铜管乐器和打击乐组合,增加音乐厚重感、辉煌感:巧妙设计演奏动作,丰富音乐表现、增强视听效果。烘托仪式感,使用《敬礼号角》等音乐区分阅兵流程,烘托仪式感、庄严感。广大网友称赞,“大气磅礴而又沉稳内敛,给人的共鸣感太强了!结合材料,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分析联合军乐团演奏为什么能引起广大人民的共鸣。(1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中央宣传部授予张连印同志“时代楷模”称号。他入伍40年,把全部青春献给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事业。退休后,他毅然回到家乡,18年里带领团队共植树1.8万余亩200多万株,为家乡生态环境改善和京津风沙源治理作出了突出贡献。张连印同志是初心使命的真挚坚守者、“两山论”的生动践行者、革命传统的模范传承者。他信仰如炬、初心如势,却终不移志、退休不褪色,为党的事业拼搏不息奋斗不止;他少小离家、落叶归根,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与百姓心手相牵,坚持奋斗在绿化荒山、防风固沙的“新战场”;他退休后脱下军装换农装,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始终保持艰苦朴素作风,模范传承党的优良传统,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做出了光辉榜样。结合材料,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谈谈张连印同志的事迹对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启示。(10分)(2)某中学拟开展"奋进新时代,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主题系列活动,请你就活动内容和形式提两条好的建议。要求:紧扣主题,每条在30字以内。(4分)(第2页 共2页)金成实验学校2025-2026秋季学期0930第一次质量检测双向细目表题号 题型 分值 考查内容 难易程度 备注1 选择题 3 文化的核心 0.552 选择题 3 文化的区分 0.553 选择题 3 人民群众的作用 0.554 选择题 3 阶级斗争的作用 0.65 选择题 3 社会历史的发展 0.756 选择题 3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0.77 选择题 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0.68 选择题 3 文化的功能 0.59 选择题 3 历史主体 0.6510 选择题 3 价值的实现 0.6511 选择题 3 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0.6512 选择题 3 文化自信 0.713 选择题 3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0.714 选择题 3 社会基本矛盾 0.6515 选择题 3 文化的功能 0.716 选择题 3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0.6517 主观题 10 建设文化强国 0.718 主观题 8 文化的功能 0.619 主观题 10 社会历史的发展 0.6520 主观题 10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0.6521 主观题 14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0.7达成 目标 预估优秀率 预估及格率 预估平均分20% 40% 60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B A C C B A B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D A B B A D高中政治答案1.A【详解】略2.B【详解】①符合题意,2021年春节档影片《你好,李焕英》放映以来,受到观众好评,属于文化现象:②不合题意,2021年3月初全国两会在北京胜利召开,属于政治现象;③符合题意,2021年3月12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完成长征七号改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属于文化现象:④不合题意,2021年11月5日至10日我国将在上海举办第四届进博会,属于经济现象。故选:B3.B【详解】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人民群众在战争中拼搏取得胜利,没有涉及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故本题选B。4.A【详解】阶级斗争是解决对立阶级之间矛盾的基本手是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相互冲突的表现,正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①②符合题意。阶级社会的发展需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社会通过改革进行行自我完善和发展,③说法错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5.C【详解】详解:①: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①不符合题意。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利于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正确。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③错误。④: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以宪法为核心的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更加完善。完善中国特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遵循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础发展的状况的规律,④正确。故本题选C。6.C【详解】材料的主旨是强调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没有涉及“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差异性”,①不符合题意。③:自我价值指的是索取方面,应该说在努力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或社会价值,而不能说实现自我价值,③错误。②④:“一张张展板、一件件文物诉说着先烈们崇高精神和价值追求,参观的青年学生们以鞠躬、敬礼、献花等方式表达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纷纷表示继承先烈遗志,当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说明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中活动和实践活动具有导向作用,选择正确的人生发展道路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②④符合题意。故本题选C。7.B【详解】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强调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没有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和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①④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③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8.A【详解】①: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开始种茶、采茶、制茶和饮茶,发展出六大茶类,2000多种茶品供人饮用与分享,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①符合题意。②:多少年来,“围炉煮茶”是许多人的社交消费方式,这说明传统文化对国人的生活具有深刻影响,②符合题意。③: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③错误。④:材料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未涉及到文化与经济的关系,④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9.B【详解】户籍制度改革以来,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一系列举措,都是围绕人民展干,为了让人民受益,这体现了要认清历史主体,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的利益,中国社会的种种变化也说明改革不是目的,为人民改革,改革才有意义,①④正确。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为先进的我经济基础状服务时,将促进社会发展,②错误。③: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又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并且是不断前进的,而不是简单的量变质变循环主复,③错误故本题选B。10.D【详解】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和基础,①错误。在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②错误。③④:基层干部李夏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的事迹,启示我们始终以人民群众为中心,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要积极投身为人民服务的实践,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③④正确。故本题选D。11.D【详解】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对于传统文化要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D正确。对于中华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而不是全面继承或全盘否定,A、B错误。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C错误故本题选D项。12.A【详解】①②:我们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需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①②符合题意。③:我们应该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抵制、取缔腐朽文化,③说法错误。④:树立文化自信,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13.B【详解】“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说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②④正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决定于社会存在,①错误。材料体现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未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③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14.B【详解】①③:要不失时机推动改革,善于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这是基于完善生产关系能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受上层建筑的影响,①③正确。②: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并没有发生变化,②错误。④:“各种矛盾"说法绝对,④错误故本题选B。15.A【详解】①②:把“开学第一课”的课堂搬到了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下,邀请了南昌市老兵宣讲团成员为同学们讲述革命先烈的故事;在南昌舰上迎来了“开学第一课”,同学们学习旗语、打军体拳,这些做法让红色精神在青少年中焕发出新的光芒,有利于激发青少年爱国情、强国志,①②符合题意。③:材料强调的是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关,③不符合题意。④:材料中的做法是传承和弘扬革命文化的重要途径,但不能说是主要途径,④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16.D【详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改革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改革生产力以推动生产关系的发展, A 错误。材料强调的是调整上层建筑,没有涉及调整生产关系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B 不符合题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调整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不是改革经济基础以适应上层建筑的发展和变革, C 错误故本题选D。17.①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②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③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社会文明程度。④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⑤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每点2分)18.①文化具有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功能。(3分)②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③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2分)19.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4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4分)。6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建立了社会 主义制度和人民民主政权,实行了改革开放,使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状况,极大解放和发展了西藏生产力(2分)20.①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主体差异性、阶级性。乐曲抓住了当今时代文化需求变化的脉搏,注入时代精神,展现改革强军巨大成就,增强了视听效果。(4分)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乐曲立足于新时代改革强军实践,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以较高的艺术性与感染力打动人心,增强了感召力。(4分)③乐曲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强军理想、民族复兴的心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凝聚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增强了认同感。(2分)21.(1)①实现人生价值,必须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指导;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价值选择的最高价值标准。张连印同志与人民群众休戚与共、与百姓心手相牵,坚持奋斗在绿化荒山、防风固沙的“新战场”。(5分)(原理3分,材料2分)②必须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张连印同志信仰坚定、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在改善家乡环境的同时,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实现了人生价值。(5分)(原理3分,材料2分)(2)答案示例:①组织观看张连印等时代楷模优秀事迹专题片; ②开展“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教育征文活动; ③举办“青春·奋斗”主题励志演讲赛;④组织“奋进新时代,最美奋斗者"行业标兵评选活动(言之有理即可给分)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贵州省黔西南州金成实验学校等四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联考政治试题.docx 高二政治双向细目表.docx 高二政治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