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物理学科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 声音与环境 能力培优卷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题序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得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能说明固体传声的现象是( )A.下雨天听到雷声 B.耳朵贴着铁轨听到火车来了 C.海浪冲击岩石 D.节日里听到的爆竹声2. 如图表中几种物质的声速v/(m/s),关于声音传播速度说法错误的是(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B.声音在温度不同的同种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C.声音在固体中都比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D.一般来讲,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小,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大3.如图所示,琴师在使用前会对二胡进行调音,以下对调音时采用的做法解释正确的是( )A.旋转弦轴,使弦拉得紧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色B.旋转弦轴,使弦拉得紧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调C.将琴枕上移一些,是为了改变音色D.换一根更细一些的琴弦,是为了改变响度4.如图是楼梯中的一部分,从A到B是长短不同的铁护栏。一个同学用一根小木棒迅速从B到A逐一敲过铁护栏栏杆,此过程中,一定发生改变的是声音的(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音色和响度5.学校楼道内贴有“请勿大声喧哗”的标语,这个是提醒同学们要控制声音的( )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频率6.“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诗人是依据声音的( )特性判断出是钟声的。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速度7.如图所示是一些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甲乙声波的音调和响度相同甲丙声波的音调和音色相同乙丁声波的音调和音色相同丙丁声波的音色和响度相同疫情期间,农村“大喇叭”重出江湖,呼吁村民们做好疫情防控,戴好口罩,减少串门。对这种声现象的解释,错误的是( )A.声音可以传递信息B.选择不同的音量,是改变了声音的音调C.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朵 D.用喇叭可以减少声音分散,使声音传播得更远9.很多动物都是利用声的高手,如蝙蝠利用声可以在黑暗中判断猎物的位置,水母可以利用声预知海啸的来临,以下关于它们利用声的介绍正确的是( )A.它们都是利用超声波,因为它具有能量B.它们都是利用次声波,因为它能够传递信息C.蝙蝠利用的是超声波,水母利用的是次声波,因为它们都具有能量D.蝙蝠利用的是超声波,水母利用的是次声波,因为它们都能够传递信息10.“禁止燃放烟花爆竹”这一规定得到我市市民的一片叫好,它不仅保护了自然环境,也还给了市民一个清静的居住环境。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 )A.从人耳处减弱噪声B.从传播途径中减弱噪声C.从声源处减弱噪声D.以上三种减弱噪声的方法都用了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4分)11.如下图所示,小明在鼓面上放几颗小石子,然后用木棍大力的敲打鼓面,可以看到 现象,说明 。12.如图所示是用一根吸管做的笛子,在吸管上有五个孔,其中一个是吹孔,嘴对着吹孔吹,由于吸管内空气柱发生________产生笛声,用手指按住其他不同的孔吹笛,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这主要改变了声音的____________。课堂上,老师为了使学生们听得更清晰,经常使用扩音器,这是通过扩音器改变声音的 ;我们坐在每一个角落都能听到老师讲课的声音 ,这些声音是通过 传到耳朵里。在音乐会上,古筝等弦乐器是利用 振动发声的;观众却能根据声音区分不同的乐器,这是因为不同的乐器发出声音的 不同。(选填“音调”,“响度”,“音色”)以下各项中利用声音能够传递信息的是 ;利用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①利用声呐捕鱼 ②用超声波清洗眼镜片 ③蝙蝠靠超声波发现昆虫 ④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来确定障碍物的远近 ⑤在积雪厚重的山谷高声喊叫可能引发雪崩 ⑥利用次声波预测自然灾害 ⑦超声波切割坚硬的玻璃16.小东修理厨房里的桌子时,不停的有敲击物体的声音发出,为了使隔壁的小红学习时避免干扰,小东采取了两种方案:①在被敲的地方垫一块抹布 ②把房间、厨房门窗紧密关闭上述方案中,第一种是在 处减弱噪声;第二种是在 中减弱。三、作图题(共2分)17.请根据图甲中给出的某一声音波形图,在图乙中画出响度和音色相同,音调是原来两倍的声音波形图.四、实验探究题(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共26分)18.张莉同学“探究声音的产生”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靠近音叉:(1)当张莉用锤敲击音叉的时候,既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又观察到 ,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研究方法叫做 (选填“等效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或“类比法”);(3)如将上述装置右侧再放一个音叉,组成乙图的装置,并由执行“神舟十一号”飞船和空间实验任务的宇航员带到“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做实验。请你预测当敲击右侧的音叉时,会看到乒乓球 (选填“弹开”或“不动”),这说明了 。19.某同学用尺子探究声音的音调和响度分别与什么有关时,做了以下实验:(1)探究音调的影响因素时,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观察钢尺振动的 ;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对比此时尺子振动的声音。实验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 , 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振动的 有关。(2)探究响度的影响因素时,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用大小不同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观察钢尺振动的 。(3)在实验中会发现:当尺子伸出桌面超过一定长度时,即使用较大的力拨 动钢尺,却听不到声音,这是由于 。(4)本实验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是: 。五、计算题(第20题3分,第21题5分,共8分)20.小明朝对面的山大喊了一声,5s后听到回声,则小明距离山有多远?(此时声音的速度为340m/s)21.司机在水平公路上匀速驾驶着车辆前进,看到路边的指示牌标有“距离障碍物0.9km”字样,便鸣笛一声,5s后听到回声;又继续行驶22s,司机再次鸣笛并听到回声(此时声音的速度为340m/s),问:(1)第一次鸣笛到听到回声,车前进多少m?(2)第二次鸣笛后经过多少s听到回声?答案和解析1.B 2.C 3.B 4.A 5.C 6.B 7.B 8.B 9.D 10.C11.小石子上下弹跳,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12.振动,音调 13.响度,空气 14.弦,音色 15.①③④⑥ ②⑤⑦16.声源处,传播过程中17.18.(1)兵乓球弹开,发声体在振动(2)将音叉的振动展现出来被看到,转换法(3)不动,真空不能传声19.(1)快慢;慢;低;快慢或频率 (2)幅度 (3)尺子振动的频率低于人耳听觉频率范围 (4)控制变量法20.因为声音传播到山的时间为听到回声的时间的一半,则声音传播到山的时间,离山的距离:s=vt'=340m/s×2.5s=850m21.解:(1) 由可得,声音在5s内传播的路程: s声=v声t=340m/s×5s=1700m,由题意知,s1+s声=2s,则有:s1=2s-s声=2×0.9×103m-1700m=100m(2)汽车从第一次鸣笛到第二次鸣笛前进的时间:t2=5s+22s=27s,汽车从第一次鸣笛到第二次鸣笛前进的距离:s2=v车t2=20m/s×27s=540m,第二次鸣笛处距离障碍物的距离:s3=S-S2=900m-540m=360m,则有:2s3=v车t3+v声t3,解得: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