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 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阶段素养测试语 文 试 题(时间:120 分钟 分值 120 分钟)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共 8 页。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 座号、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 答题卡一并交回。2.选择题,每题选出答案后,须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笔答题,必须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的 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 答案。一、积累与运用(26 分)当第一缕阳光撕开三峡的晨雾,湍急的江水如万马奔腾,在隐天蔽日的山崖间流过,那声音(震/振)耳欲聋,却又带着一丝凄异,瞬间将人拉进郦道元笔下的_____奇境。行至富春江畔,_____,江水缥碧,扁舟在水面飘荡,抬眼望去,远处轩邈的山峦连绵起伏,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漫步在承天寺上,_____,如梦似幻的月夜美景在眼前悠悠流转。当我们踏上漫长征途,黄鹤楼上的慨叹,沙堤上的足迹,都承载着无数诗人的情思,历经岁月洗礼,仍在历史深处回响。1.文中画横线的读音和括号中的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2分)A.振 piǎo dī 载 B.振 piāo tī 裁 C.震 piǎo dī 载 D.震 piāo tī 裁2.在横线位置填上相似意境的成语。(C)(2 分)A. 山高水长 奇山异水 沉鳞竞跃B. 隐天蔽日 负势竞上 水落石出C. 重峦叠嶂 风烟俱净 疏影横斜D. 乘奔御风 鸢飞鱼跃 月色入户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D)(2 分)A. 清荣峻茂(茂盛) 晓雾将歇(消散)B. 欣然起行(出行) 东皋薄暮望(轻微)C. 疏条交映(掩映) 任意东西(向东向西(漂流))D. 互相轩邈(高) 良多趣味(甚,很)4. 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D )(2 分)A.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蝉则千转不穷C. 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 至于夏水襄陵5.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D )(2 分)A. 每至晴初霜旦 B. 望峰息心C. 互相轩邈 D.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6.请在下面语段画线的句子中找出没有语病的一句(A)(2 分)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人们日常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碎片化阅读表面上看,是对时间的最大化利用,①但实际上这种阅读行为和传统的深度阅读行为相比,在作品的消化理解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方面都有不良影响,就目前市面上电子阅读产品提供的一些内容而言,质量参差不齐,②书中不仅有非常低俗的内容,还有错别字、病句。③当这种“低质量”阅读大行其道时,③某种程度上也会减少读者的阅读能力。诚然阅读是自由的,无论用哪种媒介,④只要能读有所获、读有所思、读有所疑,都值得推崇,也就算得上是深度阅读了。A. ① B. ② C.③ D.④解析:B 项(②):语序不当,“非常低俗的内容”比“错别字、病句”程度更重,应改为“书中不仅有错别字、病句,还有非常低俗的内容”。C 项(③):搭配不当,“减少”与“阅读能力”不搭配,可改为“降低读者的阅读能力”。D 项(④):逻辑错误,“读有所获、读有所思、读有所疑”是深度阅读的表现,但“碎片化阅读”未必能达到此效果,句中“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混淆了“有效阅读”与“深度阅读”的概念。7.下列关于课文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2 分)A. 《三峡》这篇短文描写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B. 《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诗,语言精练生动。C. 《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D. 《使至塞上》的颈联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阔的景象,为“千古壮观”之句。8.默写填空。(8 分)(1)思乡、离愁是诗文永恒的话题。崔颢在《黄鹤楼》中吟咏道:“_日暮乡关何处是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_________。”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感慨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早春关于植物的美景的诗句是:____乱花渐欲迷人眼________, _浅草才能没马蹄___________。(3)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征蓬”“归雁”自比,写飘零之感的句子是: _征蓬出汉塞__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_________。(4)古人善借动物写景抒情。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借“__蝉则千转不穷___________,___猿则百叫无绝_________”两句,用“蝉”与“猿”的鸣叫创造了奇特而优美的境界。9.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我们的文化遗产。下面是同学们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制作的知识卡,请你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4 分)他是个大个子,像只老虎一样强壮有力。他已“他”指的是(1)__贺龙_________(填人名)年过半百,但仍很健康。他性格很急躁,但是 (1 分)很谦虚。他以行军神出鬼没著称。七律·长征 请写出律诗颈联提及的两次战役:毛泽东(2)___巧渡金沙江_________(1 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3)___飞夺泸定桥_________(1 分)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据红军告诉我,成千上万支步枪和机枪,大量 结合左边语段中画线的部分,纪实作品的主机器和弹药,甚至还有大量银洋都埋在他们 要特点是从南方出发的长征途上。他们说,现在遭到(4)___真实性_________。(1 分)成千上万警备部队包围的红区农民有朝一日会把它们从地下挖出来,恢复他们的苏区。他们只等着信号---抗日战争也许就是那个信号。二、阅读与鉴赏(26 分)(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6 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0-11 小题。【甲】望岳 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乙】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0.对甲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A.诗句中无“望”字,但全诗围绕“望”展开,结尾处的“览”为虚写,展现想象之景。B.“齐鲁青未了”中的“未了”为“不尽”之意,表明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生动地写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活力。D.“决眦入归鸟”运用夸张手法写归林的鸟张大眼睛凝望泰山,正面写出泰山的雄伟壮丽。11.这两首诗都是诗人青年时期的作品,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4 分)10. 答案:D解析:D 项表述错误。“决眦入归鸟”并非写鸟“张大眼睛凝望泰山”,而是写诗人自己为了看清归鸟,极力睁大眼睛,眼眶仿佛要裂开。这是通过描写诗人的神态(侧面描写),烘托泰山景色的迷人与雄伟,而非鸟的视角或正面描写。其他三项赏析均恰当。11.①.《望岳》:全诗围绕“望”岳展开,从远望泰山的广袤到近观的雄奇,再到想象中“凌绝顶”的俯瞰,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青年时期对泰山雄伟壮丽景色的惊叹与赞美,更抒发了其昂扬向上、不畏艰难、渴望登顶俯瞰天下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2 分②《渡荆门送别》:诗人乘舟出蜀,初见楚地平原的壮阔景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等句流露对新奇自然风光的欣赏。但结尾“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笔锋一转,将故乡水拟人化,借江水“送行”的意象,表达了离开故乡的不舍与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2 分(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14 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12-16 小题。【甲】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乙】①登百丈山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垂崖,垒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②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其声溅溅然。度石梁①,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②迫隘③,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④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目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③……④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朱熹《百丈山记》,有删节)【注释】①梁:桥。②卑庳(bì):低矮。③迫隘:狭窄。④罅:裂缝。12.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右俯绝壑”与“哀转久绝”“绝# # 多生怪柏”中“绝”的意思一致。B.“自非亭午夜分”“自”意为“在”,“山之胜盖自此始”“自”意为“从”。C.“乘奔御风”中“奔”名词活用作动词,此处指飞奔的快马。D.“淙淙”“溅溅”“潺潺”都常常用来形容流水声。1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三峡》写四季景象,未按时序来写,而是借文脉之势,先写夏水襄陵之峻急雄壮。B.《百丈山记》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条理清晰;状物写景细致生动,寓情于景。C.郦道元描绘三峡沉静优美的春冬景象时,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D.《百丈山记》可作为导游文字,向未至山中者介绍此地有哪些典型胜景及游览路线。14.【乙】文画线句有两处需要断句,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 分)独 夜 卧 其 上 则 枕 席 之 下 终 夕 潺 潺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 分)(1)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2)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16. 【甲】、【乙】文在描写景物时采用的观察顺序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4 分)12.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A. “‘绝’的意思一致”的表述不正确。“右俯绝壑”句意: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绝:极深的。“哀转久绝”句意: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绝:消失,停止。“绝# # 多生怪柏”句意: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绝:极高的。据此可知,“绝”的意思不一致;B. “‘自非亭午夜分’‘自’意为‘在’”的表述不正确。“自非亭午夜分”句意: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自:如果;C.“‘乘奔御风’中‘奔’名词活用作动词”的表述不正确。“乘奔御风”句意: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奔:动词活用作名词,飞奔的快马。故选 D。13.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C. “运用了正侧面描写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甲】文第③段“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可知,春冬之时的三峡水退潭清,风景秀丽,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趣味无穷。这是运用了正面描写、动静结合的方法描绘三峡沉静优美的春冬景象。无“侧面描写”的手法。故选 C。1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结合“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分析,“独夜卧其上”中省略了主语,“独”是状语,“夜”是时间词,“卧”是谓语,“其上”补充说明睡觉的处所,所以在“上”后应该停顿;“则枕席之下”也是一个表处所的词语,所以在“下”后面也要停顿;再结合句意“一个人晚上躺在西阁里面,枕头和卧席下面整夜都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可断句为: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15.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1)句注意重点字词“素(白色的),湍(急流),回(回旋),倒(倒影)”要理解正确;激起白色浪花的激流中有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2)句注意重点字词“皆(全,都),虽(即使),亭午(正午),暑气(热气)”要理解正确。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16.①《三峡》:以空间方位为主要观察顺序,兼顾季节变化:先山后水,再按“夏—春冬—秋”的季节顺序聚焦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2 分)②《百丈山记》:以游览路线为核心的移步换景顺序文章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从“登百丈山三里许”开始,依次写“循磴而东得小涧”“度石梁”“入庵”“至西阁”,随着观察位置的移动,逐一展现小涧、石梁、山门、西阁等景物,条理清晰地呈现游览过程中的所见之景。(2 分)【点睛】参考译文:【甲】在三峡七百里之间,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叠叠的悬崖峭壁,遮挡了天空和太阳。若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等到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丘的时候,下行或上行的船只都被阻挡了,有时候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这时只要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就可以看见白色的急流,回旋的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有悬泉瀑布,在之上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趣味无穷。在秋天,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鸣叫,声音持续不断,非常凄惨悲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渔民的歌谣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乙】登上百丈山三里来路,向右边俯视,是又深又险的山沟,路的左边靠着陡峭的山崖,路面是垒起来的石磴,上了十几个台阶才过去了这段险区。百丈山的胜景,从此开始了。顺着石磴往东走,遇到一条小涧。一座石桥横跨在它上面。两旁都是苍青色的藤条和古老的树木,即使是盛夏的正午,也没有一点热气。涧水全是清澈见底,从高处流下来,发出“溅溅”的声响。走过石桥,沿着两旁都是山崖的小路曲曲折折地登上去,遇到了一座寺院的大门。有三间小房子,连十来个人也容纳不下来,但是前面可以俯视涧水。大门的后面临着石池,风从两旁的山峡间吹来,整天不断。大门里边,又有一座石桥横跨在石池上。过了石桥往北走,踩着石梯,上几级就到了尼姑庵。尼姑庵仅有几间旧房子,房子又矮又窄,没有什么值得观看的地方。只有西阁美好。溪水从西面山谷中顺着裂缝从西阁下面像箭射一般飞奔流出,向南与东面山谷中的水一块注入石池中。水从石池中再流出来,就形成了前面所说的那条小涧。西阁坐落在它的上游,在激流和峻石相搏击的地方,最值得欣赏。后面是一座石壁,没有什么可看的。一个人晚上躺在西阁里面,枕头和卧席下面整夜都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越听得时间长越感到悲哀,但也很有意思。……我同刘充父、刘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到这里来游览。已经把山上的胜景都写诗记述过了,我又按照次序这样详细记述下来。山上最值得观赏的地方是石磴、小涧、寺院大门、石台、西阁和瀑布。因此分别作了短诗来描述这些地方,并呈送给了一同来游览的人。现在又写了这篇游记,用它来告诉那些想去游览而未能去的人。(三)现代文阅读 I(7 分)材料一:蒋勋眼中的宋词我花了一个多月品读完《蒋勋说<宋词>》这一本书。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书的语言细腻可感,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蒋勋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对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切, 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 ,谈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产生宋词, 如何产生宋词, 以及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唐诗就如骚动的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淡雅、不夸张的情绪。阅读蒋勋的作品,你会发现宋词的平实、自然和发现现实的美,发现宋词对人生的美的沉思。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定是曲曲折折。对于困难和挫折,人们有不同的态度,有的退缩,有的逆流而上,有的战而胜之。人生问题是古代哲人难以回避的。孔子以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很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词人也经常涉及人生态度问题,作出各种各样的解答。苏轼屡言人生短暂,人生如梦。最经典的是《念奴娇·送钱穆父》下片:“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时代使苏轼成为令人仰望的大文豪,可是在政治上他却不是成功者。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颓废的人生观、没落的情趣。其实不然。比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苏轼的追求个人生活的志向确实比较一般。但是,苏轼以此谆谆劝慰朋友:“人生就像逆水行舟,我同你一样逆流而上。”这些言辞,虽然不是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然而也还是积极进取,难能可贵。人生短暂,万事匆促,荣辱得失本来就是相对的,过于执着,就会走向对自己的束缚。读了这首词,我认为应该像苏轼那样,不管遇到什么挫折,受到什么委屈,都不要对人生失去希望,而应该调整心态,怀抱一种飘然自适的性情,在“逆旅”中做一个坚定的、自觉的“行人”。任何时候,人不能缩在乌龟壳里过局天促地的生活,而应该走向广阔的世界,呼吸自由的空气,在世间寻找人生的情趣,焕发出浪漫的青春。这是人性的觉醒,欲望的复苏。这种理念,将有力地推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成为促使人自身最佳发展的原动力。有空你不妨读一读,对人生进行一场美的沉思。(选自网络,有删改)材料二:喜欢唐诗,是喜欢唐诗里的大唐风骨,喜欢唐诗里的雍容气度、厚朴浑然。喜欢宋词则是喜欢宋词的精致雅丽,它或婉约、或豪放但无不精心雕琢,那种词句间氤氲的韵味总使人读罢难忘,那一种感觉总会在某一个时刻,在人生的伤怀时,在生活的寂寥处,在情致盎然里,在喜上眉梢头时分,总在生活的角角落落里得到遇合。我们会突然在这些时刻,脑海里浮现出这些清丽、豪放、温婉、伤怀……的词句。这个时候我们仿佛觉得宋词是融入到了骨髓里。(选自《宋词里的韵味》,有删改)材料三:我们欣赏宋词,首先要欣赏它的意境美,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宋词那种深邃的、优美的境界,那种优美的艺术魅力;其次是欣赏它的 语言美 ,因为宋词是最精粹的、最精练的语言,是最美的语言。再次 是欣赏它的 形式美 ,宋词是最讲究形式的,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逐渐形成各种规律、各种体制,再结合汉语言文字的特点, 使宋词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选自《如何欣赏宋词》,有删改)17.阅读上述材料,下列对宋词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美在情绪简练,淡雅,不夸张,是安静、圆满的果实。B.宋词美在平实和自然的结合,还发现现实,沉思人生的美。C.宋词美在韵味精致雅丽,或婉约或豪放,使人难忘其氤氲。D.宋词美在语言精粹、精练,能够体现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解析】上下句内容杂糅,应为:宋词的形式体现一种音乐美和建筑美。【答案】D18.古人对人生问题的沉思,下列说法与材料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孔子思考不同人生阶段的处世态度,体现了他对待人生现实的、积极的态度。B.庄子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在世,像白驹之过隙一样短暂。C.范仲淹与苏轼不同,他只关怀政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苏轼认为人生如逆旅,劝慰朋友 要逆流而上,体现了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解析】无中生有,文中没有说到范仲淹只关怀政治。【答案】C19.材料二提到, 宋词里那一种感觉总在生活的角角落落里得到遇合,请结合生活场景谈谈你和宋词里的感觉如何遇合,从中获得什么启示。(3 分)【解析】场景的特点与诗句表现的特点要吻合,启示要围绕“场景”“诗词”来写。(场景 1 分,宋词 1 分,感受 1 分)【答案】示例:夏夜,在田间小路上散步,闻着田间特有的味道,听着阵阵蛙声,让人心旷神怡,喜悦满怀,(场景 1 分)不由得想起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词 1 分)从中我得到积累古诗词可以让自己的生活体验更加丰富的启示。(感受 1 分)(四)现代文阅读 II(14 分)老汪栗子①等别的炒栗店开张约 20 天后,老汪的炒栗店才开张。他等得很有耐心,因为没熟透的栗子口感甜脆,宜做成凉拌菜下酒,若炒来吃,既不粉也不糯,是要坏了招牌的。②在老汪的店里,满匾的栗子看上去十分朴素,就像山间老农的脸色,是那种没有反光的棠皮色,不像别的摊上的栗子那么好看,或油光发亮,或肚上横切一刀,露出诱人的暖黄色的栗肉来。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不开口子,偏是他的店门前排长队。顾客等得急,老汪一点也不急,非要把刚倒出的满匾的热栗子轻抖一遍,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了十几个坏栗子,搁到一边。③这真是神奇,生栗子已经挑拣了一遍,现在挑出来的,外面看没坏,他怎么知道是坏的?④老汪说,气味不对。他打了个比方:比如一个在车站或码头当了 20 年便衣警察的人,在万千人中扫视,只要他拦下的人,多半是网上通缉的嫌疑犯,他都不需要与那人对视,只要从他身边过,就感觉“气味不对”。⑤栗子要有香甜粉糯的口感,七分在栗种,三分在炒制的功夫。老汪不肯给栗子开口子,是因为硬开口子的栗子,水分都在炒制的过程中跑光了,热吃噎人,凉吃更是口感铁硬。但没开口的栗子很容易在炒制的过程中炸锅,要是有一小部分栗子像控制不住的火药一样迸壳而出,就会溅得一炉栗子都斑斑点点。所以,控制炒栗炉的火力非常重要。每一炉栗子下锅前,老汪都要细验单颗栗子的分量,以及皮壳的厚度,他炒好的栗子,顶端会有自然的放射状裂纹,手轻轻一挤,栗壳就开了。老汪得意地搓搓手:“这锅栗子的‘梅花裂’炒成了。”“梅花裂”指的是栗子顶端的裂口是五道,“丁香裂”是四道,这样的雅名也只有老汪这样的戏迷才会想出来。⑥每过十几天,栗子店会关门一天。老汪自己在门楣上手书致歉条一张,毛笔字写得很端庄:“名角来了,听戏一天。”或者是:“去大别山收栗一天,新鲜炒野栗,明日赶早。”老汪信不过批发市场的栗子,定要自己开车去大别山收栗子。那里除了家栗外,还出产一种口感细腻粉甜的野栗子,有一股奇特的果香,比莲子大不了多少,呈尖锥形,是当地的留守儿童和老人去大山的荆棘丛中打来的。打栗人要穿粗布衣裤,把衣袖裤脚都扎紧,蹚过与野栗树混生的荆棘,仰面用小木棍去抽打那些长满刺的栗苞;回来后要把栗苞装在小麻袋里摔打,使之裂开;再戴上粗线手套把野栗剥出,十分辛苦。老汪说:“每个交栗子的人手上都裂着口子。”那是山区老人和学童一笔很重要的零花钱,是家中没有栗园的人也有的得意小收入,老汪说:“既然这样,为啥不帮帮他们?”⑦山里人也淳朴,11 月,第一场雪落下来,野栗子就没人打了,因为老辈人说,天寒地冻,野鸟们少吃食,那些留在树上的野栗子,是它们一冬的口粮呢。⑧老汪每年收栗子时,都要在山区帮扶两三个刚考上大学的孩子,栗子收到哪里,他就帮扶到哪里,没有一定。老汪在与老乡的闲聊中知道那孩子的情况,到人家家里看一看,讨碗水喝,吃上一两个山里人待客的水柿子,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20.请通读全文,然后参照提示,在下列横线上填上适当的短语,概括文章讲述的老汪的几个动人故事。(3 分)晚开店→ → →收野栗→.挑坏栗 炒香栗 助学子(1 空 1 分)21.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3 分).运用了动作描写(1 分)。用“抖”“挑”“搁”等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老汪挑坏栗子的过程,(1 分)表现了他娴熟的技艺和纯朴的品质。(1 分)22.文章结尾说“临走前,帮扶的钱就被悄悄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此句中的“悄悄”有什么表达效果 (4 分).“悄悄”的意思“轻轻的,不被察觉的”(1 分),这个词是在帮助别人时注意保护别人的尊严,让帮扶行为更显真诚,温暖(1 分)写出了老汪乐于助人不留名,不求回报,不事声张的特点,表现老汪的善良和爱心。(2 分)23.文中的老汪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结合原文加以分析。(4 分)①.善良质朴,富有爱心,乐于助人且不求回报(1 分):他主动帮扶他人,却选择“悄悄”把钱压在装柿子的竹簸箕底下,没有直接张扬,传递了善意。(1 分)②.技艺娴熟(1 分):在抖动的过程中,老汪眼疾手快地挑出十几个坏栗子,通过气味分辩栗子好坏。(1 分)③.纯朴善良和的,诚信经营(1 分):老汪的栗子不打蜡、不喷糖水,自己开车到大别山收栗子。(1 分)(任意 2 条)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八年级阶段素养测试'8是学他晋批Y培:语文试题D/d,张无注-日c.(时间:120分钟分值120分钟)设甲1注意事项:1。1…1:本试卷分共8页.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选择题,每题选出答案后,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策标号。3.笔答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策。一、积累与运用(26分)当第一缕阳光撕开三峡的晨雾,湍急的江水如万马奔腾,在隐天蔽日的山崖间流过,那声音(震/振)耳欲聋,却又带着一丝凄异,瞬间将人拉进郦道元笔下的奇境。行至富春江畔,一江水缥碧,扁舟在水面飘荡,抬眼望去,远处轩邈的山峦连绵起伏,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漫步在承天寺上,一,知梦似幻的月夜美景在眼前悠悠流转。当我们踏上漫长征途,黄鹤楼上的慨叹,沙提上的足迹,都承zⅱ着无数诗人的情思,历经岁月洗礼,仍在历史深处回响。1文中画横线和括号中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振piǎod载B振piaot红裁c度pi0di方载u日D.震piaoi裁2.在横线位置填上相似意境的成语()(2分)…A.山高水长奇山异水沉鳞竞跃B.隐天蔽日负势竞上水落石出C.重峦叠嶂风烟俱净疏影横斜D.乘奔御风鸢飞鱼跃月色入户3.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清荣峻茂(茂盛)”晓雾将歇(消散)B欣然起行(出行)东皋薄暮望(轻微)C疏条交映(掩映)任意东西(向东向西(漂流))D互相轩邈(高)良多趣味(甚,很)花54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A两岸连山,略无阙处B.蝉则千转不穷”。源银期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D.至于夏水襄陵5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2分)A.每至晴初霜旦B.望峰息心:个12片C.互相轩邈D.山川之美,古来共谈6.请在下面语段画线的句子中找出没有语病的一句()(2分)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人们日常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碎片化阅读表面上看,是对时间的最大化利用,①但实际上这种阅读行为和传统的深度阅读行为相比,在作品的消化理解和阅读习惯的养成方面都有不良影咆,就目前市面上电子阅读产品提供的一些内容而言,质量参差不齐,②书中不仅有非常低俗的内容,还有错别字、病包。③当这种“低质量”阅读大行其道时,③某种程度上也会减少读者的阅读能力。诚然阅读是自由的,无论用哪种媒介,④只要能读有所获、读有所思、读有所疑,都值得推发,也就算得上是深度阅读了。9A.①B.②C.③D,④7.下列关于课文内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2分)A.《三峡》这篇短文描写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B.《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诗,语言精练生动。C.《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D.“《使至塞上》的颈联描绘了在边塞见到的奇丽壮阔的景象,为“千古壮观”之句。8默写填空。(8分)户渐5(1)思乡、离愁是诗文永恒的话题。崔颢在《黄鹤楼》中吟咏道:“。”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感慨道:“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早春关于植物的美景的诗句是:…你”地活总必高×(3)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征蓬”“归雁”自比,写飘零之感的句子是:【(4)古人善借动物写景抒情。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借“两句,用“蝉”与“猿”的鸣叫创造了奇特而优美的境界。9.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我们的文化遗产。,下面是同学们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时制作的知识卡,请你结合《红星照耀中国》相关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语文试题第2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三中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pdf 答案(1).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