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物态变化 专题练(学生版+答案版) 2026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人教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讲 物态变化 专题练(学生版+答案版) 2026年中考物理一轮复习(人教版)

资源简介

第二讲 物态变化
A层·练基础
1.下列温度最接近实际的是(B)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9 ℃
B.秋天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25 ℃
C.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60 ℃
D.昆明市最低温能达到-20 ℃
2.(2025昆明模考)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B)
A.壶口冰瀑    B.哀牢山云海
C.玉龙白雪   D.长城雾凇 
3.传统文化 大量中华诗词蕴含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4.如图所示是对冰加热时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C)
A.BC段是固液共存态,是吸热过程
B.冰的熔点是0 ℃,水的沸点是100 ℃
C.冰熔化时要吸热,水沸腾时要放热
D.CD段是液态,且吸热温度上升
5.古代科技 (多选)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里记载了铸造“万钧钟”和“鼎”的方法,先后用泥土制作“模骨”,“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在油蜡上刻上各种图案(如图),然后在油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壳。干燥之后,“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油蜡流出形成空腔,在空腔中倒入铜液,待铜液冷却后,“钟鼎成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C)
A.“炙化其中油蜡”是升华过程
×,熔化过程
B.“炙化其中油蜡”是吸热过程
C.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固过程
D.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华过程
×,凝固过程
6.(2025广东)如图,丹霞山云雾缭绕,如诗如画,在阳光照射下,云雾中的小水珠变成水蒸气,此过程属于(A)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7.物理学与工程实践 早在公元前1650年,我国劳动人民就掌握了青铜器铸造技术,用石杓舀出铜液倒入陶范中待其冷却成固态,这是 凝固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铜的温度降低,是通过 热传递 的方式改变其内能。
8.(2025曲靖模考)使用樟脑丸可以让棉毛织物等免受虫蚁的侵害。经过一段时间后,打开存放衣服的箱子,就会闻到刺鼻的气味,还会观察到樟脑丸变小了,甚至没有了。会闻到气味,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属于 扩散 现象,樟脑丸变小是 升华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9.(2025玉溪期末)液氢和液氧可作为火箭中的燃料和助燃剂,在一定的温度下,可通过 压缩体积 的方式使氢气和氧气液化。在液氢和液氧汽化时,需要 吸收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0.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是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第5 min时处于 固液共存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B层·提能力
11.如图是某物质的三种状态的分子微观模型。甲图中的物质状态变成乙图中的物质状态的过程叫作(B)
甲→固体分子 乙→液体分子 丙→气体分子
A.凝固 B.熔化
C.液化 D.汽化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莱顿弗罗斯特效应
  1756年,德国医生莱顿弗罗斯特在一把烧红的铁勺上滴了一滴水珠,水珠竟然悬浮起来并能持续30 s,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为莱顿弗罗斯特效应。
  研究发现把液体滴落在远高于自身沸点的高温物体表面时,一部分液体会发生剧烈沸腾,液体沸腾时,会有气体不断产生,在液体和高温物体表面之间会瞬间形成一个“气垫”,如图所示。由于蒸汽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气垫”很快将沸腾抑制住。液滴悬浮在“气垫”上,在液滴重力的作用下,“气垫”中的气体从四周无规则逸出,“气垫”就会拖着液滴在高温物体表面几乎没有摩擦的情况下四处滑动。
(1)如图所示,“气垫”的形成是 汽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气垫”减小液滴与高温物体之间摩擦的方式与 磁浮列车 (选填“磁浮列车”或“轮滑鞋”)相同。
(2)将手伸入-196 ℃的液氮中停留数秒不会被冻伤,是利用 液氮 (选填“液氮”或“汗液”)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气垫层保护了手。(操作危险,请勿模仿)
(3)用普通铁锅不放油煎鸡蛋,若要鸡蛋不粘锅,以下两种做法合理的是 B 。
A.先打入鸡蛋再烧热铁锅
B.先烧热铁锅再打入鸡蛋
13.如图甲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
(1)图乙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② (填序号),温度计的示数是 -6 ℃。
(2)下表是小明设计的数据记录表格,请你帮小明完善表格设计,补全横线上所缺内容。
时间/min 0 0.5 1 1.5 …
温度/℃
 状态
(3)图丙是冰熔化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由图可知,冰属于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14.小建和小晨做“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
(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其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 。
(2)改正错误后,继续实验,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95 ℃。
(3)小建观察到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 水蒸气 散发到空气中。
(4)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水在沸腾的过程中不断 吸热 (选填“吸热”或“放热”),温度 保持不变 。
(5)小晨利用原有器材,将装置中烧杯上方带孔的硬纸盖换成无孔硬纸盖,重新实验,发现水沸腾时的温度高于99 ℃,原因是水面上方气压 变大 (选填“变大”或“变小”)。
(6)实验时,为了缩短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可采取的方法是 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 (写一种即可)。
C层·培素养
15.(2025昆明西山区模考)小西探究液体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取质量相等的水和盐水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烧杯中,用相同的酒精灯同时加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1)实验中除了图甲的器材,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天平和 秒表 。
(2)安装如图甲所示装置时,应该先确定放置陶土网及烧杯所用的铁圈的位置,确定其高度时, 需要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3)分析图乙发现: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 98 ℃不变。
(4)对比图乙中两条图线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选用 盐水 煮蛋可以更快地将蛋煮熟。
      在相同加热条件下,盐水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且升温较快。第二讲 物态变化
A层·练基础
1.下列温度最接近实际的是( )
A.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9 ℃
B.秋天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25 ℃
C.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60 ℃
D.昆明市最低温能达到-20 ℃
2.(2025昆明模考)如图所示的四个物态变化的实例中,属于液化的是( )
A.壶口冰瀑    B.哀牢山云海
C.玉龙白雪   D.长城雾凇 
3.传统文化 大量中华诗词蕴含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雨”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B.“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雪”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C.“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D.“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4.如图所示是对冰加热时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BC段是固液共存态,是吸热过程
B.冰的熔点是0 ℃,水的沸点是100 ℃
C.冰熔化时要吸热,水沸腾时要放热
D.CD段是液态,且吸热温度上升
5.古代科技 (多选)我国古代科技著作《天工开物》里记载了铸造“万钧钟”和“鼎”的方法,先后用泥土制作“模骨”,“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在油蜡上刻上各种图案(如图),然后在油蜡的外面用泥土制成外壳。干燥之后,“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油蜡流出形成空腔,在空腔中倒入铜液,待铜液冷却后,“钟鼎成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炙化其中油蜡”是升华过程
B.“炙化其中油蜡”是吸热过程
C.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固过程
D.铜液冷却成钟鼎是凝华过程
6.(2025广东)如图,丹霞山云雾缭绕,如诗如画,在阳光照射下,云雾中的小水珠变成水蒸气,此过程属于( )
A.汽化 B.液化 C.熔化 D.凝固
7.物理学与工程实践 早在公元前1650年,我国劳动人民就掌握了青铜器铸造技术,用石杓舀出铜液倒入陶范中待其冷却成固态,这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铜的温度降低,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其内能。
8.(2025曲靖模考)使用樟脑丸可以让棉毛织物等免受虫蚁的侵害。经过一段时间后,打开存放衣服的箱子,就会闻到刺鼻的气味,还会观察到樟脑丸变小了,甚至没有了。会闻到气味,从物理学角度来看,属于 现象,樟脑丸变小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
9.(2025玉溪期末)液氢和液氧可作为火箭中的燃料和助燃剂,在一定的温度下,可通过 的方式使氢气和氧气液化。在液氢和液氧汽化时,需要 (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10.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知该物质是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该物质第5 min时处于 (选填“固”“液”或“固液共存”)态。
B层·提能力
11.如图是某物质的三种状态的分子微观模型。甲图中的物质状态变成乙图中的物质状态的过程叫作( )
甲→固体分子 乙→液体分子 丙→气体分子
A.凝固 B.熔化
C.液化 D.汽化
1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莱顿弗罗斯特效应
  1756年,德国医生莱顿弗罗斯特在一把烧红的铁勺上滴了一滴水珠,水珠竟然悬浮起来并能持续30 s,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为莱顿弗罗斯特效应。
  研究发现把液体滴落在远高于自身沸点的高温物体表面时,一部分液体会发生剧烈沸腾,液体沸腾时,会有气体不断产生,在液体和高温物体表面之间会瞬间形成一个“气垫”,如图所示。由于蒸汽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气垫”很快将沸腾抑制住。液滴悬浮在“气垫”上,在液滴重力的作用下,“气垫”中的气体从四周无规则逸出,“气垫”就会拖着液滴在高温物体表面几乎没有摩擦的情况下四处滑动。
(1)如图所示,“气垫”的形成是 (填物态变化名称)现象。“气垫”减小液滴与高温物体之间摩擦的方式与 (选填“磁浮列车”或“轮滑鞋”)相同。
(2)将手伸入-196 ℃的液氮中停留数秒不会被冻伤,是利用 (选填“液氮”或“汗液”)发生物态变化形成的气垫层保护了手。(操作危险,请勿模仿)
(3)用普通铁锅不放油煎鸡蛋,若要鸡蛋不粘锅,以下两种做法合理的是 。
A.先打入鸡蛋再烧热铁锅
B.先烧热铁锅再打入鸡蛋
13.如图甲是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装置。
(1)图乙中读数方法正确的是 (填序号),温度计的示数是 ℃。
(2)下表是小明设计的数据记录表格,请你帮小明完善表格设计,补全横线上所缺内容。
时间/min 0 0.5 1 1.5 …
温度/℃
(3)图丙是冰熔化时温度与时间关系的图像,由图可知,冰属于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14.小建和小晨做“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
(1)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其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 。
(2)改正错误后,继续实验,某一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此时水的温度为 ℃。
(3)小建观察到水沸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 散发到空气中。
(4)图丙是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图像,分析图像可知:水在沸腾的过程中不断 (选填“吸热”或“放热”),温度 。
(5)小晨利用原有器材,将装置中烧杯上方带孔的硬纸盖换成无孔硬纸盖,重新实验,发现水沸腾时的温度高于99 ℃,原因是水面上方气压 (选填“变大”或“变小”)。
(6)实验时,为了缩短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可采取的方法是 (写一种即可)。
C层·培素养
15.(2025昆明西山区模考)小西探究液体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取质量相等的水和盐水分别放入两个相同的烧杯中,用相同的酒精灯同时加热,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1)实验中除了图甲的器材,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是天平和 。
(2)安装如图甲所示装置时,应该先确定放置陶土网及烧杯所用的铁圈的位置,确定其高度时, (选填“需要”或“不需要”)点燃酒精灯。
(3)分析图乙发现: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在 ℃不变。
(4)对比图乙中两条图线可知,其他条件相同时,选用 煮蛋可以更快地将蛋煮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