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讲 光现象A层·练基础1.(2025文山二模)下列光现象的成因,与“日食”的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A.水中倒影 B.皮影戏 C.雨后彩虹 D.水面“折”枝2.(2025云南模拟)如图所示的光现象,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A.故宫角楼在水中的“倒影”B.树在地面上的“树影”C.花在透镜下的“放大像” D.月亮在水中的“像” 3.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波光粼粼”属于漫反射现象,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5 km/sC.水中的鱼、水中的白云都是光的折射现象D.当海鸥逐渐飞离湖面时,它在湖中的像的大小变小4.传统文化 成语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杯弓蛇影”,杯中的“弓”是光的折射形成的B.“鱼翔浅底”,看到的鱼是实像C.“皓月千里”,皎洁的月亮是光源D.“一叶障目”,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5.(2025云南二模)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图甲中,手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B.图乙中,潜望镜利用光的折射来观察物体C.图丙中,铅笔“错位”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D.图丁中,光的色散现象表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6.(2025昆明盘龙区质检)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 )A.图甲中漫反射的反射光线杂乱无章,所以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图乙中滇池湖畔海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C.图丙中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光斑实际上是太阳的虚像D.图丁中是太阳周围出现的彩色光圈——日晕,表明太阳光不是单色光7.小明身高1.7 m,距离平面镜3 m,他在平面镜中的像高是 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 m。当他向平面镜缓慢走近时,他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8.我国墨子巡天望远镜是北半球巡天能力最强的光学时域望远镜,如图甲所示。一束星光入射到望远镜,经主镜反射后到达成像装置,如图乙所示,OB是反射光线,请画出其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大小(保留作图痕迹)。9.(2025福建)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10.物理学与日常生活 图甲为车内后视镜,请在图乙中画出司机的眼睛C通过后视镜MN看见后排座椅上A点的光路图。11.小琴想探究光的反射遵循什么规律。【设计】(1)如图所示是小琴设计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2)要使入射光和其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 (选填“垂直”或“不垂直”)的。实验时,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应采取的操作是 。A.向纸板喷烟或雾B.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O点C.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实验】(3)小琴让一束光沿AO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OB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实验所测得数据如表所示。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1 70° 70°2 60° 60°3 50° 50°(4)在纸板前的不同位置都能看到光线,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在图中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 (5)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O点,光沿图中的 方向射出。【结论】(6)她得出的结论是①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③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12.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可以确定像的 ,玻璃板应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确定每次像的位置,连接物和对应的像点,如图乙所示,由此可得出结论: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 (4)实验过程中,发现蜡烛的像有“重影”,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5)完成实验后,小科又将一枚纽扣放在玻璃板前,能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在a的位置,如图丙所示,若将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动3 cm,该纽扣的像 (选填“向右移动3 cm”“在原位置”或“向左移动3 cm”)。 (6)小轿车的前挡风玻璃是倾斜的,这样可以保证夜间开车时,车内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在司机前面的 (选填“斜上方”“斜下方”或“正前方”),避免干扰司机的视线,保证驾驶安全。 B层·提能力13.水平过道上方有一盏灯,如图所示。小然站在1号地砖上时,通过2号地砖看到灯的像;走到2号地砖上时,通过3号地砖看到灯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地砖上灯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B.小然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C.小然看到灯的两个像大小、位置相同D.从1号地砖走向2号地砖过程中,影子变短14.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其中 是入射光线,折射角的大小是 。 15.如图甲所示是某学习小组利用光具盘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的光路。经过多次实验并记录了数据:入射角α 10° 30° 45° 60°折射角β 7.1° 20.7° 30° 37.8°(1)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当光以50°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入玻璃中时,其折射角 (选填“等于”“小于”或“大于”)30°。 (2)当光以30°的入射角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其折射角是 ,判定依据是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 。 (3)同组同学利用图乙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时,光贴着光屏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折射光,此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4)保持图乙的入射光不动,继续往水槽里加适量的水,会看到水槽底部的亮斑B向 移动。 C层·培素养16.物理学与工程实践 《淮南万毕术》中记载:“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如图所示描绘了该记载中的场景。人能通过盆中水面及平面镜观察墙外情况均利用了( )A.光的折射B.光的色散C.光的反射D.光的直线传播17.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公元4世纪前的《墨经》中就记载了小孔成像现象和解释,如图甲所示,为进一步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小华制作了如图乙所示的装置,他将易拉罐底部中央戳一个圆形的小孔,将易拉罐顶部剪去,蒙上一层半透明塑料薄膜,发现半透明膜上呈现出了倒立的烛焰的像。小华猜想小孔成像与孔的形状有关,于是他又找来了另外的易拉罐,接下来他的操作是 。若 ,则证明他的猜想是错误的。 第四讲 光现象A层·练基础1.(2025文山二模)下列光现象的成因,与“日食”的形成原理相同的是(B)A.水中倒影 B.皮影戏 C.雨后彩虹 D.水面“折”枝2.(2025云南模拟)如图所示的光现象,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C)A.故宫角楼在水中的“倒影”B.树在地面上的“树影”C.花在透镜下的“放大像” D.月亮在水中的“像” 3.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A.“波光粼粼”属于漫反射现象,漫反射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5 km/sC.水中的鱼、水中的白云都是光的折射现象D.当海鸥逐渐飞离湖面时,它在湖中的像的大小变小4.传统文化 成语中蕴含了丰富的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杯弓蛇影”,杯中的“弓”是光的折射形成的B.“鱼翔浅底”,看到的鱼是实像C.“皓月千里”,皎洁的月亮是光源D.“一叶障目”,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5.(2025云南二模)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D)A.图甲中,手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B.图乙中,潜望镜利用光的折射来观察物体C.图丙中,铅笔“错位”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D.图丁中,光的色散现象表明太阳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6.(2025昆明盘龙区质检)如图所示的光现象中,描述或解释正确的是(D)A.图甲中漫反射的反射光线杂乱无章,所以漫反射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B.图乙中滇池湖畔海鸥在水中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C.图丙中树荫下的圆形光斑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光斑实际上是太阳的虚像D.图丁中是太阳周围出现的彩色光圈——日晕,表明太阳光不是单色光7.小明身高1.7 m,距离平面镜3 m,他在平面镜中的像高是 1.7 m,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 3 m。当他向平面镜缓慢走近时,他在平面镜中像的大小 不变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8.我国墨子巡天望远镜是北半球巡天能力最强的光学时域望远镜,如图甲所示。一束星光入射到望远镜,经主镜反射后到达成像装置,如图乙所示,OB是反射光线,请画出其入射光线AO并标出入射角大小(保留作图痕迹)。答案:如图所示9.(2025福建)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答案:如图所示10.物理学与日常生活 图甲为车内后视镜,请在图乙中画出司机的眼睛C通过后视镜MN看见后排座椅上A点的光路图。答案:如图所示11.小琴想探究光的反射遵循什么规律。【设计】(1)如图所示是小琴设计的实验装置,在平面镜上放置一块硬纸板,纸板由可以绕ON转折的E、F两部分组成。(2)要使入射光和其反射光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 垂直 (选填“垂直”或“不垂直”)的。实验时,为了使光线能在纸板上显示出来,方便实验研究,应采取的操作是 C 。A.向纸板喷烟或雾B.使光束垂直纸板射到O点C.使光束贴着纸板射到O点【实验】(3)小琴让一束光沿AO贴着纸板E射到平面镜上,在纸板F上可看到反射光OB的径迹。三次改变入射角大小,实验所测得数据如表所示。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1 70° 70°2 60° 60°3 50° 50°(4)在纸板前的不同位置都能看到光线,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生了 漫反射 ,在图中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 (5)将一束光贴着纸板EF沿BO射到O点,光沿图中的 OA 方向射出。【结论】(6)她得出的结论是①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 相等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 在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③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可逆 的。 12.如图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可以确定像的 位置 ,玻璃板应 垂直 放置在水平桌面上。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点燃蜡烛A,拿 未点燃 (选填“点燃”或“未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蜡烛B与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这种确定像与物大小的方法是 等效替代法 (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等效替代法”)。 (3)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确定每次像的位置,连接物和对应的像点,如图乙所示,由此可得出结论: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相等 。 (4)实验过程中,发现蜡烛的像有“重影”,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玻璃板太厚 。 (5)完成实验后,小科又将一枚纽扣放在玻璃板前,能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在a的位置,如图丙所示,若将玻璃板水平向右移动3 cm,该纽扣的像 在原位置 (选填“向右移动3 cm”“在原位置”或“向左移动3 cm”)。 (6)小轿车的前挡风玻璃是倾斜的,这样可以保证夜间开车时,车内物体通过挡风玻璃所成的像在司机前面的 斜上方 (选填“斜上方”“斜下方”或“正前方”),避免干扰司机的视线,保证驾驶安全。 B层·提能力13.水平过道上方有一盏灯,如图所示。小然站在1号地砖上时,通过2号地砖看到灯的像;走到2号地砖上时,通过3号地砖看到灯的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地砖上灯的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B.小然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C.小然看到灯的两个像大小、位置相同D.从1号地砖走向2号地砖过程中,影子变短14.如图所示是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中传播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其中 BO 是入射光线,折射角的大小是 35° 。 15.如图甲所示是某学习小组利用光具盘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的光路。经过多次实验并记录了数据:入射角α 10° 30° 45° 60°折射角β 7.1° 20.7° 30° 37.8°(1)由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判断:当光以50°的入射角从空气射入玻璃中时,其折射角 大于 (选填“等于”“小于”或“大于”)30°。 (2)当光以30°的入射角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时,其折射角是 45° ,判定依据是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 可逆的 。 (3)同组同学利用图乙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的光路。实验时,光贴着光屏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将F板向后折转一定的角度,则在F板上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折射光,此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在 (选填“在”或“不在”)同一平面内。 (4)保持图乙的入射光不动,继续往水槽里加适量的水,会看到水槽底部的亮入射点左移,折射角不变,折射光线与原来的折射光线平行,亮斑向左移动。斑B向 左 移动。 C层·培素养16.物理学与工程实践 《淮南万毕术》中记载:“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如图所示描绘了该记载中的场景。人能通过盆中水面及平面镜观察墙外情况均利用了(C)A.光的折射B.光的色散C.光的反射D.光的直线传播17.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公元4世纪前的《墨经》中就记载了小孔成像现象和解释,如图甲所示,为进一步探究小孔成像的特点,小华制作了如图乙所示的装置,他将易拉罐底部中央戳一个圆形的小孔,将易拉罐顶部剪去,蒙上一层半透明塑料薄膜,发现半透明膜上呈现出了倒立的烛焰的像。小华猜想小孔成像与孔的形状有关,于是他又找来了另外的易拉罐,接下来他的操作是 改变孔的形状 。若 烛焰像的形状没有发生改变 ,则证明他的猜想是错误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四讲 光现象 - 学生版.docx 第四讲 光现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