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质量检测(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史记》是史传散文,《离骚》是抒情长诗,两者文体不同,形式各别,鲁迅先生却能异中见同,一眼看出司马迁的《史记》就是一篇“无韵之《离骚》”。《史记》与《离骚》确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首先,《史记》所表现的审美理想与《离骚》一脉相承。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屈原的审美观也有着好奇的倾向。且不说他的穿戴与众不同,就是从《离骚》中所写的以鸷鸟自比,以精玉为粮,驱策龙凤,役使风云雷神等情节来看,已经够令人叹奇不止了。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其次,《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说:“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意思是说:《离骚》是因情而生文的。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说:“学《离骚》得其情者为太史公。”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复次,《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曾说:“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骚》有之。”这一看法,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史记》与《离骚》神合韵谐的情况,不是偶然的。司马迁所处的时代与屈原所处的时代虽然不同,但汉文化实际上是继承楚文化而来的。李长之先生曾把汉朝的建立说成是“楚文化的胜利”,李泽厚先生认为,对汉代文化艺术影响最大的是“屈骚传统”,这个见解十分深刻。(摘编自吴汝煜《“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试释》)材料二:屈原是中国最早、最伟大的诗人。他“衣被词人,非一代也”。一个人对后世文艺起了这么深远的影响,确乎罕见。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儒家在北中国把远古传统和神话、巫术逐一理性化,把神人化,把奇异传说化为君臣父子的世间秩序。例如“黄帝四面”(四面脸)被解释为派四个大臣去“治四方”,黄帝活三百年说成是三百年的影响……如此等等。在被孔子删定的《诗经》中再也看不见这种“怪力乱神”的踪迹。然而,这种踪迹却非常活泼地保存在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中。王夫之解释《九辩》时说:“辩,犹遍也。一阕谓之一遍。亦效夏启九辩之名,绍古体为新裁。可以被之管弦,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盖楚声也。后世赋体之兴,皆祖于此。”这段话也很重要,它点明了好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它指出楚辞是“绍古体”,并且“古”到夏初去了,足见源远流长,其来有自,确乎是远古社会的遗风延续和模拟。第二,它可以“被之管弦”,本是可歌可舞的。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第三,“其词激宕淋漓,异于风雅”,亦即感情的抒发爽快淋漓,形象想象丰富奇异,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相反,原始的活力、狂放的意绪、无羁的想象在这里表现得更为自由和充分。第四,也是最重要的,它是汉代赋体文学的祖宗。其实,汉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汉不可分。尽管在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汉承秦制”,刘汉王朝基本上是承袭了秦代体制。但是,在意识形态的某些方面,又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汉却依然保持了它的南楚故地的乡土本色。汉起于楚地,刘邦、项羽的基本队伍和核心成员大都来自楚国地区。项羽被围,“四面皆楚歌”;刘邦衣锦还乡唱《大风》;西汉宫廷中始终是楚声作主导……都说明这一点。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不抓住这一关键,很难真正阐明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摘编自李泽厚《楚汉浪漫主义:屈骚传统》)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司马迁以《史记》记史,屈原以《离骚》抒情,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但是在审美观上有着相同的尚奇倾向。B.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C.儒家更强调理性和人伦秩序,较之以屈原为代表的南国文化,“怪力乱神”的踪迹在儒家文化中难以寻见。D.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其源远流长,风格自由狂放,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B.从《史记·酷吏列传》批评汉武帝对人民的高压政策可看出司马迁的讽谏精神。C.楚辞不像“诗教”之类有那么多道德规范和约束,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D.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班固认为,《离骚》“弘博丽雅,为辞赋宗,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容”。B.司马迁《报任安书》:“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C.朱熹:“《离骚》以灵修、美人目君,盖托为男女之辞而寓意于君,非以是直指而名之也。”D.屈原“变国风雅颂而为《离骚》”,司马迁“易编年而为传记”,均具有开创性。4.钱锺书《管锥编》:“《史记》于怪事、轶闻,未能芟除净尽,如刘媪交龙、武安谢鬼。”请结合材料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班级拟召开《屈原列传》学习讨论会,请你根据材料一,列出发言要点。(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大 泽 乡茅 盾算来已经是整整七天七夜了,这秋季的雨还是索索地下着。军营早已移到小丘上。九百戍卒算是还能够捆一堆干燥的稻草,这便是那两位终天醉成泥猫的颟顸军官的唯一的韬略。军官呢,他们的祖父是当年铁骑营中的悍将。然而现在,他们却只能带着原是“闾左贫民”的戍卒九百。他们富农素所奴视的“闾左贫民”,没有一点共同阶级意识的“部下”!半夜酒醒,听到那胡笳似的风鸣,军鼓似的雨声,又感着砭骨似的秋夜的寒冷。听说昨天从鱼肚子里发现一方素帛,朱书三个字“陈胜王”。陈胜?两屯长之一是叫陈胜呀。突然,从远远的不知何处的高空闯来了尖厉的哀嚎。是近来每夜都有的狐狸叫,然而今番的是魔鬼的狐狸叫,是要撕碎你的心那样的哀嚎,断断续续,是哭,是诉,是吆喝。分明还辨得出字眼儿的呀。“说是‘大楚兴’啰?”“又是‘陈胜王’!”面面觑着的两军官的僵硬的舌头怯生生地吐出这么几个字。宿酒醒了,陈胜的相貌在两位军官的病酒的红眼睛前闪动。那是一张多少有点皱纹的太阳晒得焦黑的贫农的面孔。他也是这次新编入伍的,看他生得高大,这才拔充了屯长。敢是有几斤蛮力?不懂兵法。想来陈胜倒不是怎样可怕,可怕的是那雨呀!雨使他们不能赶路,雨使他们给养缺乏;天哪,再是七日七夜的雨,他们九百多人只好饿死了。在饿死的威吓下,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的吧?第二天还是淋雨,躲在自己帐里的两位军官简直不敢走动。到处可以碰着怀恨的狞视。营里早就把鱼鳖代替了米粮,但吃了太多鱼鳖的兵士们好像性格也变成鱼鳖了,没有先前那么温顺,那么沉着。骚动和怨嗟充满了每个营房。鱼肚子里素帛上写的字,夜半风声中狐狸的人一样话语的鸣嗥,确也使这九百人觉得诧异。然而仅仅是诧异罢了。没有幻想。奉一个什么人为“王”那种事的味儿,他们早已尝够了。他们的期望是挣断身上的镣索。他们很古怪地确信着挣断这镣索的日子已经到了。想起自己有地自己耕的快乐,这些现在做了戍卒的“闾左贫民”便觉到只有为了土地才值得冒险拼命。什么“陈胜王”,他们不关心;如果照例得有一个“王”,那么这“王”一定不应当是从前那样的“王”,一定得首先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自己有地自己耕。风还是虎虎地吹着,雨还是腾腾地下着。比这风雨更汹涌的,是九百戍卒的鼓噪,现在这声音一阵紧似一阵地送进两位军官的帐幕。“看出来了吗?不是我们死,便是他们灭亡!”“先斩两屯长?”“既无奈何,九百人一齐坑吧!”先开口的那位军官突然将右臂一挥,用重浊的坚决的声调说了。“谁给我们掘坑?”不是异议,却是商量过程,声音凶悍中带着沉着。“这茫茫的一片水便是坑?”当这样的意念再在两位军官的对射的目光中闪着的时候,帐外突然传来了不成体统的嚷闹:“守在这里是饿死……到了渔阳……误期……也是死……大家干吧,才可以不死……将官儿……让他们醉死!”两军官的脸色全变了,嘴唇有些抖颤。他们又交换了一次眼色,咬嘴唇,又剔起眉毛,统治阶级的武装者的他们全身都涨满了杀气,然而好像还没有十分决定怎么开始应付,却是陡地一阵夹雨的狂风揭开了帐门,将这两位太早地并且不经意地暴露在嚷闹的群众的眼前。面对面的斗争再没有拖延缓和的可能!因这天公的多事,微微一怔的群众朝着帐内看,看到站着满脸通红、怒眉睁目的两个人。但只是“两个”人!“军中不许高声!左右!拿下扰乱营房的人!”拔出剑来的军官大声吆喝,冲着屯长之一叫作吴广的走过来了。回答的是几乎要震坍营帐的群众的怒吼声。也有了兵器在手的“贱奴”们今番不复驯顺!地下火爆发了!风是凯歌,雨是进击的战鼓,弥漫了大泽乡的秋潦是举义的檄文;从乡村到乡村,从郡县到郡县,他们九百人将尽了历史的使命,将燃起一切茅屋中郁积已久的忿火!始皇帝死而地分!1930年10月6号于上海(有删改)文本二:1930年,茅盾经过思想苦闷的低沉时期,从日本返回上海,开始参加以鲁迅为旗帜的左翼作家联盟的活动。关于这一年的心境,他自述说:“大约1930年夏,由于深深厌恶自己的初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而又苦于没有新的题材,于是我有了一个企图:写一篇历史小说,写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这就是《大泽乡》,不久他又写下了《石碣》和《豹子头林冲》。毋庸置疑,在这三篇小说产生的当时,确实如以往茅盾研究者所说:“茅盾的历史小说描写过去,的确是在‘向现代发言’的。”概而言之,可以认为茅盾是从有惊人相似之处的历史现象中寻找折射现实的事件,从而迂回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斗争。(节选自刘俐俐《借用历史材料以构筑别样世界的小说艺术》)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篇交代下了整整七天七夜的秋雨,以及九百戍卒此时糟糕的处境,营造了一种凄苦、悲凉、压抑的氛围,为后文情节展开做了铺垫。B.两个军官因为祖上的功德而得以率领“闾左贫民”到渔阳去,他们整天无所事事,醉成泥猫,小说以小见大,从侧面表现了秦朝末年的社会现实。C.对于从鱼肚子里发现朱书“陈胜王”的帛书和狐狸哀嚎这两件事,军官心生疑惑,戍卒心生诧异,但他们的态度都是无所谓,军官认为陈胜不懂兵法,不足为惧。D.小说对大泽乡起义前的内容描写很详细,涉及军官、戍卒、陈胜等人物,但对起义过程的描写却很少,这一部分使用了抒情的笔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本一中多次使用“闾左贫民”这一词语,前两处主要表现了两位军官对出身贫寒的戍卒的鄙夷歧视,第三处则表达了作者对麻木的戍卒的微妙讽刺。B.文本一中的“胡笳似的风鸣,军鼓似的雨声”使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描写军官半夜听到的声音,体现出浓郁的军旅特色,营造了紧张的氛围。C.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活动、对社会的深入理解等使茅盾在《大泽乡》中把军官和戍卒对立起来写,有了阶级的对立,小说矛盾就更加突出,情节就更容易展开。D.从日本回国的茅盾在思想上经历了低沉期,写作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因为没有具体可写的现实素材,就写了故事新编类的历史小说《大泽乡》等。8.文本一中戍卒们的情绪发生了哪几个阶段的变化?请简要分析。(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请结合文本一的内容,分析其“向现代发言”的特点。(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数岁,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李)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节选自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材料二:(李)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陇西士大夫以李氏为愧。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李绪本汉塞外都尉,居奚侯城,匈奴攻之,绪降,而单于客遇绪,常坐陵上。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节选自班固《汉书·李陵传》)材料三:苏武者,故右将军平陵侯苏建子也。孝武皇帝时,以武为栘中监使匈奴。是时匈奴使者数降汉,故匈奴亦欲降武以取当。单于使贵人故汉人卫律说武,武不从。乃设以贵爵、重禄、尊位,终不听。于是律绝不与饮食,武数日不降。又当盛暑以旃厚衣并束之日暴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称曰:“臣事君,由子事父也。子为父死无所恨。守节不移,虽有斧钺汤镬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匈奴亦由此重之。武留十余岁,竟不降下,可谓守节臣矣。《诗》云:“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苏武之谓也。匈奴绐言武死,其后汉闻武在,使使者求武,匈奴欲慕义归武。汉尊武为典属国,显异于他臣也。(节选自刘向《新序·节士》)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相应位置处的字母。(3分)又当A盛暑B以旃厚C衣并束之D日暴E武心意F愈坚G终不H屈挠。字母: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亡救而败”与“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两句中的“亡”含义不同。B.“欲降武以取当”与“以一仪而当汉中地”(《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当”含义相同。C.“子为父死无所恨”与“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恨”含义相同。D.“苏武之谓也”与“蚓无爪牙之利”(《劝学》)两句中的“之”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陵受命统率五千射手步兵深入居延海以北,目的是分散匈奴兵力,以减轻贰师将军李广利所率部队的压力。B.李陵军在行军途中遭遇匈奴单于所率的八万兵马围攻,双方激战,匈奴军伤亡上万人,李陵军苦战力竭。C.李陵投降匈奴后,受到单于的赏赐和重用,但由于大阏氏的反对,单于又疏远了李陵,将其流放至北方。D.苏武在匈奴十多年,坚守节操不肯投降,汉、匈两方对他的忠义之举都有所推重,刘向也引《诗经》之语表示赞扬。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有斧钺汤镬之诛而不惧也,尊官显位而不荣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关于苏武在匈奴遭受的非人待遇,刘向在《新序》中的记载和班固的记载(即教材中的《苏武传》)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过贾谊旧居戴叔伦楚乡卑湿叹殊方,赋人非宅已荒。谩有长书忧汉室,空将哀些吊沅湘①。雨馀古井生秋草,叶尽疏林见夕阳。过客不须频太息,咸阳宫殿亦凄凉。[注] ①吊沅湘:沅湘是沅水和湘水的并称。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遭放逐后,曾长期流浪沅湘间。贾谊曾写《吊屈原赋》表达对屈原深深的同情。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感叹楚乡卑湿偏远,人去宅荒,表达了诗人对贾谊被贬的深切同情及对斯人已逝的追怀。B.“长书”之“长”,显示出贾谊的赤诚和才能;而“谩”则突出了诗人对其才志不得伸的遗憾之情。C.诗人来到贾谊旧居,不由得想起和贾谊一样赤诚忠心的屈原,表达了对屈原的悼念之情。D.颈联写景,在前文“宅已荒”的基础上进一步描写贾谊旧居的荒凉,感情蕴含其中。16.如何理解诗歌尾联的内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人格与文风一致的句子是“ , ”。(2)孟子早就有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警示,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再次表达了这样意思的句子是“ , ”。(3)小明寒假随父母一起去西安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游玩,看到雄伟壮观的兵马俑,想起了古人对秦朝灭亡原因所发的议论,不禁感慨“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司马迁祠,矗立在一片雪白的山岗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承继家学,自小便胸怀__甲__,撰著《史记》时“士以弘道”的隐忍与豪迈志向,激励着无数后世学者精进学术志业,弘扬学术精神。他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山西、山东、江南、塞北等地的物产,“皆中国人民所喜好”。①司马迁第一次将“中国”“人”“民”连在一起构成偏正词组,②第一次首创了“中国人民”这个完整独立的语音单位,③体现了自豪的民族情感,④也为现代中国的政治与学术话语领域使用该高频词作出了开创性的一步。两千多年过去了,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和堪称__乙__的《史记》彰显出的治史情怀和学术精神,依旧光照后人。中国,饱经沧桑,古老而又年轻,文明灿烂的历史中国早已转换为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我们所处的新时代,承前启后,__丙__。面对宏阔发展的新时代,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彰显新时代的学术精神,自觉践行学术初心、积极担当学术责任,是当代中国学人的重要使命。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答:甲. 乙. 丙.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指出并修改。(4分)(1)序号: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序号: 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请以“当代中国学人”为开头,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要求:语言顺畅,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我应邀来秭归参加祭祀屈原的活动。早上出店门,没多远,就是台阶;缘山行,又没多远,就到了祭台。祭祀开始了,大家清一色地穿着马褂,系着黄丝带,都尽力使步履庄重。一行诗人,写诗风格完全不同,甚至在诗歌写什么、如何写上尖锐对立,南辕北辙,但屈原,他们个个都服,个个都要拜。屈原已经超越了诗人的身份,成为中国诸神之一,他是汉语创造的神灵。写诗的要服,不写诗的也要服。没有权力的要服,大权在握的也要服。谁能不服?谁敢不服?在中国文坛,你如果不服屈原、孔子、老子、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人,__①__?恐怕也没有更值得佩服的人了吧。屈原是一位大地诗人,他的诗是人生经验的产物,他升华、神化了这些经验。__②__,可屈原将兰草升华成某种品格的象征,而这个象征的源头是楚国大地。屈原如此深切地热爱祖国,因此故乡世界在他看来已经和仙境差不多了。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每个人在心里都很佩服他。”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文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现实,也启迪着未来。走进历史的现场,走近先贤,古人的智慧、古人的品格会给你启迪。教材中精选了很多经典的古代传统篇目,如《屈原列传》《苏武传》等,教材中的先贤轶事总会引起我们的感触和思考。某报社开设了《青年论坛》栏目,讨论的主题是“走进历史的现场”,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触与思考?请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向该栏目投稿。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三单元质量检测1.选C A项,“两人虽然精神追求相左”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一“这些只是外在表现的不同,就精神实质而言,屈原与司马迁都称得上是悲剧诗人。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可知,“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B项,“因为受到了《离骚》抒情性的影响,所以《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一“《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可知,选项将原文的并列关系理解为因果关系;D项,“楚辞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扩大范围,根据材料二“近人考证也都认为,像《九歌》等,很明显是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所以它是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可知,“一种有关巫术礼仪的祭神歌舞和音乐”“集体的活动而非个人的创作”说的只是《九歌》等作品,而非全部楚辞。2.选B A项,“为了表现悲剧的崇高美,《离骚》《史记》的创作都侧重展现善与恶的对抗斗争”逻辑混乱,依据材料一“屈原的《离骚》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出战国后期楚国历史上忠与奸、善与恶、美与丑相对抗、相斗争的深刻过程,因而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可知,选项误将“富于悲剧的崇高美”这一结果当作目的,“侧重”也于文无据;C项,“故楚辞的道德教化作用比较微弱”曲解文意,材料二是说“第三……还没受到严格束缚,尚未承受儒家实践理性的洗礼,从而不像所谓‘诗教’之类有那么多的道德规范和理智约束”;D项,“楚汉浪漫主义和先秦理性精神作为两汉艺术的根本特征主宰了两汉美学思潮”推理不当,依据材料二“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可知,“它”指的是“楚汉浪漫主义”,不包含“先秦理性精神”。3.选A 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具有浪漫主义色彩。A项,班固是东汉人,所以他所说的“后世”包括汉朝,能说明汉对楚文化的继承;B项,这是说《史记》的创作目的;C项,选项阐述的是《离骚》对象征手法的运用;D项,选项说的是《离骚》和《史记》各自具有开创性,没有体现出继承性。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运用文中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①根据材料一“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尚奇的审美观,使他对历史上大量的奇人、奇事、奇功、奇计、奇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影响到《史记》的取材和艺术风格”可知,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因此《史记》在取材时喜欢保留怪事轶闻;②根据材料二“所以如此,正由于屈原的作品集中代表了一种根底深沉的文化体系。这就是充满浪漫激情、保留着远古传统的南方神话——巫术的文化体系”“楚汉文化一脉相承,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其明显的继承性和连续性,而不同于先秦北国。楚汉浪漫主义是继先秦理性精神之后,并与它相辅相成的中国古代又一伟大艺术传统。它是主宰两汉艺术的美学思潮”可知,楚汉文化一脉相承,楚辞多有奇异的浪漫想象,而《史记》继承了这种浪漫主义传统。由《屈原列传》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化的烙印,体现出对楚文化的继承。参考答案:①司马迁的审美观有着明显的尚奇倾向,因此《史记》在取材时喜欢保留怪事轶闻;②楚汉文化一脉相承,楚辞多有奇异的浪漫想象,而《史记》继承了这种浪漫主义传统。由《屈原列传》可以看出《史记》的文化的烙印,体现出对楚文化的继承。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①根据原文“司马迁的《史记》同样打上了艰巨斗争的烙印,显示了中国上下三千年间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文明与野蛮相对抗、相迭代的深刻过程,因而也富于悲剧的崇高美”可得出:《屈原列传》写屈原以身殉国,显示出悲剧的崇高美;②依据原文“《史记》深得《离骚》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司马迁富于诗人气质,感情特别丰富……他写历史,本不该夹带过多的主观感情,但由于受到《离骚》的感染,他以诗人的气质写史,于是使史文多带诗的情韵。刘熙载……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史记》与《离骚》在情韵上的内在联系”可得出:司马迁借《屈原列传》寓己悲愤,以诗人的气质写史,带有诗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③依据原文“《史记》从《离骚》中吸取了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思想的精神……说明他很推崇屈原讽谏、争义的胆气。《史记》中有相当一部分当代史。司马迁以屈原为榜样,不怕触犯忌讳,大胆地讽兴当世”可得出:《屈原列传》记录了屈原的忠君爱国事迹,表现出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的精神。参考答案:①《屈原列传》写屈原以身殉国,显示出悲剧的崇高美;②司马迁借《屈原列传》寓己悲愤,带有诗的情韵,具有浓郁的抒情性;③《屈原列传》记录了屈原的忠君爱国事迹,表现出讽兴当世的力量和反传统的精神。6.选C C项,“他们的态度都是无所谓”错误,原文中说“如果照例得有一个‘王’,那么这‘王’一定不应当是从前那样的‘王’,一定得首先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自己有地自己耕”,表明戍卒希望所奉的“王”能够分给他们土地。7.选A B项,“夸张的修辞手法”错误,把“风鸣”“雨声”比作“胡笳”“军鼓”,运用比喻修辞,没有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C项,“把军官和戍卒对立起来写,有了阶级的对立”错误,在真实的历史中,大泽乡起义中的军官和戍卒本就是阶级对立的关系。D项,“因为没有具体可写的现实素材”错误,原文说的是“由于深深厌恶自己的初期作品的内容和形式,而又苦于没有新的题材……写一篇历史小说”。8.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回到文本中,梳理文本一的内容,从中寻找与戍卒相关的内容,着重筛选出能反映戍卒心理状态的信息;然后将信息进行归纳、整合,将其心理状态分成几个阶段;同时还要分析两个军官的心理活动和所听所见,从侧面分析戍卒的情绪变化。结合“九百戍卒算是还能够捆一堆干燥的稻草,这便是那两位终天醉成泥猫的颟顸军官的唯一的韬略”“他们的祖父是当年铁骑营中的悍将……没有一点共同阶级意识的‘部下’”分析,雨下了七天七夜时,戍卒们逆来顺受。结合“第二天还是淋雨……营里早就把鱼鳖代替了米粮……骚动和怨嗟充满了每个营房”分析,继续下雨、粮食缺乏时,戍卒们的骚动和怨嗟充满了每个营房。结合“一定得首先分给他们土地,让他们自己有地自己耕”“回答的是几乎要震坍营帐的群众的怒吼声。也有了兵器在手的‘贱奴’们今番不复驯顺!地下火爆发了”分析,当想到可能拥有土地时,戍卒们高声怒吼。参考答案:①雨下了七天七夜时,戍卒们逆来顺受;②继续下雨、粮食缺乏时,戍卒们骚动、怨嗟;③当想到可能拥有土地时,戍卒们高声怒吼。9.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向现代发言”指的是什么,阅读文本二可知,“向现代发言”指“从有惊人相似之处的历史现象中寻找折射现实的事件,从而迂回曲折地反映现实生活斗争”。文本一是著名作家茅盾的新编历史小说,选取大泽乡起义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运用大胆想象,描写了起义前两个军官与九百个戍卒之间惊心动魄的故事。作者由此折射1930年中国所处的社会现实,表达对黑暗统治的不满和对抗争精神的鼓励。然后据此梳理文本一中的内容,寻找大泽乡起义这个历史故事与茅盾写作此篇小说时中国所处时代的相似之处,思考这个历史故事对于现实生活斗争的作用等。由此分析即可得出答案。参考答案:①文本一相关的历史故事发生在秦朝黑暗统治时期,这与1930年中国处于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下的社会现实相似;②文本一中的农民起义暗指共产主义革命兴起,文本一中的陈胜、吴广和戍卒们的抗争精神激励人们勇敢斗争,争取胜利。10.解析:“当”的宾语为“盛暑”,所以应在“暑”后面断开;“以旃厚衣并束之”是“日暴”的状语,中间不应断开,即应在“暴”后面断开;“心意愈坚”“终不屈挠”都是“武”的谓语,中间应该断开,即应在“坚”后面断开。所以应在B、E、G处分别断开。答案:BEG11.选D A项,正确。同“无”,没有。/使……灭亡。句意:因为没有救兵而兵败。/一齐起事,就把秦王朝推翻了。B项,正确。均指相抵、相当。句意:(所以匈奴)也想使苏武投降,以便使自己和汉朝拉成平局。/用一个张仪就抵得上汉中之地。C项,正确。均指遗憾。句意: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遗憾。/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憾。D项,错误。提宾标志。/定语后置标志。句意:说的就是苏武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尖锐的牙齿。12.选C C项,“但由于大阏氏的反对,单于又疏远了李陵,将其流放至北方”错误,由原文“陵痛其家以李绪而诛……单于匿之北方”可知,是李陵派人杀了李绪,大阏氏想杀掉李陵,单于把李陵藏匿到北方。13.解析:(1)“遮”,拦截,堵住;“绝”,截断;“乏”,缺少。(2)“虽”,即使;“尊官显位”,显要的官位、显赫的地位;“荣”,以……为荣。参考答案:(1)匈奴堵住狭窄的山谷,截断归路,李陵军缺少粮草而救兵又没有来到,匈奴发动猛攻企图迫使李陵投降。(2)即使用酷刑诛杀我也不畏惧,给我显要的官位、显赫的地位也不会以此为荣耀。14.解析:由材料三原文“又当盛暑,以旃厚衣并束之日暴,武心意愈坚,终不屈挠”可知,匈奴将苏武放在太阳下连日暴晒,以此摧残他的意志;由教材原文“乃幽武置大窖中……数日不死”可知,匈奴在大雪天将苏武幽禁在大窖中。参考答案:①刘向在《新序》中记载的是匈奴将苏武放在太阳下连日暴晒,以此摧残他的意志;②班固在《苏武传》中记载的则是匈奴在大雪天将苏武幽禁在大窖中。参考译文:材料一:几年后,天汉二年(前99)秋天,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在祁连山进攻匈奴右贤王,武帝派李陵率领他的射手和步兵五千人,出兵到居延海以北大约一千里的地方,想用此法分散敌人的兵力,不让他们专门去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李陵达到预定期限后打算撤兵,而此时单于用八万大军包围截击李陵的军队。李陵军队只有五千人,箭射光了,士兵死了大半,但他们杀伤的匈奴也有一万多人。李陵军边退边战,接连战斗了八天,往回走到离居延海还有一百多里的地方,匈奴堵住狭窄的山谷,截断归路,李陵军缺少粮草而救兵又没有来到,匈奴发动猛攻企图迫使李陵投降。李陵说:“我没脸面去回报皇帝了!”于是就投降了匈奴。他的军队全军覆没,余下逃散能回到汉朝的只有四百多人。单于得到李陵之后,因平素就听说过李陵家的名声,加上李陵打仗时又很勇敢,于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汉朝知道后,就杀了李陵的母亲妻儿全家。从此以后,李家名声败落,陇西一带曾为李氏门下的宾客,都以此为耻辱。 材料二:李陵在匈奴待了一年多后,武帝派因杅将军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境内,迎接李陵。公孙敖之军无功而返,说:“捕获俘虏,说李陵教单于练兵来防备汉军,所以我没有成功。”武帝听说后,便族灭李陵全家,李陵的母亲、弟弟以及妻子、儿女都被杀死。陇西郡的士大夫自此以李氏为耻。后来,汉朝派使者出使匈奴,李陵对使者说:“我为汉朝带领步兵五千人,在匈奴境内纵横驰骋,因为没有救兵而兵败,有什么对不起汉室的地方,竟诛灭我全家 ”使者说:“汉朝听说李少卿教匈奴练兵。”李陵说:“那是李绪,不是我。”李绪本来是汉朝的塞外都尉,居住在奚侯城,匈奴攻打他,后来李绪投降,单于像对待客人那样对待李绪,常常坐在李陵之上。李陵痛恨自己全家因李绪而被杀,派人刺杀了李绪。大阏氏想要处死李陵,单于将他藏到北方去。大阏氏死后,(李陵)才回来。 材料三:苏武是已故的右将军、平陵侯苏建的儿子。汉武帝时,任命苏武为栘中厩的长官,派他出使匈奴。当时匈奴派到汉朝的使者有很多都归降了汉朝,所以匈奴也想使苏武投降,以便使自己和汉朝拉成平局。单于派显贵大臣归降的汉人卫律劝降苏武,苏武没有答应。又用显贵的爵位、丰厚的俸禄、重要的官职来引诱,苏武始终没有答应。于是卫律停止对苏武的日常供给,不给苏武吃的喝的,这样过了好几天苏武也没有投降。又遇上盛夏酷暑,用几件厚毛毡衣服捆在他身上使太阳暴晒他,而苏武意志更加坚定,始终不低头。他说:“臣子为君主效劳,就像儿子侍奉父亲。儿子为父亲而死,没有什么遗憾。坚守节义毫不动摇,即使用酷刑诛杀我也不畏惧,给我显要的官位、显赫的地位也不会以此为荣耀。”匈奴也因此而敬重苏武。苏武被拘留了十多年,最终不肯降服,可说是谨守节义的忠臣了。《诗经》说:“我的心不是石头,不可以转过来转过去;我的心不是席子,不可以卷过来卷过去。”说的就是苏武啊。匈奴欺骗汉朝朝廷说苏武已经死了,后来汉朝朝廷了解到苏武还活着,就派使者去要人,匈奴也有心归顺,就放还了苏武。汉朝推崇苏武,委任他为典属国,他的尊贵显荣远远超过别的大臣。15.选C “不由得想起和贾谊一样赤诚忠心的屈原,表达了对屈原的悼念之情”错,颔联是说贾谊虽然向往屈原的人格,也为振兴汉室写下长书,但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切成空,表达的是对贾谊的深切同情。16.解析:咸阳宫殿是秦朝的宫殿,但此处当指汉朝。咸阳宫殿凄凉是指汉朝的灭亡。第七句劝访客不须频频叹息,第八句解释这样规劝的原因:连贾谊曾经颇为忧心的汉室都灭亡了,又何必执着于个人命运呢。朝代的更替是历史的规律,个人命运的坎坷也是难以避免的。参考答案:①尾联两句的意思:来访的人不必为贾谊的不幸频频叹息,如今的咸阳宫殿也是一片凄凉。②尾联两句的内涵:贾谊的怀才不遇固然令人惋惜,但既然朝代的更迭都是历史的规律,不可避免,又何必为个人命运太过忧心呢。17.(1)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2)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3)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8.解析:甲处,语境指司马迁自小便有高远的志向,可填“凌云壮志”。凌云壮志:形容志向宏伟远大,高入云霄。乙处,语境强调《史记》规模宏大且内容丰富,可填“鸿篇巨制”。鸿篇巨制:规模宏大的著作。丙处,与“承前启后”搭配,可填“继往开来”。继往开来: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参考答案:甲.凌云壮志 乙.鸿篇巨制 丙.继往开来19.解析:原句语病有:②句,“第一次首创”重复赘余,应去掉“第一次”,或将“首创”改为“创造”。④句,“作出了开创性的一步”搭配不当,应将“一步”改为“贡献”。或:将“也为”改为“也使”,将“作出”改为“迈出”。参考答案:(1)序号:② 修改:去掉“第一次”,或将“首创”改为“创造”。 (2)序号:④ 修改:将“一步”改为“贡献”(或:将“也为”改为“也使”,将“作出”改为“迈出”)。20.解析:分析画线句可知,句子主语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彰显新时代的学术精神,自觉践行学术初心、积极担当学术责任”,谓语是“是”,宾语部分是“当代中国学人的重要使命”。如改成以“当代中国学人”为开头的句子,句子主干应为“当代中国学人的重要使命,是……”,将原句的主语变为宾语即可,注意要适当增添词语,否则句子不通顺。参考答案:(示例)当代中国学人的重要使命,是面对宏阔发展的新时代,要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要彰显新时代的学术精神,自觉践行学术初心、积极担当学术责任。21.解析:从内容上看,原句“写诗的要服,不写诗的也要服。没有权力的要服,大权在握的也要服”列举了不同身份的人对屈原的态度,且点明了屈原诗人与政治家的双重身份,有强调作用;从句式和效果上看,原句后面的句子“谁能不服 谁敢不服 ”是反问句,语气较为强烈,表意较为肯定,引人深思,而修改后的句子“每个人在心里都很佩服他”仅仅是单纯的陈述,没有语气和意义上的强调,表达效果不如原句。参考答案:①原句从“写诗”与“不写诗”、“没权”与“有权”两个方面进行对举,强调了不同身份的人对屈原相同的佩服的态度,同时从侧面写出了屈原不论在文学还是政治上都有让人佩服的成就的事实,改句则没有这种效果。②“谁能不服 谁敢不服 ”是反问句式,更有气势,强调了屈原取得的成就之大。改句则过于平铺直叙,语气平淡。22.解析:第①处,由横线前的“你如果不服屈原、孔子、老子、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人”和横线后的“恐怕也没有更值得佩服的人了吧”可知,此处所填写的内容应表示在中国文坛没有比前面所提到的那些人更值得佩服的了;再由横线后的问号可知,此处应填写一个问句。故此处应填写“还能服谁呢”之类的内容。第②处,由横线后的“可屈原将兰草升华成某种品格的象征”可知,此处应填写兰草被屈原升华前的形象,故此处应填写“兰草本来是普通的草”之类的内容。参考答案:①还能服谁呢 ②兰草本来是普通的草23.[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第一段先论述历史的作用及走进历史的现场的好处,材料第二段给出了教材中的一些篇目,以此引发人们的感触和思考。材料的作用在于引出写作的主题“走进历史的现场”。从写作任务来看,本题给出了写作的主题,需要学生结合自己所学过的或所了解的历史,谈谈自己的感触与思考。“走进历史的现场”,就是说需要对相关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还原,比如屈原当时是如何为楚国殚精竭虑,又是如何行吟于汨罗江畔;然后再分析,自己通过走进历史的现场,从中明白了什么,比如屈原的爱国精神、为理想坚韧不拔的执着精神等。也就是把还原现场作为一个材料论据,然后由此得出的结论就是论点,之后就论点进行论证,注意须把论点运用到现实社会当中,迁移到当代青年人身上,这样就使得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使文章具有了现实意义。在写作的时候,历史现场可以选择一个,也可以选择多个,如果选择多个,写作的主体可以安排成并列结构;如果选择一个,写作的主体可以安排成层进结构。[参考立意] ①从古人身上汲取力量。②古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③以古人为镜,可以正吾身。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