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咸阳市乾县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乾县第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
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有人说:每位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一位苏东坡,一生坎坷,却处事豁达,将别人眼中的苟且活成了独有的潇洒。四川省作协副主席、著名文化学者蒋蓝在新作《苏东坡辞典》中,创新地以近百个词条完成了对苏东坡重大地缘、人生事件、性格嬗变、写作突变的描摹。用蒋蓝的话来说,这既是“文体方面一场小小的‘革命’”,也是“一次深度照亮”。不过,颇为遗憾的是,在今天的华语写作领域中,辞典式写作是极其鲜见的。
《读者报》记者就此对蒋蓝进行了访谈。
读者报:您的开篇自序题目是《百味人生一东坡》,能否简单介绍下苏东坡的百味人生?
蒋蓝:苏东坡未离仕途,在宦海升降浮沉,浊浪几乎没顶。仕宦生涯,在朝廷不过七八年,而长达二十七年都处于漂荡流徙的状态。弟弟苏辙以随风飘游的鸿雁概指哥哥流寓不定的一生。苏东坡对苏辙也说“我生如飞蓬”,林语堂认为“飞蓬”一词足以象征苏东坡的一生。他的足迹遍及天南海北,走过了北宋三十多个州县,得以广开寓目,通瞻中国山水之胜。在无意之中,实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人理想。如今在四川眉山、湖北黄冈、浙江杭州、广东惠州、山东诸城、海南儋州等十八个城市留下了五百多个纪念性景点,可以意识到其无出其右的影响力。
读者报:您认为,苏东坡的人生坎坷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蒋蓝:正直之人,心直口快,加之木秀于林,多半会陷入“举步得狼狈”的处境。
读者报:在《遍地都是苏东坡》这一章节里,您说自己把东坡的这一段话,视作“文箴”:“轼少时好议论古人,既老,涉世更变,往往悔其言之过,故乐以此告君也。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这段话应该作何解?
蒋蓝:这里提到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的观点,是苏东坡的美学思想和现实主义创作主张的重要组成部分,足使其诗文生辉,传诸千古。
读者报:新书后记的最后一句话“人间无正味,美好出艰难”出自苏东坡的诗《和陶西田获早稻》,您是怎么理解这句话所蕴含的苏东坡的人生思想呢?
蒋蓝:苏东坡人生思想的特点是“广、博、细、杂”:儒、释、道思想先后贯穿于他的一生。这三种思想在境遇里又经常左右互搏、三足鼎立。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出发点、着力处、归宿地均不相同,宛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以为,儒家思想对于苏东坡伐骨洗髓,一直就是他的本体论,其余均是阶段性的避风港,是方法论。
读者报:您在自序中评价说,苏东坡是宋代以来散文标准的制定者,也是汉语有史以来第一个在随笔领域取得最高成就的作家。我们都知道,您恰恰也在这两个写作领域建树颇丰,那么在您看来苏东坡的散文、随笔有什么特点呢?
蒋蓝:东坡尤其喜欢写小品,大都作于贬谪时期,其简洁的文字凸显一个历经磨难而又豁达旷阔的心灵。铅华褪尽的小品,犹如竹梢聚集的露水,露水里甚至沉浮着事物的碎屑,唯有这样的竹露才能指心见性,展示他率真而无饰的人品。而他的这种启示录写作,无疑是其儒、释、道思想的默化之影,尤其是汇通了儒家与道家精神,将“乐”与道家精神尤其是庄子“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融为一体。
黄州的山水风物,承载了东坡生命的价值旨归。在黄州期间,他相继完成《书临皋亭》《记游松江》《记游定慧寺》等佳作,其中,峭拔而起的无疑是仅有八十五字的《记承天寺夜游》。东坡高妙,一点不写自己深处的情感,似乎只是画了一幅月光与树的文字素描,但藏匿其间的智慧,昭示了他一尘不染的情怀,并使无形的、静态的月色有了空间感与动态感。由此可见,世界上最美的良宵与最美的景致,却是为“闲人”准备的;而最美的景致,竟然是因为两个“闲人”的闲庭信步而创造出来的。更为关键的还在于,“闲人”未必没有“闲事”。慧开禅师所言“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唯有心中无“闲事”,了无牵挂,方能真正做一回拥有天地大美的“闲人”。
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东坡心念一动,心有大美者,方能“闲笔”录之。所谓“闲”,在东坡的语境里是具有反讽意味的——他与张怀民,不再是忙碌的公事人而已。所以“闲”不是身份,更多的是内在的一种惬意舒朗和宁静闲淡。真正的“闲”不仅仅是避开觥筹交错的应酬,更重要的是在心中,一派明月朗照,竹影婆娑。
仔细看,似乎文中并无玄奥的生命之论与境遇之叹,但东坡的文字素描,已经撷取了生命游弋在地面的投影与纹理。刘勰所谓“句有可删,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东坡的这等笔法,在明清小品文乃至日本清少纳言随笔《枕草子》的“物尽”笔法里,呈现出别样的传承韵致。
(摘编自《何建:深度访谈|蒋蓝——我与苏东坡的思想对撞》)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先后贯穿于苏轼的一生,但它们的出发点、着力处、归宿地均不相同。
B.“飞蓬”的比喻形象概括了苏东坡宦海浮沉、流寓不定的一生,苏辙的相关言论也表述了类似的看法。
C.苏轼的小品,犹如竹梢聚集的露水,其间甚至沉浮着事物的碎屑,欣赏者可以在竹露之中窥见其心性和人品。
D.苏轼视作“文箴”中的“儒者之病,多空文而少实用”这一观点符合他现实主义的创作主张,足使其诗文生辉,传诸千古。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州对苏轼来说,有着独特的文化意义,黄州的山水风物,承载了他生命的价值旨归,在黄州,他的随笔成就最高。
B.苏轼在无意中践行了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理想,他走遍了中国多个城市,有着无出其右的影响力。
C.《记承天寺夜游》不直接抒写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月光与树的文字素描中,这种笔法影响深远。
D.蒋蓝认为《苏东坡辞典》是“文体方面一场小小的‘革命’”,是因为他创新地采用了当下鲜见的辞典式写作来描摹苏东坡。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 )
A.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B.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C.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D.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4.请结合文本内容,对《赤壁赋》中所体现的苏轼哲学思想进行分析。
5.好的访谈应该是一次提问者与专家的共创之旅。请你对文中《读者报》记者的提问作简要评价。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三块钱国币
丁西林
〔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一个旧式的四合院里,这里住着房东吴太太和她的佣人李嫂,以及两个学生租客杨长雄和成众。开幕时,李嫂在整理擦拭,杨长雄和成众坐在窗外下棋。“啪”,李嫂打破了一只花瓶。〕
吴太太 呀!我的宝贝花瓶!
李嫂 (诚惶诚恐)太太,真对不起,我一不小心……
吴太太 不小心!不小心就完事了,你赔我的花瓶,三块钱国币。
杨长雄 太太,何必呢?一只花瓶,没必要让她赔。
吴太太 什么没必要?三块钱国币,一分都不能少。
李嫂 我没钱。
吴太太 没钱?让我搜搜(搜李嫂身,找出三毛钱)才三毛钱,剩下的呢?
李嫂 太太,我真是穷人。
吴太太 穷人,穷人,这年头,哪一个不穷呃,哪一个不是穷人呃?白米卖到六十块钱一担,猪肉一块五毛钱一斤,三毛钱一棵白菜……打破了我的东西,不赔!还有旁人帮忙,说不应该赔。我倒要听听这是什么道理。
吴太太 (走进屋去,一会儿走出,手里拿着另一只花瓶)看,就是和这个一对儿的花瓶。五年前我花了六块钱买下的。照原价赔我三块钱,可算是十二分的客气了。
成众 老兄,你也太不够意思了!连将军都不说一声!哎,老杨,我和你赌一个彩头好不好?这盘棋,如果你赢了,我出三块钱,如果我赢了,你出三块钱。送给李嫂让她还债,怎么样?
杨长雄 这不是债,我也没有钱。①您是阔人,三块钱不在乎,我是一个穷光蛋,我的三块钱用处多得很。
吴太太 (得到一个进攻的机会)你知道说穷,你也会说你是一个穷人,那么刚才你说的全是废话。你既然知道大家都是穷人,还说什么替穷人想想?
杨长雄 (被迫抗战)我们都是穷人,不错,不过穷人也有穷人的等级。一个请得起佣人的太太,如果是穷人的话,是一个高级的穷人;一个服侍太太的佣人,是一个低级的穷人;像我这样一个扫地擦桌子要自己动手的穷学生,是一个中级的穷人。如果今天是我这样一个中级穷人,打破了像你这样高级穷人的一只花瓶,也许还可以勉强赔得起。可是不幸得很,打破花瓶的是李嫂,她是你雇用的一个佣人,是一个低级的穷人,她赔不起。三块钱你可以不在乎,可她……
吴太太 你这话不通,什么叫作可以不在乎?
杨长雄 好,好,好,就说是我说错了,你说对了。就承认这个问题不是在乎不在乎,也不是赔不赔得起的问题。穷不穷,赔不赔得起,讲的是一个情,人情之情。而现在我要说的是一个理,事理之理。我们争的是:一个佣人打破了主人的一件东西,应该不应该赔偿的问题。我的意见是:一个佣人已打破了主人的东西,主人不应当要她赔。
吴太太 胡说八道!
杨长雄 胡说八道?我还有话要说,你听不听?
吴太太 你再说下去,我就叫警察啦。警察!警察……
成众 下棋,下棋。
〔杨长雄回到象棋的战场,继续未完的棋局。少停,外面走进一个警察。〕
吴太太 (向警察)我已经看过她的包袱和她的身上,她只有三毛钱。现在请你等一等,(向杨长雄看了一眼,走进房一会儿,提了一个小包袱走出)这是她的铺盖。这条巷子的对面是一家当铺,我请你带着她把这个铺盖拿到那家当铺去,当三块钱交给我。
杨长雄 (跳起来)什么?你要当她的铺盖!(走到吴太太的面前大有抢夺铺盖之势)岂有此理!你把她的铺盖当了,你叫她睡什么?
吴太太 这是她的铺盖,不是你的铺盖,与你无关!(转向警察)警察先生,我指给你看那一家当铺在哪里。(向门走去)
杨长雄 (走去拦住去路)不行!
成众 (走去把杨长雄拉开)下棋,下棋,下棋,下棋。
〔吴太太走进正屋,警察、李嫂同走出。杨长雄在院子里走来走去,成众一人下着棋。不久,警察走进,后面跟着李嫂,一手拿了三张纸币。〕
杨长雄 (向成众)你说是不是不要脸?……这样一个无耻的泼妇!
吴太太 (走进,向杨长雄)什么?你讲什么?你骂人是不是?(向成众)成先生,他破口骂人……
成众 对不起,我在下棋,没有听见。
吴太太 (转向杨长雄)无耻,我请问你什么叫无耻?无耻,是的,旁人的事,本不用他管,他却来多事,这才是无耻。一个在背后骂人的人,这才是无耻。
〔杨欲言而止,忍。〕
吴太太 你没的说了是不是?刚才你很会说话,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你骂了人你不承认。你骂了人你不敢承认,这才是无耻。是的,无耻,下流!混蛋!
〔长雄面白手颤,忍无可忍,忽然看到了茶几上放着的花瓶。急忙地走去,抱在手中,走到吴太太的面前,双手将花瓶拼命地往地上一掷,花瓶粉碎。〕
吴太太 (血管暴涨,双手撑腰)你这怎么说!
杨长雄 (闭紧了嘴唇,握紧了拳头,没说话。伸手从衣袋中摸出了三张纸币,送上)②给,三块钱——国币!
吴太太 (事出意外,一时想不出适合环境的言辞。抢了纸币,握在手里,捏成纸团,鼓着眼,看着对方)这……
成众 (危险风暴渡过,得到了这一场恶斗的结论)和棋。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剧以李嫂打碎主人的花瓶开始,但打破花瓶只是事件的引子,而“戏”的精彩之处体现在吴太太和杨长雄之间围绕李嫂是否应该赔钱的交锋上。
B.句①“您是阔人,三块钱不在乎,我是一个穷光蛋”是杨长雄讽刺成众的激愤之语,只是表达了对成众的不满,因为成众要杨长雄下棋赌个三块钱的输赢。
C.句②“国币”前的破折号既表示声音的延长又表示解释说明,同时“国币”和叹号也表示了杨长雄当时心中的不满与气愤,以及对吴太太的嘲弄讽刺。
D.全剧围绕花瓶事件展开,呈现了主仆之间、大学生与女主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表现了大学生杨长雄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揭露了吴太太的自私与刻薄。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独幕剧,本剧出场人物不多,但形象鲜明生动,情节单纯且高度集中,结构精巧。
B.舞台说明常大词小用,比如“进攻”“被迫抗战”,使冲突更加激烈,人物更加形象。
C.采用充满智趣诙谐的语言,和《茶馆》的风格一致,是“带泪的幽默”,都蕴含着严肃和悲哀。
D.作者擅长以小见大,通过一件小事反映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揭示不同阶级人物的不同心态。
8.成众始终都没有参与冲突,也未能决定冲突的发展趋势,但这个形象也有其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丁西林作品的结尾往往具有强烈的戏剧性,请简要分析文本最后一句“和棋”的艺术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浩浩A乎如冯B虚御风C而不D知其所止E飘飘乎F如遗世独立G羽化而登仙。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纵一苇之所如 如:往,到
B.舞幽壑之潜蛟 舞:起舞
C.顺流而东 而:表修饰关系
D.不知东方之既白 既:已经,……以后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望:过了望日之后,指农历每月的十六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D.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2)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14.请结合文章背景分析一下苏轼的性格特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咏雪①
辛弃疾
书窗夜生白,城角晓增悲。
未奏蔡州捷②,且歌梁苑诗③。
餐毡怀雁使④,无酒羡羔儿⑤。
农事勤忧国,明年喜可知。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罢官闲居带湖(今江西上饶)时。②蔡州捷:用唐将李愬雪夜入蔡州平叛事。③梁苑诗:指文人宴集赏雪赋诗。④“餐毡”句:用苏武牧羊事。⑤羔儿:美酒名。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句的“角”声,与姜夔《扬州慢》“清角吹寒”类似,都有以声衬情的作用。
B.第二联“未奏”“且歌”对举,表达了诗人既然不受重用,不妨暂且逍遥的豁达。
C.尾联由下雪联想到来年农业的丰收,既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也丰富了诗人的形象。
D.这首诗虽以“咏雪”为题,但不以咏物写景取胜,而是重在由雪生发,言志抒怀。
16.“餐毡怀雁使”一句借苏武故事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苏武传》的相关内容对此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告诫人们要防微杜渐的语句是:“ , 。”
(2)南朝诗人鲍照在《代白头吟》里说“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以“冰雪”比喻心地的纯洁。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中亦有类似语句:“ , 。”
(3)荷花,别称芙蓉。古人喜欢以“芙蓉”入诗,通过富有美感的意象表达对美好品格的追求,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怪石嶙峋的海边岩洞里,丛林枝条的细密掩遮下,鲣鸟母亲正在精心呵护着( A )的幼鸟,渴盼着外出觅食的鲣鸟父亲满载而归。
此时,鲣鸟父亲正奋力捕食。只见它从高空俯冲进大海捕获肥美的鱼虾,正衔着赶回。谁知,却被半路杀出的“强盗”劫去了食物, ① ,它只好再次返回大海。
这个“不知廉耻”的“强盗”,就是军舰鸟。它不仅外形巨大、凶猛,“战斗”起来也不逊于一艘火力十足的“攻击舰”。一旦看到鲣鸟们抓到了鱼,它们便张开双翅一路骚扰堵截,而鲣鸟们( B ),便会丢下口中的鱼虾落荒而逃,这时军舰鸟则疾速俯冲,凌空攫取下坠的鱼虾,占为己有。 ② ,还有住在海岸边的其他“居民”,如燕鸥、红嘴鸟等,它们也都常常难逃被劫的遭遇。
为什么军舰鸟要掠劫同类的食物呢?原来大自然在造军舰鸟时,一不留神,忘记给它设置一样东西——防水油层。没了防水油层,军舰鸟的羽毛一旦浸水,就会湿透, ③ 。此外,军舰鸟的双腿又短又细,细弱的双腿让它很难从水面上直接起飞,因此军舰鸟自己捕食时,只能吃些漂到岸边或浅水的软体动物和一些小鱼、死鱼,很难吃到水下的大鱼,因此其大部分的日常食物必须靠对同类的“掠劫”获得。
看到辛勤的燕鸥、鲣鸟捕获的鱼虾被军舰鸟拦路抢劫,人类总会为它们( C )。然而,在了解了大自然对于军舰鸟的“粗心疏忽”后,你是否能接纳并开始理解大自然神奇的食物链条了呢?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20.科普话语的亲和力往往更有效地引领人们走进科普专业知识的殿堂,以上关于军舰鸟的科普是如何体现这一点的?请简要概括。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是今年火爆全网的时髦语,年轻人将其作为活出自我的个性宣言。传统社会生活中,始终有一把严苛的标尺将人生简单地划分成“有所作为”和“碌碌无为”两种。 , , , ,而不去漫步广阔的人生旷野呢?
①因为了解自身而找到热爱,并为之全力以赴的行动派
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功者,而是向内探求,倾听心声
③事实上,在价值多元的今天,生活有了更多选择的可能
④既然心中的热爱不同,又何必在相似的轨道上自我设限
⑤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那里,“有为”的定义被重塑了
2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排列顺序,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A.③⑤②①④ B.⑤②①④③ C.③④⑤②① D.⑤③②①④
22.其实,“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的观念古已有之,以下诗词句与此观念最有可能不一致的是( )
A.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B.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
C.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李白《行路难·其三》)
D.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辛弃疾《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四、作文(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今天,我们隆重集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共同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引导青年学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革命史观,山西大学附中于9月3日当天组织师生观看了阅兵式,并计划举办以“铭记历史,奋勇前行”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你为此写一篇演讲稿进行投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 2.A 3.B
4.①苏轼哲学思想“广、博、细、杂”,《赤壁赋》中“望美人”及对曹操的仰慕表明了儒家入世思想;“渔樵江渚”体现了回归自然本真的道家出世思想;以水月为喻,阐述事物的瞬息变化中寓含永恒,符合佛家超世思想。
②儒家思想是苏轼的本体论,其余均是阶段性的避风港,是方法论。《赤壁赋》所传达的历经磨难后的豁达旷阔,是佛家与道家思想对儒家入世思想遭遇挫折时的补充和完善。 5.①记者由《苏东坡辞典》的开篇自序入手提问,直接切入访谈话题,访谈对象明确,设问开门见山。
②访谈紧扣主题,记者围绕新书内容对苏东坡人生、思想及成就来设问,话题集中,问题不蔓不枝。
③记者由“苏东坡人生坎坷的原因”出发,到“他的创作主张”,再到“他的散文成就”,问题设置从人到文,从浅到深。
④对受访对象,记者在其熟悉的散文、随笔领域进行设问,既让设问具有针对性,又营造了良好的谈话氛围。
6.B 7.C
8.①衬托主要人物。在成众冷静幽默的性格映衬下,杨长雄的见义勇为、富有正义感,却容易冲动的性格显得格外鲜明。
②缓和矛盾冲突,推动情节发展,他的多次出现让全文张弛有度。虽然他未参与这场舌战,但每当杨、吴之间的口角趋于白热化的当口,是他“轻描淡写”式的话语让冲突告一段落。
③人物具有典型意义。成众冷静而不乏幽默,有一定同情心但又相对冷眼旁观,代表普通大众的心理。
④借助人物对话,呈现心理活动。杨长雄许多心理活动都是在和成众的对话中交代的。 9.①从内容上看,一语双关。表面上是说那盘棋局不输不赢,实际上是指这场争吵,双方都有胜有败,成了“和棋”。
②从结构上看,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以“和棋”结束,这句台词让棋局有个终了。
③从人物形象上看,能体现成众的幽默机智的性格特点。
④从表达效果上看,强化了幽默讽刺的效果,增添了趣味。
10.CEG 11.B 12.D
13.(1)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2)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
14.①豁达超脱,能从困境中自我调适。②热爱生活,善于从自然中寻得慰藉。③从容平和,能以理性化解情绪。
参考译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举起酒杯向同伴劝酒,吟诵《明月》中“窈窕”这一章。不一会儿,明月从东山后升起,在斗宿与牛宿之间来回移动。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水光连着天际。放纵一片苇叶似的小船随意漂浮,越过浩瀚无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兰船桨,击打着月光下的清波,在泛着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远茫茫,眺望美人啊,却在天的另一方。”有会吹洞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我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不是曹公孟德的诗么?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我问道:“你可也知道这水与月?时间流逝就像这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看来,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同我们来说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禁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竭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盘子杂乱一片。大家互相枕着垫着睡在船上,不知不觉东方已经露出白色的曙光。
15.B
16.①“餐毡”写苏武在匈奴嚼雪吞毡毛的经历,暗含诗人不会因处境艰难而屈服的顽强斗志;②“雁使”写汉朝以大雁传书为由,最终接苏武回国之事,表达了诗人重回朝廷效力的渴望;③诗句借苏武困守北海、持节不失类比诗人闲居带湖、心忧国事,表达了诗人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怀。
1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孤光自照 肝肺皆冰雪 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涉江采芙蓉 兰泽多芳草 )
18.A.嗷嗷待哺(羽翼未丰) B.惊慌失措 C.愤愤不平(打抱不平)
19.①为了不让幼鸟挨饿
②被它攻击的不仅有鲣鸟
③从而面临被淹死的风险
20.①创设情境,引发读者的兴趣,如开篇对鸟妈妈等待鸟爸爸捕食而归的画面描写,很容易将读者带入其中。
②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如“这个‘不知廉耻’的‘强盗’”“海岸边的其他‘居民’”等,表达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
③运用人称代词“你”,注重与读者互动,如“你是否能接纳并开始理解大自然神奇的食物链条了呢?”引发读者思考。
④语言通俗又不乏科学,如对于军舰鸟俯冲捕食的动作描写,以及对军舰鸟“劫掠”同类食物的原因介绍,通俗易懂。
21.A
22.B
23.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