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2019)必修二课时作业 伴性遗传(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2019)必修二课时作业 伴性遗传(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2019)必修二课时作业 伴性遗传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性染色体及伴性遗传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
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都与性别相关联
C.男性的细胞内都含有两条异型的性染色体
D.雌雄异株植物中某些性状的遗传属于伴性遗传
2.已知果蝇性染色体组成如表,且果蝇的红眼基因(R)和白眼基因(r)仅位于X染色体上。将正常红眼雄果蝇与正常白眼雌果蝇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一只白眼雌果蝇。对此现象的分析错误的是( )
性染色体组成 性别
XX,XXY 雌性
XY、XYY、XO(缺少一条性染色体) 雄性
其余类型 胚胎时期死亡
A.父本形成配子过程中,基因R突变成了基因r
B.母本形成配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XX未分离
C.父本形成配子过程中,染色体X和Y未分离
D.父本形成配子过程中,基因R所在染色体片段缺失
3.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由X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用一对红眼雌雄果蝇交配,子一代中出现白眼果蝇。让子一代红眼果蝇自由交配,理论上子二代中白眼雄果蝇的比例为( )
A.1/4 B.3/8 C.1/16 D.1/8
4.果蝇()作为重要的遗传学研究的实验材料,其控制白眼性状的基因w只位于X染色体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果蝇处于减数分裂Ⅱ后期的细胞中有16条染色体
B.白眼雄果蝇X染色体上的基因w只能来自母本
C.白眼雄果蝇产生的含Xw的精子:含Y的精子=1:1
D.基因w是具有特定碱基序列的脱氧核糖核酸片段
5.脊肌萎缩症(一般与基因S相关)是一种患病率较高且能致死的遗传病,即使夫妻双方表现正常,子女也可能患病。很多医院会按图中的流程进行产前诊断,检测S基因的序列。某市一段时期内共有162名孕妇孕检,最终有2名需要进行胎儿基因型检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病的遗传方式是伴X隐性遗传 B.直接进行羊水检测是更理想的流程
C.进行基因检测的胎儿患病概率是1/4 D.人群中该病的患病率大约为1/81
6.芦花鸡羽毛上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是由位于Z染色体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鸡的羽毛有雄羽和母羽之分,根据羽毛上是否有黑白相间的横斑条纹将鸡分为芦花鸡和非芦花鸡。现用母羽芦花鸡与母羽非芦花鸡杂交得F1,F1中雌鸡母羽非芦花:雄羽非芦花=3:1,雄鸡母羽芦花:雄羽芦花=3: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亲本芦花鸡是雄性,非芦花鸡是雌性
B.母羽是显性性状,且控制母羽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C.F 母羽鸡随机交配,后代非芦花鸡所占的比例为1/4
D.假设题干亲本为正交,则反交为雄羽芦花鸡×母羽非芦花鸡
7.脊髓空洞症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导致的遗传病,多在20岁左右发病,下列关于该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幼儿时表型正常的男孩和女孩的基因型分别有2种和3种
B.成年人中男患者多于女患者,男患者的成年女儿一定患该病
C.女性患者的成年儿子一定患该病,正常女性的成年儿子一定正常
D.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可能来自其祖母,但父亲不一定患病
8.果蝇的翅型有正常翅、斑翅和残翅三种类型,受两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某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F1中雄果蝇的基因型可能是AaXBY,F2中残翅的基因型有4种
B.F1果蝇在产生配子时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C.F2残翅果蝇中,雌果蝇的数量与雄果蝇的数量大致相等
D.F2中的正常翅果蝇自由交配,所得子代表型全为正常翅
9.自然状况下,鸡的体细胞中的性染色体包括Z染色体和W染色体两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正常母鸡的体细胞都含有2条Z染色体
B.如果某鸡体细胞含有W染色体,那么该染色体一定来自母本
C.正常公鸡的体细胞不一定都含有Z染色体
D.如果某鸡体细胞含有Z染色体,那么该染色体只可能来自父本
10.1980年,埃里克·恩格尔首先提出了单亲二体(UPD)疾病的概念,“单亲二体”(UPD)是指人的受精卵中,23对染色体的某一对同源染色体都来自父方或母方。如图为UPD的某种发生机制,其中三体合子的三条染色体在发育中会随机丢失1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二体卵子的产生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
B.若某表现正常的父母生出UPD色盲女孩,则可能是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所致
C.若三体合子为XXY,则将来发育成男孩的概率为2/3,且男孩的基因型相同
D.若某女性“单亲二体”个体患有红绿色盲,则其父亲也一定患有红绿色盲
11.蚕的有斑纹基因和无斑纹基因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利用X射线照射,使显性有斑纹基因易位至W染色体上。研究人员将发生易它的雌蚕与无斑纹雄蚕交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子代无斑纹蚕一定是雄性
B.育种方式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C.子代中雄蚕表型为有斑纹和无斑纹
D.斑纹表型是基因共显性的结果
12.鸡的性别决定方式属于ZW型,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ZW,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是ZZ。鸡的羽毛有芦花和非芦花两种,分别由Z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和b决定。要根据羽毛特征对早期的雏鸡将雌性和雄性区分开,亲本的杂交组合可以是( )
A.ZBW×ZbZb B.ZBW×ZBZb C.ZbW×ZBZb D.ZbW×ZBZB
13.某种鸟类的羽毛颜色有黑色(存在黑色素)、黄色(仅有黄色素,没有黑色素)和白色(无色素)3种。该性状由2对基因控制,分别是Z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A/a(A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和常染色体上的1对等位基因H/h(H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让黑羽雌鸟(HhZAW)和白羽雄鸟(hhZaZa)杂交获得F1,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亲、子代白羽鸟的基因型相同
B.F1代中黑羽雄鸟都是杂合子
C.F1代中黄羽雌鸟能产生两种基因型的配子
D.若让F1中的黑羽雄鸟与白羽雌鸟随机交配,则F2为1/2黑羽、1/4黄羽、1/4白羽
14.人的X染色体和Y染色体的大小、形态不完全相同,但存在同源区(Ⅱ)和非同源区(I和Ⅲ),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若某病是由位于Ⅲ上的致病基因控制的,则患者均为男性
B.若X、Y染色体上存在一对等位基因,则遗传与性别无关
C.若某病是由位于I上的显性基因控制的,则男性患者的女儿一定患病
D.若某病是由位于I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则女性患者的儿子一定患病
15.信鸽是ZW型性别决定生物,其羽毛灰色和白色由1对等位基因B、b控制。某鸽友家有一对优质的信鸽:白羽雌鸽、灰羽雄鸽,但白羽雌鸽飞行性能比灰羽雄鸽更优秀。以下是他做的杂交实验结果(不考虑Z、W同源区段的遗传)。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据杂交实验结果可推测控制羽色的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1:1
B.上述杂交得到的雏鸽,仅通过羽毛颜色就可分辨性别
C.这对优质信鸽白羽雌鸽、灰羽雄鸽的基因型分别为ZbZb、ZBW
D.将F1中的白羽雄鸽与亲本中白羽雌鸽回交,便可获得飞行性能更优的信鸽
16.α-半乳糖苷酶A缺乏病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该病的遗传特点是( )
A.女性的发病率高于男性
B.患病男性的女儿一定患病
C.患病女性的儿子一定患病
D.患病男性的外孙一定患病
17.某种动物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羽毛白色由基因A控制,羽毛灰色由基因a控制,基因A、a位于Z染色体上。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白羽雄性个体有两种基因型,灰羽雄性个体有一种基因型
B.白羽雌雄个体自由交配,后代不会出现灰羽个体
C.让基因型为ZaZa、ZAW的亲本杂交,能根据羽色区分子代的性别
D.让纯合白羽雄性个体与灰羽雌性个体杂交,后代均表现为白羽
二、填空题
18.家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慢羽和快羽是家鸡的一对相对性状,且慢羽(D)对快羽(d)为显性。纯合快羽公鸡与纯合慢羽母鸡杂交,子一代的公鸡均为慢羽,母鸡均为快羽;子二代的公鸡和母鸡中,慢羽与快羽的比例均为1:1。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情况下,公鸡精子中含有________条W染色体。要研究该家鸡的基因组序列,需要测定该家鸡的________条染色体的DNA序列。
(2)等位基因D/d位于________染色体上,判断依据是________。
(3)子二代随机交配得到的子三代中,慢羽母鸡所占的比例是________。
(4)母鸡具有发育正常的卵巢和退化的精巢,产蛋后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卵巢退化,精巢重新发育,出现公鸡性征并且产生正常精子。某鸡群中有1只慢羽公鸡和若干只快羽母鸡,设计杂交实验探究这只慢羽公鸡的基因型。简要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已知WW基因型致死)。实验思路:________;预期结果及结论:________。
19.某昆虫(XY型)的翅形有正常翅和裂翅,体色有灰体和黄体,控制翅形(A/a)和体色(B/b)的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且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选取一只裂翅黄体雌虫与一只裂翅灰体雄虫杂交,F1表型及比例为裂翅灰体雌虫:裂翅黄体雄虫:正常翅灰体雌虫:正常翅黄体雄虫=2:2:1:1。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实验结果,亲本雌虫和雄虫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
(2)将裂翅雌、雄虫连续随机交配两代,第三代中裂翅个体的比例为_____,基因a的频率为_____。
(3)若将F1中裂翅灰体雌虫与正常翅黄体雄虫交配,后代中表现为正常翅黄体的比例是_____。若只进行一次杂交实验,通过观察后代体色就能区分性别,采用的杂交组合是_____(用性状填写)。
20.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色觉障碍,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基因用B/b表示),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7%。现有两个家系,甲家系中夫妇及女儿均正常,乙家系中妻子及儿子正常,丈夫患病。甲家系中的女儿与乙家系中的儿子婚配后生了个患病男孩(不考虑基因突变)。回答下列问题:
(1)请根据以上信息画出该患病男孩的家族系谱图______。
(2)患病男孩的致病基因来源于他的______(填“祖父”“祖母”“外祖父”或“外祖母”)。他成年后与正常女性婚配多年不育,经检查后发现其基因型为XbXbY,分析其基因型异常的原因可能是:______。
(3)经医生建议,患病男孩与他的妻子决定借助精子库完成生育过程(精子库对捐精者有严格的筛选标准,患有红绿色盲的男性不能捐精),后代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______,可以在妻子孕期通过_______来确定胎儿是否患有红绿色盲。
21.某地推广“猪—沼—果”生态果园模式,将果树生产、牧草种植与生猪养殖、沼气建设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以果带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的良性循环。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若果园中草固定的能量为a,猪摄入的能量为b,猪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c,猪粪便中的能量为d,则草→猪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100%。这种“猪—沼—果”生态果园模式实现了对能量的__________,大大提高了__________。
(2)调查生态果园中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不宜采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土壤小动物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
(3)实践表明,果园种植牧草后,瓢虫、小花蝽等捕食性天敌增多,同时一些传粉昆虫增多,果园产量提高,这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__________。
(4)若生态果园疏于管理、杂草丛生,长期下去将会发生__________演替。在此过程中,灌木将取代杂草,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果农应进行除草除虫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A、性染色体上的基因不都决定性别,如人类的红绿色盲基因,A正确;B、性染色体上的基因的遗传都与性别相关联,B正确;C、男性的细胞在进行减数分裂时也可能含有一条性染色体或两条同型的性染色体,C错误;D、伴性遗传在生物界普遍存在,雌雄异株植物(如杨、柳)中某些性状的遗传属于伴性遗传,D正确。故选C。
2.答案:C
解析:A、正常红眼雄果蝇(XRY)与正常白眼雌果蝇(XrXr)杂交,子代中出现了一只白眼雌果蝇,可能是父本形成配子过程中,基因R突变成了基因r,形成了XrXr的白眼雌果蝇,A正确;
B、由表格可知,XXY为雌性,因此可能是母本形成配子过程中,同源染色体XX未分离,形成了XrXr的卵细胞,并与含Y的精子结合形成了XrXrY的白眼雌果蝇,B正确;
C、父本染色体X和Y未分离,则形成的精子的基因型为XRY和不含性染色体两种,与含Xr的卵细胞结合形成的子代的基因型为XRXrY、XrO,均不是白眼雌果蝇,C错误;
D、若父本形成配子过程中,基因R所在染色体片段缺失,则发育成雌性个体的受精卵的基因型为XrXO,表现为白眼雌性,D正确。
故选C。
3.答案:D
解析:若红眼基因由B控制,b控制白眼,亲代红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XBXb雄果蝇的基因型是XBY,则子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是XBXB:XBXb:XBY:XbY=1:1:1:1在子一代中红眼雌果蝇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是3/4XB\l/4Xb,红眼雄果蝇产生的配参考答案及解析子种类和比例是1/2XB、1/2Y故理论上子二代中白眼雄果蝇的比例为1/4×1/2=1/8,D项正确。
4.答案:A
解析:果蝇体细胞含8条染色体,减数分裂Ⅱ后期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暂时恢复为8条(与体细胞相同),而非16条,A错误;果蝇性别决定为XY型,雄果蝇的X染色体只能来自母本,因此白眼雄果蝇(XWY)的XW基因来自母本,B正确;白眼雄果蝇(XWY)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X与Y分离,含X的精子与含Y的精子比例为1:1,C正确;基因是具有特定碱基序列的DNA片段(果蝇遗传物质为DNA),因此基因w是特定碱基序列的脱氧核糖核酸片段,D正确。故选A。
5.答案:C
解析:夫妻双方正常但子女可能患病,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但无法确定是伴X隐性还是常染色体隐性(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中,父母均为携带者时子女可能患病),A错误;直接进行羊水检测(检测胎儿基因型)成本高、操作复杂,而先检测父母基因型,仅在父母均为携带者时检测胎儿,更高效经济,是更理想的流程,B错误;若父母均为突变基因携带者(设基因型为Aa),则胎儿患病(aa)的概率为1/4,C正确;人群中该病的患病率需根据人群中携带者频率计算(如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病率=携带者频率2×1/4),题干中仅162名孕妇中有2名需检测胎儿,无法推算人群患病率,D错误。故选C。
6.答案:B
解析:芦花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若亲本芦花鸡是雄性(ZBZ),非芦花鸡是雌性(ZbW),后代雌鸡应含Z(来自父本或母本),但F1雌鸡全为非芦花(ZW),说明父本应为ZZb,母本为ZBW,故亲本芦花鸡是雌性,非芦花鸡是雄性,A错误;F1中雌雄均为母羽:雄羽=3:1,与性别无关,说明控制母羽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母羽为显性(设基因为M/m,亲本均为Mm,后代M_:mm=3:1,M_表现为母羽),B正确;F1母羽鸡中,芦花相关基因:雌鸡全为Zbw,雄鸡全为ZBZ,自由交配时,后代非芦花鸡(ZbZ、ZbW)所占比例为1/2,C错误;正交是母羽芦花鸡(MmZBW)×母羽非芦花鸡(MmZbZb),反交应是母羽芦花鸡(MmZBZb)×母羽非芦花鸡(MmZbW),而非雄羽芦花鸡杂交,D错误。故选B。
7.答案:A
解析:A.脊髓空洞症表现为男患者多于女患者,女性携带者生男孩患病的概率为1/2,这是伴X隐性遗传病的特征,且多在20岁左右发病,据此可知,幼儿时表型正常的男孩和女孩的基因型分别有2种(XAy、xaY)和3种(XAXA、XAXa、XaXa),A正确;
B、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特点是男患者多于女患者,但男患者的X必传给女儿,若母亲正常((XAXA),女儿为XAXa (携带者,不患病),B错误;
C、女性患者(XaXa)的Xa必传给儿子,成年儿子一定患该病,但正常女性若为携带者XAXa),成年儿子有50%概率患病,C错误
D、男性患者的Xa “来自母亲,母亲不可能从祖母处获得X ,而父亲(XY)提供给男患者的是Y,因而其父亲不一定患病,D错误。
故选A。
8.答案:D
解析:F2斑翅全为雄性,说明B、b位于X染色体,F1基因型为AaXBY(雄)、AaXBXb(雌),F2残翅基因型为A_XbY、aa__,共4种,A正确;F1含两对等位基因,产生配子时非同源染色体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B正确;残翅性状与性别无关(如aa__),故雌雄数量大致相等,C正确;F2正常翅为A_XB_,自由交配时,若亲本为AaXBXb和AaXBY,后代可能出现残翅(aa)或斑翅(XbY),D错误。故选D。
9.答案:B
解析:鸡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即公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Z,母鸡的性染色体组成为ZW。可见,正常母鸡的体细胞中只含有一条Z染色体,而正常公鸡的体细胞中一定含有Z染色体,某鸡体细胞中的W染色体一定来自母本,而Z染色体可来自母本或父本,A、C、D错误,B正确。
10.答案:B
解析:据图可知,二体卵子的两条染色体颜色不同,大小相同,表示同源染色体,说明产生卵子时,同源染色体没有发生分离,故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异常,而非减数第二次分裂发生异常,A错误;若三体合子为XXY,可记为X1X2Y,由于其随机丢失一条染色体,则子代可能为X1X2、X1Y、X2Y,即有2/3的概率发育为男孩,但男孩的基因型可能不同,B错误;若某表现正常的父母生出红绿色盲女孩,设相关基因是B/b,则双亲基因型是XBXb、XBY,该女孩基因型是XbXb,由于父亲不携带致病基因,则该UPD红绿色盲女孩(一对X染色体均来自母方)的产生可能是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异常,即两条X染色体不分离所致, B正确。
11.答案:A
解析:发生易位的雌蚕与无斑纹雄蚕交配,子代无斑纹蚕一定是雄性,A正确;育种方式的原理是染色体畸变的易位,B错误;子代中雌蚕表型为有斑纹,C错误;斑纹表型是完全显性的结果,D错误。
12.答案:A
解析:通常通过表型确定性别的是决定性别的为显性,不决定性别的为隐性,鸡的性别决定是雌性决定性别,则ZBW、ZbZb可以通过一次交配根据表型知道性别。
13.答案:B
解析:A.亲代白羽雄鸟基因型为hhZaZa,根据亲本基因型可知,子代白羽雌鸟基因型为hhZaW,二者基因型不同,A错误;
B.根据亲本基因型可知,F1代黑羽雄鸟基因型为HhZAZa,是杂合子,B正确;
C.根据亲本基因型可知,F1代黄羽雌鸟基因型为HhZaW,能产生HZa、HW、hZa、hW四种基因型的配子,C错误;
D.F1中黑羽雄鸟HhZAZa与白羽雌鸟hhZaW随机交配,F2中黑羽(H_ZA_)比例为1/2×1/2=1/4,黄羽(H_Za_)比例为1/2×1/2=1/4,白羽(hh_)比例为1/2,D错误。
故选B。
14.答案:B
解析:Ⅲ区是Y染色体非同源区,仅男性有Y染色体,故Ⅲ区致病基因控制的疾病患者均为男性(A正确);X、Y同源区的等位基因遗传仍与性别相关,如XaYa与XAXa杂交,子代性状与性别有关(B错误);I区X染色体非同源区显性致病基因控制的疾病中,男性患者的X染色体传给女儿,女儿必患病(C正确);I区隐性致病基因控制的疾病中,女性患者的X染色体传给儿子,儿子必患病(D正确)。故选B。
15.答案:C
解析:白羽雌鸽与灰羽雄鸽杂交,F1白羽均为雄、灰羽均为雌,说明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A正确;F1中白羽为雄、灰羽为雌,可通过羽色分辨性别,B正确;亲本基因型应为ZbW(白羽雌)和ZBZb(灰羽雄),C错误;F1白羽雄鸽(ZbZb)与亲本白羽雌鸽(ZbW)回交,子代均为白羽,可获得飞行性能更优的信鸽,D正确。故选C。
16.答案:C
解析:A、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特点之一是男患者多于女患者,女性的发病率低于男性,A错误;
BC、由于男性的X染色体来自其母亲,故患病女性的儿子一定患病,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故患病男性的女儿不一定患病,B错误、C正确;
D、患病男性的X染色体传递给其女儿,而其女儿可能正常,故生下的外孙可能正常,也可能患病,D错误。
故选C。
17.答案:B
解析:白羽雄性个体基因型为ZAZA、ZAZa,灰羽雄性为ZaZa,A正确;白羽雌性(ZAW)与白羽雄性(ZAZa)自由交配,后代雄性可能为ZaZa(灰羽),B错误;ZaZa(古)与ZAW(早)杂交,子代雌性为ZaW(灰羽),雄性为ZAZa(白羽),可根据羽色区分子代性别,C正确;纯合白羽雄性(ZAZA)与灰羽雌性(ZaW)杂交,后代雄性ZAZa(白羽)、雌性ZAW(白羽),均为白羽,D正确。故选B。
18.答案:(1)0;40
(2)Z;纯合快羽公鸡与纯合慢羽母鸡杂交,子一代的公鸡均为慢羽,母鸡均为快羽,性状的遗传与性别相关联
(3)1/8
(4)用这只慢羽公鸡和多只快羽母鸡杂交,统计子代快羽和慢羽的性别比例;若子代慢羽公鸡:慢羽母鸡=1:1,则这只慢羽公鸡的基因型是ZDZD;若子代慢羽公鸡:快羽公鸡:慢羽母鸡:快羽母鸡=1:1:1:1,则这只慢羽公鸡的基因型是ZDZd;若子代慢羽公鸡:慢羽母鸡:快羽母鸡=1:1:1,则这只慢羽公鸡的基因型是ZDW
解析:(1)家鸡2n=78,公鸡性染色体为ZZ,精子中不含W染色体(含0条W);基因组测序需测定38条常染色体+Z+W,共40条染色体。
(2)纯合快羽公鸡(ZdZd)与纯合慢羽母鸡(ZD W)杂交,子一代公鸡为ZD Zd(慢羽)、母鸡为Zd W(快羽),性状与性别紧密关联,说明D/d位于Z染色体上。
(3)子一代基因型为ZD Zd(公鸡)、Zd W(母鸡),子二代基因型及比例为ZD Zd:ZdZd:ZD W:Zd W=1:1:1:1。子二代随机交配,公鸡产生配子ZD:Zd=1:3,母鸡产生配子ZD:Zd:W=1:1:2。子三代中慢羽母鸡(ZD W)所占比例=(1/4)×(2/4)=1/8。
(4)实验思路:用该慢羽公鸡与多只快羽母鸡(Zd W)杂交,统计子代的性别与羽型比例。预期结果及结论:若子代慢羽公鸡:慢羽母鸡=1:1,说明公鸡只产生ZD配子,基因型为ZD ZD;若子代慢羽公鸡:快羽公鸡:慢羽母鸡:快羽母鸡=1:1:1:1,说明公鸡产生ZD、Zd两种配子,基因型为ZD Zd;若子代慢羽公鸡:慢羽母鸡:快羽母鸡=1:1:1(WW致死),说明公鸡产生ZD、W两种配子,基因型为ZD W。
19.答案:(1)AaXbXb;AaXBY
(2)1/2;3/4
(3)1/4;黄体雌×灰体雄
解析:
20.答案:(1)
(2)外祖母;母亲在产生卵细胞的过程中,减数分裂Ⅱ后期异常,即次级卵母细胞中的着丝粒分裂后形成的两条Xb没有分别移向细胞的两极,而是移向了细胞的同一极,产生了基因型为XbXb的异常卵细胞
(3)7/214;基因检测
解析:(1)家族系谱图如下:甲家系:I—1(正常男)、I—2(正常女)→Ⅱ—1(正常女);乙家系:—3(患病男)、1—4(正常女)→Ⅱ—2(正常男);Ⅱ—1与Ⅱ—2婚配→Ⅲ—1(患病男)。
(2)患病男孩(XbY)的致病基因来源于他的外祖母(I—4,基因型为XBXb)。基因型为XbxY的原因可能是母亲(Ⅱ—1,XBXb)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次级卵母细胞中两条X未分离,产生Xbx的卵细胞,与父亲的Y精子结合。
(3)正常女性中携带者(XBXb)的概率为(2×7%×93%)÷(1%~7%)≈14/93,后代患红绿色盲的概率为14/93×1/4≈7/186(或按题干男性发病率7%,计算为7/214);可通过基因检测确定胎儿是否患病。
21.答案:(1)(b-d)/a;多级利用;能量利用率
(2)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消费者或分解者
(3)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4)次生;灌木较高大,在竞争阳光中更有优势;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解析:(1)果园中草固定的能量为a,猪摄入的能量为b,猪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为c,猪粪便中的能量为d,则猪的同化量为(b-d),草→猪的能量传递效率为(b-d)/a×100%。
(2)由于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调查其丰富度时,不宜采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土壤小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或分解者。
(3)瓢虫、小花蝽与害虫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同时一些传粉昆虫增多,果园产量提高,该现象主要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4)果园疏于管理、杂草丛生,根据演替起点可知,发生的演替类型属于次生演替。由于灌木较草本植物更高大,在竞争阳光中更有优势,所以灌木将会取代杂草。果农进行除草除虫使果树茁壮成长,产量提高,意义是合理地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