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4张PPT)李贺李凭箜篌引导入新课导入“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使人的精神情态等改变)。”——清·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导入新课导入李凭,一位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远远超过盛唐时期的著名歌手。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颂。今天学习李贺为此写的一首诗歌《李凭箜篌引》。了解李贺的生平、诗风和诗歌的创作背景。诵读诗歌,理解诗意,赏析诗歌音乐描写的艺术特色。通过品鉴诗歌,明确展现音乐感染力的手法,感受诗歌魅力。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素养课前预习走近作者李贺,字长吉,中唐诗人,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昌谷人,后世称李昌谷,著有《昌谷集》。浪漫主义诗人,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所以后人常称他为“鬼才”“诗鬼”,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诗歌内容: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课前预习走近作者李贺的一生:宗室王孙,少年奇才,仕途失意,英年早逝。课前预习走近作者李贺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大郑王),属于大唐宗室的远支,到李贺父亲李晋肃时,家道中落,隐沦昌谷。李贺自幼体形细瘦,通眉长爪,长相极有特征。他才思聪颖,七岁能诗,又擅长“疾书”。相传贞元十二年(公元796)李贺正值七岁,韩愈、皇甫湜(shí)造访,李贺援笔写就《高轩过》一诗,韩愈与皇甫湜大吃一惊,李贺从此名扬京洛。年纪稍长,李贺白日骑驴觅句,暮则探囊整理,焚膏继晷,十分刻苦。课前预习创作背景《李凭箜篌引》是李贺的代表作,大约作于811-813年,当时李贺在长安任奉礼郎。箜篌演奏技艺到唐代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李凭是梨园著名弟子,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天子一日一回见,王侯将相立马迎”,身价之高,似乎超过了盛唐著名歌手李龟年。他的精湛技艺,受到诗人们的热情赞赏。这首诗歌正是作者当时聆听了李凭弹奏箜篌,而写下的著名诗篇。课前预习写作背景解题③“引”:乐府诗体的一种,与“歌”“行”“吟”一样,标明着古诗的一种体裁,篇幅较长,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属古体诗。(乐府歌行体)①“李凭”:是梨园弟子,也是著名的宫廷乐师,因善弹箜篌,名噪一时。②“箜篌”:从西域传来的大型弦乐,有大箜篌、小箜篌、竖箜篌、卧箜篌四种。李凭善弹的是竖箜篌,体曲而长,二十三弦,弹时如琵琶竖抱在怀,用两手齐奏。听录音读,小声跟读。要求:1、边听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同时认准字音。2、小声跟读,品味情感。讲授新课读显身手整体感知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一读:读准字音神妪(yù) 瘦蛟(jiāo)露脚(lù) 倚桂树(yǐ )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速读课文,顺手标好段序、划出字词。原 文 再 现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 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凭箜篌引整体感知品读听名家诵读,初步把握情感。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凭箜篌引李贺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诵读提示:1.此诗为乐府歌行体,音韵流转自然,诵读时,应注意诗句之间的起承转合。2.此诗五次换韵,且句句用韵,可见其韵脚之密,节奏之快。朗读诗歌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体会感情。理解诗意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李凭箜篌引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参加李凭箜篌演奏会的除了诗人,还有哪些“听众”?这些“听众”有什么特点?云、江娥、素女、长安、紫皇、石、天、神妪、老鱼、瘦蛟、吴质、寒兔。不仅有凡人,还有动物和天上的神仙,更有没有生命力的云、石、天。听众特点侧面描写精读课文诗人起笔从何写起?是如何写音乐开场的?有何妙处?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在深秋的夜晚,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精美的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起来不再飘游。湘娥把泪珠洒满斑竹,九天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时间:地点:写“吴丝蜀桐”有何作用?欲言音乐之美,先说乐器之精。写箜篌构造精良,借以突出音乐的高雅、演奏者技艺之高超。吴丝蜀桐张高秋高秋:秋高气爽,天空明亮透澈,自然看起来格外高远。既点明了演奏的时间,又写出了演奏的环境。张高秋:张,演奏。不仅是演奏的抽象动作,更易引起联想:音乐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霄。空山凝云颓不流【典故:空山凝云】一作“空白凝云”。《列子·汤问》:“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此句言山中的行云因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采用夸张、拟人手法,渲染箜篌演奏的强烈感染力。“颓”字恰恰和上一句的“张”字构成了一种对比,“张”字饱满,“颓”字无力。“颓”字形象的描绘出流云被音乐击中的刹那情态。此处既侧面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也指演奏者技艺高超,以实写虚,亦真亦幻。“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写出了箜篌的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手法?张:秋日高远气象颓:白云凝神倾听饱满无力对 比空山凝云移情于物,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江娥啼竹素女愁【典故:江娥】一作“湘娥”。李衎《竹谱详录》卷六:“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典故:素女】传说中的神女。《汉书·郊祀志上》:“秦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音乐变得愁苦郁闷,我们仿佛听到娥皇和女英在湘江边为舜痛哭不己,泪尽,继之以血,将湘江之竹尽染绯红;又仿佛在重温素女弹奏起五十弦瑟,令人悲不自禁。从侧面写出了音乐声的悲恻动人。李凭中国弹箜篌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中国:即国之中央,意谓在国都长安之中。然意指京都,但却能唤起更广泛的联想,创造出宏阔的意境。前四句诗人故意突破按顺序交待人物、时间、地点的一般写法,另作精心安排,先写琴,写声,然后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着先声夺人的艺术力量。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点出演奏者的名姓,并且交代了演奏的地点。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乐声清脆动听得就像昆仑山美玉击碎,凤凰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清脆的乐声,融和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昆山玉碎凤凰叫【绘声】玉碎,状其声之清脆;凤叫,状其声之和缓。——王琦《李贺诗歌集注》昆山:即昆仑山,也叫“玉山”或者“群玉之山”。凤凰:在传说中是一种高贵的神鸟,《韩诗外传》云:“其声若箫。”箫的音色柔和典雅,低音区深沉哀郁,演奏时余音袅袅,给人“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之感。本句用“玉碎”的声音和“凤凰叫”的声音描写乐声,说明箜篌兼有清脆与柔和低沉的音色。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昆山句”以声写声:“昆山玉碎”可以唤起山崩地裂的形象感(乐声乍起的清脆),“凤凰叫”可以唤起孤独哀鸣的形象感(乐声的幽怨和缓)。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芙蓉句”以形写声:“芙蓉泣露”可以唤起残荷滴露的形象感(乐声的悲切惨淡),“香兰笑”可以唤起兰花盛开宛如笑靥的形象感(形容乐声的欢快清丽)。使箜篌声中又蕴含了艳丽的色彩和幽芳的气息,又暗含丰富的感情。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琴音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通感以形比声形象感 乐声特点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欢快愉悦凄凉兰花盛开宛如笑靥山崩地裂乐声乍起的壮观孤独哀鸣幽怨露滴残荷以声比声——用二者衬托其声之美“玉碎,状其声之清脆;凤叫,状其声之和缓。”“芙蓉泣,状其声之惨淡;香兰笑,状其声之冶丽。”深度探究知识卡片“通感”又叫“移觉”,指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互相沟通,互相转化。“通感”作为一种修辞手法是由钱锺书先生最先提出来的。常见有两种类型:形容通感(甜甜的笑声)和比喻通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感技巧的运用,能突破语言的局限,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十二门:借指长安,当时的京城长安四面,每面有三个门,所以说是十二门。京城的十二座城门前冷气的寒光,都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消融了——音乐具有不可抗拒的感化力和渗透力,整个长安城仿佛只有箜篌的美妙旋律在回荡。二十三丝:指箜篌。 借代紫皇:不用“君王”而用“紫皇”,不单是遣词造句上追求新奇。双关语,兼指天帝和当时的皇帝。箜篌上的那二十三根丝弦弹奏出的妙音,连天上的玉皇大帝和人间的皇帝都为之感动。巧妙的过渡手法,承上启下,比较自然地把诗歌的意境由人间扩大到仙府。过渡——承上启下。诗歌意境:由人间扩大到仙府。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幻觉中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把技艺向女仙传授;老鱼兴奋得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乐悠悠。月宫中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在桂树下逗留。桂树下的兔子也伫立聆听,不顾露珠斜飞寒飕飕!音乐效果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好似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秋雨。【典故:女娲】中华上古之神,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风姓。逗:引 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奇瑰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了——音乐是有力量的,能够引起风云变幻。秋雨:秋雨密密匝匝的坠落声,可以摹状乐声的急促。这种想象是何等大胆新奇,出人意料,而又感人肺腑。不仅写出了乐声感天动地的神奇力量,而且传达出了诗人聆听时产生的奇警感、惊讶感、神秘感。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典故:神妪】指女神成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搜神记》卷四:“永嘉中,有神现兖州,自称樊道。有妪号成夫人。夫人好音乐,能弹箜篌,闻人弦歌,辄便起舞。”教:李凭技艺之精湛连神仙也佩服,愿意向他学习。这不但是对乐师的高度评价,更是对乐曲的无比赞赏,就是誉之为仙乐了。诗人为什么用“老”“瘦”来形容“鱼”“蛟”呢 鱼愈老,活动意识愈淡,而今这沉稳的老鱼居然跳起波来,可见音乐感染力之大。蛟乃龙之健者,而今瘦了,想见是大病之中或者之后,如此瘦蛟却能翩然起舞,可见音乐已使之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表现音乐感染力之大,能起死回生,化腐朽为神奇。由奇幻的想象而进一步发展到入梦,表现箜篌之声惊人的感染力。“老”“瘦”形容“鱼”和“蛟”,显示出了李贺一贯的喜用带有衰颓色彩的形容词的偏好和独特的艺术个性。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典故:吴质】即吴刚。《酉阳杂俎》卷一:“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合。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令伐树。”【典故: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成天伐桂、劳累不堪的吴刚倚着桂树,久久地立在那儿,竟忘了睡眠。玉兔蹲伏一旁,伤凭深夜的露水不停地洒落在身上,把毛浸湿,也不肯离去。音乐终结后,听众却沉浸在音乐所带来的情绪中久久不能脱出。从侧面反映了李凭箜篌演奏的缠绵动听、余韵无穷。现实天上神山月宫侧面描写给人具象的视觉感受,使人如见其事,如闻其声。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陌上桑》诗中所描写音乐的情感基调是如何变化的?又是如何表现的?清澈明朗哀怨凄婉转悲为喜找出箜篌声传入仙界之后有哪些听众 当听到箜篌声时他们的反应如何 仙界听众 反应石、天 破裂震动神妪 折服请教老鱼、瘦蛟 跳跃起舞吴质 通宵不眠寒兔 如醉如痴描写音乐效果,侧面烘托技艺高超。拓展发散如怨如慕,如泣如诉。--《赤壁赋》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 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琵琶行》你还知道哪些写音乐的诗文中运用正面描摹“以声喻声(比喻)”“以形类声(通感)”的句子。拓展延伸空山凝云颓不流。江娥啼竹素女愁,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听众侧面烘托——听众反应老鱼瘦蛟神妪吴质忘记砍树,陶醉其中。行动迟缓翩翩起舞善弹箜篌,虚心请教。浮云颓然凝滞,俯首谛听。石天石破天惊,秋雨倾斜。露水斜飞,忘记躲避。素女江娥善于鼓瑟,满脸愁容。泪洒斑竹特点有凡人,有动物,神仙,没有生命力的云、石、天。作用 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侧面烘托音乐的美妙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玉兔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琵琶行》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赤壁赋》你还知道哪些写音乐的诗文中运用侧面烘托的句子。拓展延伸李凭箜篌引正面侧面玉碎 凤凰叫芙蓉泣露 香兰笑娥女悲愁 浮云凝滞皇帝感动 气象万千女娲入迷 石破天惊神妪折服 鱼龙起舞吴刚不眠 玉兔忘归想象奇特意象丰富大胆夸张通感比喻手法艺术特色在这首诗中,诗人李贺仅仅是想赞美李凭箜篌演奏的不同凡响和演奏技艺的高超吗?有人说在“惊天地,泣鬼神”的音乐背后隐藏着诗人坎坷的人生遭际。你怎么看?意象:空山、凝云、秋雨,昆山、凤凰,芙蓉、香兰,老鱼、瘦蛟;湘娥、素女,紫皇、神妪,吴刚、寒兔特点:(1)这些意象中,有很多冷色调的修饰语,如“啼、愁、碎、泣、冷、寒”等,是一些富有悲感的意象。(2)这些意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自然景物,一类是神仙世界,他们共同组成没有人出现的诡奇的世界。提示:从作者选用的意象来考虑。作为唐朝皇室的后裔,而唐王朝此时已今不如昔,李贺的家道也彻底没落。父亲只是一个小县令,他又讳父名不得参加科举。因此,李贺在这种没落的时代、家世、身世之下,有一种沉重的失落感和屈辱感。李贺年少就有才名,可惜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又体形细瘦,一生多病,故自认丑陋,被称为“苦闷诗人”。李贺特殊的艺术创造力,正来源于他心灵苦闷之极而生起的幻想。而此时李凭弹奏的箜篌曲主体情绪又是哀怨、凄婉的,故而诗人选取一组组奇异瑰丽而具有悲感的意象,不仅形象地描摹和烘托了这哀怨凄婉的音乐,又巧妙地把自己身世的凄凉和不得志的抑郁寄托在其中。选择这样的意象,正源于诗人的身世和性格。《李凭箜篌引》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呈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灵世界呢?李贺借箜篌之音向我们传达他自己破碎的世界和焦虑的心灵,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所以,这首描摹音乐的诗,其实是作者人生的真实写照,蕴涵了诗人坎坷多难的人生感慨。诗人致力于把自己对于箜篌声的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诗歌没有对李凭的技艺作直接的评判,也没有直接描述诗人的自我感受,有的只是对于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然而纵观全篇,又无处不寄托着诗人的情思,曲折而又明朗地表达了他对乐曲的感受和评价。明晰主旨素材积累—李贺名句1.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如漆点松花。2.天上分金镜,人间望玉钩。3.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4.射虎不成重练箭,斩龙不断再磨刀。5.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6.雄鸡一声天下白。7.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谢谢观看高中语文选必中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