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8张PPT)陆游书愤导入新课导入年少时,意气风发,决心要“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中年时,壮志凌云,可谓“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赤心惟报国。"。晚年时,壮志难酬,只能“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临终时,心念恢复,嘱其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位命途多舛的诗人是谁呢 导入新课导入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导入新课导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68岁)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诉衷情(70岁)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示儿(85岁)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至死不忘抗金复国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分析艺术手法,深入探究“愤”的内涵和根源。理解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素养课前预习走近作者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但终了只落得黯然神伤;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最终将爱情的玫瑰丢落风中。课前预习走近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课前预习走近作者陆游“六十年来万首诗”,一生存诗9300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著名诗作有:《书愤》《示儿》《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著名词作有:《钗头凤》《卜算子 咏梅》《诉衷情》课前预习创作背景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春,此时陆游已62岁,被罢官在山阴闲居了6年。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课前预习写作背景解题思考: 1、所“书”何事?2、所抒何“愤”?3、如何“书愤”?①书:书写。②愤:愤慨,愤懑。③标题的含义是: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听录音读,小声跟读。要求:1、边听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同时认准字音。2、小声跟读,品味情感。讲授新课读显身手整体感知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速读课文,顺手标好段序、划出字词。原 文 再 现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整体感知品读书 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听名家诵读,初步把握情感。诵读诗歌补充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书,写。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气,气概。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堪:能够。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杜甫《咏怀古迹》诗之五称赞诸葛亮说:“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自主探究:结合注释,理解诗歌每一联的意思。首联: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里想到世事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中原大地,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高山。颔联:(20多年前)在瓜洲渡口痛击金兵,雪夜里飞驰着楼船战舰。在秋风中跨上战马奔驰在大散关。颈联:想当初我以塞上长城自比,立志许下扫除边患的志愿。如今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盼望北伐收复中原都成空谈。尾联:不由缅怀起诸葛亮,《出师表》真可谓名传后世。千百年来有谁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预习:1.诗歌中每一联的内容——“书”什么?2.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特点?3.就全诗来看作者所“愤”何事——“愤”什么?4.这些“愤”的根源是什么?——为何“愤”?思考:这首诗的诗歌大意是什么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里想到世事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中原大地,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曾记得25年前,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驰着楼船战舰。在秋风中跨上战马奔驰,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以塞上长城自比,立志许下扫除边患的志愿。如今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盼望北伐收复中原都成空谈。不由人缅怀诸葛亮,《出师表》真可谓名传后世。千百年来有谁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呢!情感基调:抑郁,悲愤。精读课文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比喻:写出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暗指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并点题中“愤”字。“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愤”世事艰:国土沦陷,报国无门。国家(义愤)诗人开篇一问,问出了多少郁愤?诗句,注释。首联诗句,注释。译读全诗,思考诗人所“书”何事?“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首联“那知”——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刁难排挤和迫害。“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气如山”——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书”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诗句,注释。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诗句,注释。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特点:只将六个名词巧妙排列在一起,(楼船、铁马)水、陆紧张的战争氛围;(夜雪、秋风)酷烈的战争坏境;(瓜州渡、大散关)险要的军事据点,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场画卷。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书”:两次正面抗金之役(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用两次战役,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特点?颔联诗句,注释。译读全诗,思考诗人所“书”何事?“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艺术手法)不用动词,不用虚词,纯意象的组合。简洁明快,使节奏更加紧凑,情感表达更有力。(楼船、铁马)紧张的战争氛围(夜雪、秋风)酷烈的战争坏境(瓜州渡、大散关)险要的军事据点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现在形成鲜明对比。颔联诗句,注释。诗句,注释。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颔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集中描写宋军在瓜洲渡、大散关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诗句,注释。我们曾经学习过的诗篇中,还有哪些具有纯名词意象的叠加一特点?①“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②“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九个名词组合,渲染凄凉萧瑟的气象,表现了诗人悲凉孤寂的心境。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是写景,实际情寓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 诗句,注释。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空”和“已”用的好。(1)“空”即白白地。“已”已经。(2)想当初我以塞上长城自比,立志许下扫除边患的志愿。如今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盼望北伐收复中原都成空谈。(3)运用典故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无奈惆怅、悲伤愤懑。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炼字步骤:释字义+解句义+明手法+说效果“愤”空自许:壮志难酬。“愤”鬓先斑:年华空老。自身(悲愤)——年老体衰。颈联诗句,注释。译读全诗,思考诗人所“书”何事?“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颈联“塞上长城”, 檀道济的典故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也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南朝时宋国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书”年事已高之叹“空”诗句,注释。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诗句,注释。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课外拓展檀道济早年曾随刘裕平定孙恩、桓玄之乱。一路西进,所向披靡。刘裕代晋建宋后,檀道济升任将军。他对刘宋江山赤胆忠心,屡立战功。元嘉七年(公元430年),檀道济奉命领军北伐,屡获胜利,一直攻到山东历城(今济南)。没想到此时北魏军队大举反攻,檀道济军粮不继,陷入重围之中。但他没有惊慌失措,而巧妙地稳定了军心。这次北伐,檀道济表现出极高的军事指挥才能,以至于北魏惧惮他的威名,竟然画下他的像用来驱鬼,再也不敢轻易南犯。战史奇迹:刘宋名将檀道济“唱筹量沙”吓退北魏大军诗句,注释。本来,国有良将,乃国家之幸。宋文帝(刘义隆)偏偏患上了虚劳病。这一来,宋文帝就不能不考虑身后之事了。威名赫赫,他的几个儿子也颇有才智。执掌朝政的彭城王刘义康、领军将军刘湛等人也颇有此忧,所以屡屡进言劝宋文帝早日除掉檀道济。说让刘义隆警惕,小心那又是另一个司马懿。刘义隆又一次病重了,刘义康矫诏,说大将军走之前有事商讨,然后设计抓住檀道济一家,将之杀害。当时的檀道济既震惊又寒心,只得绝望地大喊:“你们这是自毁长城啊!”而北魏人听到后弹冠相庆,认为南朝以后再也没有什么大将值得重视的了。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刘义隆扶着石头城城墙向北望去,在那里曾是他的国土,被他的父亲辛辛苦苦地打下来,但如今那儿却是被北魏的骑兵肆意驰骋。他的北伐之战又失败了,这让他忍不住想起一个人,让他忍不住哀叹:“要是有檀道济在,如今这局面又怎么会如此败坏”,那人是他的大将,但已经死了有十四年了。课外拓展诗句,注释。诗句,注释。诉衷情宋·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天山:在中国西北部,是汉唐时的边疆。这里代指南宋与金国相持的西北前线。 沧洲:靠近水的地方,古时常用来泛指隐士居住之地。这里是指作者位于镜湖之滨的家乡。炼字步骤:释字义+解句义+明手法+说效果下片第一句哪几个字用得好 试分析。“未” “先” “空”用的好。(1)“未”没有,“先”已经,“空”白白地。 (2)胡人还未消灭,双鬓却己经白如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3)这三个字概括力强,含意丰厚,直接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年华已逝的遗恨以及报国无门的满腔悲愤。诗句,注释。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北定中原、还于旧都”,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亲贤臣,远小人——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借鉴的。用典明志:借用《出师表》中诸葛亮的典故,表达诗人的情感。“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仰慕诸葛亮并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放弃恢复中原之志。“谁堪伯仲间”,讽刺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借古讽今)“愤”谁堪伯仲间:收复无望朝廷(忧愤)——奸臣当道。尾联诗句,注释。译读全诗,思考诗人所“书”何事?“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尾联《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诗句,注释。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尾联典故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一表名世,名满天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建功立业。借古讽今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诗句,注释。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宇,“长使英雄泪满襟”。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陆游称道《出师表》的诗句:“《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书台》“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秋》拓展发散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诗人“书”了哪些事?诗人为何而“愤”,表现在哪些方面?(用诗中字眼回答)一愤:世事艰二愤:空自许三愤:鬓先斑四愤:谁堪伯仲间一愤:世事艰二愤:空自许三愤:鬓先斑;四愤:谁堪伯仲间“愤”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挠北伐。“愤”壮志难酬、请缨无路。“愤”岁月蹉跎,年华空老。“愤”南宋朝廷苟且偷安、无人领军。诗人为何而“愤”,表现在哪些方面?(用诗中字眼回答)所“愤”之一:世事艰“愤”报国无门联系时代背景,“世事艰"暗示了什么 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 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道出了多少心酸与坎坷。所“愤”之二:空自许“愤”壮志难酬“空自许”的“空”字,如万钧霹雳,足使铁石心肠下泪,千古英雄寒心!在两次短暂的前线生活中,他积极协助爱国将领张浚和王炎,出谋划策,而且亲临战场,以“塞上长城”自许,积极从事抗金活动。然而南宋统治者不但不许他做“塞上长城”,而且一次又一次地以种种罪名把诗人从中央降到地方,从前线调到后方,最后赶回家乡山阴,不许他于预朝政。所“愤”之三: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长城万里知谁许,看镜空悲两鬓霜。”——《休日留园中至暮乃归》“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夜泊水村》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愤”无人领兵“谁堪伯仲间” ,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书愤》展现了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这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呢?请联系同时代其他作者的作品来回答。拓展思考:体会“愤”之共情1、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2、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英雄的悲怆 时代的悲剧报国无门年华空老无人领军那么,造成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根源:南宋朝廷的“主和派”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愤!主旨探究究其根本,诗人的“愤”在于三个方面:1.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2.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3.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值得人深思。课堂总结这首诗语言明畅,劲健有力,沉雄浑厚,感慨苍茫,真有英雄暮年之叹。被称为陆游“一生感情(爱情)经历的艺术概括”。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小 结恢复中原之志正面抗金之役年事已高之叹敬仰诸葛之情1、所“书”何事?2、所抒何“愤”?“愤”报国无门“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收复无望国家(义愤)自身(悲愤)国土沦陷年老体衰朝政(忧愤)奸臣当道对比阅读临安春雨初霁②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注】①该诗为宋光宗淳熙十三年春于会稽石帆别业所作,当时诗人62岁。②陆机的《为顾彦先赠妇》诗中云:“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尾缁”,不仅指羁旅风霜之苦,又寓有京中恶浊,久居为其所化的意思。思考:《书愤》与本诗写于同一年,显现出诗人思想情感在短时期内的反复,请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两首诗的异同。《书愤》 《临安春雨初霁》意象风格情感(尾联)山、楼船、夜雪、铁衣、大散关、塞上长城。小楼、春雨、深巷、杏花、矮纸、晴窗、细乳、茶。大气磅礴、慷概悲壮(悲愤)。恬淡静雅、惆怅深沉。运用诸葛亮的典故,讽刺南宋朝廷,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以及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运用典故,表示想要远离污浊的京城,希望早日回家,表达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和志不得伸的惆怅落寞。仿句运用翻阅中国灿烂的文化长卷,先哲们深刻的思想、真挚的情感令我们有所感、有所悟。读陆游,我懂得了“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是一种深沉的爱国情怀;读陆游, ;读陆游, 。朱光潜先生说:“你不一定成为诗人,但一定要有诗情。”’请同学们完成下面的句式仿写,表达你对陆游爱国情怀的理解。爱国诗句积累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2.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3.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4.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5.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6.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岑参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8.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陈毅9.少时陈力希公侯,许国不复为身谋。——柳宗元10.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于谦11.终当移孝作忠臣,为我国家扶厄运。——左宗棠谢谢观看高中语文选必中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