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69张PPT)高适导入新课导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导入导入新课经过初唐诗人的开拓,唐诗迎来它的全盛时代,高昂雄浑、阔大恢弘的盛唐之音成为诗歌的主流,王维、孟浩然的山水田园诗,高适、岑参的边塞诗开拓了唐诗题材,唐诗自此“声律风骨始备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高适的世界,了解他笔下的边塞风光与置身其中的百姓的生活情感。了解高适的生平、诗风和诗歌的创作背景。诵读诗歌,理解诗意,赏析诗歌描写的艺术特色。通过品鉴诗歌,明确展现音乐感染力的手法,感受诗歌魅力,知晓情感。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素养课前预习走近作者高适(约700-765),字达夫、仲武,唐朝渤海郡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渤海县候,世称高常侍、高渤海。他的作品中既有揭露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矛盾的民生诗,也有指斥时弊的讽时诗,还有数量最多,思想内容复杂,主要抒发内心情感的抒怀诗。其中,成就最高的是他的边塞诗。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有《高常侍集》等传世,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后人把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课前预习走近作者高适的诗作:作者边塞诗风格: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课前预习创作背景开元二十六年,幽州将领奉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守珪隐其状,而妄奏克获(战胜并有所收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高适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以求报效国家。由但是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高适对将帅不恤士卒,指挥无能,欺君邀赏的行为感慨颇深,因写此篇。课前预习文体知识文体知识:边塞诗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课前预习文体知识内容①描写边塞奇丽风光、异域风情。②抒发从军报国的豪情壮志。③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念之情。④表达塞外戍边生活的单调艰辛。⑤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对战士的同情。⑥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意象: 烽火、狼烟、马、宝剑、铠甲、孤城、羌笛、雁、鹰、玉门关等手法: 借景抒情、衬托、虚实、比喻、夸张、用典形式: 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风格: 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诗人: 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课前预习文体知识诗歌风格“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课前预习写作背景解读题目“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少妇怀远之情为主。“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歌”是产生于先秦时期歌谣的统称,“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属于“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音节格律相对自由,大多是七言。听录音读,小声跟读。要求:1、边听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同时认准字音。2、小声跟读,品味情感。讲授新课读显身手整体感知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一读:读准字音横行 xíng 摐金 chuāng 旌旗 jīng 旆 pèi单于 chán 腓 féi 玉箸zhù 蓟北jì飘飖yáo 功勋 xūn 逶迤 wēi yí 碣石 jié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速读课文,顺手标好段序、划出字词。原 文 再 现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整体感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诵读诗歌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小序交代了时间、事件和写作的缘由。为整首诗提供了环境背景。按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词,作为酬答。理解诗意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定语后置句给……看应和、附和、酬答。开元26年,张守珪攻打奚族,先是获胜,便邀功请赏,后来又吃了败仗。张守珪在向朝廷汇报的时候,隐瞒了失败的事情,而只报获胜的情况。有个从边塞回来的人到高适家做客,和高适谈起边塞的事情,并给高适看了自己写的一首《燕歌行》,高适感触颇深,就写了这首和诗。写作背景:幽州节度使张守珪,初有战功,加官晋爵,后败,虚报战功。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人?什么事? 哪些景?人将帅、士卒(征人) 、思妇事景战争塞外秋景思考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战事的?结合诗歌内容及导读部分划分诗歌层次并概括。战事发展的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出师——失利——被围——死斗思考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诗歌结构层次:精读课文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唐朝东北边境战事又起,将军离家前去征讨贼寇。将士们本来在战场上就纵横驰骋,天子又破格赐予他们褒奖和恩宠。理解诗意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汉家〕汉朝,唐人写时事,常托之于汉代。〔烟尘〕烽烟尘土,指代战争,古时燃烽烟以报边警。〔残贼〕指残忍暴虐的敌寇。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横行〕①“纵横驰骋,所向无阻,当横行天下。”——《资治通鉴》任意驰走,无所阻挡,恣意驰骋。②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斩。(《史记·季布传》)所以,“横行”意味着恃勇轻敌。(今) 贬义词,依仗暴力做坏事。〔非常〕(古)特别,不一般。(今)程度副词,十分。〔赐颜色〕颜色:脸色。赐颜色:俗语给面子,赏脸。指给予褒奖恩宠。出征理解诗意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军队敲钲打鼓前往榆关,军中各种旗帜在沿海一带连绵不断。校尉紧急传送羽书飞奔浩瀚的沙海,匈奴的侵略战火已经烧到了狼山。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金伐鼓〕指击打钲、铙之类的金属乐器和鼓,作为行军指挥信号。〔榆关〕古关名,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旌旆〕旗帜。〔逶迤〕舒展的样子。形容队伍浩荡,连绵不断。〔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校尉〕武官名,泛指统帅。〔羽书〕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瀚海〕唐代对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及其迤西今准噶尔盆地一带广大地区的泛称。〔单于〕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猎火〕打猎时焚山驱兽之火,借指游牧民族兴兵打仗的战火。〔狼山〕古代称狼山者不止一处,这里借指边地交战区域的山。出征具体分析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横行”二字有何深意?“横行”本是指纵横驰骋,所向无阻。这里表面是称赞将士英勇无畏,实则暗含着将士们恃勇轻敌(盲目自大,骄傲轻敌)的作战心理。似褒实贬,为下文的失败埋下了伏笔。精锐部队很有信心具体分析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非常:特别,不一般;赐颜色:俗称给面子,赏脸。指的是给予褒奖恩宠。天子非常重视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描写敲鼓行军有何深意,请分析?此联承接上文,将士们“本重横行”天子又“赐颜色”使得一方面士气高涨,另一方面这里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正是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骄态的体现,表现了将士们骄傲自大,盲目轻敌,为后文的战败做铺垫。具体分析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分析“飞”“照”二字?“飞”字写出了军情危急。“照”,战火把山都照红了,说明战斗的激烈和规模很大。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充分展现了战争的紧迫激越。具体分析诗人描写“出师”渲染了怎样气势?有何表达效果?分析“飞”和“照”两个动词的表达效果?用摐金伐鼓,旌旆逶迤渲染出师时的声势浩大,用“破”、“下”等动词写出了出师时将士一往无前的气势。与下文的惨败形成对比。“飞”字体现了军事形势的紧张,而“照”表现了敌人的来势凶猛,战火把山都照红了;使用夸张手法,充分展现了战争的紧迫激越。思考问题理解诗意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边境的尽头,敌人侵凌来势凶猛犹如狂风骤雨。战士在前线厮杀伤亡惨重,将军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理解诗意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极〕穷、尽,指到了最远的边界。〔边土〕即边地,靠近边境的地域。〔胡骑凭陵杂风雨〕指敌人侵犯,来势凶猛如同风雨交加。胡骑,这里指契丹人、奚人的军队。凭陵,逼压。败仗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军前〕战场。〔半死生〕死生各半,指伤亡惨重。〔帐下)指统帅的营帐中。理解诗意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北方沙漠到了深秋尽是枯草,暮色降临孤城,能战的士兵越来越少。主帅深受皇帝恩德礼遇,却常常大意轻敌,士兵们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之围。理解诗意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穷秋〕晚秋,深秋。〔腓(féi)〕病,此指草木枯萎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当〕承受。〔恩遇〕天子的知遇之恩。具体分析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结合诗句,分析战败原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凭陵杂风雨”敌人来势凶猛,战力强;“轻敌”将领们恃勇轻敌(骄傲自大)“歌舞”将帅贪图享乐,不思作战,不体恤士兵具体分析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本段描写中有什么手法,请分析?本段使用渲染、对比的手法。作者着力刻画“大漠”“穷秋”“塞草”“孤城”“落日”等萧瑟凄凉的景色,营造了荒芜、衰败的意境,烘托出士兵心境的凄凉。环境描写将军士兵具体分析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本段描写中有什么手法,请分析?①运用了对比,(手法)②写出了士兵奋力迎敌,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画面)③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深刻讽刺了将领不贪图享乐、纵情声色、不思作战,表达了对下层士兵的深切同情。(情感)思考问题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①“萧条”:自然条件恶劣②“杂风雨”:天气恶劣③“凭陵”:敌人凶猛善战④“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将领与战士的矛盾思考问题“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在描写战士和将帅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①运用了对比手法。战士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然而,此时此刻,那些将军们却远离阵地寻欢作乐。②这样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作者怀着极大的愤慨唱出了军中的不平,充满了愤怒和讽刺。理解诗意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士兵身穿铁甲辛苦守边很久,妻子落泪挂念丈夫远去只能自己啼哭。少妇在长安家中恐怕哭断了肠,远征将士驻守蓟北,只能回首故乡。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铁衣〕用铁片制成的战衣,借指战士。〔玉箸〕玉制的筷子,比喻思妇的眼泪。南朝梁刘孝威《独不见》:“谁怜双玉箸,流面复流襟。”【注释】:被围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城南〕京城长安的住宅区在城南。〔蓟北〕蓟州(今属天津)以北一带,此处当泛指唐朝东北边地。思考问题“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涕别离后.”句中哪个字最为关键?请简要分析。①“久”字最为关键。“久”字说明了戍边战士驻守边疆之久,辛苦劳累之痛,家中妻子的泪如玉箸时时感伤,传达出思念亲人之悲。②相思之怨并不在于出征,而在于久戍不归,强烈讽刺了边将的无能、边策者失当。表达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深化了主题。①借代:铁衣代士兵,玉箸代家中的思妇。②对比:把征人和思妇放在一起写,更能突出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思考问题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这四句运用了哪些手法?理解诗意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边地动荡不安,难以越过,疆域旷远迷茫是人世间绝无仅有。早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叫人听了胆寒。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飘飖〕随风飘动,形容动荡不安。〔那可〕即“哪可”。〔度〕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边庭飘飖那可度〕边地动荡不安,难以越过。〔绝域〕极远的地方。〔苍茫〕形容荒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三时〕早、午、晚。〔阵云〕浓重堆积似战阵的云层。〔寒声〕凄凉的声音。〔刁斗〕三足长柄的锅,古代军中兼用于炊煮和夜里巡更敲击的铜制用具。被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文本解读借代比喻①借代。铁衣代士兵,②比喻。玉箸喻为思妇的眼泪。③对比。把征人和思妇放在一起写,更能突出征人思乡、思妇断肠的分离之苦。文本解读“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句中哪个字最为关键?请简要分析。①“久”字,时间长;(字意)②“久”字说明了穿着铁衣的戍边战士,驻守边疆之久,辛苦劳累之痛,家中妻子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传达出思念亲人之悲;(句意/画面)③相思之怨不在于出征,而在于久戍不归,强烈讽刺了边将的无能、边策者失当。表达了强烈的抨击和批判,深化了主题。(情感)具体分析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第三部分作者主要想表达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情感?思考:这一部分主要交代了什么内容?①写士兵的痛苦:辛勤久,空回首。②边疆的荒凉:飘飖那可度,苍茫更何有!③战争的酷烈:早午晚杀气腾腾战云密布,整夜里只听到巡更的刁斗声声悲伤。更加突出战士戍边的艰苦,烘托战争的酷烈,边疆的荒凉。以此表现诗人对戍边战士的崇高敬意和同情。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自古尽忠死节岂是为了功勋受赏。你没看见沙场拼杀战斗多么苦;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理解诗意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纷纷〕表示多。〔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岂顾勋〕难道还顾及自己的功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匈奴畏李广之略,……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厚遇战士。……李牧多为奇陈,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史记》死斗(李)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匈奴畏李广之略,……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护士兵。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厚遇战士。……李牧多为奇陈,大破杀匈奴十馀万骑。其后十馀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史记》爱兵如子 用兵如神李将军与诗中的将领有何不同?李广: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身先士卒,不贪功,爱士兵。将领:无勇无谋,恃勇轻敌,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好大喜功,不问士兵死活。思考问题通过用典和对比,讽刺了当时将领的无能。为什么“忆李将军” 呢?一是以李将军为楷模,为军人的气节而死;二是与带军打仗的将军形成对比,李将军有勇有谋,且体恤士卒,令士兵死得其所;三是寄寓了诗人对现实(将军的无能)的一个委婉间接的批评;四是间接表达了自己想成为李将军的志向,越是“沙场征战苦”,越需要李将军那样的人。拓展发散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无所有!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边烽突起 慷慨出师力尽关山 轻敌战败被围不归 两地相思死斗心愿 怀念李广划分层次出征:战败:被围:死斗:总结主旨①本诗描写了唐军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②高度赞扬了士卒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③深切同情士卒久战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④揭露了军中官兵对立、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了将帅的腐败无能。慨叹征战之苦2谴责、讥刺了盲目自大,骄傲轻敌,贪图享乐的将领相思之苦134对士兵同情和礼赞情感汇总艺术特色①善于描写边塞风光,渲染战争气氛。②七言歌行,参用律句,形成音调之美,句式整散结合。③运用多重对比,深化作品主题。奋不顾身在前线冲杀的战士与沉迷歌舞寻欢作乐的将帅;古代有勇有谋、关爱士兵的李广与今日无德无才的将帅。④ 运用典故。李广李将军勇猛善战、与士卒同甘共苦,讽刺了将领们贪功懈怠、享乐腐化、不恤士卒,表达了对他们的不满。1.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可见诗人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2.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将领和君王两个角度来写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已隐含讥讽,预伏下文。3.高适的《燕歌行》中描写行军时金鼓鸣, 旗帜飞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摐金伐鼓下榆关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旌旆逶迤碣石间情景默写4.高适的《燕歌行》中通过军情紧急和敌势盛大写战争开始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展现了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_________________写敌人迅急剽悍,像狂风暴雨,卷地而来。6.高适的《燕歌行》中揭露“ 汉军”中将军和士兵苦乐不均、生死迥异的地位和待遇,暗示了必败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战士军前半死生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美人帐下犹歌舞情景默写7.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凄惨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8.高适的《燕歌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回应上文, 汉将“ 横行”的豪气已灰飞烟灭,他的罪责也确定无疑了。9.高适的《燕歌行》中用蒙太奇镜头写出两地离情深重和久戍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身当恩遇常轻敌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玉箸应啼别离后铁衣远戍辛勤久力尽关山未解围情景默写10.高适的《燕歌行》中先从少妇角度写,再从战士角度写离别之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征夫思妇相去万里,永无见期。12.高适的《燕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士兵们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 视死如归,有力地讽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边庭飘飖那可度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死节从来岂顾勋相看白刃血纷纷绝域苍茫无所有情景默写素材积累1.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2.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燕歌行》3.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高适《除夜作》4.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高适《封丘作》5.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高适《塞上闻吹笛》6. 为问边庭更何事,至今羌笛怨无穷。——高适《金城北楼》7.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高适《听张立本女吟》《燕歌行》主要表现了边塞戍卒浴血奋战的艰苦生活,特别突出了他们为国捐躯的爱国情怀,并借此表现了对和平稳定生活的期盼,这是盛唐气度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暗合今天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求。沙场征战长苦辛,如何不忆李将军! 大时代中如何维护来之不易的和平,同样是我们每 个青少年都要思索的问题。课堂结语出关①(徐兰)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注]①关:指居庸关。“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课外延伸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谢谢观看高中语文选必中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