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课件-2025-2026学年高二语文公开课精讲课件(统编版选必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课件-2025-2026学年高二语文公开课精讲课件(统编版选必中册)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毛泽东
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印象中,毛主席是诗人,是领袖,是政治家,实际上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哲学家。邓小平同志在谈“实事求是”这一问题时,具体提到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篇文章,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就是这四个字,本篇是毛泽东同志一篇很重要的哲学论文,是一篇文字兼美的典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学习本文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特色和首尾呼应、逻辑严密的写作特点。
学习本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层递进式的论证结构。
了 认识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风。




重点
难点
素养
课前预习
走近作者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49至1976年,毛泽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是中国第一任主席。
毛泽东也是诗人、书法家,一生创作了许多诗词作品,如《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等。他的诗词作品多描绘中国革命的壮丽图景,气势磅礴、雄浑瑰丽,抒发了一个政治家的革命豪情。
课前预习
作者思想
采桑子 · 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
毛泽东诗词十宗最
最霸气: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最得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最男人:不到长城非好汉!
最洒脱: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最畅快: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最伤感: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最高傲: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最诗意: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最旷达: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最自负: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作者思想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
走近作者
【主要作品】
主要著作《毛泽东选集》(四卷)、《毛泽东文集》(八卷)、《毛泽东诗词》(共43首)。
课前预习
写作背景
  从1959年开始,我国持续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遇重大挫折。1961年1月召开的中共八届九中全会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一场持久的大规模的全国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开展起来。1963年,中共中央在杭州召开总结“四清”运动试点经验的小型会议,讨论农村社会主义教育问题。会议讨论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
中共中央印发这个文件前,毛泽东同志在前面加写了具有前言性质的《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的一大段内容,提出应当对我们的同志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教育
课前预习
解题
文章标题“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与本文所讲的内容——认识的两次飞跃紧密联系,同时,这个标题是针对文中所写的“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的现实提出的。文章标题使用疑问句能引起人们的深思,进而使人们提高认识,改进工作。这篇文章是毛泽东1963年5月在《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农村工作中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中写的一段话,后单独成篇发表,阅读对象主要是农村工作者,标题的语言通俗易懂,符合阅读对象的认知水平。
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课前预习
解题
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人的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对应文章关于第一次飞跃的论述)
二是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对应文章关于第二次飞跃的论述)
听录音读,小声跟读。
要求:
1、边听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同时认准字音。
2、小声跟读,品味情感。
讲授新课
读显身手
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默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速读课文,顺手标好段序、划出字词。
整体感知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阅读课文,同桌合作完成任务:
1.本文写了几部分内容?分清层次。
2.每部分的主要是什么?简要概括。
一(1—3句):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
二(4—5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三(6—10句):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
①三问三答,提出问题,明确论点。
②说明存在和思想的关系。
③物质到精神,存在到思想。
四(11—16句):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
五(17—18句):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六(19—最后):现在我们的同志中,有很多人……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
④精神到物质,思想到存在。
⑤正确认识的全过程。
⑥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本文还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第二部分:分析问题,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上,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三部分: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
引论——开头——提出问题
本论——主体——分析问题
结论——结尾——解决问题
精读课文
【合作探究·精读课文】
小组合作,分析课文,思考问题:
1.《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三个问题关系如何?
2.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
3.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什么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
4.《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严密的逻辑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5.本文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各组代表发言,取长补短。
教师反馈指导,明确答案。
(引论部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开篇怎样提出论点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首先,针对“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进行了两次设问,分别针对客观唯心主义及主观唯心主义,又分别予以否定,旗帜鲜明地指出人的正确思想不可能源于唯心主义。
接着,连用两个“只能”,水到渠成地提出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并指出了社会实践的三个方面——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
好处:连用三个问句,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紧扣论题,在批判错误认识的基础上,提出并分析论点,破立结合,鲜明有力。
(引论部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前6句语言有什么特色?
①通俗易懂。用口语“天上掉下来的”和“头脑里固有的”代替专业名词(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贴近生活,易于农村干部理解。
②用语准确。用两个“只能”限制,强调没有例外,强调“人的正确思想来自社会实践”这一途径是唯一的,使论断严密无漏洞;
③严密。逻辑上,“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由低级到高级,是递进关系,顺序不能互换,表达严密。
(引论部分)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7、8两句,作者的观点是什么(物质和精神是什么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思想改造影响着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实践】
思想
【认识】
决定
反作用
正确
错误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开头连提三个问题有什么作用?三个问题关系如何?
①造成疑问和悬念,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②强调了回答的内容,使中心论点鲜明突出;
③强调并说明了中心论点的内在含意。
三个问句中,第一个问句引出议论的中心,统贯全篇,也包括了后两个问句的内容。
正确思想的形成过程两个阶段(即两次飞跃)的具体是怎样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从事各项斗争,有了丰富的经验,有成功的,有失败的。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积累多了,就会产生一个飞跃,变成了理性认识,这就是思想。这是一个认识过程。这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即由客观物质到主观精神的阶段,由存在到思想的阶段。//
第一次飞跃(存在→思想)
现象
反映
社会实践
理性认识
(思想)

感性认识
积累
量变
正确思想的形成过程两个阶段(即两次飞跃)的具体是怎样的?
//这时候的精神、思想(包括理论、政策、计划、办法)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外界的规律,还是没有证明的,还不能确定是否正确,然后又有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即由精神到物质的阶段,由思想到存在的阶段,这就是把第一个阶段得到的认识放到社会实践中去,看这些理论、政策、计划、办法等等是否能得到预期的成功。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在社会斗争中,代表先进阶级的势力,有时候有些失败,并不是因为思想不正确,而是因为在斗争力量的对比上,先进势力这一方,暂时还不如反动势力那一方,所以暂时失败了,但是以后总有一天会要成功的。人们的认识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
第二次飞跃(思想→存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正确思想
社会实践
理性认识
(思想)
考验
错误?
正确?
为什么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第二次飞跃为什么比第一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
要想证明从实践中得来的理性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世界的规律,必须把它再放到社会实践中去检验,看它是否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因此人的认识要有第二次飞跃。
第二次飞跃的“意义更加伟大”,一是因为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证明从第一次飞跃中得到的认识正确与否;二是因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也即认识必须再回到实践中去。
一个正确的认识为什么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
一个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多次的反复”,这是因为客观事物从现象到本质的表现都有一个过程,而人的认识因为受到历史条件和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即使对已暴露出来的事物的现象和本质,也不一定能完全把握,因此正确的认识不能一次性完成,需要经过“多次的反复”。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一文严密的逻辑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课文的层次与层次之间的严密逻辑性。课文按“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布局行文,结构严密,富有逻辑性。
②各层次内部亦论述严密而富有逻辑性。如本论部分:先概括思想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再解说两次飞跃,并强调第二次飞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最后谈两次飞跃的关系。可见构思之严密、逻辑之严谨。
③语言表达严密,逻辑性强。如:“而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只是为了改造世界,此外再无别的目的”中“此外再无别的目的”强调无产阶级认识世界的目的的唯一性,表达严密,具有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本文首尾呼应的写作特点是如何体现的?
文章开头提出“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的问题,结尾部分用“有很多人还不懂得这个认识论的道理”“问他的思想、意见、政策、方法、计划、结论、滔滔不绝的演说、大块的文章,是从哪里得来的,他觉得是个怪问题,回答不出来”来呼应。文章开头说,“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结尾用“应当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来呼应。而“克服困难,少犯错误,做好工作,努力奋斗,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伟大强国,并且帮助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广大人民,完成我们应当担负的国际主义的伟大义务”的结束语,又是与开头“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相呼应的。
拓展发散
第一部分:本论,分析问题——论述认识的辩证过程和规律,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形成的过程,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一部分:引论,提出中心论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并点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第三部分:结论,联系实际,指明学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重要意义,要进行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教育工作。
本文的论述思路
写作特色:严谨性、通俗性
构思严谨、逻辑严密。
(1)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
(2)本论部分同样严密而富有逻辑性。先概括思想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再解说两次飞跃,并强调第二次飞跃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最后谈两次飞跃的关系。
(3)用语严谨 :“一般的说来,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特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斗争是如此。”
通俗性
这篇文章的对象是农村广大干部和农民,所以作者不用难懂的哲学术语,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表述。
如“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从人体的具体器官来谈“感性认识”,就非常通俗易懂。
【品读课文·中心思想】
本文针对当时一些同志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模糊认识,简要解说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阐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科学论断,提高了人们的认识,为人们的实践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拓展阅读
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实践将为你解决。 ——费尔巴哈
知识是珍宝,但实践是得到它的钥匙。——托马斯 富勒
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列宁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杨万里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朱熹
【课时总结】
本文论述了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的道理。为了阐明这一道理,毛泽东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角度,论述了正确思想的形成过程,使我们懂得: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人们要从实践中得到正确思想,而正确的思想又不断推动实践,而且,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
【课时作业】
1.联系自己认识和学习生活的实际,写一篇本文的读后感或心得笔记,不少于300字。
2.完成课后训练。
谢谢观看
高中语文选必中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