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迷娘(之一)》课件(共5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1《迷娘(之一)》课件(共50张PPT)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歌德
迷娘(之一)
导入
导入新课
这是一首被贝多芬、舒伯特、舒曼、柴科夫斯基等世界著名作曲家谱曲达百次以上的诗歌;
这是一部用了五十多年写成的“教育小说”中的一首诗歌;
这是一首被海涅称为“一支写出了整个意大利的诗歌”;
这是被恩格斯称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也是世界上称得上最伟大的少数几个文学家的诗歌……。
了解作者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与作者相关的诗歌作品。
理解诗歌的意象特点,分析意象在主旨表达方面的作用。
分析诗中称呼转变的作用,体会诗歌在抒情方面的艺术技巧。




重点
难点
素养
课前预习
走近作者
歌德(1749—1832)
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出生于一个优渥的家庭,父亲曾是个博士,后来为求体面,又买得了一个皇家顾问的头衔。外祖父是法兰克福市长,母亲性格温存,又爱好文学。歌德本人先后在莱比锡大学和斯特拉斯堡大学学习法律,曾做过短时期的律师,后来专注于文学创作。歌德不仅是德国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杰出作家之一,在诗歌、戏剧、小说等领域都有较高的成就。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自传体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未完成的诗剧《普罗米修斯》和长篇诗剧《浮士德》。
课前预习
走近作者
德国诗人、剧作家、思想家。
歌德(1749—1832)
恩格斯评价他为“最伟大的德国人”,他不仅是德国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杰出作家之一。
歌德的创作生涯跨越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前后,始终体现着时代的精神。他在诗歌、戏剧、小说等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
课前预习
走进作者
歌德前期是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性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狂飙突进运动的反叛精神。政治上反对封建割据,渴望德意志统一,主张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他一生跨两个世纪,正值欧洲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年代。封建制度的日趋崩溃,革命力量的不断高涨,促使歌德不断接受先进思潮的影响,从而加深自己对于社会的认识,创作出当代最优秀的文艺作品。
课前预习
走进作者
狂飙突进运动
狂飙突进运动,指十八世纪德国新兴资产阶级城市青年所发动的一次文学解放运动,也是德国启蒙运动的第二次高潮。这个时期,是文艺形式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阶段。其名称来源于剧作家克林格的戏剧《狂飙突进》,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其典型代表作品,表达了人类内心感情的冲突和奋进精神。狂飙突进运动时期的作家受到当时启蒙运动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卢梭哲学思想的影响,他们歌颂“天才”,主张自由和个性解放,提出了“返回自然”的口号。
课前预习
走进作者
歌德在18世纪80年代中期,因为无法忍受当时德国社会沉闷而压抑的环境,以不告而别的方式出逃,在意大利漫游将近两年才返回德国。在他心目中,意大利是理想化的古典主义的化身,代表着人、自然、艺术的和谐一体。对意大利这种人文主义化的、田园牧歌式的想象也反映在《迷娘》(之一)这首诗里。这首诗因此也就获得了一种独立于小说情节之外的更普遍的意蕴,抒发了歌德对于人类精神发展所可能达到的一种完美境界的向往。
课前预习
创作背景
《迷娘》创作于1783年之前,后收入歌德长篇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作为小说人物迷娘的唱词。迷娘是小说中最动人的形象之一。
迷娘Mignon是马戏团里一个走钢丝的演员,后来被主人公威廉·迈斯特赎买,收留在身边。她是一位性格内向、身体瘦弱的少女,出生于意大利,是一个贵族与自己的妹妹私通生下的孩子。她很小的时候就被人诱拐到德国,过着饥寒交迫、颠沛流离的生活。迷娘自从遇到迈斯特,便过上了最美好最幸福的日子,并且爱上了迈斯特。可是由于疾病,她不久就去世了。《迷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首委婉优美的诗歌。
看视频,听过小声跟读。
要求:
1、边听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同时认准字音。
2、小声跟读,品味情感。
讲授新课
读显身手
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默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速读课文,顺手标好段序、划出字词。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
要求:吐字清晰、把握节奏、做到抑扬顿挫。
你知道吗,那柠檬花开的地方。
茂密的绿叶中,橙子金黄。
蓝天上送来宜人的和风。
桃金娘静立,月桂梢头高展。
你可知道那地方?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爱人啊,随你前往!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圆柱成行。
厅堂辉煌,居室宽敞明亮。
大理石立像凝望着我:
人们把你怎么了,可怜的姑娘?
你可知道那所房子?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恩人啊,随你前往!
你知道吗,那云径和山冈?
驴儿在雾中觅路前进。
岩洞里有古老龙种的行藏。
危崖欲坠,瀑布奔忙。
你可知道那座山冈?
前往,前往。
我愿跟随你,父亲啊,随你前往。
迷娘(之一)
歌德
听名家朗读。思考:你与名家朗读有何不同之处?内容之透彻,情感之融合。
精读课文
意象
意境
情感
真正好的诗,它所涉及的客观对象,必定是先摄取在诗人的灵魂之中,经过诗人感情的熔炼、酝酿而构成他灵魂的一部分,然后再挟带着诗人的血肉以表达出来。于是诗的字句都是诗人的生命,字句的节律也是生命的节律。
——徐复观
意象是诗歌用来寄托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是诗歌的基本特征。诗人会精心选择一组意象按情感逻辑、想象逻辑巧妙地组合,形成 一个整体意境,来表现主观情感。请同学们朗读诗歌,探究这首诗的意象、意境、情感并完成下表。
意 象 意 境 情 感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合作探究
盛开的柠檬花
四世纪殉教的罗马圣女圣维维亚纳之花
桃金娘
爱情的象征(美神维纳斯的神树)
欧洲月桂
罗马人视之为智能、护卫和平的象征(太阳神阿波罗的神树).
意象 意境 情感
第 一 节
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象征爱情的阴性名词)、月桂(象征光明的阳性名词)。
以色彩、明暗、动静构成充满生机的画卷,宁静、美好。
对故国浓郁的思念之情
在西方文化中,桃金娘在人们心中有重要的地位。古希腊人将桃金娘献给爱情和美丽的女神阿佛洛狄忒,桃金娘是爱情的象征,有“爱神木”的别称。在西方,很多新娘结婚都会头戴桃金娘花冠。
月桂是太阳神阿波罗的神树,象征着光明和美好。月桂的拉丁字源Laudis意为“赞美”,在奥林匹克竞赛中获胜的人,都会受赠一顶月桂编成的头环。
幼时的家园——明亮、温暖。
意象 意境 情感
第 二 节
成行的圆柱(古罗马建筑标志)、辉煌的厅堂(曾经生活的贵族家园)、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
具有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的特征,雄伟、壮美。
对故园无限的眷念之情
回家的路途——艰辛、险峻。
意象 意境 情感
第 一 节
云径、山岗、驴儿、迷雾、岩洞、龙种、危崖、瀑布。
被诱拐时也是归国时沿途的险峻之美和神秘色彩。
坚定的返乡之情。
意象 意境 情感
第 一 节
第 二 节
第 三 节
柠檬花、绿叶、橙子、蓝天、和风、桃金娘(象征爱情的阴性名词)、月桂(象征光明的阳性名词)。
以色彩、明暗、动静构成充满生机的画卷,宁静、美好。
对故国浓郁的思念之情
成行的圆柱(古罗马建筑标志)、辉煌的厅堂(曾经生活的贵族家园)、宽敞明亮的居室、大理石立像。
具有古罗马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建筑的特征,雄伟、壮美。
对故园无限的眷念之情
云径、山岗、驴儿、迷雾、岩洞、龙种、危崖、瀑布。
被诱拐时也是归国时沿途的险峻之美和神秘色彩。
坚定的返乡之情
这三幅图景从不同角度表现了迷娘的故乡意大利的美好和无穷魅力,构建起了一个迷离而又优美、令人神往的艺术世界,抒发了迷娘对故乡浓郁的思念之情。
第一节,表现了故国意大利的美好景物。
第二节,描述了迷娘幼年生活的房子。
第三节,描述了迷娘被拐到德国的沿途风景。
整体把握
“你知道吗”“你可知道……”的询问,既是询问也是倾诉,既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副歌中迷娘的应答,不仅回应了询问,而且进一步把思乡之情变为回乡的行动。“前往,前往”这种回答不但强调迷娘回乡的坚决态度和迫切心理,而且在重复中有着微妙的变化,它与重复的内容共同形成本诗的深层内涵,即迷娘对威廉·迈斯特的复杂的情感。
诗歌中,“你知道吗”“你可知道……”的询问以及“前往,前往”的回答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以对知心人倾诉的形式完成。倾诉的人是迷娘,而被倾诉的对象分别是“爱人”“恩人”“父亲”,事实上,这三者是同一个人——威廉·迈斯特。迷娘在心中深深地爱着他,可她知道他们是无法在一起的,于是就由“爱人”转而称呼他为“恩人”,进而称呼他为“父亲”。
这三种称呼在诗中的转换,表达了迷娘对迈斯特怀有的那种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既哀婉,又美好。这三种称呼所蕴含的情感是逐渐加深的。
如何理解诗歌中“爱人”“恩人”“父亲”这三个称呼?
拓展发散
我们知道,歌德是德国人,他为何要写一个外乡人对意大利的思念呢?直接设置迷娘的国籍为德国不好吗?(合作讨论)
诗篇既是写迷娘对故国的思念,深层次里也以象征和喻义的形式反映了歌德对艺术本质的解读和对意大利民族性格的感受。歌德通过对迷娘的塑造折射出了他所体会到的意大利的艺术、民族特性、历史和命运,并且让迷娘对精神故乡的渴望升华为超越现实的永恒,抒发了歌德对于人类精神发展所可能达到的一种完美境界的向往。
主旨情感
《迷娘》以最委婉优美的形式,表达了历经坎坷的迷娘对威廉的爱,对故乡的思念,对美好世界的追求,以及她执着、深挚、哀婉而美好的心声。
观点一:
“爱人”“恩人”“父亲”是同一个人,即威廉·迈斯特。
迷娘在内心深深地爱着他,可是又知道自己的爱情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就从“爱人”转而称呼他为“恩人”“父亲”。
爱人,代表了迷娘对威廉·迈斯特浓浓的爱意;恩人,则代表了迷娘对威廉·迈斯特深深的感激;父亲,则带来一种威严感,一种庇护感,代表了迷娘对威廉·迈斯特的依赖。
从感情上看是一种递进关系,这种炽热的爱又和思乡之情扭结在一起,让两种感情都得到了升华和强化。
如何理解诗中的三个称呼
“爱人”——“恩人”——“父亲”
难点探究
观点二:
“爱人”“恩人”“父亲”是三个不同的人。
从迷娘对威廉·迈斯特的感情来看,她对威廉·迈斯特的感情是爱情,不大可能把这种感情升华为对“恩人”“父亲”的感情。
从诗歌三节所写的内容来看,第一节选取了 “桃金娘”这种象征爱情的意象,爱人即威廉·迈斯特;
第二节写迷娘可怜的身世,“恩人”应该指抚养她长大成人的人;
第三节虚写迷娘返回故国途中所见到的景象,迷娘即将回到故国,“父亲”应该是指带她回国的人。
如何理解诗中的三个称呼
“爱人”——“恩人”——“父亲”
这首诗是以向知心人倾诉的形式完成的。倾诉人是迷娘。从“爱人”到“恩人”再到“父亲”的称呼的转换,体现了迷娘对威廉·迈斯特复杂、真挚而又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既哀怨,又美好。诗歌抒发的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从感情上呈递进关系。同时,这种爱又升华为对父亲的爱,并和思乡之情缠绕在一起,具有哀怨、含蓄而又深沉的艺术效果。
诗中“爱人”“恩人”“父亲”这三种称呼的转换有什么作用?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蒹葭
结构的相似性?
每一节的第一句和第五句都采用了诗句反复的手法,“你可知道”加强了询问力量,增强了想念的程度。
每一节结尾部分采用了基本相同的句式,只在个别关键的地方替换一两个字,这种铺排方式不仅使诗歌的思想内涵扩大,也表达了“我”前往的急迫心情。复沓叠唱使诗歌所表达的感情更加热切和复杂,也使诗歌更具有音乐复唱的旋律美感,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迷娘》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运用了复沓叠唱的艺术结构技巧。
对话产生了显著的审美效果。
以“你可知道……”的询问起,既是询问也是倾诉,既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也强化了迷娘对故乡的深情。
以迷娘应答结,不仅回应了询问,而且进一步把思乡之情变为不可抗拒的向往渴求。歌声中充满了恳求、催促、渴望、憧憬,如此三段重复,情绪一段比一段更强烈。
意大利之行是歌德一生的转折点,他曾屡次在书信中提到自己的“重生”。许多文学史都将1786年的意大利之行看作是德国古典文学的开始。歌德用温柔的笔触和饱满的激情刻画了迷娘这个悲剧人物,使迷娘成为歌德的南国情怀在小说中的一个人格化寄托,反映了歌德对“意大利”这一跨越地域、文化、宗教的概念在情感上的赞叹和文学上的升华。
小 结
迷娘 歌德
意象——客观、主观、独特——丰美
意境——美好、哀婉、神秘——优美
意蕴——思念、爱恋、憧憬——唯美
结构——复沓、叠唱、对话——完美
谢谢观看
高中语文选必中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