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致大海》课件(共4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2《致大海》课件(共42张PPT)

资源简介

(共42张PPT)
普希金
致大海
导入
导入新课
大海是西方文学中的常见意象。由于西方国家大多濒海,因此古往今来有许多作家与诗人有着挥之不去的海洋情结。由于不同时代、不同背景下的人们对它怀有不同的情感与态度,不同时期的大海呈现出不同的形象,显示出不同的人文精神。王立中曾这样评价这首诗:“大海是一个象征,普希金是一个象征,他高举着自由的火把照亮一代又一代人的前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诗人普希金的《致大海》,感受普希金笔下的大海。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反复朗读诗歌,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重点
难点
素养
课前预习
走近作者
普希金(1799-1837),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俄国伟大的诗人、小说家,俄国现代文学的创始人。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从小受文学熏陶,13岁开始写诗,15岁公开发表诗作。1817年在皇村学校毕业后进外交部任职,广泛结交优秀的贵族青年,写下一些歌颂自由、反对暴政的充满激情的诗篇。1820年被沙皇政府流放到南方。1826年从流放地回到莫斯科在沙皇的监视下埋头写作。1837年在决斗中被杀害。
课前预习
走近作者
普希金
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
代表作
叙事诗:《茨冈》《青铜骑士》
抒情诗:《自由颂》《致恰达耶夫》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
课前预习
相关链接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普希金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也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日子将会来临|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日子就会到来|我们的心永远向前憧憬|尽管活在阴沉的现在: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即逝的|而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课前预习
创作背景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20年,年仅21岁的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民主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奥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课前预习
题解
《致大海》
《致大海》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反抗暴政,反对独裁,追求光明,讴歌自由的思想感情。
致,向对方表示情意。
致大海,即向大海表示情意。
看视频,听过小声跟读。
要求:
1、边听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同时认准字音。
2、小声跟读,品味情感。
讲授新课
读显身手
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默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速读课文,顺手标好段序、划出字词。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
要求:吐字清晰、把握节奏、做到抑扬顿挫。
1、听音频朗读。(请同学注意正音,节奏及感情基调把握。)
2、本诗是一首抒情诗,作者来到大海边与大海告别。着重体会作者与大海告别的部分的情感。
初读课文
理清结构,概括内容。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诗人向大海告别。
第二部分(3-13):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
第三部分(14-15):收束全诗,照应开篇,抒发了诗人告别大海、怀念大海、铭记大海、传播自由的心声。
精读课文
本诗是一首抒情诗,写作者来到大海边与大海告别。诗歌第一部分和最后一部分都是向大海告别,那么诗人的情感是否一样呢?
不一样!
第一部分:忧郁、悲哀、恋恋不舍;
第三部分:执着、坚定、顽强不屈。
精读课文
诗中用那些意象来描绘大海?这些意象使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大海?
作者用“回声”、“峭壁”、“山岩”“海湾””“光”、“影”、“浪花”等来描绘大海。
让我们感受到一个自由奔放、雄浑苍茫、汹涌澎湃、狂放不羁、反复无常、宽宏博大的大海。
精读课文
从诗歌中找出作者直接描写大海的词语,并思考:诗人眼中的大海有哪些特点?
时而“幽静”、“倔强”、“壮观”;
时而“沉郁”、“任性”、“喜怒无常”、“无法克服”。
精读课文
大海的“幽静”“倔强”“壮观”“阴沉”“任性”“喜怒无常”“无法克服”是令人赞赏的,“阴沉”“任性”“喜怒无常”“无法克服”等词是贬义的,作者为什么对大海的这些特点大加赞赏呢?
“幽静”“倔强”“壮观”是大海性格中的一面,“阴沉”“任性”“喜怒无常”“无法克制”是大海性格中的另一面,大海可以自由的展示自己性格中的任何一面,由此可见,作者赞赏的是大海的自由精神。
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
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精读课文
大海象征了什么?诗人礼赞大海又反映了什么?
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大海在这里成了自由的象征。赞美大海,也就表达了诗人追求自由的愿望。
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精读课文
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大海”、“拿破仑”和“拜伦”都是自由精神的化身,他们对暴政和压迫永不屈服,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精读课文
本诗的核心意象“大海”与诗人心中激荡的情感相呼应。
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大海”这一意象的词句。思考:在诗人的眼里,大海具有哪些特点?
“自由的元素”“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骄傲的美闪烁壮观”“喧声呼唤”“沉郁的吐诉”“喑哑的声音”“黄昏时分的幽静”“任性的脾气”“若汹涌起来,无法克服”“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深沉”“有力”“阴郁”“倔强”……。
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诗人赋予了“大海”人格化的属性。
展开分析
精读课文
展开分析
再见吧,自由的元素!
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首句中,诗人称呼大海为“自由的元素”。“自由”二字奠定了“大海”象征意蕴的基础,也成为大海与诗人之间亲密情感关联的源头所在。
诗人对人格化了的“大海”抱有什么感情呢?请同学们再读文本,体会其中的情感。
精读课文
展开分析
诗人对人格化了的“大海”抱有什么感情呢?请同学们再读文本,体会其中的情感。
再见吧,自由的元素!
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诗人运用了第二人称来称呼大海,可以看出,这是诗人与大海的对话。
他两次运用“最后一次了”,第一次从视觉的角度,第二次从听觉角度。反复的吟咏慨叹,表达对大海的依恋不舍之情。
精读课文
展开分析
再见吧,自由的元素!
最后一次了,在我眼前你的蓝色的浪头翻滚起伏,你的骄傲的美闪烁壮观。
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最后一次了,我听着你的喧声呼唤,你的沉郁的吐诉。
大海对诗人也含着款款深情,它的涛声“仿佛友人的忧郁的絮语”“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像一位老朋友 对诗人的告别表达着恋恋深情。此刻的诗人和“大海”,好像一对心意相通的挚友,因此诗人才把自己内心的苦痛向朋友倾吐。
精读课文
诗人对人格化了的“大海”抱有什么感情呢?请同学们再读文本,体会其中的情感。
展开分析
普希金笔下的“大海”的象征意义:
1.大海是诗人内心激烈情感的具象化。大海的澎湃汹涌,是诗人沉郁、愤懑心情的写照。诗人对大海的倾诉,实则是与自己内心的对话。
2.大海是自由、勇敢、热烈、倔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的象征。诗人通过表达对人格化的大海的赞美与渴望,抒发了自己即使身处桎梏与束缚,依然不放弃追求自由与正义的决心与信念。
精读课文
展开分析
“自由”“骄傲”“忧郁”“沉郁” “幽静” “阴沉”“任性”“反复无常”“无法控制”“深沉”“阴郁”
作者对大海强烈的依恋、热爱、赞美和向往就是诗人追求自由精神的强烈愿望。
自由展示自己的性格
大海
自由精神
精读课文
赏析诗句
仿佛是友人的忧郁的絮语,/仿佛他别离一刻的招呼,/最后一次了, /我听着你的/喧声呼唤, /你的沉郁的吐诉。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絮语”,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喧声呼唤”,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我静静地,迷惘地徘徊,苦思着我那珍爱的愿望。”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欣赏大海
赏析诗句
心里充满了你,/我将要把你的山岩,你的海湾,/你的光和影,你的浪花的喋喋,/带到森林,带到那寂静的荒原。
这这几句诗是卒章显志,是全文的深化和升华,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心里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即峭岩,海湾,闪光,阴影,波浪,带到“荒原”即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欣赏大海
拓展发散
诗歌第1、2节和14、15节都是写诗人和大海的告别,其内容与感情有何区别
第1、2两节,诗人向大海告别,诗人笔下的大海以它的自由奔放展示出它的美,并召唤世人;而诗人也有崇尚自由的精神,但并不能像大海一样自由地展示,不能随心所欲地应和大海的召唤,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所以他听到的是大海“忧郁语”“沉郁的吐诉”。所以这里的忧郁和沉郁其实就是诗人的情感。
拓展发散
经过第3---13节的思考、回忆与联想,诗人尽管在精神上感到忧郁和渺茫,但并没有绝望,因为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声响充斥,所以他在第14、15两节告别大海时,表示永不忘记大海的形象和声响,决心把大海的精神带向自己足迹所将要到达的地方,永远不会忘记自由,会为自由勉励自己,为自由奋斗不已。所以这里情感是激昂的,意志是坚定的,情绪是高涨的。
诗人为什么厌烦“凝固的石岸?”岸”又有何象征意义?(第6节)
“石岸”使诗人无法热烈地拥抱大海,整个人“被缚住”了。这些“凝固的石岸”正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它是拘禁诗人的无边的囚牢,它使诗人向往自由的夙愿无法实现。
拓展发散
读最后一节,这一节中的“你”指什么 如何理解最后一节在诗歌中的作用
表面上是指大海,实质上是指自由和解放。最后一节,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迷惘”和“苦思”,诗人的心灵因“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感情得到升华。
拓展发散
《致大海》中,诗人为什么要写拿破仑和拜伦两个人?
拿破仑和拜伦,一个是身上具有不屈服的精神,一个是自由的歌唱者。他们都有大海般召唤自由的品质,诗人在他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在这里,诗人、大海和逝去的英雄三者融为一体。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的结局和自己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拓展发散
相关链接
拓展发散
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出生在一个古老没落的贵族家庭,1809年剑桥大学毕业后,在贵族院获取了世袭议员的席位,但却受到歧视。带着一种愤懑的心情离开了祖国,先后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等地。当时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正在发展,这大大开拓了诗人的社会政治视野。1811年回英国,为被迫害的工人辩护,严厉斥责政府的暴行。1816年离开英国参加意大利有名的烧炭党的秘密组织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这一时期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唐璜》。1823意大利烧炭党运动遭到了失败,他离开意大利前往希腊参加希腊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1824年4月9日在暴风雨中骑马外出巡视,感染风寒,4月19日不幸与世长辞。
相关链接
拓展发散
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1799年11月9日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的统治,就任第一执政。1804年放弃共和制,建立法兰西帝国,自任皇帝,恢复等级制度和贵族称号,实行分封制。拿破仑执政期间对外战争频繁,多次打败数量上占优势的欧洲各国联军。1814年初反法同盟军队攻进法国境内,4月,拿破仑退位,被流放到厄尔巴岛。1815年3月从厄尔巴岛逃出,在法国人民和军队的拥戴下重返巴黎。驱逐了复辟的波旁王朝,6月,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同盟打败,再次被迫退位,流放到圣赫勒拿岛,后卒于该岛。
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
诗人笔下的大海,首先是真实存在的大海,它自由奔放、浩渺无际,黄昏时分无比幽静,脾气发作时席卷一切,它具有自然界中海洋的物质形态和各种特性,在诗中也给人以视觉和听觉的种种感受。但诗人笔下的大海,又是被人格化了的大海,被诗人赋予了种种情感和精神,它成为诗人心灵的寄托和对话者,它具有了强烈的象征色彩,它象征着一种自由的意志,象征着一种永远不屈于任何奴役的生命存在。
拓展发散
1.象征手法:如诗歌借大海的形象表达自由的精神。   
2.拟人手法:这首诗将大海人格化,诗人多处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如将“波光”写成“容光”等等。
3.强烈浓厚的抒情气氛 :直接抒情与借景抒情相结合。如第三节“我全心渴望的国度啊,大海”直抒胸臆。又借助“石岸”“峭壁”等景物来抒发情感。
4.诗风浪漫:诗情奔放,风格豪迈,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民主自由的渴望和追求。
5.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本诗四行或五行一节,结构工整。全诗从告别“大海”写起,又结束于告别,结构上完整而严谨。同时,两次告别的情感又有所不同。诗歌的开头,诗人的内心是苦闷而迷茫的。而当诗人注视着辽阔自由、深沉有力、骄傲倔强的大海,想起了具有大海的精神的两位英雄人物为自由而献身的伟绩,不禁振作了精神,重新获得了力量。结尾处的告别,不再有彷徨和哀伤,而是充满了继续斗争的激情。首尾呼应的手法使得诗歌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同时又具有一种回环往复的结构美。
艺术特色
这首诗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
道别
联想
道别
功业未竟的伟人
挣脱束缚的愿望
——难舍,因共有自由奔放的精神而情感相联。
——愁苦,心愿难遂。
——惋惜,壮志未酬;
崇敬,精神伟大。
——牢记大海的决心,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
大海
致大海
自由精神
课堂小结
拓展一:达情知意
好的作品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放声诵读。今天,我们所学这首诗歌里面便蕴藏着作者最充沛的情感。那你能够用最合适的方式将这首诗歌诵读出来吗?
拓展发散
拓展二:摹形塑神
好的作品不仅需要我们细细品读,更需要我们从中学习到一些写作的技巧与方法。接下来,请同学们将《致大海》进行改写,加入自己的主观想法,使它成为你自己的作品。
1、有感情朗读诗歌《致大海》与《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体味其情感;
2、完成学案《致大海》习题。
作业
谢谢观看
高中语文选必中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