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5-2026学年高中生物学北师大版(2019)必修二课时作业 物种形成与生物多样性一、单选题1.生物学的不同层次都存在多样性。下列关于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蛋白质分子的多样性与其空间结构有关B. 遗传多样性与DNA分子空间结构有关C. 细胞种类的多样性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D. 物种多样性与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有关2.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新物种的产生意味着原有物种发生了进化,但进化不一定能够产生新物种B.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C.某雌雄数量相当的种群处于遗传平衡,甲病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雄性个体中有1/10患甲病,则该种群有11%的个体患甲病D.不同物种间杂交涉及到不同物种配子形成,等位基因的遗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3.褐花杓兰和西藏杓兰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南地区,且分布区域有一定的交叉。研究人员通过实验发现,这两种植物能够相互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而且后代花色呈现从浅红到深紫等一系列过渡类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后代花色呈一系列过渡类型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B.褐花杓兰和西藏杓兰会在分布重叠的区域协同进化C.一系列过渡类型的存在可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D.一系列过渡类型的出现可能受光照、温度和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影响4.自然界新物种形成可通过渐变式、骤变式形成,据图分析自然界新物种形成过程的表述正确的是( )A.a代表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定向改变B.d是隔离,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C.骤变式物种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因此一般不与环境发生协同进化D.图中a、c均参与形成生物多样性5.生物多样性是协同进化的结果。下列有关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型频率导致新物种形成B.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实现的C.收割理论认为捕食者的存在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6.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又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下列关于生殖隔离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殖隔离可阻断同种生物间的基因交流B.存在生殖隔离的两种生物也可能产生后代C.存在生殖隔离的生物不一定存在地理隔离D.荷花和菊花两者的花期不同,两者间存在生殖隔离7.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万年,物种甲以物种乙为食。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物种甲的捕食不利于物种乙的进化B.物种甲、物种乙的进化与该地区气候条件变化无关C.物种甲、物种乙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属于协同进化D.物种甲和物种乙的基因种类相同,但基因频率不同8.基因有正选择压基因和负选择压基因之分,正选择压基因的表现效应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负选择压基因的表现效应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繁殖。雄鸭的美羽艳丽,易被天敌发现,但有利于吸引雌鸭交配,避免与近似鸭错配而使生殖失败;雄鸭的素羽,不易被天敌发现,但不利于吸引雌鸭交配。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生物的正、负选择压基因的确定是由其生存环境决定的B.正、负选择压基因互为等位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C.与近似鸭错配而导致生殖失败是由于二者存在生殖隔离D.在天敌锐减、近似鸭数量增多时,美羽的基因频率会增大9.生活在甲地区的A物种部分个体迁移到乙、丙两个不同地区,逐渐形成B物种和C物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C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但交配可能产生后代B.迁移不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C.该事例说明新物种的形成必须经历地理隔离D.若B物种某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则其基因型频率也不变10.同域性物种形成是指分布在同一地区内的种群间由于某些因素,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新物种的过程。异域性物种形成是指种群由于地理隔离,各自独立进化而产生新物种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同域性物种形成的可能性比异域性物种形成更大B.二倍体植物变为四倍体的过程属于同域性物种形成C.加拉帕戈斯群岛多种地雀的形成属于异域性物种形成D.上述两种物种形成的方式均由可遗传变异提供原材料11.鸟类学家对我国云岭山系的鸟类做了统计研究,发现两个不同的鸣禽物种(物种1仍分布于中海拔,但物种2分布于低海拔)是由原本分布在中海拔区域的某原始种群X演变而来,推测的演化进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X内部个体间体型、翅长方面的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B.物种1和物种2的形成过程说明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C.云岭山系鸟类新物种的形成仅是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D.不同海拔的选择使两个种群发生了不同类型的定向变异12.黑腹裂籽雀是一种非洲雀,同一种群中其喙的宽度有宽喙和窄喙两种类型,宽喙鸟善于处理硬的莎草种子,而窄喙鸟能更有效地处理软的莎草种子,宽喙和窄喙分别由等位基因B和b控制。现有一个较大的黑腹裂籽雀种群,雌雄数量相等,雌雄之间自由交配,种群中B和b的基因频率分别为60%、40%,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黑腹裂籽雀种群中全部B和b的总和构成大熊猫种群的基因库B.黑腹裂籽雀中的宽喙鸟与窄喙鸟间存在生殖隔离C.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黑腹裂籽雀的概率为28.6%D.基因频率变化是由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的,不受环境影响13.如图所示为新物种形成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表示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b表示生殖隔离,它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c表示新物种形成,新物种的基因库与原来物种的基因库完全不同D.d表示地理隔离,但有些物种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14.下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高山、河流的障碍分成两个不同的种群,进而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地理环境的差异使种群1和2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对种群1和种群2来说,它们所生存环境的作用没有差别D.是否出现生殖隔离是判断种群1和2是否为两个物种的依据15.近期,研究人员将安徽、浙江等地发现的林猬属刺猬确认为独立新物种,并将其命名为华东林猬。与常见的东北刺猬相比,华东刺猬刺短,每根刺都是黑白(黄)相间,吻部皮肤裸露,身体颜色较深,体型较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自然选择对不同地区刺猬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有差别B.华东林猬的体型较小是相关基因发生定向突变导致的结果C.华东刺猬的祖先与东北刺猬间因地理隔离无法基因交流,最终出现生殖隔离D.华东林猬刺短的特性可能和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间的协同进化有关16.部分学者认为狼和狗属于同一物种,能够支持这一结论的最有力的证据是( )A.狼和狗某基因相似度超过99%B.经考证狗是由狼驯化而来的C.狼和狗能够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D.狼和狗的骨骼高度相似,各器官和系统几乎一致17.以下生物现象属于协同进化的是( )A.游泳生活的鲨鱼和海豚都进化出了流线型的身体B.雌孔雀会选择羽毛更为艳丽的雄孔雀作为自己的配偶C.校园中有些植物会攀缘在铁栅栏上,向高处生长争夺光照D.土壤微生物从土壤中获取营养,同时也改变了土壤的成分二、填空题18.普氏原羚全身黄褐色,臀斑白色,仅雄性有角,现仅分布于我国青海湖周边地区的草原上。1994年,我国普氏原羚的数量不足300只。近年来,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普氏原羚数量持续上升。但它们面临的威胁依然存在,由于道路和牧场围栏阻隔,普氏原羚被隔离在13个分布区。请回答下列问题:(1)普氏原羚种群中的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的________。道路和牧场围栏阻隔等将普氏原羚分隔为13个种群,导致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受阻,这种现象称为________。(2)从遗传与进化的角度看,不同分布区的普氏原羚种群处于隔离状态,这对该物种的延续有什么不利影响?________。(3)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________、________协同进化的过程。(4)普氏原羚的有角(B)对无角(b)为显性,在一个雌雄个体数量相等的普氏原羚种群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25%,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45%,则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是________。这些普氏原羚自由交配,后代中有角个体占________。19.沃柑(2N=18)为雌雄同株植物,雄性不育基因CMS(位于线粒体DNA上)使植株传粉受精后,种子不能正常发育形成无核果实。位于染色体上的一等位基因R和r对育性起调控作用,其中R可以让育性恢复使植株产生有核果实,r无此效应。研究人员对不同品种的沃柑进行了检测,各品种细胞中CMS和R基因的数量如下表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品种 A B C D E FCMS + + + — — —R ++ + — + ++ —(注:“+”代表有此基因及数量,“—”代表无此基因)(1)CMS基因的遗传_________(填“遵循”或“不遵循”)分离定律,表中所列的六个品种中结无核果实的是_________(填字母)。(2)等量品种C与品种D间行种植,随机授粉。收获C植株上所结的全部F1,理论上其体细胞中_________(填“有”或“无”)CMS基因,核基因型为_________。D植株上收获的果实中,无核果实所占的比例为_________。(3)为培育无核沃柑新品种,科研人员以二倍体为母本,以四倍体为父本培育三倍体沃柑。若母本和父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A1A2aa,父本产生配子时染色体两两分离,则理论上F1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对F1的沃柑种子促萌发后,进行根尖染色体计数鉴定,显微镜下观察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若_________则鉴定为三倍体。20.我国西南横断山区有300多种马先蒿属植物,凸额马先蒿和三色马先蒿异域分布,自然状态下无法相互传粉,但通过人工杂交能产生可育后代;大王马先蒿和密穗马先蒿同域分布,传粉后异种花粉可萌发,但花粉管很少能成功进入子房。回答下列问题:(1)三色马先蒿种群中的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的_______。凸额马先蒿和三色马先蒿属于_______(填“同一”或“不同”)物种,判断依据是_______。(2)大王马先蒿和密穗马先蒿存在_______隔离,自然选择对马先蒿种群的作用是_______(从基因频率的角度阐述)。(3)密穗马先蒿种群的某一对相对性状由基因A/a控制,其中隐性纯合子所占比例为16%,10年后,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4%,假设不考虑其他等位基因,则这10年中该种群_______(填“发生了”或“未发生”)进化,理由是_______。21.马(体细胞有32对染色体)和驴(体细胞有31对染色体)属于两个物种,它们交配产生骡(体细胞有63条染色体),骡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吗?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A、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取决于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肽链盘曲折叠形成的空间结构,A正确;B、DNA分子的空间结构是规则的双螺旋结构,遗传多样性与碱基的组成、数量和排序有关,B错误;C、细胞分化产生多种细胞,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因此细胞种类的多样性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C正确;D、基因突变的多方向性可导致多种基因的形成,有利于丰富生物的物种多样性,D正确。故选B。2.答案:A解析:A.新物种的产生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但进化仅指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并不一定形成新物种,A正确:B、达尔文未提出基因型频率的概念,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现代进化理论的内容,B错误;C、雄性患甲病比例为1/10,说明X隐性致病基因频率为1/10。雌性中患病率为(1/10)2=1%,携带者为2x1/10x9/10=18%。总患病率为(1/10x1/2)+(1%x1/2)=5.5%,而非11%,C错误;D、不同物种杂交后代的配子形成因联会失败无法遵循孟德尔定律,但不同物种各自的配子形成过程仍遵循孟德尔定律,D错误。故选A。3.答案:B解析:A、杂交过程中会发生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可产生多种基因型,从而产生多种表型,因此杂交子代花色与亲本有差异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A正确;B、褐花杓兰和西藏杓兰会在分布重叠的区域进行自然杂交并产生可育后代,它们属于同一物种,不存在协同进化,B错误;C、后代花色呈一系列过渡类型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可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正确;D、生物的表型主要由基因型决定,但也受环境的影响,因此光照、气温、土壤等环境因素可能会影响花的颜色,D正确。故选B。4.答案:D解析:A、a代表可遗传变异,即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原材料,不定向,A错误;B、d表示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错误;C、自然界物种形成均需与其他生物、无机环境间相互影响、协同进化,C错误;D、a可构成遗传多样性,c构成物种多样性,D正确。故选D。5.答案:C解析:A、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B、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可以通过物种之间的竞争、捕食及相互协助等实现的,例如羚羊和猎豹之间的协同进化就是通过捕食实现的,B错误;C、“收割理论”提出捕食者往往捕食种群个体数目较多的种群,可以为其他物种的形成腾出空间,所以捕食者的存在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正确;D、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即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一定是形成了新物种,D错误。故选C。6.答案:A解析:生殖隔离阻断的是不同物种间的基因交流,同种生物间不存在生殖隔离,A错误;存在生殖隔离的两种生物可能产生后代(如马和驴杂交产生骡子),但后代通常不育,B正确;生殖隔离的形成可不需要地理隔离(如多倍体),C正确;荷花和菊花花期不遇,无法杂交,存在生殖隔离,D正确。故选A。7.答案:C解析:A.物种甲的捕食对物种乙起到自然选择的作用,促进乙种群的适应性进化,A错误;B、气候条件属于环境因素,会影响甲、乙的进化方向,B错误;C、协同进化指不同物种间及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影响和协同进化,甲、乙作为捕食者与猎物长期相互选择,属于协同进化,C正确;D、不同物种的基因库存在差异,基因种类不可能完全相同,D错误。故选C。8.答案:B解析:A.根据题意可知,每种基因有利必有弊,在某种环境中可能为正选择压,在另一种环境中可能是负选择压,因此生物的正负选择压基因是相对,由生存环境(自然选择)决定,A正确;B、等位基因是决定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的基因,而正、负选择权基因与环境有关,不一定互为等位基因,B错误,C、与近似鸭错配而导致生殖失败,是二者属于不同物种,存在生殖离的结果,C正确;D、天敌锐减、近似鸭数量增多时,美羽会减少被捕食、避免与近似鸭错配而使生殖失败,进而使美羽的基因频率增大,D正确,故选B9.答案:A解析:A、A、B、C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不能交配产生后代或能交配产生不育的后代,A正确;B、迁移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B错误;C.新物种的形成不一定需要经历地理隔离,如用秋水仙素处理使二倍体植株变成四倍体植株,C错误;D.基因频率不变#基因型频率不变,如基因型均为Aa的B物种种群与基因型组成为25%AA、50%AB、25%aB的B物种种群,基因频率均是A0.5、a=0.5,D错误,故选A。10.答案:A解析:A、新物种的形成一般都先经过长时间的地理隔离,即异域性物种形成的可能性比同域性物种形成更大,A错误;B、二倍体植物由于低温等因素抑制了纺锤体的形成,最终在同一地域产生了四倍体,该过程属于同域性物种形成,B正确;C、加拉帕戈斯群岛多种地雀的形成是由于地理障碍导致不同区域的地雀不能进行基因交流,最终形成不同种类的地雀,属于异域性物种形成,C正确;D、同域性物种形成和异域性物种形成均是遗传物质发生改变所引起的,即上述两种物种形成的方式均由可遗传变异提供原材料,D正确。故选A。11.答案:A解析:A、种群X内部的个体为同一物种,种群内部个体的差异体现了遗传多样性,A正确;B.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统称为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错误;C.云岭山系鸟类新物种的形成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C错误;D、不同海拔高度环境的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不能使种群发生定向的变异,D错误。故选A。12.答案:C解析:种群基因库是全部基因的总和,A错误;宽喙与窄喙鸟为同一物种,无生殖隔离,B错误;常染色体上,显性个体中杂合雌鸟概率为(2×60%×40%×1/2)/(60% +2×60%×40%)≈28.6%,C正确;基因频率受环境影响,D错误。故选C。13.答案:C解析:A、a表示变异,包括突变和基因重组,能改变种群基因频率,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正确;B、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b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正确;C、c表示新物种形成,通过进化,新物种的基因库与原来物种的基因库有差异,并不是完全不同,C错误;D、d表示地理隔离,但有些物种的形成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如四倍体西瓜的形成,D正确。故选C。14.答案:C解析:种群是进化和繁殖的基本单位,A正确;环境差异使基因频率定向改变,B正确;种群1和2的生存环境不同,选择作用有差别,C错误;生殖隔离是物种划分的标志,D正确。故选C。15.答案:B解析: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基因频率影响不同,A正确;突变不定向,体型小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错误;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C正确;刺猬特性与协同进化有关,D正确。故选B。16.答案:C解析:物种的标志是能否产生可育后代,狼和狗能交配产生可育后代,支持同一物种结论,A、B、D不直接支持。故选C。17.答案:D解析:鲨鱼和海豚流线型身体是趋同进化,A错误;孔雀的性选择是种内进化,B错误;植物攀缘是竞争,C错误;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相互影响,是协同进化,D正确。故选D。18.答案:(1)基因库地理隔离(2)不同分布区的普氏原羚种群存在地理隔离,无法进行基因交流,一方面不利于该物种数量的大量增长,另一方面可能造成生殖隔离,不利于物种的延续(3)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4)40%;32%解析:(1)一个种群所有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由于道路和牧场围栏阻隔,原始普氏原羚之间存在地理隔离。(2)不同分布区的普氏原羚种群处于隔离状态,会导致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一方面不利于该物种数量的大量增长,基因多样性降低,不利于物种在环境变化中生存和进化,增加灭绝风险;另一方面可能造成生殖隔离,不利于物种的延续。(3)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协同进化的过程。(4)普氏原羚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25%,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45%,则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30%,该种群中基因B的基因频率为25%+(1/2)×30%=40%,基因b的基因频率为60%;这些普氏原羚自由交配的后代中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6%,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48%。后代的雌雄数量相等,其中只有雄性表现为有角,因此有角的个体占(16%+48%)÷2=32%。19.答案:(1)不遵循;C(2)有;rr、Rr;0(3)A1aa:A2aa:A1A2a:aaa=2:2:1:1;观察到细胞中含有27条染色体解析:20.答案:(1)基因库;同一;两者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2)生殖;自然选择使马先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3)发生了;10年前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40%,与10年后a基因的频率不同解析:(1)种群中的全部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种群的基因库。由于凸额马先蒿和三色马先蒿通过人工杂交能产生可育后代,两者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因此,凸额马先蒿和三色马先蒿属于同一物种。(2)大王马先蒿和密穗马先蒿同域分布,说明两者之间不存在地理隔离,传粉后异种花粉可萌发,但花粉管很少能成功进入子房,无法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两者之间存在生殖隔离。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3)判断种群是否发生进化的标志是种群基因频率是否发生改变,该种群中隐性纯合子(aa)所占比例为16%,由于aa的基因型频率等于a基因频率的平方,故隐性基因(a)的频率为40%,10年后,该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为4%,说明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这10年中该种群发生了进化。21.答案:骡不能产生正常的生殖细胞。因为骡的体细胞中有63条染色体,细胞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会发生联会紊乱。解析:马和驴不是同一物种,两者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不同,杂交产下的骡的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63条,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无法两两配对联会,所以骡没有生殖能力,不能产生后代。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