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高中生物学北师大版(2019)必修二课时作业 自然选择与适应(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高中生物学北师大版(2019)必修二课时作业 自然选择与适应(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2026学年高中生物学北师大版(2019)必修二课时作业 自然选择与适应
一、单选题
1.甲、乙、丙三岛之间相互隔绝,甲岛上某种昆虫的一部分个体被人为地迁移到乙岛和丙岛上。这种昆虫体色受A(黑色)、a(白色)、a1(灰色)控制,分别统计3年和20年后相关的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其中甲岛基因频率一直不变,乙、丙岛数据如下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3年后 20年后
乙岛AA(40%)Aa(40%)aa(20%) 乙岛AA(36%)Aa(48%)aa(16%)
丙岛AA(9%)Aa(10%)aa(81%) 丙岛A(5%)a(40%)a1(55%)
A.这20年间,乙、丙两岛昆虫都发生了进化
B.丙岛这种昆虫全部个体的A、a、a1基因构成了该种群的基因库
C.三个岛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指新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
D.a1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a1基因频率升高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EPAS1基因是人类适应低氧环境的关键基因。我国科研人员对该基因进行溯源性研究,推测IEPASI基因可能来源于宗日遗址人群。在过去3000年中,EPAS1基因在青藏高原人群中的基因频率迅速升高,且这一改变与人群迁移无关。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在高原低氧环境下,能定向诱导产生EPAS1基因
B.仅由EPAS1基因频率的改变不足以说明青藏高原人群已发生了进化
C.基因碱基序列提供的分子水平证据是研究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
D.EPAS1基因的出现和高原低氧环境是上述高原人适应低氧环境的必要条件
3.某一瓢虫种群中有黑色和红色两种体色的个体,这一性状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黑色(B)对红色(b)为显性。如果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1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78%,基因型为bb的个体占4%。基因B和b的频率分别为( )
A.18%、82% B.36%、64%
C.57%、43% D.92%、8%
4.生物进化存在两种动力: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漂变的发生是由于偶然性对基因从亲代向下一代传递时的影响;不是所有个体都交配,也不是所有个体产生的配子都能贡献于繁殖,从而导致亲子代之间基因频率出现变化。下列关于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自然选择引起种群的基因频率朝一定的方向变化
B.遗传漂变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没有方向性
C.遗传漂变对基因频率的影响与种群的大小无关
D.自然选择通过选择相关的表型进而选择相关的基因
5.在“601”药问世时,可治疗病毒性感冒,疗效很高,几年后疗效渐低,其根本原因可能是( )
A.病毒接触了药物后,慢慢地产生了抗药性
B.病毒为了适应环境,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C.抗药性个体的出现是选择的结果
D.后来的药量用得过少,产生了抗药性变异
6.在进化历程中,不同生物的形态结构发生改变,形成独特的代谢途径和营养方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动物出现更适应摄食的复染器官和系统,并不能说明形成了新物种
B.藻青菌中出现能利用较长波长光的叶绿素有利于其扩大生存范围
C.微生物具有高效吸收营养物质的各种途径是变异和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
D.为适应精氨酸不足的环境,生物会变异出将其他氨基酸转化为精氨酸的代谢途径
7.雄性长颈鹿之间经常甩动脖子和头部击打对手的薄弱部位进行打斗,如图为动物行为学家对不同年龄的雌雄长颈鹿头颈部质量比较的结果,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上述结果支持“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这一观点
B.雄性长颈鹿间的斗争导致长颈形成说明长颈鹿内部存在协同进化
C.强壮的头颈在雄性中占有的优势可能使其更容易在争夺配偶时获胜
D.由此得出的“求偶竞争是长颈鹿长颈形成原因之一”不符合自然选择学说
8.在真菌及其他高等动植物中存在一种“跳跃基因”,对生物进化有较大影响。该基因能够从染色体原位点上单独复制或断裂下来,插入同一条染色体或不同染色体的另一位点,并对其后的基因起调控作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跳跃基因的存在可增加遗传多样性
B.跳跃基因的存在不能改变种群基因库大小
C.跳跃基因的存在可能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
D.跳跃基因的存在为物种骤变提供了有力证据
9.科学研究发现,小球藻可以在空间站的密闭环境中生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繁殖能力强,可为航天员持续提供食物和氧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小球藻释放氧气、净化空气,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小球藻能繁殖后代,说明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生命现象
C.小球藻能吸收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属于新陈代谢现象
D.小球藻属于植物,其结构层次为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10.一块马铃薯种植地中,甲虫泛滥成灾,农民施用同一种杀虫剂后,一开始甲虫数量急剧减少,然后又逐渐增加。下列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中最合理的是( )
A.农民施用杀虫剂使甲虫产生了抗药性的变异
B.与不抗药的甲虫相比,抗药的甲虫繁殖能力强
C.这是杀虫剂对甲虫抗药性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
D.杀虫剂的质量下降或浓度降低,使杀虫效果降低
11.某沿海区域为控制蚊子的数量,每年在距海岸线0~20km范围内喷洒杀虫剂。某种蚊子的Est基因与杀虫剂毒性成分降解相关,其在该区域的基因频率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喷洒杀虫剂对该种蚊子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种类没有影响
B.距海岸线0~20km范围内该种蚊子的Est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距海岸线20~40km范围内由于出生率、死亡率改变导致Est基因频率改变
D.距海岸线60km以上范围,Est基因对该种蚊子的生存率和繁殖率影响较小
12.果蝇的卷翅是由正常翅发生显性突变引起的(用D基因表示),且基因型为DD的个体会在胚胎期死亡。某果蝇种群中有180只正常翅和270只卷翅,果蝇群体雌雄个体随机交配产生F1。若该果蝇群体没有迁入和迁出,不同表型个体生存和繁殖的机会均相等,D、d基因不再发生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亲本果蝇种群中D基因频率为30%
B.F1中正常翅果蝇所占的比例为49/91
C.F1继续随机交配,F2基因型频率不变
D.F1继续随机交配,F2中D基因频率下降
13.某个足够大且个体间能自由交配的种群存在等位基因A/a。已知该种群内,基因A突变为基因a的突变率为10- ,基因a突变为基因A的突变率为10- 。若该种群基因A和基因a的频率一直保持不变,则理论上(仅考虑基因突变)该种群基因A的频率是( )
A.1/11 B.1/10 C.1/5 D.2/11
14.经调查发现,某地区菜青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菜青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农药提高了菜青虫的繁殖能力
B.农药对菜青虫的表型进行了定向选择
C.长期使用农药导致菜青虫发生了抗药性变异
D.菜青虫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标志着其发生了进化
15.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细菌对其耐药性正逐年升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细菌所含有的耐药基因大多是由基因突变产生的
B.耐药基因的产生增加了生物多样性中的遗传多样性
C.抗菌药物的滥用对耐药菌起到了不定向的选择作用
D.交替使用多种抗菌药物可能延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6.抗生素纸片扩散法是指将浸有抗生素的纸片贴在涂有细菌的琼脂平板上,在纸片周围一定距离内的细菌生长受到抑制,过夜培养后形成一个抑菌圈。利用该方法观察某细菌在含有抗生素的培养基上的生长状况,可探究抗生素对细菌的选择作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实验中可以通过抑菌圈的大小来判定抗生素的抑菌效果
B.抗生素使细菌发生耐药性突变,这是细菌适应抗生素的结果
C.从抑菌圈边缘的菌落上挑取细菌继续培养,连续选择几代后抑菌圈的直径会变小
D.在本实验条件下,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变异对人类而言是不利变异
17.蜗牛的有条纹(A)对无条纹(a)为显性。在一个蜗牛种群中,基因型AA、Aa、aa个体的比例分别是50%、40%、10%,若蜗牛个体间自由交配得到F1,则F1中A基因频率和Aa基因型频率依次是( )
A.70%、21% B.70%、42% C.80%、16% D.80%、32%
二、填空题
18.Ⅰ、由于日本福岛排放核废水,日本近来发现了一些“放射鼠”。经研究发现,这些老鼠有的不能繁殖后代,有的不仅体型巨大,且带有的放射性,可能也会使人类处于危险之中。
Ⅱ、日本福岛核事故后,国际调查组分析了来自当地屠宰场的243头野猪、家猪品种肌肉的DNA样本,发现其中16%是野猪与家猪的杂交后代。回答下列问题:
(1)若某“放射鼠”种群中,基因型为AA、Aa和aa的个体依次占30%、60%和10%。若该种群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没有繁殖能力,其他个体间可以随机交配,理论上,下一代中AA:Aa:aa=_____。这是否意味着该种群发生了进化?_____(是/否),理由是_______。
(2)野猪与家猪杂交能够产生可育后代,一般可以认为野猪与家猪并未形成______。
(3)核禁区的辐射强度较高,生活在此的动植物发生基因突变的频率_____(填“升高”或“降低”),基因突变会导致D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但不一定会导致生物体性状发生改变,主要原因是_______。
19.某植物种群,AA基因型个体占30%,aa基因型个体占20%。则:
(1)该植物的A、a的基因频率分别为_____和_____。
(2)若该植物自交,这时A、a的基因频率分别是_____和_____。
(3)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在两年中是否发生了进化?_____,原因是_____。
20.按照“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标准,云南省已建成世界最大的少数民族基因库,从各个民族采集来的DNA基因样本都存放在云南大学的基因库里。这个基因库是云南大学科研人员历时3年完成的。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得到高纯度的少数民族DNA样本,采样地点选在偏远的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区,原因主要是地理隔离使不同民族之间通婚概率小,从而阻止了各民族之间的__________。
(2)如图所示为在某段时间内,种群甲中的基因A的基因频率的变化情况。请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图中在__________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发生了进化,其中基因__________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在T点时__________(填“是”“否”或“不一定”)形成新物种。
②若时间单位为年,在某年时,甲种群中AA、Aa和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0%、30%和60%,则此时基因A的基因频率为_________。现假设甲种群所生存的环境发生了一种新的变化,使得生存能力AA=Aaaa,其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每年减少10%,而基因型为AA和Aa的个体每年均增加10%,则下一年时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约为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
21.德国生物学家迈尔(ErnstMayr,1904—2005)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进化生物学的权威。请利用网络或图书馆查找有关迈尔的资料,了解他对进化理论的发展所做的贡献,并根据你所得到的资料写一篇短文。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3年后乙岛A的基因频率=40%+1/2×40%=60%,a的基因频率=1-60%=40%,丙岛的基因频率A=9%+1/2×10%=14%;20年后乙岛A的基因频率=36%+1/2×48%=60%,a的基因频率=1-60%=40%,丙岛的基因频率A=5%,a的基因频率=40%,说明乙岛昆虫的体色没有发生进化,A错误;
B、种群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的所有基因,丙岛这种昆虫全部个体的A、a、a1基因不能构成该种群的基因库,B错误;
C、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因此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不仅仅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C错误;
D、a1、a和A是等位基因,等位基因来源于基因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l基因频率升高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正确。
故选D。
2.答案:D
解析:A、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高原环境使得EPAS1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A错误;
B、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仅由EPAS1基因频率的改变足以说明青藏高原人群已发生了进化,B错误;
C、研究进化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是化石,C错误;
D、在过去的3000年中,EPAS1基因在青藏高原人群中的基因频率迅速升高,由此说明EPAS1基因的出现和高原低氧环境是上述高原人适应低氧环境的必要条件,D正确。
故选D。
3.答案:C
解析:在一对等位基因中,一个基因的频率=含该基因的纯合子的基因型频率+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1/2。故基因B的频率为18%+78%×1/2=57%;基因b的频率为1-57%=43%。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4.答案:C
解析:A、本题考查生物进化。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A正确;
B、遗传漂变可导致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但遗传漂变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没有方向性,B正确;
C、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种群越大,遗传漂变对基因频率改变的影响越小,种群越小,特殊因素对种群影响越大,遗传漂变对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越大,C错误;
D、自然选择的作用对象是表现型,是通过直接选择相关的表现型进而选择相关的基因,D正确。
5.答案:C
解析:变异发生在自然选择之前,先有了各种类型的变异,才能自然选择出适应环境的变异,抗药性个体的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6.答案:D
解析: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因此动物出现更适应摄食的复杂器官和系统,并不能说明形成了新物种,A正确;藻青菌中出现能利用较长波长光的叶绿素后,吸收光的范围更广,有利于其扩大生存范围,B正确;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可遗传的变异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具有定向选择作用,所以微生物具有高效吸收营养物质的各种途径,是变异和定向自然选择的结果,C正确;生物并不会为了适应特定的环境而产生适应性变异,精氨酸不足的环境出现之前,有的生物通过变异已经产生了能利用其他氨基酸转化为精氨酸的代谢途径,精氨酸不足的环境只是把这类生物选择出来,D错误。
7.答案:C
解析: A、对不同年龄的雌雄长颈鹿头颈部重量进行比较,从图示信息可知,雌鹿达到一定年龄后,头颈部的重量不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与雌性不同,雄性头颈部的重量随着年龄始终在增长,这可能是雄性长颈鹿之间经常用头颈进行打斗的缘故,因此这也仅支持用进废退的理论,由于没有对亲子代的头颈部之间的联系进行观察,故不能得出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的结论,A错误;B、协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因此长颈鹿之间不存在协同进化,B错误;C、雄性头颈部的重量随着年龄始终在增长,说明强壮的头颈在雄性中肯定具有某种优势,头颈强壮的雄性可能更容易在争夺配偶时获胜,C正确;D、头颈强壮的雄性在争夺配偶时容易获胜,这说明长颈鹿的长颈性状在种内斗争中被选择,长颈个体留下后代的机会更多,长颈作为有利变异被逐代积累,具有长颈的个体也就越来越多,这与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吻合的,D错误。故选:C。
8.答案:B
解析:跳跃基因可插入不同位点,导致基因序列或表达改变,增加遗传多样性,A正确;跳跃基因的复制、插入会改变基因频率,进而改变种群基因库大小,B错误;跳跃基因可能导致某些基因表达改变,影响个体生存繁殖,从而改变种群基因频率,C正确;跳跃基因的插入可导致生物性状骤变,为物种骤变提供证据,D正确。故选B。
9.答案:C
解析: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指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或行为,小球藻释放氧气、净化空气不能体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错误;
B.遗传与变异是指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相似和不相似的现象,小球藻能繁殖后代不能说明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生命现象,B错误;
C.新陈代谢是生物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包括生物体从外界获取物质和能量,以及将自身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小球藻能吸收人们排出的二氧化碳,利用阳光,合成有机物,具有新陈代谢现象,C正确;
D.小球藻属于单细胞藻类,其结构层次为细胞,D错误。
故选C
10.答案:C
解析:A.甲虫本来就存在抗药性的变异,不是农民施用杀虫剂使甲虫产生了抗药性的变异,A错误;
B.甲虫繁殖能力的强弱,与是否具有抗药性无关,B错误;
C.这是杀虫剂对甲虫抗药性的变异进行选择的结果,具有抗药性的甲虫可以生存,不具有抗药性的甲虫被淘汰,C正确;
D.不是杀虫剂的质量下降或浓度降低,使杀虫效果降低,而是因为具有抗药性的甲虫可以生存,不具有抗药性的甲虫被淘汰,具有抗性的个体比例增多,D错误,
故选C
11.答案:C
解析:A、杀虫剂只是对蚊子种群中具有不同抗性的个体进行选择,不会改变基因种类,A正确;
B、据图可知,在距海岸线0-20km范围内,由于喷洒杀虫剂,Est基因与杀虫剂毒性成分降解相关,所以该种蚊子的Est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B正确;
C、距海岸线20~40km范围内,虽然没有喷洒杀虫剂,但可能存在其他因素(如与其他区域蚊子的基因交流等)导致Est基因频率改变,而不是仅仅因为出生率、死亡率改变,C错误;
D、距海岸线60km以上范围,Est基因频率变化较小,说明Est基因对该种蚊子的生存率和繁殖率影响较小,D正确。
故选C。
12.答案:C
解析:卷翅(Dd)270只,正常翅(dd)180只,DD胚胎致死,总个体数450只。D基因频率=(270×1)÷(270×2+180×2)=270÷900=30%,A正确;亲本产生配子D的频率30%,d的频率70%,F1中DD(致死)=30%×30%=9%,Dd=2×30%×70%=42%,dd=70%×70%=49%,存活个体中正常翅(dd)比例为49%÷(42%+49%)=49/91,B正确;F1中Dd占6/13,dd占7/13,产生配子D的频率=6/13×1/2=3/13,d的频率=10/13,F2中DD(致死)=9/169,Dd=60/169,dd=100/169,基因型频率与F2不同,C错误;F2中D基因频率=(60×1)÷(60×2+100×2)=60÷320≈18.75%,较F (3/13≈23.08%)下降,D正确。故选C。
13.答案:A
解析:ABCD、在遗传平衡状态下,基因突变导致的等位基因频率变化达到动态平衡。设基因A的频率为p,基因a的频率为q(p+q=1)。根据突变平衡条件,A突变为a的速率等于a突变为A的速率,即:p×10 =q×10 代入q=1-p,解得p=1/11,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4.答案:B
解析:农药对菜青虫进行定向选择,保留抗药性个体,A错误,B正确;抗药性变异在使用农药前已存在,农药只是选择了抗药性个体,C错误;生物进化的标志是基因频率改变,而非基因型频率,D错误。故选B。
15.答案:C
解析:耐药基因主要来自基因突变,A正确;耐药基因增加遗传多样性,B正确;抗菌药物的选择是定向的,C错误;交替使用药物可延缓耐药性产生,D正确。故选C。
16.答案:B
解析:抑菌圈越大,抗生素抑菌效果越好,A正确;细菌耐药性突变先存在,抗生素起选择作用,B错误;连续选择耐药菌,抑菌圈直径变小,C正确;细菌耐药性对人类不利,D正确。故选B。
17.答案:B
解析:原种群A基因频率=50%+40%×1/2=70%,a=30%。自由交配后,A基因频率不变(70%),Aa基因型频率=2×70%×30%=42%,B正确。故选B。
18.答案:(1)4:4:1;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了改变
(2)生殖隔离
(3)升高;密码子的简并性
解析:
19.答案:(1)55%;45%
(2)55%;45%
(3)否;基因频率没发生改变
解析:(1)由题意可知,该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30%,aa的基因型频率=20%,则Aa的基因型频率=1-30%-20%=50%,该植物的A的基因频率=30%+12×50%=55%,a的基因频率=20%+×50%=45%。
(2)该种群的植物个体自交,AA与aa的个体自交后代全是纯合子(分别是AA和aa),Aa的个体自交后代的基因型是AA:Aa:aa=1:2:1,因此该种群植物自交后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30%+50%×14=42.5%,aa的基因型频率是20%+50%×14=32.5%,Aa的基因型频率是50%×24=25%,A的基因频率是A=42.5%+12×25%═55%,a的基因频率=1-55%=45%。
(3)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由于种群基因频率没有改变,所以该植物在两年中没有发生进化。
20.答案:(1)基因交流
(2)QR;A;不一定;25%;55.1%
解析:(1)地理隔离是指同种生物由于地理障碍而分成不同种群使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
(2)①图中在QR时间段内甲种群生物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即发生了进化,基因A的频率越来越高,表明其控制的性状更加适应环境。图中曲线仅能表示一对基因的频率改变,无法判断是否与原来的种群出现了生殖隔离,所以不能确定在T点时是否形成新物种。
②A的基因频率=10%+30%×1/2=25%,假设在本年度AA、Aa和aa的比例分别为10、30和80,则第二年AAAa和aa的比例分别为11、33和54,则aa的基因型频率=[54/(11+33+54)]×100%≈55.1%。
21.答案:开放性试题,答案合理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