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共6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2《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共66张PPT)

资源简介

(共66张PPT)
欧阳修
五代史伶官传序
导入新课
导入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魏征
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
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重点
难点
素养
课前预习
走近作者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靡。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著作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五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都是他的学生。他在诗、文、书法、文论等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欧阳修
课前预习
走近作者
名句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欧阳修《玉楼春·尊前拟把归期说》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
——欧阳修《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课前预习
写作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课前预习
史料补充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别的时段:
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 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
这期间,出现了一个特别的帝王:
后唐庄宗李存勖
五代
课前预习
史料补充
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
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最终,庄宗死于乱箭之中。
李存勖
课前预习
写作背景
《新五代史 伶官传》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成了《新五代史 伶官传》。《伶官传》中,作者对庄宗所宠幸并为非作歹、败国乱政的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三人予以鞭挞,揭露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的罪恶行径。
本文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 伶官传》 所作的序言。
课前预习
文体知识
体裁介绍——序
“序”是一种文体,也叫作“叙”,或称为“引”,是说明书籍著述、出版意图、编次体例或作者情况等内容的文章,也包括对作家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明。古代多列于书末,称“跋”,也叫作“后序”。两者体例略同,因此合称序跋文。序的分类:
①根据作序人的身份,有自序和他序之分。自序由作者本人撰写,他序由所请之人撰写;
②根据序适用的对象,有宴集序、赠序、史序之别。古人宴集,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称之为“宴集序”,如《兰亭集序》。亲朋好友之间,作文相赠,以表惜别、祝愿、劝勉之意,称之为“赠序”,如《送东阳马生序》在议论中抒发感慨,借以总结历史教训了,表达政治见解或对所记之人与事的态度,称之为“史序”,如《五代史伶官传序》。
听录音读,小声跟读。
要求:
1、边听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同时认准字音。
2、小声跟读,品味情感。
讲授新课
读显身手
整体感知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感情
读一读:读准字音
盛(chéng)以锦囊 方其系(xì)燕父子以组
及仇雠(chóu)已灭 乱者四应(yìng)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yú ) 故方其盛(shèng)也
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速读课文,顺手标好段序、划出字词。
听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读准字音、疏通文意。批注重点文言现象,翻译全文,梳理脉络。
整体感知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
五代史——《新五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欧阳修编撰的纪传体史书。他认为旧史不宜“垂劝诫,示后世”,于是重新编写五代史。
伶官:古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序:一种文体,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解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诵读文本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批注字词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传》。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绵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一、提出论点
二、论证论点
三、推出结论
正面论证:庄宗遵父命报仇成功——忧劳可以兴国
反面论证:庄宗沉溺声色亡国——逸豫可以亡身
精读课文
第一段
【原文】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字词】
理:道理。
岂:难道。
原:推其根本,推究。
之所以:……(的)原因。
者:句中语气词,表停顿。
之:代词,代指这个道理。
【翻译】唉!国家盛衰兴亡的道理,虽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推究后唐庄宗取得天下与失去天下的根本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提出中心论点(立论)
一叹一问,为全文奠定了哀婉的感情基调。
文本梳理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人的作为
取独
推其根本
…的原因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立论的依据是什么?
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依据: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提示:(用文中的原句来说)
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①文章以“呜呼”引发出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岂非人事哉!”一叹一问,奠定了全文叹惋的感情基调。
②开门见山,提出论点——“盛衰由于人事”。并给出最有力的证明:“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这一“得”一“失”与一“盛”一“衰”相照应,领起下文。
“呜呼”感叹词,一声嗟叹,表达对历史兴衰,人生盛衰的强烈感叹;慷慨悲凉,营造了一种浓郁的抒情氛围;寓含深沉的历史感慨,奠定叹惋基调。
第二段
【原文】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1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2归梁。
【字词】
世言:世人说。
终:生命终结,临死。
以1:介词,把。
立:推立,即位。
约:订立盟约。
以2:相当于连词“而”,表示承接关系。
【翻译】世人传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枝箭赐给庄宗,并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推立的,契丹与我约为兄弟,可是后来都背叛我去投靠了梁。
庄宗得天下因(依据)
【原文】
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字词】
与:动词,给。
其:语气副词,表示期望、命令的语气,一定。
乃:你,你的。
盛以锦囊:状语后置句。
负:背负。
及:等到。
纳:收入,收藏。
【翻译】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庄宗受箭收藏在祖庙。以后宗庄出兵打仗,便派手下的随人官员,用猪羊去祭告祖先,从宗庙里恭敬地取出箭来,装在漂亮的丝织口袋里,使人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仍旧把箭收进宗庙。
文本梳理
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世人传说

表转折
连词,表相承。
“而”,表并列。

副词,表祈使语气。
此三者,吾(晋王)遗恨也。

朱 温
燕 王
多次设计
谋杀晋王

借李克用之力夺取幽州却归附朱温



与李克用结盟但暗中与朱温通好
史实回溯
契丹人
文本梳理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连词,表顺承。
状语后置
官名,泛指一般属官。
表修饰
太牢、少牢:古代祭祀时所用牲畜,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牲畜称为牢;又根据牲畜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一般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告庙: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庙。
表顺承
庄宗对待父亲的遗矢是怎么样的态度?
恭恭敬敬
受矢:藏
请矢:告 盛 负 驱
纳矢:凯旋
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忧劳可以兴国
3.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一段议论,第二段记叙;总分关系。
1.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
2.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记叙庄宗得天下的原因:牢记父亲遗志,身先士卒杀敌。
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第三段
【原文】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字词】
系:缚
组:绳索
系燕父子以组:状语后置
函:名作动,用匣子装.
告以成功:状语后置
意气:志向与气概
意气之盛:定语后置
论证:庄宗的盛与衰
【翻译】当他用绳子绑住燕王父子,用小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头,走进祖庙,把箭交还到晋王的灵座前,告诉他生前报仇的志向已经完成,他那神情气慨,是多么威风!
【翻译】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安定,一人在夜里发难,作乱的人四面响应,他慌慌张张出兵东进,还没见到乱贼,部下的兵士就纷纷逃散,君臣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不知到哪里去好;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
【原文】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字词】
仇雠:仇人
夜:名作状,在夜里。
四应:四方响应
东:名作状,向东。
离散:溃散
至于:以至于
何其:多么地
【原文】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字词】
岂:难道。
欤(yú):表疑问的语气助词。
抑:或者,还是。
本:考查,探究。
迹:迹象。
自于:出自,由于。
兴:使……兴旺。
逸豫:安闲享乐(不能居安思危)。
【翻译】难道说是因为取得天下难,而失去天下容易才象这样的吗?还是推究他成功失败的原因,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文本梳理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泛指绳索
名作动,用匣子装。
①天子的祖庙;
②春秋时期,鲁国称周公的庙为:太庙“。
表顺承
可以说是
状语后置,“以组系燕父子”
而告以成功:
而告之以成功
而以成功告之
省略句+状语后置
气势,神态。
文本梳理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仇人
名作状,在夜里。
作乱
名作状,向东。
动作名,眼泪。
表转折
多么
助词,用于形容词前,表强调。
文本梳理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或是,还是。
安乐
使…兴盛
使…灭亡
考察,探究。
2.第三段和第二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本段主要写庄宗失天下的经过,是对“逸豫可以亡身”的说明。
正反对比。二段正面叙说,三段反面叙说。
议论: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历史史实中总结教训。
1、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23岁
908年
“与尔三矢”
27岁
913年
“系燕父子以组”(灭燕)
38岁
923年
“函梁君臣之首”(灭后梁,建后唐)
41岁
926年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思考:
本段作者是如何来写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
提示:在公元908年、913年、923年、926年这几年里,在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找课文中的话来概括)
得天下
15

为什么?
失天下
3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第四段
【字词】
莫:不定代词,没有人。
为:介词,表被动。
夫:语首助词,不译。
智勇:指智勇的人。
于:介词,表被动。
也哉:语气词连用,表示反诘语气。
推论:警戒世人
【翻译】因此当庄宗强盛时,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与他相争;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伶人把他困住,落得个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小的事上积累而成,而智勇之人往往被自己所溺爱的人或物困住,难道只有伶人才如此吗
【原文】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文本梳理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全,整个
表顺承
极小的事
沉湎,无节制。
表被动
状语后置:祸患常于忽微积
表被动
智勇的人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15年
3年
庄宗大事记 时间 事件 结论 教训
智 勇 多 困 于 所 溺
祸 患 常 积 于 忽 微
盛衰之理 岂非人事哉
908年 23岁 受命继志
912年 27岁 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 38岁 梁君臣之首
926年 41岁 身死国灭
一夫夜呼……
告诫人们不要重走历史的覆辙,记住“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历史教训。既是感叹,也是反问,启迪深远,余味无穷,推进一层。
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历史史实中警戒世人: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第四段以感叹结尾有何作用?
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自主思考
作者展开论证时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本文论点来自史据,在论证时又重点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生动的事例,充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史实,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了然于胸,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
②对比论证。全文以“盛”“衰”二字贯串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证。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
拓展发散
文本研读
(一)结合课下注释,梳理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履历
时间 人物年龄 人物经历
908年
23岁
丧父,被告以三遗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913年
28岁
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
38岁
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即帝位,是为庄宗,国号唐,史称后唐,迁都洛阳。
926年
41岁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文本研读
(二)找出文章的论点和论据和结论,梳理本文结构。
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依据:庄宗得天下(正面)
庄宗失天下(反面)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5年
3年


为什么?
文本研读
盛——
衰——
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三)为什么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而失天下只用了3年?他的事例说明了什么?
“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文本研读
(四)文章是如何步步深入总结庄宗得失天下历史教训的?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全文的脉络非常清楚,作者首先提出观点,然后进一步用事例论述,最后得出了结论。
全文通过把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文章开头第一、二段“盛、衰”“得、失”并举,第三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第四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如“方其……,及其……”,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
例证法。文章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生动的事例,充分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点滴史实,就使人对于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不言而明,达到了以材料论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文本研读
(五)文章写到第三段,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作进一步议论,为什么
第四段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具有更普遍意义的结论,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
李存勖
合作探究
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为什么主人公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最后一段能否删了?为什么?
继承父志
灭燕
灭梁
忧劳可以兴国
宠幸伶人
举例
对比
史论
以论带史
以史证论
祸患常积于忽微 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
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908
912
923
逸豫可以亡身
以古鉴今
五代史伶官传序
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
后唐庄宗史实(举庄宗为例,原其得与失。)
论证

庄宗受命
庄宗失国

盛: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衰: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结论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推论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一夫作难仓皇东出,伶人困之身死国灭。
接受父命报仇雪耻,系燕父子函梁君臣。
《书》曰:“满招损,谦受益。”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思维导图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借古讽今,告诫(希望)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身死国灭的教训,力戒骄奢,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写作意图
1.辞气委婉,言语恳切。
文章作为一篇旨在以史为鉴的史论文,依据史实,妮娓道来,仿佛与预想中的读者谈古论道,辞气委婉,言语恳切。
2. 抑扬顿挫,错落有致。
文章以散体写史论,间以对仗工整的骈句,骈散结合,错综有致;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张弛有度。读起来抑扬顿挫,感情饱满,气势旺盛。
3.语言平实,言简意丰。
与《过秦论》相比,这篇文章并没有华丽的辞藻,基本用平实的语言叙述事例,阐发道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
语言特色
李存勖
思考
文章说国家盛衰存亡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末尾又意味深长地点出“岂独伶人也哉”。请同学们再寻找一些事例加以补充说明。
仁政则兴暴政则亡

抗秦则兴
赂秦则亡
六国
忧劳则兴
逸豫则亡
庄宗
重贤则兴寡谋则亡
项羽
思危则兴苟安则亡
北宋
勤学则兴懒惰则亡

示例
越王勾践
孟子
隋炀帝
唐太宗
商纣王
示 例
请根据下列句式简要描述,至少写出两句,形成排比。
开元君王唐玄宗,开创盛世,却因专宠贵妃,导致盛唐衰落;
, ,却因 ,导致 ;
, ,却因 ,导致 。
春秋霸主齐桓公,称霸诸侯,却因亲近小人,导致祸起萧墙;
吴国国君夫差,雄霸南方,却因贪恋美色,导致国破家亡。
启示
王朝更迭,悲剧重演,历史就像一位老者,时时警醒着我们,成败在我不在天!唐太宗吸取前人教训,虚心纳谏,励精图治,迎来“贞观之治”,名垂青史。齐威王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意见,兴利除弊,换来了诸侯“皆朝于齐”的盛世局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激励自己的斗志,以图复国,终于天不负苦心人,三千越甲竟吞吴,报仇雪恨。所以,兴衰成败,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以“得天下”之“盛”,与下文写“衰”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揭示了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1)明确抑扬的辩证关系,无论是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总有一个主次之分。
(2)要找出抑扬的内在联系,找到二者相通的桥梁,才能完成由抑到扬或由扬到抑的转换。
技法迁移
请你观察生活中的某一种事物,如“花”“鸟”等,恰当地运用“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150字左右。
我对花的感情,一直很淡漠。虽然说爱花的父母在院子里养了很多花,使得不大的庭院一年四季都孕育着盎然的生机,但我还是没有因此而对花产生好感。尤其是那株去年才移植来的兰花,由于它太柔弱太不起眼了,我几乎忘却了它的存在。没想到今年,兰花竟绽放了不少,院子里也弥漫着清香。这个情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对花的认识由这一株兰花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迁移练笔
谢谢观看
高中语文选必中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