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教学改进设计教学背景分析课题及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对于经济文化交流的双重意义。主要分为三个子目:第一子目主要阐述狭义丝绸之路概念,即张骞通西域开辟了连接西北和中亚欧洲陆上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和意义,叙述这条商路由盛而衰的历程。第二子目从广义范畴延伸丝绸之路的概念,新教材依据最新学术观点,补充几条支线的发展概况。第三子目进一步丰富丝绸之路概念,通过呈现丝绸之路流通物品,总结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路线,也是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本课从“丝绸之路”概念的角度为切入点,三个子目呈递进关系,深化理解“丝绸之路”的意义。学生情况分析本课授课对象为本校高二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丝绸之路”开辟史实有一定认识,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存在一些误区:从时间上来看,未能意识到丝绸之路的历史延续性;从空间上看,并不知道到丝绸之路多条支线的存在;从意义上看,片面强调商品交换的作用,不能从文化交流和时代价值的角度理解其意义。教学目标总体目标:掌握丝绸之路开辟的相关史实,认识商路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能通过史料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凿空”意义(素养目标:史料实证)。能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认识丝绸之路几条支线的开辟(素养目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能通过阅读教材,理解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路,也是一座文化交流桥梁(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通过区别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的区别,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素养目标:家国情怀)。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类型商路的开辟史实;教学难点通过了解商品所体现的特色文化,理解贸易活动在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 历史地图 文字材料 多媒体(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凿空:从中亚到欧洲延伸:从陆上到海上多元:从商脉到文脉共建:从传统到现代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新课 通过教师提问引入新课:回忆初中阶段学习的丝绸之路相关内容:丝绸之路开辟时间、人物、路径和历史意义。 回忆初中学习丝绸之路相关内容 初高中衔接,导入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内容。一、凿空:从中亚到欧洲 史料呈现: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关于“丝绸之路”的定义, 教师提问:这条丝绸之路是谁开辟的?为何开辟?对比两则史料:一则为《史记.大宛列传》评价张骞通西域为“凿空”文献史料,一则为战国出土和田玉、巴泽雷克墓出土战国丝织物文物史料,教师提问:文物史料说明了什么历史信息?张骞通西域还能称为“凿空”吗?史料呈现:赫尔曼在《中国到罗马帝国的丝绸之路》中关于“丝绸之路”的定义,教师提问:你认同赫尔曼的观点吗,利用教材中材料进行解读? 1.从地图掌握传统丝绸之路的史实。2.分析和解读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一个标志性事件。3.阅读分析教材,从教材50页古希腊陶壶、史料阅读内容印证赫尔曼观点。 结合材料,阅读教材内容,学会利用二重证据法印证历史问题。认识丝绸之路是不断发展的路径。二、延伸:从陆路到海路 (一)兴盛:唐朝丝绸之路的延伸1.史料呈现:刘进宝在《“丝绸之路”概念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中论述,教师提问:刘进宝理解的“丝绸之路”的概念有何变化?阅读教材51页,在地图中标注几条丝绸之路起始点、途径地、流通商品。2.阅读教材52页学思之窗,思考张骞提出了怎样的探险计划?他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计划?这条通往印度中亚的西南丝绸之路有何困难?(二)转向:唐以后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教师提问:通往印度中亚的西南丝绸之路行走艰难,通往印度还可以如何走?(海上丝绸之路)唐朝丝绸之路何以从陆路转向海上? 1.带问题阅读教材,在地图上标注几条丝绸之路的相关概况。2.解读史料,回答问题。3.阅读教材52页,梳理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过程。 掌握必备基础知识,强化时空观念,从地图上了解几条丝绸之路的发展概况。培养学生解读史料能力,客观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到丝绸之路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三、多元:从商脉到文脉 问题探究:出示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彼得·弗兰科潘所著的《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一书目录: 以 以丝绸之路是一条……之路为论题,结合教材52-54页 内容进行阐述。 学生阅读教材,依据学案预习回答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丝绸之路在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商的双重意义。指导学生练习小论文撰写方法。四、共建:从传统到现代 1.1 1.教师引导学生结合材料,比较“一带一路”与古代“丝绸 之路”相比,又有哪些新的内涵? 2.合作探究:有西方学者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版的马 歇尔计划,你是怎么看待的?(时代背景、实施目的、参 与国 家、具体内容等) 学生观察两幅图,从覆盖范围、参与国家、合作内容、合作成果等角度回答问题。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从不同维度比较两者存在根本差异。 通过比较“一带一路”与古代“丝绸 之路”,深化丝绸之路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培养家国情怀价值观,了解丝绸之路本质是互惠互利,互学互鉴。课堂小结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一代代“丝路人”用骆驼承载着善意,而不是手握利剑开疆拓土,用宝船传播着友谊,而不是船坚炮利轰开它国之门,今天追寻古“丝绸之路”的脚印,怀着古“丝绸之路”的善意和友谊,共建“一带一路”,在合作中深耕和平发展、文明互鉴的种子。教学反思本课主要讲述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型丝绸之路的开辟,及其对于经济文化交流的双重意义。在设计上以“丝绸之路”概念发展史为立意,分为四个部分:凿空:从中亚到欧洲、延伸:从陆路到海路、多元:从商脉到文脉、共建:从传统到现代。设计亮点:1.注重学术与教学的相结合,依据新教材的补充内容,引入相关学者论著,从“丝绸之路”概念发展史角度多层次丰富“丝绸之路”概念的内涵。2.注重素养与教学的相结合,利用地图分析丝绸之路兴衰历程,强化时空观念;深挖教材文献图片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最后从“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厚植家国情怀,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观念。3.注重引导与讲授相结合:在分析张骞通西域“凿空”部分时,制造思维冲突:张骞之前已有交流,为何还称之为“凿空”?在分析陆路转向海路部分时,环环相扣:分析陆路优势和弊端,如何解决弊端?为何唐朝后海路才兴盛?一系列问题使学生了解生产力水平才是商路转移的原因。不足之处:1.课程内容繁多,注意删繁就简,突出核心内容,精细化教学时间分配。2.缺乏国际视野,丝绸之路的兴衰转向与周边国家的状况结合,与纲要下世界史的内容结合,对本课的认知将会更加深化。3.本课难点在于理解商业贸易对于文化交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可多维度剖析、多类型史料呈现丰富学生对这一难点的理解。PAGE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