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课件(共23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课件(共23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Part 1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P88
1. 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感性具体
感官感知的认识,
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思维抽象
是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局限:
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它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实践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内容也就不同。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提取属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概括共性】,等等。
阅读课本P88相关链接。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P88
1. 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感性具体
感官感知的认识,
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思维抽象
是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实践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内容也就不同。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提取属性】,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概括共性】,等等。
阅读课本P88相关链接。
思考:下列认识是感性具体还是思维抽象?
① 来到一个新学校的初次印象。
② 小明是一个高中生。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P88示例评析
下列展现的是数学中通过思维抽象形成“交换”概念的过程。
第一级抽象
第二级抽象
第三级抽象
1+2=2+1
4+5=5+4
8×6=6×8
9×7=7×9
A+B=B+A
A× B=B× A
ARB=BRA
以自然数表示具体事物的量、具体事物之间的换位关系
以A、B表示任意自然数,抽象的数量之间加、乘的换位关系
以抽象的符号表示相加相乘的换位关系
从个性中抽取概括出共性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P88-89
2. 思维抽象的环节
思维抽象的具体过程千差万别,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是重要环节。
环节 分离 提纯 简略化 理想化
特点地位 起始环节 关键环节 结果环节 (表达环节) 特殊形式
(贯穿各环节)
含义 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 是在思想中排除干扰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 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述。 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
联系 是科学的思维抽象的四个环节,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知识运用
材料分析:(1)从科学思维角度看,人们研究自由落体运动定律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2)运用思维抽象的环节的知识,分析伽利略是如何进行思维抽象的?
人们直观看到的现象是重物比轻物先落地,因此亚里士多德作出了重物比轻物先落地的结论。
在伽利略时代,人们还无法用物质手段创设真空环境来从事落体实验,伽利略就依靠思维抽象:在思想上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轻重物体自由下落的重力加速度的大小都是相同的。伽利略得出落体定律的表述公式v=gt,s=1/2gt 。一般来说,落体运动是在地球大气层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就要考虑阻力因素,相对实际情况,伽利略设定的真空状态是绝对的真空,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但通过思维抽象,能出现在思维世界中。
因此,伽利略找到了自由落体的规律,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
分离、提纯
简略化
理想化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课堂练习
思维发展的过程是以感性具体为起点的。下列对感性具体的认识正确的是( )
A.感性具体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深刻把握
B.感性具体是对事物某种共性的本质的认识
C.感性具体是对事物的外部形象的整体认识
D.感性具体是对事物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的认识
C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P89
3. 思维抽象的局限性
(1)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2)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思维活动过程:
Part 2
从思维抽象
到思维具体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P89探究与分享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思维活动过程: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P90
1. 思维具体的含义和特征:
(1)含义: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特征(表现):
思维具体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表现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比如:一说到“水果”,我们的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了苹果、桔子、香蕉、菠萝…… → 思维具体。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P90
2. 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起点
桥梁
终点
例如:P90相关链接
马克思写《资本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就选择以“商品”作为起点。“商品”是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胚芽”、“细胞”。
阅读P90相关链接,感受从思维抽象→思维具体的过程。
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
把这个基本单位扩展开来,就能展现出一个完整的对象。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P90
2. 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例如:P90相关链接
马克思对 “商品”包含的内在矛盾进行分析,引出“货币”,再引出“剩余价值”,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
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P90
2. 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例如:P90相关链接
马克思的《资本论》,通过“商品”、“货币”、“剩余价值”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的结论。
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P90
2. 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知识运用
根据认识发展的历程,结合材料,分析人们是怎样形成对水的内在本质的认识的。
人们在对水的认识过程中,首先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将水反映到大脑,通过分析认识到水的各种属性——无色、无味、液体等,并且进一步分析水的无色、无味、液体等属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水具有这些属性的原因,最后将水定义为无色、无味的液体。
人们对水的认识经历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上升过程。
第一阶段,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人们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将水反映到大脑中,从而形成感性具体的认识,然后通过大脑的分析,抽象出水的各种属性:无色、无味、液体,形成思维抽象。
第二阶段,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上升过程。通过进一步分析水的无色、无味、液体等属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水具有这些属性的原因,最后将水的本质定义为无色、无味的液体,从而形成对水整体的本质的认识。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P91
3. 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理解肯定与否定、抽象与具体的对立统一,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
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形成中导致具体的再现。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P91
3. 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理解肯定与否定、抽象与具体的对立统一,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思维活动过程:
起点
是对事物外部形象的认识
桥梁
对事物本质规定的认识(还没达到本质和现象统一)
终点
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思维导图
认识阶段总结对比
总结
认识阶段 认识内容 方式/环节 地位
感性具体 外部、整体 感官感知 起点
↓ 思维抽象 本质、零散 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 桥梁
↓ 思维具体 本质、整体 起点/桥梁/终点 终点
不可分割
相互依赖
感性认识
理性
认识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总结
总结:
思维与逻辑角度,如何推动认识的发展:
10.1课:把握事物内部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坚持辩证否定,不作简单肯定或否定。
10.2课:从感性具体发展到思维抽象,再发展到思维具体。
哲学角度,如何推动认识的发展: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角度:实践决定认识,从实践出发;
真理的特点角度:坚持真理,正确对待错误;
认识的特点角度: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总结
《逻辑与思维》第三单元 辩证思维方法
把握多对辩证关系:
第八课:辩证分合
整体与部分、动态与静态
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第九课:质量互变
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
适度原则:把握分寸,“得中”or促成质变
第十课:推动认识发展
辩证的否定:肯定与否定
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感性与理性、具体与抽象、现象与本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