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 课件(共20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1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 课件(共20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12.1 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方法
第十二课 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
知识回顾 P5
从思维的方向看: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
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辩证思维和形而上学思维
从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看: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
发散思维
向不同方向扩散——由“一到多”
聚合思维
向同一方向收敛——由“多到一”
1. 原因
(1)客观基础(依据):事物性质和关系的多样性。
(2)必要性(目的):为了揭示事物可能存在的其他性质和关系,寻求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功能和作用,需要运用发散思维。
注意:发散思维就是创新思维吗?
发散思维是一种创新思维。但是创新思维并不就是发散思维 ,创新思维方式有多种。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根据已知的事物信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多样性答案的思维方式。
2、发散思维的含义:
【例】: 人们发现柠檬富含维生素C,由此人们发现了柠檬的多种用途:
例如,吃鱼时滴入柠檬汁可以去除腥味,常食用柠檬可以治疗坏血病和骨质疏松,可以用来调制鸡尾酒和其它饮料,可以用来制作保养皮肤的化妆品,等等。
思考:下列属于发散思维的是?
①将平面镜改为多种曲面镜,制成哈哈镜;
②集思广益;
③理论工作者依据许多现成的资料归纳出一种结论。
①②属于发散思维
3.发散思维的特点:
问题
思维方向的发散性(由一到多)
从一个出发点【已知事物】向四面八方想【可能存在的其他性质和关系、功能】,向新奇、独特之处想,是扩散、辐射。
①思维过程的流畅性
②思路的变通性(或灵活性)
③思维结果独创性。
注意:这里的出发点是已知事物,四面八方的发散方向通常是事物可能存在的其他性质和关系、功能的作用。
已知事物
知识拓展
1.思维过程的流畅性:思维流畅,才能在有限时间内产生较多的设想
2.思路的变通性:指打破老套、陈旧的限制,排除既有经验的负面影响,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或从不合常规的方面去思考。
3.思维结果的独特性:从一些问题出发,发散思维总在思索还有什么新的方面、新的途径和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1)检核表法:
主要是通过对所设想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详细检查,从看似“毫无问题”的事物中找到思维创新的突破口,以求产生创新的思路。
这一技法主要从他用、借用、改变、扩大、缩小、代替、调整、颠倒、组合等九个方面进行思维发散。
4、发散思维的技法:
相关链接 P105
(2)信息交合法:
含义:是利用已有的或引进的事物信息,通过列举的方法,将不同信息有目的地进行组合,以产生新的思路。
作用:通过信息交合法,可以将事物可能具有的组合“一网打尽”,供人们筛选。
例如:轮子与喇叭是两个不同信息,但交合在一起组成了汽车,轮子可行走,喇叭则发出声音表示“警告”;
独轮自行车本来与盒、碗、勺没有必然联系,但杂技演员将它们交合在一起,构成了杂技节目这一物象。
探究与分享 P106
(3)头脑风暴法:
①含义:是一种集思广益的群体思维发散技法。它以会议的形式开展,要求有人主持会议,会议有讨论的主题。在会议进入自由畅想阶段,不宜过早地评判他人的设想,以利于其他设想能够顺利地产生。
②原则:这种会议的原则是“延迟评判”“以量求质”。(所谓“延迟评判”,是在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思考后仍然找不到问题之解时,不要马上下结论说“此问题无解”,而应该耐心等待灵感的到来)
美国西部供电公司寒冷地区的电话线很容易积雪结冰。冰雪太厚,电话线会被压断。派人清雪,工作量大,效率低。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电信公司召开专题会议商讨。
有人在会议上开玩笑说:“干脆给飞机绑个扫帚,沿着电话线去扫雪,既快又方便。”受此启发,各种各样的意见纷纷产生。有人说:“普通飞机肯定不行,应该用直升机。”有人说:“普通扫帚肯定不行,得用特制扫帚。”还有人说:“用特制扫帚也不行,应该用喷气吹落积雪。”这次会议共产生36个设想。最后,公司领导拍板,并给执行扫雪任务的飞机取名“上帝”号,真正成了让上帝来扫雪。
从此西部供电公司解决了一个大难题,每年仅此一项就节约了几百万美元的开支,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头脑风暴法
探究与分享 P104
5、发散思维的作用(优点):
不仅能够帮助人们发现新问题,而且能对所要解决的问题提供众多新设想。
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还需要其他思维因素的积极参与。思维发散的效果,与人们的知识和经验的多少、实践能力的高低等密切相关。
如何提高?
在以下所列图形中,若A的对比图形是B,那么,在图形C、D、E中,哪一个图形是F的最佳对比图形?
A
B
C
D
E
F

因为A的对比图形是B,其中的规律是圆与方的对比。
依据此限定条件,F的最佳对比图形也应符合圆与方的对比
探究与分享
1. 原因
聚合思维
(1)客观基础(依据):不同事物之间,不论其差异有多大,总会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相同或相似之处,具有可通约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2)必要性(目的):为了揭示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事物的整体发展,需要运用聚合思维。
共性
聚合思维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信息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思路中,以便得出合乎逻辑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2、含义
通约原是一个数学概念,出自数学中分数加减运算时的通分和约分。即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先使分母不同的两个分数实现“通分”,然后加以计算;接着用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对繁分数进行“约分”,使其化简。学术界常引申其意,在表述属性或本质相同的两种事物关系时,便说“两者可以通约”。
3、聚合思维的特点:
特点:
①聚合思维的过程的严谨性。
②聚合思维的思路的归一性。
③聚合思维的结论的论证性。
聚合思维是从四面八方向一个目标点想,向联系、共同之处想,是收敛、集中。
---思维方向的聚合性(由多到一)
1、思维过程的严谨性。聚合思维的过程是多次运用演绎、抽象、分析、综合、归纳、类比等逻辑思维方法的过程,而逻辑思维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在众多零散的知识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从而把看似不相关的知识贯穿起来。因此,运用逻辑思维方法的聚合思维具有过程的严谨性。
2、思路的归一性。聚合思维是围绕一个明确的目标而展开的思维,这个目标就是要从众多设想中为所要解决的问题找出最优解决方案,一切思维的获得都围绕这个轴心来进行。聚合思维认为,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对于某个问题的诸多解决方案,只能有一个是最好的。所以,聚合的方向和思路是唯一的。
3、结论的论证性。通过发散思维获得的众多解决方案或答案是否可行,需要进行论证。在聚合思维中,要求把所要解决的问题纳入逻辑的轨道,然后按照逻辑规则进行严谨周密的推论,必须按部就班地、一环扣一环地展开。这时要特别重视因果链条,不允许用想象或臆想代替推理和论证,忌讳思路的跳跃。也就是说,聚合思维所要的解决问题的答案,是经过严格的逻辑论证之后得出的。
知识拓展
一家企业把温室技术、排烟技术、建筑技术等多种技术聚合起来,建成了新式发电厂——气流发电厂。其结构大致是: 一个宽大的太阳能温室,中央耸立一个高大的风筒,其下安装风力发电机。这种发电厂所需要的技术是人们熟知的,经过一番聚合却成了一种新技术。
这个事例反映了一种什么思维?
聚合思维
【相关链接】
(1)方法: 在思维聚合的过程中,需要多次运用比较、分析、抽象、归纳、演绎、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
4. 聚合思维的方法和功能
(2)功能(作用、优点)
聚合思维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一切思维活动都围绕这个轴心来进行。它在众多零散的知识之间建立起内在联系,从而把看似互不相关的知识贯穿起来,聚焦所要解决的问题。
例:气流发电厂,就运用了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
5.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辩证关系
(1)事物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客观基础。
(2)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认识对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思维活动中的体现
(3)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人们的思维结合实际情况,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
(4)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两翼,只有在两翼相互作用所形成的“ 合力”下,事情才能办好,科学才能进步,真理才能发展。
A.辩证地认识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B.辩证地运用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
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
区别 依据 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性质和关系 不同事物存在相同之处,具有可通约性
目的 揭示事物可能存在的其他性质和关系,寻求事物可能具有的其他功能和作用 揭示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事物的整体发展
思维方向 从一个出发点向四面八方想,向新奇、独特之处想,是扩散、辐射 从四面八方向一个目标点想,向联系、共同之处想,是收敛、集中
方法 检核表法、信息交合法、头脑风暴法等 分析、比较、抽象、归纳、演绎、综合等
特点 过程具有流畅性, 思路具有变通性, 结果具有独特性。 过程具有严谨性,
思路具有归一性,
结论具有可论证性。
作用 能够发现新问题,提供众多新设想 把看似不相关的知识贯穿起来,聚焦所要解决的问题
联系 ①事物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这是发散、聚合思维的客观基础。发散、聚合思维是认识对象个性与共性的关系在思维活动中的体现。 ②解决复杂问题,往往需要人们的思维结合实际情况,反复地“发散-聚合-发散-聚合”。是创新思维的两翼,“ 合力”下,事情才能办好,科学才能进步,真理才能发展。 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
必背知识:
发散思维
1、原因
2、含义
3、特点
4、技法:检核表法、信息交合法、头脑风暴法
5、作用:
聚合思维
1、原因
2、含义
3、特点
4、方法
5、功能
思维形态
(从思维方向看)
两者联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