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课件(4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课件(44张PPT)

资源简介

(共44张PPT)
10.2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1.感性具体(含义)
2.思维抽象(含义局限性)
1.思维具体的含义和特征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2.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3.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
思维导图
学习目标
1. 感性具体的含义、局限性
2. 思维抽象的内涵、原因、途径、局限性
3. 思维具体的含义
4. 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上升环节
5. 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含义、局限性(P88)
起点
桥梁
结果
含义、目的、局限性、环节
(P88—89)
含义、表现、地位、环节
(P90)
人生(认识)的三重境界:
看山是山
看山不是山
看山还是山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人生的三个境界:
曾经,我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后来,我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如今,我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只是曾经的看山是山,和后来的看山是山已经不是一个境界了。生命就是如此,你最初信以为真的东西,等长大了会觉得当年的自己很幼稚,但等你老了,又会发现原来生命最初的看法想法,才是最宝贵,最深刻的。
思维具体
思维抽象
感性具体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01
我们初到一所学校,看到它的教室、宿舍、食堂、操场、花草树木,接触一些同学和老师,了解这所学校的规模以及它的周围环境,于是在头脑中形成了关于这所学校的比较完整的印象。
你对所在学校的最初印象是什么?现在看法又是怎样的?
探究与分享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1、感性具体(整体+表象)
(1)含义:感性具体的认识,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正确反映。
(2)局限性(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原因)感性具体虽然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感性认识),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事物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如:苹果看起来是红红的,吃起来是甜甜的,摸起来的是光滑的……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2、思维抽象(部分+本质,侧重分析)
(1)原因:感性具体存在局限,认识要向前发展,就需要运用思维抽象。
(2)含义:思维抽象是指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活动。
例:苹果是蔷薇科植物;这一论断就舍弃了苹果的营养成分、功能等许多方面的属性,只是抽取了它作为“蔷薇科植物”的这一方面的质的规定性。
第一级抽象
1+2=2+1
4+5=5+4
8×6=6×8
9×7=7×9
A+B=B+A
A×B=B×A
第二级抽象
ARB=BRA
第三级抽象
整体→部分
例:什么是水果呢?科学家经过对各种水果特征的思维抽象,概括出水果的定义。
相关链接
抽象是相对于具体而言的。
(1)当作动词使用:抽象首先是指一种思维活动,指人的思维从事物整体中提取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或者从事物个性中抽取其共性的活动。这时的“抽象”是一个动词,如“这朵花是红色的”,是将“红色”这种属性从这朵花的多种属性中提取出来,至于这朵花的其他属性如形状、气味等都被思维舍弃了。
(2)当作名词使用:作为上述思维活动的结果而得出的某个概念(如“红色”)或判断(如“这朵花是红色的”),我们也可以称它为抽象,这时的“抽象”是一个名词。
(3)当作形容词使用:当我们说“这是一种抽象的认识”时,“抽象”又被当作形容词使用。(空洞的、笼统的,不够具体的思维或认识。)
判断:他抽象出的抽象,太抽象了。
请思考:下列认识是感性具体还是思维抽象?
①来到一个新地方的初次印象。
②小明是一个中学生。
③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④这朵花是红色的。
⑤苹果因为富含维生素、槲皮素、铁、果胶等微量元素,被誉为水果之王。
⑥小猫的身体软软的、皮毛很光滑。
⑦绿萝有很好的清除甲醛的功效。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抽象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即时练习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2、思维抽象(部分+本质,侧重分析)
(3)目的和内容:实践的需要不同,抽象的目的和内容也就不同。
① 既可以从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部分,抽取事物某一方面质的规定性(整体→部分);
② 也可以从事物个性中抽取某种共性。(个性→共性)
(4)科学的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分离、提纯、简略化和理想化。
分离
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
(3)科学的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
提纯
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简略化
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
理想化
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思维抽象的具体过程千差万别。分离、提纯、简略化和理想化是科学的思维抽象的重要环节。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2.思维抽象
第一步: 在伽利略这一发现中,他撇开了化学现象、生物现象以及其他形式的物理现象,把落体运动这一特定的物理现象从现象总体中抽离出来。
①分离: 是思维抽象的起始环节。
(强调将此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分离)
分离就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
第二步: 在伽利略这一发现中,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进行了提纯。
②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环节。
(强调将此研究对象的干扰因素排除)
提纯就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
(3)思维抽象的环节
提醒:分离只把两种或多种物质分开,只是把这些物质从混合状态变为分开状态,A是A,B是B,物质总量不变。即由一种混合物分开为多种物质。
提醒:提纯是指把需要的提取出来,然后保留所需要的、把杂质或不需要的去掉,让需要的更纯净,即由多变为一,只有A或只有B。
第三步: 伽利略的落体定律是一种抽象的简略化表述。
公式:s=1/2gt
③简略化:是表述思维抽象结果的环节。
(强调思维抽象结果在表述上要简洁)
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述(即将抽出的结果,用概念和判断的形式固定下来)。
第四步: 伽利略设定的真空状态就是一种理想化的形式,是绝对的真空,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存在的。但通过思维抽象,能出现在思维世界中。
④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贯穿各环节)
理想化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
(虽然在自然状态中,思维抽象的那种事物的理想化状态并不存在,但在思维中设想这种状态,有利于人们揭示认识对象的本质和规律)
(3)思维抽象的环节
环节 分离 提纯 简略化 理想化
含义 是暂时不考虑研究对象与其他对象之间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联系,而将其与其他对象分割开来、从与其他对象的联系中抽离出来。(抽出、找原因、抓重点) 是在思想中排除那些干扰人们认识的因素,以便在某种单一的状态下研究事物某一方面的性质和规律。 (排干扰) 是对单一状态下的认识事物的结果进行简要化处理,或对认识结果的一种简略表达。 (简要概括) 是在思维中对认识对象存在状态的纯然构想。
(现实中不存在)
特点 起始环节 关键环节 表述结果的环节 特殊形式
联系 是科学的思维抽象的四个环节,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小结:思维抽象的环节及其关系
分离
提纯
简略化
理想化
思维过程上的
抽离性
思维目标上的纯粹性
思维表达上的简洁性
起始环节
关键环节
表述结果环节
贯穿其中
在几何学中,“点”没有大小,“线”没有宽度,“面”没有厚度。
在流体力学中,“理想液体”既不可压缩又没有黏滞性。
在分子物理学中,“理想气体”对分子本身的体积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是忽略不计的。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思维抽象有哪些特征?
抽象思维不仅具有思维的共同特征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特征。
同时具有特殊特征:思维过程的抽离性;思维目标上的纯粹性;思维表达的简洁性,理想化。
本质规定
共性
探究与分享P89
1.人们可以从复杂的人性中抽出道德品性,从不同的思维内容中抽象出共同的形式结构等。
2.我们在讨论概念的外延关系时,只是单纯地考察不同概念形式上的关系,而并不考虑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之间实际上具有哪些关系。
3.伽利略只用公式s=1/2gt (s表示物体在真空中的坠落距离,t表示坠落的时间,g表示自由落体加速度)就表达了落体定律。
4.在几何学中没有大小的“点”,在流体力学中不可压编又没有黏滞性的“理想液体”。这样的物体只有在思维中才可能存在,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思维过程上的分离性
思维目标上的提纯性
思维表达上的简略化
理想化
练一练:
思考:以下事例分别体现了思维抽象的什么特征?
在几何学中,“点”没有大小,“线”没有宽度,“面”没有厚度。
在流体力学中,“理想液体”既不可压缩又没有黏滞性。
在分子物理学中,“理想气体”对分子本身的体积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是忽略不计的。
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思维抽象有哪些特征?
探究与分享
一、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2、思维抽象(部分+本质,侧重分析)
(5)局限性及对策:
①局限性: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原因)
②对策: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想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想一想] 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吗?
思维抽象是对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的本质和规律或某种共性的反映,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02
雷电是一种自然现象。在古代,人们一直将雷电神化,误认为是“天神”发怒。直至近代,随着富兰克林、法拉第等人的积极探索,做了大量的实验,才揭示了电的本质,人们才认识到积云所带的电达到一定程度时,两种电荷发生中和并产生火花,就会发生强烈的放电,这便是雷电现象。
结合材料,运用“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的知识,谈谈人们对雷电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探究与分享
① 感性具体
② 思维抽象
③ 思维具体
结合材料,运用“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的知识,谈谈人们对雷电的认识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①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阶段。在古代,人们一直将雷电神化,误认为是“天神”发怒,属于感性具体阶段,这种认识仅限于对事物的猜测;富兰克林法拉第等人的积极探索,做了大量的实验,揭示了电的本质,实现了认识由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的飞跃。
②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阶段。对雷电本质的认识属于抽象思维,用该理论解释雷电的产生,指出两种电荷发生中和是雷电产生的原因,又加深了对电的认识,实现了认识由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1、思维具体(整体+本质规律,侧重综合)
(1)含义:思维具体是指在理性认识的层次上反映事物具体整体的认识,是人们在思维中把事物各个方面的本质规定按照其内在联系综合起来,形成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2)特征:思维具体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表现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科学概念。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而不是起点。
思维具体
思维抽象
感性具体
例:一说到“水果”,我们的脑海中马上浮现出了苹果、桔子、香蕉、菠萝…… →思维具体。
商品
①资本主义社会的细胞,
②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
③是对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的基本单位的反映
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
(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体本质和规律)
货币 资本 剩余价值
劳动与资本之间的矛盾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本质)
桥梁
终点
思考:马克思如何通过经过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性?
思维抽象
资本论的逻辑起点
思维具体
从多样性统一中把握了资本主义社会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2、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上升环节
(1)第一个环节:起点
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包含着研究对象整个发展过程中的一切矛盾。
马克思写《资本论》,研究资本主义社会规律,就选择以“商品”作为起点。“商品”是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胚芽”、“细胞”。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2、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上升环节
(2)第二个环节:桥梁
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
马克思对“商品”包含的内在矛盾进行分析,引出“货币”,再引出“剩余价值”,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
大与小的矛盾
成熟与不成熟的矛盾
酸与甜的矛盾
……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2、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上升环节
(3)第三个环节:终点
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马克思的《资本论》,通过“商品”、“货币”、“剩余价值”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革命不可避免的结论。
苹果,属于蔷薇科苹果属的植物,苹果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矿物质以及膳食纤维等,对人体健康具有诸多益处,如保护视力、预防心血管疾病、促进肠道蠕动等。此外,苹果还含有多酚类物质,具有延缓衰老、防癌、提高免疫力等功效。
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3、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①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②理解肯定与否定、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掌握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是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基础,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因此,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总结: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环节
(1)环节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上升起点。
这样的起点应是某一认识领域里最简单、最基本的概念,是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单位的反映。
(2)环节二:上升的起点,往往是某一认识对象的矛盾焦点。
随着认识的发展,起点中所包含的种种矛盾会逐一展现出来。这些一一展现出来的矛盾是认识发展的环节,也是思维从抽象逐步走向具体的桥梁。
(3)环节三:终点
思维从最一般的抽象规定开始,通过各个上升环节,达到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最终完成的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它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小结: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环节:选择起点 → 矛盾展现 → 再现事物多样性统一
(起点)
(桥梁)
(终点)
3.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1)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2)理解肯定与否定、抽象和具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掌握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注意:区分感性具体、思维抽象、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是起点、是对事物外部形象的认识;
思维抽象是桥梁、对事物本质规定的认识(还没达到本质和现象统一);思维具体是终点、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庖丁解牛
庖丁初学解牛时,只对牛的外部特征有直观的认识,不知道该从何处下刀。
经过段时间的实践之后,他逐步知道了牛的内部结构,达到了“庖丁解牛,目无全牛”的阶段。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庖丁弄清楚了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时呈现在他面前的牛,不是最初的“只见其表不知其里”的牛,而是一头“既知其表又知其里,且知道其表里关系”的牛。
思维具体
思维抽象
感性具体
总结:思维过程的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区别 内容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局限性 感性具体只停留在事物的外部形象上,还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没有把握本质与现象相统一的事物整体,因而它对事物的认识还不完全。 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环节 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 起点、桥梁、结果
结果 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或某种共性的认识 思维具体是飞跃的终点,是对认识对象整体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
联系 目的在于把握客观对象的整体及其发展规律。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提醒:感性具体能够上升为思维具体,但这并不意味着认识的终结,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不断发展。
认识阶段总结对比
总结
认识阶段 认识内容 方式/环节 地位
感性具体 外部、整体 感官感知 起点
↓ 思维抽象 本质、零散 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 桥梁
↓ 思维具体 本质、整体 起点/桥梁/终点 终点
不可分割
相互依赖
感性认识
理性
认识
认识阶段总结对比
方法技巧:★抓住关键词区分感性具体、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
1.感性具体→ 外部表象+整体
2.思维抽象→ 零散、片面的局部+本质(某一方面的本质)
3.思维具体→ 整体的本质规律
感性具体是起点、是对事物外部形象的认识;
思维抽象是桥梁、对事物本质规定的认识(还没达到本质和现象统一);
思维具体是终点、是对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提醒:全面把握感性具体与思维具体的联系
①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经过科学的思维抽象和正确地选择思维上升环节,认识上升为思维具体,但这并不意味着认识的终结,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不断发展。
②感性具体和思维具体都是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因此,二者可能都正确,也可能都错误。
抓住关键词区分感性具体、思维抽象和思维具体
1、感性具体→ 外部表象+整体
2、思维抽象→ 零散、片面的局部+本质(某一方面的本质)
3、思维具体→ 整体的本质规律
提醒:全面把握感性具体与思维具体的联系
①感性具体是认识的起点,经过科学的思维抽象和正确地选择思维上升环节,认识上升为思维具体,但这并不意味着认识的终结,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不断发展。
②感性具体和思维具体都是对事物的认识和反映,因此,二者可能都正确,也可能都错误。
方法技巧
庖丁解牛
庖丁初学解牛时,只对牛的外部特征有直观的认识,不知道该从何处下刀。
经过段时间的实践之后,他逐步知道了牛的内部结构,达到了“庖丁解牛,目无全牛的”阶段。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之后,庖丁弄清楚了牛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之间的关系,这时呈现在他面前的牛,不是最初的“只见其表不知其里”的牛,而是一头“既知其表又知其里,且知道其表里关系”的牛。
思考:庖丁对牛的认识分别体现了认识的发展的哪些阶段?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课堂小结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含义、局限性
思维抽象
含义
目的和内容
环节: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
局限性
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
含义
表现
环节
上升起点
种种矛盾逐一展现
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
体会认识发展的历程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含义、局限性
思维抽象
含义
目的和内容
环节:分离、提纯、简略化、理想化
局限性
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关系
含义
表现
环节
上升起点
种种矛盾逐一展现
再现事物多样性的统一
知识小结
课堂小结
体会认识
发展的历程
从感性具体到
思维抽象
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感性具体的含义、局限性
思维抽象的内涵、原因、途径、局限性
思维具体的含义
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上升环节
感性具体、思维抽象与思维具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感性具体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分离是思维抽象的起点)
思维抽象是思维活动的桥梁(提纯是思维抽象的关键)
思维具体是思维活动的结果(简略化是思维抽象的结果)
感性具体是对事物外部形象的认识;
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本质规定的认识(还没达到本质和现象统一);
思维具体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思维抽象是感性具体的结果,又是思维具体的起点
【注意】
比较 感性具体 思维抽象 思维具体
区别 含义不同 是一种直观的整体表象,是事物多种多样的现象和外部联系在头脑中的反映 是从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中抽取某一方面的本质规定,或者从其个性中抽取共性的思维 是多样性统一的事物整体在思维中的再现,
水平不同 属于感性认识。是对事物整体的认识,但没有揭示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 属于理性认识,但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 属于理性认识,是关于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地位不同 是认识的起点 是认识发展的中间环节 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是认识飞跃的终点
联系 意义 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思维过程的这两个阶段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理解肯定与否定、抽象与具体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掌握这种辩证思维方法,对于我们获得对事物全面而具体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比较认识的发展历程
拓展深化








分析与综合
辩证统一
具体与抽象
辩证统一
肯定与否定
辩证统一
量变与质变
辩证统一
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的科学方法。如分析与综合方法
认清事物质和量的规定性,把握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和飞跃性。掌握适度原则。
不作简单的肯定与否定,在辩证否定的“扬弃”中推动认识发展。
实现事物认识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的上升和飞跃。
把握
何为辩证思维(含义、特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