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课件(4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课件(40张PPT)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逻辑” 的多种含义
【探究与分享:P7页】
学逻辑也要合乎学习的逻辑,先易后难,不能揠苗助长。
逻辑太重要了,逻辑混乱的文章别人看不懂,不讲逻辑的人别人懒得理。
毛主席曾号召大家都要学一点逻辑呢。
上述议论中的“逻辑”分别是什么意思
“逻辑”的不同用法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一、“逻辑”的不同用法
1、逻辑的多种含义
(1)规律:是客观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2)逻辑规律与规则:逻辑规律是思维领域内的客观规律。逻辑规则是根据思维的规律制定的。
(3)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也指某种理论、观点。
(4)逻辑学:逻辑学是关于逻辑规律与规则的知识体系。
探究与分享
1、上述议论中的“逻辑”分别是什么意思?
2、“逻辑”的不同用法之间有何区别与联系?
毛主席曾号召大家都要学一点儿逻辑①呢。
学逻辑②也要合乎学习的逻辑③,先易后难,不能揠苗助长。
逻辑④太重要了,逻辑⑤混乱的文章别人看不懂,不讲逻辑⑥的人别人懒得理。
①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②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③指规律,即学习的规律
④指逻辑规律与规则
⑤指思维方法
⑥指逻辑规律与规则
1.虽然建筑的形态、空间及外观要符合必要的逻辑性,
但建筑还应该蕴涵直指人心的力量。
2.在当今国际社会中,不要用强盗逻辑来思考国际关系。
3."举一反三"是一种运用类比推理的逻辑方法,用于启发式教学很有效。
4.逻辑在这里是作为单独一门课来讲授的。
规律
某种思维方法
逻辑规律与规则
逻辑学
【典例】下列内容都是哪种“逻辑”呢?
逻辑的多种含义
主要含义 范围 举例
规律 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要把握科学研究的逻辑”
“这是生活的逻辑”
逻辑规律与规则(思维规律)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说话写文章要合乎逻辑”
“说的不合逻辑”
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霸权主义逻辑”“诡辩家逻辑”
逻辑学或逻辑知识 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学 “学一点逻辑是有好处的”
“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逻辑很难学”
2、逻辑学研究的对象
(1)“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2)“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3、逻辑学研究的目的(任务)
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一、“逻辑”的不同用法
它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为把握“规律”而运用的手段。
下列说法中的“逻辑”,属于逻辑学研究对象的有( )
①我们必须遵循经济自身的逻辑,才能搞好经济建设
②王同学本科毕业后,报考了逻辑学专业的研究生
③你说起话来有时还真是颠三倒四、毫无逻辑
④遵循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①:“必须遵循经济自身的逻辑”指的是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不是逻辑学研究对象,①错误。
②:“逻辑学专业的研究生”指的是学校开设的逻辑学课程,不属于逻辑学研究对象,②错误。
③④:逻辑学指的是研究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的逻辑方法的科学,“说起话来有时还真是颠三倒四、毫无逻辑”“遵循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是逻辑学研究对象,③④正确。
逻辑学
形式逻辑
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角度划分
法律逻辑
从不同的应用领域的角度划分
辩证逻辑
科学逻辑
论辩逻辑
逻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学科群。
是一门学问。是关于逻辑规律与规则的知识体系
是从形式结构方面研究思维规律的逻辑学
是从抽象的思维内容方面研究思维规律的逻辑学
都属于应用逻辑
归纳逻辑
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具有必然联系划分
演绎逻辑
从个别到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
从一般前提到个别的思维方法
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1、逻辑学的含义:研究思维规律与方法的学问
二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1)狭义的逻辑学:
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
(2)广义的逻辑学:
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3)二者关系:
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
2.形式结构:
逻辑学把不同思维形式之间的联系方式称为思维的形式结构,简称形式结构。
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所有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结合教材思考:这两个判断有什么相同点?概念是怎么构成判断的?
相同点:都是“所有......都是……”的形式结构。
“金属”“导电的”
“事物”“变化发展的”
用“所有......都是……”这一形式结构将两个概念联系起来构成判断
概念
判断
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
所有“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
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探究与分享:一天,初学逻辑的小明和小芳一起进行推理练习。
所有马都是动物,所有白马都是马,所以,所有白马都是动物。
所有马都是动物,所有牛都不是马,所以,所有牛都不是动物。
小明
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小明推理的逻辑形式是:
所有M是P
所有S是M
所有S是P
大前提:真
小前提:真
结论:真
S
M
P
前提的内容是真实的,推理的形式是有效的(推理结构符合三段论推理规则)。
小明的推理是正确的。
小芳推理的逻辑形式是:
所有M是P
所有S不是M
所有S不是P
大前提:真
小前提:真
结论:假
S
M
P
前提的内容是真实的,推理的形式是无效的(推理结构不符合三段论推理规则)。
小芳的推理是不正确的。
S
3.形式逻辑关注推理的形式结构
①推理的结构:推理由前提和结论共同构成,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
②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结论:推理结论是否一定为真,取决于两个方面:
一是前提内容的真实性,
二是推理形式的有效性。
推理结构符合三段论推理规则。
3.形式逻辑关注推理的形式结构
①推理的结构:推理由前提和结论共同构成,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
②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③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意义: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4.论点、论据、论证、论辩
(1)把推理的理由讲出来作为“论点”的“论据”,就构成了通常所说的“论证”。
(2)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去说服别人,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者用这样的论证方式反驳别人的观点,就构成了“论辩”。
(3)论证和论辩中使用的推理是否有效,直接影响说服的效果。
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
2.2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01
老师:“如果你哥哥有五个苹果,你从他那儿拿走三个,结果怎样 ”
孩子:“结果嘛,结果他肯定会揍我一顿。”
这个例子中,孩子的逻辑思维存在什么问题?
老师的问题“结果怎样”很明显是“苹果还剩下几个”的意思,属于简单的数量关系;而孩子的回答却是转移到与哥哥的生活逻辑上,犯了“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的错误,违背了逻辑思维的“同一律”要求。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事例评析:
甲:“你们这样通宵达旦、吵吵闹闹地在宿舍打牌,影响别人休息。”
乙:“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别人没有怨言,你有什么不平的?”
指“除打牌者之外的人”
指“除打牌者和甲之外的人”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这种没有保持概念同一性的思维,违反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事例评析:
某顾客与小吃店的服务员对话如下:
顾客: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 啤酒里有苍蝇!
服务员:啊,不要紧,我们这儿的苍蝇不会喝很多酒。
题中服务员的回答转移了顾客的话题,犯了“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违反了同一律要求。
1
2
2.公式:A是A
3.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就是真;如果是假就是假。
A是思想,既可以指代概念,也可以指代判断
1.坚持该规律的理由: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
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4.注意:
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
②它所反对只限于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经是教师了。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下列材料中的论断有没有违反同一律的要求?
事例评析: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从刚成立时仅有几十人的一个小党,经过100年的发展已成为今天拥有9059.4万名党员的大党,中国共产党以势不可挡之势迅速发展。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说法( )
A.正确,符合同一律的要求 B.正确,符合排中律的要求
C.错误,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 D.错误,违背了排中律的要求
2.由上题我们得到的启示是( )
A.同一律否认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B.同一律反对变更概念和判断
C.同一律要求对同一对象的判断一定是同一的
D.同一律并不否认在不同时间或不同条件下,认识对象的变化和发展
A
D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某珠宝店钻石被盗,现查明罪犯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赵:不是我偷的。钱:李是罪犯。孙:钱是罪犯。李:不是我偷的。
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请问罪犯是谁?为什么?
结合矛盾律的相关内容,得出钱与李的口供矛盾;同时应结合“只有一人说假话”这一条件进行分析。
因为钱的口供“李是罪犯”和李的口供“不是我偷的”相互矛盾,根据矛盾律,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根据题意说假话者只有一人,那么说假话者非钱即李。因此,赵和孙的口供都是真的,按照孙的口供,钱是罪犯。


钱与李的口供矛盾
事例评析:
1.坚持该规律的理由: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2.公式:A不是非A
3.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4、具体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5.逻辑错误:自相矛盾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某电站外高挂告示牌,上面用醒目的大字写着:“严禁触碰电线!千伏高压,一触即死,违者法办。”
该告示牌上的话是否成立,为什么?
提示: 不成立。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该告示牌一边说“一触即死”,一边又说“违者法办”,很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1.坚持该规律的理由: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2.公式:A不是非A
3.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4、具体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5.逻辑错误:自相矛盾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①小明想画一个方的圆。
②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③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④这几周的军训太紧张了,但已经不知不觉地过去了。
下列论断违反矛盾律的要求吗?
①和④论断都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要么画圆,要么画方,不存在“一个方的圆”;既然“太紧张”,就不可能“不知不觉”。
②③是辩证矛盾。对不同对象的描写,“静”“幽”是人的心理感受,“噪”“鸣”是外在环境描写。“噪”与“静”“鸣"与“幽”是对立统一的。
“无限”相对于人类群体的认识能力,“有限”相对于个体的认识能力。认识能力的“无限"与“有限”也是对立统一的。
事例评析:
6.注意:
①区分自相矛盾和辩证矛盾:矛盾律只排除思维过程中的逻辑矛盾,而不否认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着的内在矛盾。
②矛盾律及其要求是就同一时间、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论断而言,自相矛盾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③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 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下列违反了矛盾律的有(  )
①不等速的等速运动 
②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接近和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③在他们当中,有些人是学生,有些人则不是学生 
④可以计算的无限序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爱因斯坦说:“我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既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这个论断(  )
A.违反矛盾律,是思维混乱的表现 B.违反了同一律,转移论题
C.揭示了事物所固有的矛盾二重性 D.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会议主持人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在一次讨论会上,关于某部古典作品是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意见。有人认为它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有人认为它不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讨论结束时,会议主持人表态说:“我反对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




主持人的话不符合逻辑。因为两个判断构成矛盾关系,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之一加以否定,必须对另一判断予以肯定。逻辑思维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可见,违背了排中律。
1.坚持该规律的理由:保持思维的明确性,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
2.公式:A或者非A
3.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4、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他们都不成立。也就是说,不能同时否认“A”,又否认“非A”,对“是”与“非”各打五十大板。
5.逻辑错误:两不可
6.注意:排中律的作用只在于提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以供人们选择,但它并没有指明两个判断中哪一个是真的。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谁说我不去?
甲:你去,请登记吧!
乙:我要是去,早就登记了。
甲:那么,你是不去呀?
乙: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甲说: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答:我去,也不去。
甲说:你到底是去还是不去?
乙说:我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乙违反了排中律还是矛盾律吗?
1
2
情景一中乙的回答同时否定了“去”与“不去”,犯了“两不可”的错误,违背了排中律(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情景二中乙的回答,同时肯定了“去”与“不去”,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违背了矛盾律(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否定了“不去”
否定了“去”
事例评析:
同时肯定了“去”和“不去”
甲:下周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谁说我不去?
甲:你去,请登记吧!
乙:好的。
两天后,甲再次确认名单。
甲说:去香山看红叶,你去吗?
乙:因为身体不适,我去不了了。
甲说:你赞成下周去香山看红叶吗?
乙答:我不赞成。
甲问:你反对吗?
乙答:我不反对。
乙违反了排中律吗?
3
4
情景三中乙的回答是在不同时间作出的,不属于同一思维过程,即使前后观点不一致,也并没有违反“排中律”和“矛盾律”。
情景四中乙的观点 “赞成”与“反对”并不是“A”与“非A”非此即彼的关系,有第三种可能存在(中立),因此乙并没有违反排中律的要求,没有犯“两不可”的错误。
事例评析:
【知识整合】比较三大逻辑基本规律
规律名称 要求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逻辑错误
同一律 确定性 (自身同一)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矛盾律 一致性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不是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自相矛盾
(两可)
排中律 明确性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两不可
形式逻辑三大规律
有人认为“本案所有的证据都是可靠的”不对,“本案所有的证据都是不可靠的”也不对,请问他的话是否违反了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这个人的话没有违反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要求。
首先,不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因为这里没有“混淆概念”和“转移论题”的错误;
其次,不违反矛盾律的要求,矛盾律要求不能同时肯定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而这个人的话是对两个判断同时否定。
最后,也不违反排中律,因为排中律要求对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时否定,而上述两个判断不是矛盾关系的判断,而是反对关系的判断。
事例评析:
8.甲、乙、丙、丁、戊、己六人在一起讨论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关系问题。
甲说:“只有党风好了,社会风气才能好。
乙说:“即使党风不好,社会风气也可能好。
丙说:“只要党风好了,社会风气一定会好。”
丁说:“即使党风好了,社会风气也不一定好。”
戊说:“甲、乙、丙、丁四人的观点,我都同意。”
己说:“甲、乙、丙、丁四人的观点,我都不同意。”
戊和己的话是否合乎逻辑?为什么?
甲和乙的话、丙和丁的话分别存在矛盾关系,既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戊同时断定为真,违反了矛盾律,犯了“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己同时断定为假,违反了排中律,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形式逻辑三大规律
从前,有三个秀才一起进京赶考。三人决定共同去算一卦。算命先生摇头晃脑、故弄玄虚一阵子,最后伸出一个指头,什么也没说。
不管结果如何,三人都会说老先生的卦真准。算命先生故弄了什么玄虚?违反了哪些逻辑规律?
若考中一个,就是“只有一人考中”
若考中两个,就是“只有一人没考中“
若考中三个,就是“一个也不剩”
若三人都没考中,“就是一个也没考中”
这四个判断穷尽了所有可能,其中任意一对都是矛盾关系判断,但算卦先生都可解释为真。他不仅违反了排中律,同时也违反了同一律和矛盾律。
事例评析: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1、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的思维
2、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1)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2)来源: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既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也认识到了思维自身的规律。
(3)实践证明,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