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多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多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卷(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高三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
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城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
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战争历史的细节之处回望
房伟(作家,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出现了很多抗战题材作品。《一百年,许多人,许
多事:杨苡口述自传》引发了我很多思考,能否也请邱老师具体谈谈您对这部作品的感受?
邱田(评论家,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首先,这是一部战后的回忆之作,这种“后记忆”式的写作是抗战文学近
期值得关注的新类型;其次,这部百岁老人口述史也是对百年中国的一次回望。与西南联大同学汪曾祺的书写相
比,杨苡口述史为读者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也道出了女性在战争中面临的更为复杂的困境。战争的伤痛深入骨
髓,创伤记忆并未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淡忘,反而在脑海深处愈加清晰,杨该通过口述重返记忆之场,将经过沉淀的
战争记忆诉诸笔端,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如实记述,亦是对个体情感的再度抒发,宏大主题和微观体悟融合在一起,
形成了独特的文学叙事…当然,杨该的这部作品属于口述史,虽然余斌尽力保存了讲述者的语气和口吻,但毕竞
在艺术表现上弱了一,点,尽管如此,这仍然是一部重要的有关抗战的优秀之作。在以往的抗战文学创作中,我们运
用现实主义手法来进行记述,更多地强调集体记忆,《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则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战争书写,家国
情怀与儿女情长兼具,写下的是能够引起普遍共鸣的大时代中的普通人的命运。里面有一些有趣的细节,比如巴
金是那个年代的青年偶像,但他对待“粉丝”杨该的态度是那样老成又严谨。在抗战中,杨苡从一位不知世事的天
津大小姐蜕变成为朴素勇敢的后方知识青年,这中间的种种磨砺及心路历程,对今天的青年人未尝不是一种启发。
《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的问世无疑在提醒读者,抗战文学不是历史遗迹,而是在历史的流动中不断自新。
房伟:在您看来,抗战时期的抗战文艺、新中国成立后的抗战文学、新世纪以来的抗战文学,呈现出哪些不同的
特征?在这些抗战文学之中,是否有“一以贯之”的艺术特质与价值观诉求?
邱田: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同一题材可以有不同的创作视角与表现手法,只是需警惕以后见之明评判前人
【高三9月质量检测·语文第1页(共8页)】
X-G高三语文评分细则
3.每处1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的情给分。第①处,填“战争中的知识青年”等,可给1分:第②处,填“除了小说”
等,可给1分:第③处,填“一定虚构成分”等,可给1分
4.问题2分,理由2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的情给分。若所填内容脱离文本语境,则不给分。
5.每,点2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若答到“夫妻别离的不舍与家国大义的执择相结合”,可给1分。
8.每点2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侧酌情给分。若答到“东冶镇的现代化和别的地区的‘荒凉破落’形成对照,揭示了当
时社会环境复杂,地区差距较大”,可给2分;若答到“东冶镇的繁华促使‘我'发出中国应该强大起来的呐喊,表达了对未来的殷切
期望”,可给2分。
9.每点3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的情给分。若答到“整体渲染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表达了对抗战英雄的怀念与
赞美”,可给2分。
13.翻译句子的意思包括对特殊句式的调整与补充,只要大致意思不出偏差,句意一般不给零分。
16.每点2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每点中,写出表现欢偷的方式给1分,结合诗句具休内容进行分析给
1分。
17.每空1分,添字、漏字、错字则该空不给分。字迹书写难以辨认,或书写不规范,写异休字、繁体字,字体写草书、篆书等,以错字看
待,不给分。
22.每个1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的情给分。若答到“生命力强大”,可给1分。
23.作文评分标准如下:
一、关于立意
高考语文作文的立意分为四个方面:立意正确、立意鲜明、立意深刻和立意新颖。
1.立意正确
一是要求文章的思想感情正确健康,一是作文的立意要符合材料给定的题意,不偏离题意、不跑题。作文的立意一旦不符合
社会、国家的主流价值观,就可视为偏离题意,思想感情不正确、不健康的作文在及格分以下:作文的立意也一定要符合材料内含
的意义,不要为了图创新而轻易与之背道而驰,否则也会被判为偏离题意,要抓住材料关键词,关键词抓错了,就捡了芝麻丢了西
瓜,在立意上也会严重丢分
2.立意鲜明
考生作文的立意必须集中、明确,不能什么都想说却什么都说不清楚:或者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立意分散、立意含糊,是作文
的大忌。一篇1000字以内的作文,是不可能面面俱到的。集中、明确,鲜明的主旨对高考作文来说,不是一句空话,阅卷老师在
紧张的阅卷环境中,首先抓的就是作文明确的立意。
3.立意深刻
高考作文的要求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物的内在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其中的关键词是“本质”“内在关系”“启
发”,这就要求作文立意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象,要有深刻透彻的观点,发人深思。如果只停留在表面,泛泛而谈,得分一般不超
过50分。
4.立意新颖
写作中要追求“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的境界,这就需要在立意上体现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套作,千篇一律。作文写得
好,要“以识为主”,和现实结合,深人思考,展现自己独到的见识。要补充说明的是,这里的新颖,不是违背材料主旨和主流价值
观,特立独行,危言耸听,吸引人眼球,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二、关于等级
具休评分,可参考列表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满分:60分)
一等(20~16分)
二等(15~11分)
三等(10一6分)
四等(5~0分)
符合题意
符合题意
基本符合题意
偏离题意
中心突出
主题明确
内容
中心基本明确
中心不明确
内容充实
内容较充实
内容单薄
内容不当

20分
思想健康
思想健康
思想基本健康
思想不健康

感情真挚
感情真实
感情基本真实
感情虚假


符合文体要求
符合文体要求
基本符合文体要求
不符合文体要求
表达
结构严谨
结构完整
结构基本完整
结构混乱
20分
语言流畅
语言通顺
语言基本通顺
语言不通顺语病多
字迹工整
字迹清楚
字迹基本清楚
字迹潦草难辨
【高三9月质量检测·语文评分细则第1页(共2页)】
6高三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C(“放弃表现崇高美和悲壮美”错,从原文“老舍先生将朴素爱国情怀与人在战争中的·生活挣扎结合在一起”可知,《四世同堂》并
没有放弃表现崇高美和悲壮美。)
2.B(“展现一代人的集体记忆”错,根据原文“在以往的抗战文学创作中…更多地强调集体记忆,《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则为我们
带来了新的战争书写”,《一百年,许多人,许多事》中巴金对待“粉丝”态度的细节,展现出的是杨苡的个体记忆和情感。)
3.①战争的亲历者②不限于小说③文学加工(每处1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4.(示例一)问题:中国抗战文学在当下创作中是否已形成固定范式理由:后文房伟指出中国抗战文学已经形成一些固定范式,并以
影视刷为例进一步分析,这一回答应紧承上文,故括号内的问题应直指“固定范式”的疑问。(问题2分,理由2分,意对即可,若有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的情给分)
(示例二)问题:中国抗战文学存在哪些局限性理由:前文邱田介绍了中国抗战文学的艺术特质和价值观追求,后文房伟的回答指
出中国抗战文学的不足,故括号内邱田应是针对中国抗战文学局限性的提问。(问题2分,理由2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
之成理则的情给分)
5.①《荷花淀》没有直接描写惨烈的战场厮杀,而是通过白洋淀妇女编席、话别、探夫等日常细节,展现战争背景下普通人的生活。
②《荷花淀》将人物塑造的重点放在水生嫂等女性形象上,展现了后方妇女从柔弱到勇敢的蜕变,凸显出战争对个休精神的磨厮。
③《荷花淀》将儿女情长与家国情怀结合在一起,融合了宏大主题和微观体悟。(每点2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
情给分)
6.A(“这句话流露出他对山区生活的厌恶”错,伊凡斯的这句话是对便利生活条件的直观感叹,同时表现出对战争破坏文明生活的
批判。)
7.D(“文中以‘青布衣裳'象征革命战士”错,北平学生换上青布衣裳,表现出进步青年扎根群众的状态,“青布衣裳”并不能象征革命
战士。)
8.①展现国民党将领豪华的生活,与前文彭德怀住地窝、穿破布鞋的情形形成对比,凸显出共产党将领艰苦斗争的形象。②写自己留
宿一夜的幸福,表达对抗日胜利和中国强大的向往。③写东冶镇的富丽,与下文写“有势力的大地主”反对抗战形成照应,揭示某些
人消极抗战的原因。(每点2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9.①“我”遍望暮色巾的魁关岭,联想到曾在此发生的激战与英雄的牺牲,“我”的“神往”蕴含若对抗战英雄的缅怀与崇敬。②“我”遥
望暮色中的滹沱河,坚冰体现了环境的恶劣,隐于对岸的贺龙的健儿暗示若革命力量的存在,表现出即便身处艰难境地,也能让人
感受到抗战必胜的信心。(每点3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0.B(原文标点为:挟私而终之以戕杀,无忌之恶稔,而太宗不灼见而早防之,不保其子。)
11.A(A项,“旋见鸡伸颈摆扑”的“旋”指随即,与文中加点的“旋”意思不同。B项,“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的“要”音yā0,求取,
与文中加点的“要”读音、意思不同。C项,“疾痛惨但”的“惨”指忧愁、悲惨,与文中加点的“惨”意思不同。D项,两句中的“之”都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用法相同。)
12.D(“那么太宗应当舍弃李恪而直接立李治为皇太子”“不可与朝中大臣商议”错,王夫之的观点是,太宗无论立李治为皇太子,还是
立李恪为皇太子都可以,并没有表明太宗应立李治,且他认为太宗若犹豫不决,可以与朝中其他重臣商议。)
13.(1)当时太宗身患痈疮,太子亲自吸吮疮口,扶若太宗的车辇步行跟从多日。(“亲吮”“步从”各1分,句意通顺2分)
(2)(太宗)竞然对长孙无忌说:“雄奴性格软弱,李恪英明果断像我,我想立李格为太子。”(“乃”“弱”“类”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材料一侧重于叙述高宗被立为太子的过程及被立为太子后的表现,通过展现高宗的个人品德,突出其被立的合理性。②材料二
侧重于批判唐太宗在立太子之事中的决策失误以及长孙无忌的私心。(每点1分,答出两点给3分,意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
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高宗名叫李治,是太宗的第九个儿子,母亲是文德顺圣长孙皇后。贞观二年六月出生在东宫的丽正殿。五年,被封为晋王。七
年,被授予并州都督而不需到任。他年幼时就聪慧稳重,宽厚仁爱,孝顺长辈,友爱兄弟。当初(李治)向著作郎萧德言学习《孝经》,唐
太宗问道:“这部书中什么话是最关键的?”(李治)回答说:“孝道,先是侍奉双亲,再是侍奉君主,最后是立身建业。君子侍奉君主,进
【高三9月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X-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