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第8课 北宋的政治一、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1.结合教材知识,简述宋朝建立的概况。朝代信息卡时间: 人物:都城:事件:赵匡胤是后周禁军的统帅,负责防守京师。960年初,朝廷派他北上抵抗辽军。军队行至开封以北的陈桥驿时,谋士和诸将拿出预备好的黄龙袍披到赵匡胤身上,叩头便拜,口称“万岁”,赵匡胤就这样当了皇帝。赵匡胤960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封(东京、汴京)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开封(东京、汴京)一、陈桥兵变和北宋的建立 2.观察地图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宋初统治者是如何结束分裂割据局面的?先南后北方针:注意:北宋没有实现大一统,只是局部统一①宋太祖:依照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陆续消灭南唐等割据政权。②979年,宋太宗消灭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过程: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1.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如何应对?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采取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的措施。自唐末以来武将专权、政权动荡的历史积弊。“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背景:应对:(1)军事:相关史事:宋太祖即位后的一天,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时,宋太祖说:“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现在我整夜都睡不安宁。”众将忙问其故,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你们也会身不由己啊。”众将知道受到猜疑,便请宋太祖指明一条生路。宋太祖让他们回家置产,享受清福。第二天,这些大将纷纷称病辞职,交出兵权。这就是“杯酒释兵权”故事。①宋太祖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1.阅读材料和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宋初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②任用文臣管理军务,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京城驻军要轮流到外地或边境戍守,有的则要到产粮的地方就粮,这种轮流驻防的办法称为“更戍法”。这种方法名义上是锻炼士兵吃苦耐劳,实际上是借着士兵的经常换防,将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结合,无法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声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对抗了“祖宗制兵之法,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病总于三帅(禁军三部分的统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此所以百三十余年无兵变也。”——范祖禹《范太史集》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切断将领与士兵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2.(1)阅读材料和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宋初统治者在军事方面是如何强化中央集权的?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军事:政治:皇 帝三司中书门下(政事堂)枢密院同平章事度支盐铁户部参知政枢密使、副御史台御史中丞财政行政军政监察北宋前期中枢机构示意图在中央:加强君权,削弱相权,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分割宰相的权力在宰相之下又设相当于副宰相的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利:分化事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弊:造成冗官、冗费的局面。2.(2)阅读材料和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宋初统治者在政治方面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2)政治:地方:①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实施三年任期制②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材料1:上因谓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2:《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 。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使地方丧失割据的经济条件“太祖之制诸镇,以执其财用之权为最急。”——南宋·叶适财政: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摘自朱熹《朱子语类》宋太祖加强对地方税收的控制,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2.(3)阅读材料和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宋初统治者在财政方面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申命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复置转运使……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出自《宋史全文》卷一读一读《神童诗》 宋 汪洙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退将诗》 宋 曹翰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文化教育:2.(4)阅读材料和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宋初统治者在文化教育方面是如何做的?有何历史意义?“宋代平均每榜取士数分别是唐代的21.56倍、元代的7.13倍、明代的1.91倍、清代的2.23倍。”——张希清《论宋代科举取士之多与冗官问题》时间 科举数 录取数唐朝 268 7448宋太宗 8 1487宋真宗 12 1760宋仁宗 13 4561①表现: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北宋严格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及名次直接由皇帝掌握,进士成为“天子门生”;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文化教育:②历史意义:科举制度的发展,为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政府在全国范围内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材料2:按唐制,士子进士及第后只是取得了任官的资格,还不能立即出仕,要做官,必须通过吏部主持的铨选。……宋代优待士人,只要进士及第,立即授官,名列高等的还可以授予高官。——刘术永《略论宋代科举制度的新变化》材料1:《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族。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3.(1)阅读材料和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宋初实行崇文抑武方针带来的积极影响。材料:赵宋王朝是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外族势力所颠覆,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巩固。——《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积极影响:使文官得到重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宋真宗《劝学篇》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3.(2)阅读示意图,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宋初崇文抑武方针带来的消极影响。消极影响:北宋统治出现危机。①文臣掌兵,大多不熟悉军务,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②政府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③官员互相推卸责任,办事效率低下。④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二、中央集权的加强 4.问题探究概况北宋的政治特点。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崇文抑武、文人治国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最显著的特点背景:材料一:“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9785员,今内外官属总17300余员,……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宋)包拯奏报(1)北宋中期,在边疆战事中,北宋屡次战败,政府官俸和军费开支不断膨胀,给朝廷财政造成很大负担。冗官材料二: 北宋中期有人说:“天下之所以困,本于兵”,“天下六分之物,五分养兵”。冗兵材料三 北宋与辽和西夏屡次发生战争,后分别同二者签订协议,每年交其“岁币”“岁赐”。冗费积贫积弱1.观看视频《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和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三、王安石变法 三、王安石变法 1.观看视频《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和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材料1: 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兼之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出现了立国以来少有的财政赤字,“百年之积,惟存空簿”。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百姓苦难,各地怨声不断。农民由于没有生路,纷纷揭竿而起。--《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背景:(2)土地高度集中,赋役不均,弊端丛生,改革呼声日益高涨。三、王安石变法 1.观看视频《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和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背景:(3)范仲淹、王安石等相继进行改革变法,以挽救社会危机。庆历新政: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向宋仁宗上《答手诏条陈十事疏》,开启庆历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遭到强烈阻挠。1045年初,范仲淹等改革派被贬,各项改革也被废止,新政失败。三、王安石变法 2.阅读材料和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的时间、人物、目的。宋神宗积贫积弱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开源”王安石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目的: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时间、人物:变革天下之弊法。——王安石《言事书》三、王安石变法 3.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材料1: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启用王安石推行以青苗法为代表的新法。其法先是变卖库存的常平仓粮,以所得现金贷给农民,一年后归还,收息两分。一般每年借贷两次,借贷金额按户等有差别,户等越高可得贷款越多,贫户借贷则须富户担保。青苗法的好处就在于把常平仓的实物变成货币,然后贷给人民,收回时收取利息,使常平仓不仅能够救灾,还减少了实物管理的麻烦,并能增加收益……——摘编自王一胜《王安石与青苗法》材料2:役法改革在熙宁四年正式颁行:“罢差役法,使民出钱募役。”募役法的实行具有多方面的作用。王安石认为:“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均矣。”——摘编自傅允生《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王安石青苗法与免役法再评价》材料3:王安石执政后于熙宁五年推行方田均税法。其法以东西南北四边长各一千步作为一大方,四边长各一百步作为一小方,即方田。首先对已经耕种的各州、县土地进行清丈,核定各户占有土地的数量,并按照田地的地势、肥瘠,把田地划分等级,制定地籍,分别规定各等级的税额。还编造方帐、庄帐、户帖和甲帖作为存案和凭证。方田均税法不仅限于北方诸路,在南方许多地区也曾推行。方田均税法的施行,对社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由于遭到官僚地主的强烈反对,至宣和二年完全废止,已清丈的方田也仍照旧法纳税。——摘编自吕思勉《中国大历史》材料4:宋神宗时,在全国推行保甲法。将乡材民户以十户组成一保,五十户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选浓主户中财产最多、势力最大者担任保长、大保长和都副保正,主户和客户有两丁以上者,抽一人为保丁,训练武艺。每一大保夜间轮流派五人运逻,遇有蓝贼报大保长追捕。同保内发生盗窃等案,知情不报,速坐之累。哲宗元柏初,蔗然下令解散保甲,但保留保甲或后来恢复保甲的地区也不少。——摘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三、王安石变法 领域 措施 内容 目的经济 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时,官府向农民提供谷物或贷款:收获时,农民付利息偿还 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 征收役钱,用来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纳役钱 限制权贵的特权,减轻农民劳役负担,增加政府收入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 避免官僚和大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增加政府收入军事 保甲法 把农村人户编制起来,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的人户,出一人为保丁;保丁平时种田,农闲练兵 加强对民众的控制,稳定统治秩序,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三、王安石变法 4.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结果。材料一:农田水利法实施后,各地兴修的水利工程达一万多处,大量农田得到灌溉,而青苗法不仅帮助了农户度过了青黄不接的困难时刻,并且也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继续蔓延,大大刺激了宋朝农业生产。——《中国通史·王安石变法》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一万多处扩大了税收范围,损害大地主、权贵的利益,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材料二: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矻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而不得息。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内起京师,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传家集》卷66作用:结果:三、王安石变法 问题探究:5.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的原因和启示。失败原因:①变法触犯了地主、官僚的利益,导致他们阻挠和破坏变法,这是主要原因(如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②宋神宗在变法后期动摇,罢免了王安石。③过程中用人不当,一些官员不按规定推行新法,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启示:①改革是一个国家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个国家、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要与时俱进,敢于改革。②改革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材料1:青苗法实施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加重盘剥的现象。这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新法一直在守旧派的攻击和变法派内部意见不一致的艰难情况下进行。1085年,神宗去世,哲宗继位,变法派成员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史称“元佑更化”,变法受挫。--摘编自傅乐成《中国通史》材料2:王安石感叹:“(宋神宗)只从得五分时也得也!” 但宋神宗开始信任司马光,王安石被冷落,隐居于南京达9年之久。课堂小结北宋的政治陈桥兵变与北宋的建立建立:960年,赵匡胤,开封结束分裂局面:先南后北中央集权的加剧军事: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任用文臣管理军务中央:分化事权,削弱宰相权力经济: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目的:摆脱政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王安石变法措施: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等文教: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方式:陈桥兵变结果:收到一些成效,但最终被废除政治地方:设置通判分知州权力1.清代史学家赵翼说:“宋太祖以忠厚开国,未尝戮一大将。”下列与宋太祖开国相关的事件是( )A.杯酒释兵权 B.陈桥驿兵变C.玄武门之变 D.朱温建后梁2.(2024·云南中考)北宋时,中央派文官到地方任知州;设转运使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驻地定期更换,这些措施意在( )A.加强中央集权 B.削弱宰相权力C.丰富市民生活 D.发展海外贸易3.《宋史 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指知州)通签书施行”。宋代设置通判的作用是( )A.分解知州权力 B.削弱宰相权力C.杜绝武将专权 D.收财赋于中央BA当堂达标A4.在两宋18朝724任枢密院长官中,文官出身的有659人,武官出身的仅65人。这反映了宋代政治的特征是( )A.藩镇割据 B.分权制衡 C.崇文抑武 D.偏安江南5.某史料中有“谷熟后还官、免役钱、募人充役。测量土地以定赋税”等文字。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A.秦国的商鞅变法B.北魏孝文帝改革C.北宋王安石变法D.清初的开荒政策6.他忧国忧民,勇于担当,用雷厉风行的改革给萎靡因循的北宋中期政坛注入一股强烈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改革精神。这里“他”是( )A.商鞅 B.孝文帝C.王安石 D.司马光CCC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赵匡胤当皇帝的第二年,大臣赵普针对“方镇太重,君弱臣强”的状况,提出“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1)材料一中赵普的建议主要包括哪些方面?(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初期统治者集中军权的措施。(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北宋初期治国方略,并分析其利弊。(1)削夺地方官员权力,剥夺地方财政权力,收回地方军权,加强中央集权。(2)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法,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任用文臣管理军务,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切断将领与士兵同地方的联系,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3)方略: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内患。利弊:巩固了统治,保持了社会的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但使政府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下,增加了财政支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