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8张PPT)第6课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部编版 《中国历史 》七年级 下册东瀛(日本)拂菻(东罗马帝国)新罗(朝鲜)天竺(印度)大 食(阿拉伯帝国)日 本壹1、概念:隋唐时期中日两国的交流非常频繁。日本派到中国的使团称为“遣隋使”“遣唐使”。跟随遣唐使来华的还有僧侣、留学生。一、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2、目的: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和制度3、特点:从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日本先后正式派遣的遣唐使为12次。每次人数少则100多人,多则500人左右。遣唐使团集中了当时日本外交、学术、科技、工艺、音乐、美术、航海等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摘编自章林《遣唐使:中日交流的重要承载者》次数多规模大时间长人员素质高汉名晁衡,字巨卿。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开元五年(717年)入唐,因“慕中国之风”而不肯离去,于是改名晁衡,长留大唐。公元770年正月,阿倍仲麻吕在长安辞世,并埋葬于长安,时年72岁。阿 倍 仲 麻 吕一、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4、杰出人物:阿倍仲麻吕是其中的杰出人物,为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日本平安京平面图长安城平面图唐朝三省六部制日本中央官制日本和同开珎( bǎo )唐朝开元通宝建筑政治钱币文字日本仿效唐朝先进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唐朝的先进科技文化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仕女服饰日本·和服服服饰字一、日本派遣唐使来华学习唐朝文化5、影响:2、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内的鉴真坐像人物简介鉴真(688年—763年),唐朝僧人,俗姓淳于,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人,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763年(广德元年)10月4日,鉴真在唐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méng”,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比喻高峰、最高成就)。在佛教建筑、雕塑等方面,他也建树颇多。今天,鉴真主持修建的唐招提寺,以及寺内的鉴真塑像,被日本政府定位一级国宝。1遭诬告与海盗勾结船只被官府查没突遇风暴触礁搁浅被渔民所救23456官府出面阻止未能成行弟子好心阻拦未果遭遇台风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66岁东渡成功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矢志不渝2、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1.时间 754年( 在位期间)2.经过 第 次东渡成功3.目的 到日本 唐朝文化传播唐玄宗六鉴真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已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结合材料与教材,鉴真向日本传播了哪些唐朝文化?思考:鉴真东渡的影响?鉴真带去大量的书籍文物;鉴真带去了大量的药方,被奉为日本药商界的始祖;……传授佛法,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传播佛法和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4.影响2、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新 罗贰隋及唐初,朝鲜半岛有高句丽、百济、新罗三个国家。7世纪中叶,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中南部,唐朝与新罗形成册封关系。1、新罗派遣使臣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先进文化2、新罗商人来中国经商,陆上、海上贸易活跃。3、新罗学习唐朝制度、科技和文化;朝鲜半岛的音乐传入中国,在唐朝宫廷和民间演出、流行。崔致远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最著名的是崔致远新罗人·崔致远秋夜雨中(唐)崔致远秋风惟苦吟,世路少知音。窗外三更雨,灯前万里心。新罗人崔致远,12岁,入唐求学。18岁时考中进士。在唐为官8年多,884年以唐使身份归国,被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百世之师”的称誉。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唐新罗双向交流兼容并包唐与新罗的关系有何特点?4、特点:双向交流,兼容并包唐朝与新罗的友好往来天 竺叁玄奘(602年-664年),唐代高僧,中国佛教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后世俗称“唐僧”,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玄奘西行前,国人称印度为天竺。此外还有“身毒”“贤豆”等叫法。玄奘在求法时发现这些称呼都不准确,认为译为印度比较合适 ,这一译法逐渐流行,沿用至今。大家知道《西游记》中的唐僧,是以谁为原型吗?1.过程: 贞观初年(唐太宗时期),玄奘西行长途跋涉到达天竺,研习佛法,游学讲学从 出发,经 到西域,跨葱岭经中亚往南最终到达天竺。遍访天竺名寺,研习佛法,曾在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远近闻名的佛学大师。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玄奘西行与回程路线图印度那烂陀寺遗址……山谷积雪,春夏合冻……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大唐西域记》“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长安→河西走廊→西域→天竺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玄奘回国后专心致志地翻译佛经。据他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历时近四年终于将号称镇国之典的600卷的《大般若经》翻译完成,此时他已65岁,已经察觉到身体的衰弱。之后不久一代高僧玄奘圆寂。在他回国的19年间,共译经75部,1335卷。大雁塔大雁塔位于唐长安大慈恩寺内,玄奘于贞观元年西行前往印度求经学法,历经十七年,携带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等归来。为了妥善保存这些从印度带回的珍贵经书、佛像和舍利等,玄奘向朝廷提出修建一座石塔的请求,得到了唐高宗的批准,于是在慈恩寺西院主持修建了大雁塔。3、贡献:①玄奘带回大量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②口述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③促进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往来。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山谷积雪,春夏合冻,虽时消泮(融解),寻复结冰。经途险阻,寒风惨烈,多暴龙,难陵犯。……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大唐西域记》“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宁可就西而死,岂能东归而生!”①自然条件恶劣:穿越沙漠、雪山、草原……②人为因素阻挠:官府阻挠、“偷渡”出境、盗匪横行……③内心的煎熬:孤独、诱惑、悲痛……不畏艰险、矢志不渝的精神品质5.精神: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经事件 时期 目的地 目的 途中遭遇 贡献鉴真 东渡玄奘 西行唐太宗唐玄宗天竺日本求取佛经弘扬佛法①玄奘带回大量佛经,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②口述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③促进了中印之间的友好往来。传播佛法和中国文化,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六次航行,五次失败,历尽磨难千难万险,九死一生比较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异同同:都历尽艰辛,具有矢志不渝的精神品质,都为佛教的传播作出贡献,都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异:鉴真东渡是去日本弘扬佛法【传播中华文化】玄奘西行是去天竺求取佛经【学习世界先进文化】思考探究东罗马帝国、大食肆唐代称东罗马为拂菻(fúlǐn)西安何家村出土东罗马金币(仿制品)陕西历史博物馆藏东罗马帝国与唐朝交往频繁。贞观年间,东罗马帝国的使臣到长安。开元时,东罗马帝国多次派使臣来华,进贡狮子、羚羊等。狮子 羚羊1、与东罗马帝国的交往大食(阿拉伯帝国)①大食派遣使臣与唐朝通好, 史书记载的就有40多次。②中国的造纸术还通过大食传播到西方,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2、与大食的交往唐朝与亚洲、欧洲和非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往来。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声望很高,中国人被称为“唐人”3、与其他国家的交往(古代阿拉伯)唐朝中外交通图材料一: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材料二:唐朝时期,外国商人取得入境通行证即可“往来通流,自为贸易”,同时,唐朝政府还对这些外商进行钱粮等方面的补贴。——选编自《唐律疏议》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文化世界领先,有吸引力②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③唐朝海陆交通发达相关史事隋唐时期,设鸿胪寺专门主持接待周边地区各族首领和外国宾客。鸿胪寺须分辨来者和朝贡使团的等级高低,统计参加招待宴会的人数。鸿胪寺官员接待外国使节图五、唐朝的对外交往如此活跃的原因及启示启示: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综合国力;②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非洲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1、唐朝的对外政策: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2、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①范围广泛、交往频繁(同许多国家都有往来,而且频繁)②双向交流、兼容并包(中国与外国互相学习,相互吸收先进文化)③内容丰富(涉及文化交流、商品贸易等领域)六、唐朝的对外政策和对外交往的特点学史明理“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国家主席习近平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要加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夯实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 ——国家主席习近平隋唐时期的中外文化交流与日本与新罗与天竺遣隋使和遣唐使鉴真东渡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玄奘西行和《大唐西域记》与东罗马帝国与唐朝交往频繁与大食造纸术传播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